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一个省的督军,权力非常大,威风八面,到底能拥有多少军队?

繁华万里


督军,古代的地方军政长官称号,在北洋军阀时期将地方的军政长官都督改称督军。

督军,北洋军阀时期省下的军事长官,在辛亥革命时,各省行政军事长官多称都督。不久,另设民政长,都督专管军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都督为某将军督理某省军务。在民国五年袁世凯死后,改称督军。民国十一年,临时大总统黎元洪倡“废督裁兵”未成,遂改督军为督理某省军务善后事宜,简称督理。各省又有改称督办军务善后事宜者,简称督办。十三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段祺瑞任用各省军事长官,均用督办军务善后事宜之名,一般称为军务督办或督办。后直系吴佩孚再起,发表任命均用督理之名,北京用督办名,各行其是,直至北洋军阀失败。

督军作为一个省最高的军事长官自然掌握了大量的军队,但是各个省的军事力量不同,因而军队数量一般在5万~20万之间。



潘帕斯战斗机


民国可谓军阀遍地,一省之督军则为一省中实力最强的军阀,别的小军阀也得恭恭敬敬地向他低头服从。

所谓督军,实则是一省最高军事长官,但是因为时逢乱世,唯一能够维持一个人的地位和权势的便是军队,所以督军除了掌控一省军队之外,还会控制一省的行政权力。

所以,督军实为一省的最高领导者。

既然是军阀,那么一个省的督军自然便会拥有极高的自主权,这样的督军又能够拥有多少军队呢?

说白了,一个督军能够拥有多少军队,这得看他的口袋里有多少钱,也就是说这个省的经济实力如何。

督军想要维持自己的地位和权势,手里得有枪有炮,得有军队。

督军想要打下更多的地盘,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权势,手里就得有更多的枪炮,更多的军队。

买枪买炮,需要钱吧?没有钱,谁卖给你?

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得需要更多的军队,养活一个军队,也需要钱吧?没钱的话,军队也不会跟你混。

当然了,实在没有钱,却又想买枪买炮,想扩充军队的话,一来可以投靠别人,从而换取更多的利益;二来可以向别人借,再用借来的钱去扩充自己的实力;三来可以自己想方设法地赚钱。

投靠别人,是几乎所有小军阀的选择。孙殿英从一个小混混起家之后,也为了能够不断地扩充自己的势力,投靠过很多人,如张宗昌,如蒋,后来更是投靠了日本人。

向别人借钱,实际上不是谁都有这个资格。在这得说说段祺瑞,向日本人借了一亿多,结果最后却没有还,这在当时也算是绝无仅有的了。

最后,既不想投靠别人,又不想向别人借钱或者借不到钱的话,那就只能自己赚了。当时,最会赚钱的有两个军阀,一个是阎锡山,一个是张作霖。

阎锡山和张作霖之所以最会赚钱,实际上在于他们最懂得如何经营自己的地盘,发展自己地盘上的经济,而不是只懂得掠夺。

阎锡山在辛亥革命中坐上山西军政府都督的时候,山西可是一个出了名的贫困省,要钱没钱,要粮没粮。

但是,山西到了阎锡山的手上之后,却得到了快速地发展,阎锡山在向外延申失败之后,埋头发展,用了几年的时间,竟然硬生生地将一个贫困省变成了模范省,不可谓不厉害。

冯玉祥和阎锡山一比,可就差远了,他虽然一度控制过好几个省,可正因为不会经营,只懂得掠夺,以至于最后身败名裂,再也爬不起来,阎锡山却被称为民国政坛的“不倒翁”。

除了发展经济之外,阎锡山还同时发展教育和军事,这也让他的实力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阎锡山在1912年的时候,手上可用军队也不过只有1万多人而已,此后他不断地扩充军队,到了1927年的时候,他手上的军队便已经达到了13万,1930年时则达到了20万,这个发展速度不可谓不快。

1937年,阎锡山成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之后,仍在继续扩充军队数量,已近30万之多。

