02.29 张爱玲到美国后为何写《红楼梦魇》


张爱玲到美国后为何写《红楼梦魇》

张爱玲


一本《红楼梦魇》,走进张爱玲后半生苍凉的心境


刘宜庆(柳已青)


像张爱玲这样一位作家,用十年时间,对《红楼梦》作如此近乎繁琐的考据,似乎真是“梦魇”一般奇特。

张爱玲缘何走进《红楼梦魇》?

首先是熟读红楼,水到渠成。

张爱玲的小说,深受《红楼梦》叙事的影响。读张爱玲的《金锁记》,一不留神,还以为在读《红楼梦》的民国版呢。张爱玲的语言、细节和《红楼梦》很像,其小说中的意境、悲凉韵味都深得《红楼梦》真传。

张爱玲喜读《红楼梦》这部奇书,资深红迷,熟到什么程度?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唯一的资格实在是熟读《红楼梦》,不同的版本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点的字自会蹦出来。

对于一个浸淫《红楼梦》日久的小说家来说,写这样一本书,水到渠成,很自然的事。


张爱玲到美国后为何写《红楼梦魇》

这个版本大概是大陆最早的。


其次,张爱玲到美国后的心境和悲欢藏在 《红楼梦魇》中。

《红楼梦魇》可以说是张爱玲后半生的一部代表作,我是把这本书看作她的精神自传读的,其心境、悲欢隐藏在书里。

1955年,张爱玲离开香港赴美国;1969年《红楼梦未完》在台湾发表;1973年定居洛杉矶,《初详红楼梦》刊载于台湾杂志;1975年完成英译《海上花列传》,《二详红楼梦》在台湾发表;1976年《三详红楼梦》在台湾发表;1977年《红楼梦魇》在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从酝酿、写作、到书出版,有十年的时间,其间,她生命中的第二个男人,赖雅,1967年去世,与她相依为命的男人也没有了。新婚两个月,赖雅中风,死亡的阴影袭来,为了糊口和治疗疾病,张爱玲写了不少很“烂”的剧本。当躺在病床上的老男人也失去了,张爱玲的孤僻感更是深入骨髓,在这样的情形下,读《红楼梦》,其深切的感受可以想见。


张爱玲到美国后为何写《红楼梦魇》

新经典出版了张爱玲文集,每一本都畅销。


《红楼梦魇》和汗牛充栋的红学著作相比,它有着一个女性的细腻、一个女作家的通畅、一个学者的识见。比如,张爱玲谈黛玉的衣着——“世外仙姝寂寞林”应当有一种飘渺的感觉,不一定属于什么时代。读《红楼梦魇》,很快就会走进去的,它不需要太多的红学知识,只有敏锐的感觉就可以了。

《红楼梦魇》论及高鹗时,有这样一段:

(高鹗)中举后第四年的花朝,改完了乙本红楼梦,作此诗:

老去风情减昔年,万花丛里日高眠。

昨宵偶抱嫦娥月,悟得光明自在禅。

“昨宵”校改完工……从此斩破情关,看破世情,获得解脱。只要知道高鹗一生最大的胜利与幻灭,就可以相信这一串联想都是现成的,自然而然会来的。

那时候他三年会试未中,事业又告停顿,不免心下茫然。程小泉见他“闲且惫矣”,邀他帮着修订红楼梦,也是百无聊赖中干的事。

张爱玲写《红楼梦魇》,论高鹗,都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此时的张爱玲历经风雨,阅识海桑,百无聊赖,读《红楼梦》聊寄情思;写《红楼梦魇》打发无聊光阴,在落寞与孤独中,寄寓心灵,安妥灵魂而已。


张爱玲到美国后为何写《红楼梦魇》

一个绝代风华的侧影,一个决绝前行的身影。


张爱玲考证《红楼梦》和晚年胡适考证《水经注》一样,都有落魄和感伤的意味——无缘可去补苍天,枉入异议邦若许年。

张爱玲1995年9月逝于洛杉矶一个静悄悄的公寓,享年74岁。她去世时,没有一个人在她身边,也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她去世多少天。这对于张爱玲而言,或者是个再好不过的归宿——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如果她要选择两本书,当作安眠的枕头,一定会是《倾城之恋》和《红楼梦魇》吧,我猜。

张爱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夏志清早在《现代小说史》中有定论,但对于我们来说,张爱玲一直是现代文学史的梦魇,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字在书里,张迷在网上。

《红楼梦魇》里开篇就写道——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张爱玲的“三大恨”原是借宋人彭渊材的“五恨”而来,曰:一恨鲥鱼多骨;二恨金橘带酸;三恨莼菜性冷;四恨海棠无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诗。


张爱玲到美国后为何写《红楼梦魇》

年轻时的张爱玲,出名早,特立独行,与胡兰成的恋情,颇有争议。


对于红迷兼张迷来说,一大恨事是张爱玲没有再写解读红楼的书。世间难有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人生总是如此,留有遗恨和遗憾。

张爱玲死后,留给世间的争论至今未绝,正如对《红楼梦》的争论。关于张爱玲的争论也是未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