阎锡山之所以能够养得起这么多军队,便在于他懂得发展经济,所以他的手上有足够的钱去扩充军队。

张作霖成为奉天督军的时候,手上只有一个第27师,后来吞并了冯德麟的第28师彻底掌控了奉省,这才得以加快发展和扩充自己实力的步伐。

第27师即便满编了也不过1.2万人左右,后来当上了奉省督军,吞并了第28师,又增编了第29师,也不过3万多人。

但是,张作霖和阎锡山一样,他也很注重自身的发展,所以奉省在他的领导下,经济实力也稳步上升。

经济发展了,手上有钱了,当然得扩充军队了。

1918年时张作霖又增编了1个师和5个混成旅,此时他的军队应该已经有七八万之多了。

后来,他兼并了吉、黑二省之后,军队数量自然更加多,1926年之后,张作霖手上的军队达到了35万,算是奉军的巅峰时期了。当然了,这时候的张作霖已经不是一个省的督军,毕竟东三省全在他的手上。

张学良接手了奉系之后,向蒋低头,奉军也因此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人数仍然多达30万。

由此可见,张作霖留给张学良的家底绝对不少,只可惜小张太窝囊。

可是,如果是马步芳、马鸿逵和盛世才这样的军阀,他们虽然也各自主政一省,但他们手上的军队显然就不如阎、张。

原因便在于他们所擅长并不是发展和经营自己的地盘,而是擅长于掠夺之事,所以他们兜里的钱支撑不起他们养太多的军队。

所以,一个省的督军能够拥有多少军队,说白了还是得看他兜里有多少钱,钱多了,军队自然也就多了。


宁糊涂


民国时期的督军是每个省的最高军事长官,当时在乱世军权最重要,所以督军基本就是一个省的老大,比较有名的督军有蔡锷、冯玉祥等等。

北洋时期由于每个省的能力的经济能力和人员数量不一,所以每个督军能掌控的军队也不尽相同,多的能到20万,少的可能只有一两万人。

以蔡锷将军为例,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大中华云南军都督府成立,蔡锷被推举为都督,但是袁世凯非常忌惮蔡锷,所以将蔡锷调往北京监视起来。后来袁世凯野心膨胀,逆天下大不为称帝,蔡锷将军在也小凤仙的帮助下,回到了云南,开始组织了护国战争,当时蔡锷虽然不是名义上的督军(督军为唐继尧),但是实际控制云南,而他所能组织的人员也不过万人,第一批入川的人不过8000人。最后袁世凯在众人的反对下下野,而也可以看到当时云南所能组织的军队不过万人左右。

随着军阀斗争的加剧,军队扩充也非常明显,云南就是一个典型,在继蔡锷之后的是唐继尧,他为了争夺四川,一次就发兵10万人。可见短短几年云南的督军所掌控的军队已经增加了好多,而中国一些富裕的地方所能养活的士兵更多。

1917年,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提拔卢永祥为浙江督军,卢永祥还控制上海,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所以卢永祥的部队也是几十万之众。

在中国的西北,有一位督军,却依靠一万人保卫了中国最大省份——新疆,而这位督军就是杨增新。

辛亥革命爆发之后,革命党人在新疆成立临时政府,先后立了两任新疆都督,但是一位辞职,一位被杀,都没有干多长时间。后来经人推荐杨增新成为了新的新疆督军,并且执政时间长达17年。

新疆省幅员辽阔地广人稀,面积几乎占中国的六分之一。新疆省比内地省份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几十个不同习俗的民族聚居,本就问题重重;再者对疆对外与多个国家接壤,与俄国之间有很长的国境线,加上英国、俄国势力的渗透,各种矛盾不断加剧。

而杨增新秉民心、轻兵事、施仁政,在那个各地军阀拥兵自重的时代,他仅凭借万余兵力就守住了中国最大的一片土地,面对英、俄等侵华势力紧紧相逼的情况下,未失掉一寸土地。

督军体制随着北伐的胜利而终结,而督军具有发展扩充部队的能力,使军阀混战根据严重,也使当时的老百姓身处水深火热之中。


帝国烽火


督军所辖都是实兵部队,大清灭亡之后,北洋军阀控制着中国各地,而且各自为政,兵力雄厚,如河南督军吴佩孚,山东督军张宗昌,所辖兵力超过二十万,而且这二十万里面还不包含围绕军队建立的其他组织机构人员,比现在的军区司令员权利大多了。 

 旧时代,督军的权力不光体现在军事一家独大,在地方政策何财政税收方面也是一手遮天,富得流油。地方重要岗位官员的任命都要督军大人点头,征求督军的同意,否则上任的官员只有被赶走的下场。

当时的国家政权在实行新的政策或者开展国家工作前也要和地方督军通气,不然的话,即使是国家大事也会举步维艰,难以开展工作。

一个地方的督军就如土皇帝一般,他们也都明白有枪说话才能硬,所以他们都会大力发展军事力量,都会建立听命于自己的军事武装,少则几万人,多则几十万人,为了就是让自己能够在权力的争夺中占据上风。


滋溜一下


民国脸皮最薄的模范督军,报纸骂他几句,他就自杀谢罪

一个省的督军权力很大,能有多少军队?

督军是民国时期一个省的军事最高首脑,是一个省范围内的土皇帝。一个省的军队越多,基本上这个省的督军本钱就越大。

督军,最一开始其实只是监军的意思。三国两晋时期,"都督诸军为上,监诸军次之,督诸军为下。"可见,督军就是都督下面的副手。到了民国时期,督军成了一省军事首脑的正式称谓。

督军一词的出现,主要是袁世凯的贡献。辛亥革命后,各省的"革命者"纷纷自称为都督,如阎锡山为山西都督、程德全为江苏都督、黎元洪为湖北都督等。袁世凯当上总统后,南北议和,实行了军政分开的改革,于是都督的权力分为行政权力和军事权力,掌握行政权力的成为省长,一部分省长还能兼职"某将军督理某省军务"。袁世凯死后,督军成了一省军事长官的主要称呼。

督军的出现,其实代表着民国时期地方军阀化的正式形成。北伐战争后,新军阀上台,督军一词就退出了人们视野。一省首脑除了担任省主席之外,往往还要担任军长、集团军司令、战区司令、绥靖公署主任、绥靖区司令等等职务。其实换汤不换药,督军还是那个督军,只不过名字变了而已。

一省督军通常能有多少军队?一般来说是一万到十万。典型代表就是冯玉祥,1920年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参加直皖战争,打败了陕西督军陈树藩。于是冯玉祥所部扩编为第11师,冯玉祥以师长职务担任督军。1922年,冯玉祥的11师又攻克洛阳,打败了河南督军赵调,冯玉祥有一次以师长职位当了督军。按照民国军队编制,一个师的兵力,就是1万多人。所以,师长抢地盘,常常就能做到督军。

不同的是,张作霖1912年就当了第27师师长,1916年才当了奉天督军。张作霖在奉天督军任上,军队最多时有3个师5个混成旅,总兵力七八万人。凭借这七八万人,张作霖顺利坐上了东三省巡阅使和蒙疆经略使的位置,成了东北王,兵力一直扩大到20万以上。

至于曹锟以直隶督军掌握北洋政府,说明他的军队,也是10万上下。

所以,结论就是,督军的兵力,通常在1万到10万之间。

北有直隶省,江苏省,按理说,这两个督军应该是最有权势的。可是就在直隶督军曹锟花1500万大洋贿选总统前2年,江苏督军李纯,竟然被报纸骂死了!

这又是咋回事呢?

1920年,江苏督军在家里自杀,当时上海的《申报》还发表文章《呜呼李纯督军之模范》,说立春是个模范督军,全国上下的督军都应该向李纯学习。

这一天是12月11日,手下人此后他睡下。可是当凌晨四点多,家人听到枪声,找到李纯时,他已经中枪倒地不起。不久后就死了。李纯死前,他曾看到报纸上骂他的政论,大呼自己活不久了。李纯死后,他的四封遗书证明了死因:

第一封遗书,李纯讲自己"被病魔所害,苦不堪言,两月不能理事,贻误甚多,求愈无期,请假又不获准,误了大局,对江苏产生不利后果,徒唤奈何?"

第二封遗书,李纯讲"和平统一还未见成效,李纯一人死了之后,爱国爱民的夙愿皆空,但求同胞勿事权利,救我将亡国家,则李纯在九泉亦含笑感激。"

后面两封遗书,则是安排自己的遗产,四分之一的遗产捐给南开,小妾都改嫁了。

可是,李纯讲的这几件事,恐怕都不是他自杀的最直接原因。李纯一方面病痛折磨,另一方面也是被舆论围剿。当时李纯的干儿子长文和担任江苏省财政厅厅长,大肆贪污。

对于这件事,江苏的报纸把矛头指向了李纯本人,说他"自李纯督军江苏以来,而吏治财政均有不安之现象",呼吁"江苏人民皆江苏主人,吾江苏人皆行其主人之权力,以对付李

纯,使文和不能履江苏财政厅长之任,使李纯不再侵我吏治"。

李纯因为被媒体批评而自杀,却因为自杀而得到了媒体一致认可,说他是"模范督军",真是民国政界最有趣的一件事了。


历史知事


督军是干嘛呢?

督军其实是民国时期特有的一种称谓 ,其实他很像我们在古代电视剧中所看到的对高级军官称都督的意思。

也是来自于古代的都督称谓,我们都知道看过三国演义,周瑜就是东吴的大都督,掌管东吴的三军,节制的最高军事权力,这时候其实就是地方政府的军事长官官名。

到了唐朝的时候,他们的军事长官的官名叫做总管,而大都督成为了没有实权的一种闲职和显赫地位的象征,元朝和明朝的时候都比较显赫,朝廷设立大都督府,明朝时期将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节制诸军,这时候的大都督有实职,但是到了明朝中叶以后就成为虚衔。

民国初年时,各省的军事长官叫做都督,为了区别古代,所以就改名为督军。

一开始由袁世凯仿效大清帝国的总督制,设立各省都督,都是一些民国史上著名的军阀或者顶顶大名的军事将领,今后来的北洋政府的首脑们。

比如说我们所熟知的黎元洪当时是湖北都督,冯国章是河北直隶都督,蔡锷是云南都督,阎锡山是山西都督,胡汉民是广东都督。

但是与清朝时期的总督所不一样的是,民国时期的都督本来是军政皆管,后来就专管军事,袁世凯去世之后,各省都督都改成督军。

由于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缺乏了一个能够说一不二的人物,由此分裂,导致军阀割据,互相混战,在乱世中,自然是拥兵自重,谁有拳头谁就有话语权,各省的督军也因此权力都非常大,威风八面。

由于中国历史上一脉相承的是穷乡僻壤最易出战斗素质高的部队,就像太平天国时期起自广西山区,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来自湘南湘西,皆是能征善战的部队。

所以民国的军阀,依旧承袭了这一风格特点,真正能打的都是来自广西,湖南,贵州,云南的贫困山区兵,所以这些地方的军阀容易出大手笔,也因而容易成为大军阀,经济比较富裕的,江南沿海地区,则没什么太大的军阀。

比较有名的有川军,桂军,粤军,湘军。

督军实力差异

所以各省的督军和督军之间也是有区别的,有些能争善战的省份,那就权力相当大,统帅的人马也多,地盘也广。

云南督军唐继尧是滇军的创始人与领导者,也是贵州都督,曾自封为:滇川黔鄂豫陕湘闽八省靖国军总司令,手下主力滇军在10万人左右。

1924年,唐继尧命部下龙云等人率滇军主力7万人东下,被广西李宗仁的2万贵军打败,可见战斗力却不行。

而比如我们说原本的广西督军陆荣廷,在1916年进入广州就任广东督军,对广东广西两省具有管辖权,也就不是一个省那么简单了,事实上他是桂系军阀的主要代表,还是宜都市两广事实统治者,手握两广的军政大权,俨然是一副小朝廷的模样,盲目扩充兵力。

兵力会在10万到20万之间。

李宗仁统一广西之后的兵力也不过数万,成为新桂系领袖,苦心经营广西。

北洋军阀分裂之后每个派系大陆也保持着几十万人马的水平,对各省的督军人马会在几万到十万之间。

但有些督军则会受到更大的军阀的控制,比如说北洋军阀中的直系皖系,直系军阀中的曹辊最高声势时期控制地盘包括河南,陕西,江苏湖北在内的九省,山东,山西,安徽,甘肃等省份也纷纷名义上归附,其实他事实上控制的那些地盘,督军们都要受到最高职级军阀的控制。

相较于于一般独立的军阀,他们缺乏独立和自主能力,有着极为强悍的靠山,也就是上一级的军阀。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山西的不倒翁阎锡山。此人可谓是军阀界的一个传奇,是更多军阀中记录保持最长的人,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已经各种战乱,从来不倒。

武昌起义发生之后,作为新军军官的阎锡山起义,杀死山西巡抚陆中奇,自任山西都督,是山西当时事实上最长的一位统治者。

袁世凯称帝时,他的手中只不过有7000人马,因为积极拥护袁世凯称帝,被封为一等候,袁世凯死后继续支持北洋政府,所以获得了很大的北洋军阀支持,因而得以存续长久不倒。

人马最高是达到6个军10万余人。

所以基本上各省督军的人马,大都在5万到20万之间,多少就要看不同的督军权力程度,像阎锡山,唐继尧这样的人,都是自己一省统帅,是独立的,而像直系皖系,这样各省的督军则是要受到更高一级军阀的控制的,人数自然就要相对少一点,而且权力也受到限制。


历史好奇怪


督军,古代指地方军政长官,但是在民国时期,督军有更具体的含义,那就是一省的军事长官。

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纷纷通电,宣布独立。袁世凯当大总统后,除了手底下几个直系心腹,对全国很多地方控制力都比较弱,于是,干脆就令各地的实力派人物管理自己所管辖范围内的军务,即“督理某省军务”,这叫做督军。北洋政府时期,督军这一名词的全称颇有变动,比如,黎元洪时期称“督理某省军务善后事宜”,段祺瑞时期称“督办某省军务善后事宜”,但职能上都是各地的军事一把手。

其实,与督军平级的还有省长,督军主管军务,省长主管民政。但是,北洋时期,政治混乱,有枪就有权,没枪说话都不硬气,所以,手里有枪杆子的督军,很快就成了掌管了军政大权,而省长也成了摆设。督军仗着自己有枪,在自己的地盘当起了土皇帝。比如当时的浙江督军卢永祥,是皖系军阀段祺瑞手下的得力干将,不仅督军浙江,还掌控上海,是名副其实的“上海王”。由于他在浙沪一代的影响力,他儿子卢小嘉在上海也是飞扬跋扈,所谓“上海三大亨”,在卢小嘉眼里也不过是三条虫,他曾带人把黄金荣毒打一顿,关进大狱,虽然三大亨在黑道是呼风唤雨,但是自古黑的就干不过白的,面对有权有势的浙江督军,三大亨只能忍气吞声,杜月笙、张啸林破财万千,给卢小嘉磕头认错,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黄金荣弄出来。

督军权力如此之大,当然也引起了政府的反感。为了削弱督军的权力,袁世凯、黎元洪等都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委派省长,裁兵等方式,但这些督军也不是善茬,他们一起抱团来对抗中央政府,并且经常要挟中央政府改变政策,堪称民国一大公害。

1928年,蒋介石在名义上统一中国,正式废除督军一职,军政统一,由省主席管理。不过,很多省主席其实也都是之前的督军,只不过是换了一个称呼而已,还是换汤不换药。


历史风暴


民国时期,各地大小军阀先后涌现出来。这些军阀大的是可以控制好几个省,成为左右政局的大军阀。有些军阀则控制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成为某个地方的军阀。有的军阀控制了一个省,成为一个省的军阀。

北洋政府有段时期,各个省的军事长官一般称为督军。这些大大小小的督军掌握着地方的军事大权,有时候表示拥护中央,有时候成为当地的土皇帝。我们熟悉的督军有当年的奉天督军张作霖、浙江督军卢永祥、山东督军张宗昌、山西督军阎锡山、云南督军唐继尧、江苏督军张勋、湖北督军王占元、福建督军李厚基等。

这些各省的督军基本上都是各省的实力派,有些督军最终成为影响一方面的大军阀。奉天督军张作霖后来发展成为奉系军阀。曾经督军江苏的冯国璋一手组建了直系军阀。云南督军唐继尧发展成为滇系军阀。有的督军则只能发展成为影响一方的中等军阀。至于每一个督军具体有多少兵力,还真不好说。有的督军可以拥兵几十万,有的督军实力的则比较弱小。有的督军可以逐渐发展壮大,甚至成为一系军阀;有的督军则逐渐衰落,一战失去督军的位子。

民国初建之时,各省的都督(督军)名义上受到中央政府的辖制。袁世凯去世之后,没有其他人物可以收拾全局,各省的督军也成了脱缰的野马。各省督军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在督军们看来,手中的军事力量是一切,没有军事力量就会失去督军的位子,有了军事力量就能发展壮大。比如奉天督军发展成奉系军阀,山西督军发展成为晋绥军。更多督军在被打败之后失去了督军的位置,比如浙江督军卢永祥、山东督军张宗昌、江苏督军张勋等人都是因为失去了军队而下野。

每个督军掌管一个省之后,第一件事便是想尽一切办法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以至于督军的军队人数越来越多,多到自己有多少军队都有可能不清楚。比如督办山东的张宗昌就号称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兵。张宗昌在当时不是一个特例,而是普遍现象,只不过没有张宗昌那么明显罢了。民国初建期,整个国家的军人数也不多,一个督军能够掌握的军队基本上也就是一个师。张作霖督军奉天的时候,所掌握的军队也就是二十七师,一个师最多也就是两万人左右。张勋坐镇徐州的时候,拥有辫子军三四万人。张勋的辫子军在当时已经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督军这个职位设立之初,各个督军的兵力最多也就是几万人。

但是随着北洋政府控制力减弱,各省督军的力量也就是开始逐渐壮大。有的督军的军队数量开始逐渐壮大到了十多万人,甚至更多。据估计张宗昌的军队人数大约在二十万左右。后来张作霖的军队发展到了三十五万人,成为奉系军阀。阎锡山这个山西督军后来也拥有几十万军队,成为一方力量。

督军的力量也有大有小,军队人数也有多有少。有些督军的军队人数可以计算得出,有些督军的军队人数却无法知道。有些督军可能稳定一个省内部,有的督军则无法完全控制本省。名义上某位督军有可能是一个省的最高军事长官,实际上内部可能还会有不少小军阀,这些督军的军队人数就更无法得知。


依稀说史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清朝的地方官员制度。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北洋军阀时期的官员制度与清朝末期的官员制度属于一脉相承的关系。在清朝的地方官中,总督、巡抚、提督、布政使、按察使和学政,都属于高级官员。总督是地方官员中的顶级大佬,总督通常管理三两个省的事务。例如两江总督,管理了安徽、江苏和江西三个省。 总督主要负责军务,但也能管理其他方面的事务。巡抚则是一个省的一把手,标准的实权派,负责全省军政民财各方面的事务。



提督从品级上来说,比总督和巡抚还高,但必须接受总督、巡抚的节制。提督负责管理全省的绿营军,属于武官。至于布政使,则主要管理全省的经济和民政,属于常务副省级干部。

按察使则负责全省的司法和治安工作,也是实权派的任务。学政的情况最特殊,学政负责全省的科举和教育工作。请注意,学政直接隶属于朝廷,连总督和巡抚都无权管理。清朝灭亡以后,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既然朝廷已经灭亡,原来的官员名称自然需要改动。



但在很大程度上,北洋军阀时期的官职与清朝的官职,属于一脉相承的关系,仅仅是称呼变化了而已。例如巡阅使,类似于清朝的总督,一个巡阅使能够管理两三个省的地盘。例如东三省巡阅使和两广巡阅使、两湖巡阅使,都是顶级军阀。每一个巡阅使手下都有二三十万军队,例如东三省巡阅使,军队总数接近40万。其实除了巡阅使,还有都督和督军,有的时候,两个官职能够兼任。 清朝灭亡以后,巡抚被改称为都督,例如山西都督、江苏都督等等,和之前的巡抚差不多,都是全省的一把手。督军则类似于清朝的提督,负责管理全省的军队。



从表面来看,督军是仅次于都督的二把手。但在军阀混战的时代,有枪才是草头王。督军才是全省的实际当家人,有的省份中,都督基本上就是空架子。还有的省份中,基本上是督军兼任都督。 由于主要负责军队工作,督军经常被俗称为“大帅。”在老舍先生的著作《茶馆》中,描述了军阀混战的情况:“闹军阀,乱打仗。赵打钱,孙打李,乱打一起谁都不讲理。”在军阀混战时期,一个督军最少拥有七八万军队。一些人口比较多的省份,甚至拥有10多万军队。例如河南督军,曾经下辖了15万军队。



所以说,督军的实际权力很大,与唐朝末期的节度使类似,盘踞一方,属于地方上的土皇帝。在北伐战争结束以后,当时的政权开始改革官员制度。督军、督军都成为了历史,与此同时,省主席、战区司令和绥靖主任开始出现。这三个官职都是高官,类似于总督、巡抚、提督。在西南和华北地区,由于军阀仍割据一方,仅仅是换了一个称呼而已。 例如原来的都督变成了省主席,军队还是原来的军队。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40年代末期,也就是全国解放之后,各地各式各样的军阀政权才彻底垮台。军阀割据的历史已经成为了过去,在军阀割据的时代,百姓们的日子非常凄惨。很多人幻想着回旧时代做军阀,认真的说,即使回到了旧时代,绝大部分人也仅仅是普通的小卒而已。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督军其实就是中国古代的都督,袁世凯死后才改称督军。民国才建立时的都督们,还兼管着民政,之后军政,民政分开管理,督军就只负责军政要事。民国时期的这些督军,大多是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之间又互有联系,是地方的实际统治者,也因此在自己管辖的区域上,权力是非常大的。

袁世凯

在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时期,各路军阀为了更多的谋取利益,他们和洋人,富商勾结,私下招兵买马扩大地盘,有的人控制着几个省的区域,有的控制着某一个地区,因为实力不同,能拉起来的部队数量也是十分有限的,所以民国的这些督军们,每个人手下能统领的兵力数量也是不同的。

袁世凯死后军阀割据势力

张作霖在1916年开始担任奉天督军,这个时候他手里大约有2个师的兵力,兵力大概在一万五千人左右,到了1920年的时候,张作霖基本上控制了东北三省,这个时候他的兵力在6-8万人之间,这个数量基本上是督军掌控的兵力上限。张作霖控制的区域是东北三省,地盘大,还有日本人支持,所以扩军的速度是其他督军无法相比的。

张作霖

但是在民国初期,大多数的督军能掌控的区域也就是一个省,有时候就只是一小块区域,这些督军手上的兵力就不会太多,比如冯玉祥,冯玉祥在1921年担任陕西督军,这个时候他手上就一个陆军师,民国时期的满编陆军师也才八千人,所以即便在民国时期担任督军,也可能指挥的部队还不超过一万人。不过冯玉祥后来在苏联的支持下,部队规模也有所扩大。

冯玉祥

同样担任过督军一职的还有山西的阎锡山,阎锡山担任督军时,已经在山西任职了四五年了,所以他比较有实力,手下的兵力在1916年前后约六万多人,蔡锷将军在1916年担任四川督军,这时他刚率军将袁世凯的部队击退,但是手上的兵力并不多,总数在两万五千人左右,他直隶指挥的部队只有不到八千人。

蔡锷将军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来,通常督军是一省最高军事长官,权力非常大,但是他们的实力由于时代,地理等因素限制,差距也是非常大的,通常能指挥的部队在八千到十万人之间,也足够形成一股地方割据势力了。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