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最後的藩屬國:從朝鮮脫藩,看中國宗藩關係的全面崩潰

導讀:

無需多言,宗藩關係自然是指

中國各代王朝處理與周邊少數民族及國家事務而設立的一種制度

長期以來,中國與周邊的國家和民族地區相較而言,擁有更高的經濟、政治、文化水平。出於彰顯國力、保護邊境安全等原因,中國會與周邊國家建立宗藩關係,而這些國家為了獲取經濟利益和軍事保障,也會積極同中國確立這樣的宗藩關係。

在宗藩體制下,中國為宗主國,這些周邊的國家為藩屬國,雙方進行朝貢貿易;在必要時宗主國向藩國提供軍事保證;藩屬國的國君由中國的皇帝封命,藩屬國的國君不能被稱為皇帝,只能稱為“王”,只有宗主國的君主才能被稱為“皇”。

最後的藩屬國:從朝鮮脫藩,看中國宗藩關係的全面崩潰

只有擁有宗主權,才能稱為皇帝

對於藩屬國的內政外交,宗主國又給予其很大的自主權。這樣的宗藩關係在小農經濟和儒家文化盛行的東亞十分穩定。

時間快進到19世紀60年代,這個時候中國原有的宗藩體系面臨極大的危機,原有的藩屬國安南、暹羅、緬甸等都與中國結束了宗藩關係。最終只剩下朝鮮一國還尊奉中國為宗主國。清政府為了維繫住最後的藩屬國,做了一些努力,從60年代的消極不干涉到80年代的 “以夷制夷”最終又到實行全面干預,但是結果卻是失敗的。

1895 年,中日雙方簽訂了《馬關新約》,標誌著中朝宗藩關係最終走向了滅亡。中朝宗藩關係的結束是大勢所趨。中朝宗藩關係的結束標誌著亞洲藩屬體系的崩潰。


一、宗藩關係全盤崩潰的大背景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後,世界資本主義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世界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由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

,為了滿足其發展的需要,他們不斷向海外擴張,尋求新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

最後的藩屬國:從朝鮮脫藩,看中國宗藩關係的全面崩潰

壟斷資本主義形成的原因

當這種觸角延伸至亞洲的時候,就使得原本穩定的宗藩關係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在西方國家如此猛烈的攻勢下,中國國內面臨著嚴重的邊疆危機,在新疆地區有俄國與英國互相爭奪權益,各帝國也在中國有勢力範圍。

據統計,1800—1875年,歐美列強每年平均獲得21.5萬km2的殖民地,而從1875—1914年就猛增至每年平均62.2萬km2,年增長速度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前的3倍。

中國所屬的藩國逐漸淪陷,1852年,暹羅與清政府結束了宗藩關係;1884年,法國與越南簽署了《法國對安南王國的保護權的條約》,標誌著越南與清政府宗藩關係的結束,正式成為了法國的殖民地。1886年1月1日,在英國發動3次入侵緬甸的戰爭後,英國宣佈上緬甸併入不列顛帝國。日本也在1879年借“琉球難民事件”將琉球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

在周邊藩屬國脫離與中國的宗藩關係後,只有朝鮮一國仍奉清政府為宗主國。除了西方國家外,東北亞的一些不穩定因素也對中國繼續維持中朝宗藩體系造成威脅,首當其衝的是日本。

最後的藩屬國:從朝鮮脫藩,看中國宗藩關係的全面崩潰

這張時局圖想必大家都曾經看到過,體現的是列強瓜分中國

日本與中國在近代的命運相似,都是因西方資本主義勢力而被迫打開國門,成為欺凌壓迫的對象,但是與中國採取消極的外交政策不同,日本積極地想改變這種狀態。當時的日本人認為“失之於歐美,取之於鄰國”,企圖征服世界,並且制定了大陸政策,第一步就是要吞併琉球、中國臺灣、朝鮮、中國東北,通過控制這些地方來佔領中國,最終征服世界。

在日本的計劃中,朝鮮是重要的一環,是打開東北的鑰匙,而控制東北又是佔領中國的關鍵。因此,佔領朝鮮成為擺在日本面前的首要問題。

此外,俄國也對朝鮮虎視眈眈。俄國在農奴制改革後企圖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但是由於其本身帶有的封建性,國內矛盾重重。為了轉移這些矛盾,俄國不斷對外擴張。

清政府面對宗藩關係受到威脅的現狀,主動或被動地進行了一些改變,他們開通商埠,與外國通商,設立新的行政部門即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來管理外交事宜,一些有識之士也開始思考中朝宗藩關係受威脅的原因,企圖找到方法解決危機。為了保持“天朝上國”尊嚴,清政府面對危機採取消極不干涉的外交方針,卻引發了朝鮮的不信任和日俄更加猛烈的攻勢。

最後的藩屬國:從朝鮮脫藩,看中國宗藩關係的全面崩潰

李鴻章

李鴻章順勢提出“以夷制夷”的方針,企圖將多國力量引入朝鮮,結果使西方國家與日俄勢力實現均衡但是卻造成了中國喪失控制朝鮮的主動權,將朝鮮送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手中,為瓦解中朝宗藩關係埋下惡果。

到了1882年朝鮮壬午兵變爆發,清政府開始對朝鮮半島各項進行全面的干預,到了甲申政變後,這種干預逐漸加強並且達到了頂峰,這種全面干預的措施激化了中朝矛盾,也讓日本勢力侵入朝鮮有了可乘之機,最終導致了中朝宗藩關係的結束。

中國在面臨西方先進文明的衝擊時,仍然保持著舊有的秩序。在中國的不知變通和西方來勢洶洶的侵略下,亞洲宗藩體系逐步崩潰瓦解。


二、中國社會的舊秩序

  1. 以小農經濟為主的經濟模式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來,西方世界由蒸汽時代進入了電氣時代,生產力得到了極大提高,資本主義經濟獲得了極大發展,中國也在世界市場的衝擊下被迫開埠通商。這種非主動性使得中國仍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基礎,仍然用著落後的工具進行生產,社會生產力仍然處於較低水平,經濟實力無法與西方國家相抗衡。

最後的藩屬國:從朝鮮脫藩,看中國宗藩關係的全面崩潰

小農經濟的示範圖

經濟的衰落使得中國無法再維持自己東亞強國的地位,面對西方國家勢力的湧入,中國的地位愈發下降,在東亞的威信也大不如前。鴉片戰爭後也讓中國原本的貿易順差局面發生逆轉,經濟陷入危機,打開國門後大量的低價商品湧入,給中國經濟帶來了傷害。

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基礎的中國帶有天生的封閉性,不善於像西方國家一樣出於對原材料和市場的渴求而對外急劇地擴張,因此在以封建小農經濟為基礎的情況下,落後也是無法避免的。

此外,中朝之間的宗藩又是一種以朝貢貿易為基礎的制度,是宗主國與藩屬國之間在小農經濟和封疆閉關鎖國政策基礎上進行的一種經濟交易。

在政府間實行海禁的時候,民間跨國的貿易往來大多是不被允許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必須通過朝貢貿易來互通有無。自朝貢貿易產生以來,中國一直奉行的都是“厚往薄來”,但是經濟實力日益衰弱的中國在面臨大量的白銀外流和賠款時,繼續進行朝貢貿易已經成為一種負擔。

從清朝中後期開始,朝鮮與清政府之間貢、賜物品的價值,恐怕也僅僅維持在大致相當的水平上,這與歷代對外交往中厚往薄來的一貫做法尚有不小距離。

最後的藩屬國:從朝鮮脫藩,看中國宗藩關係的全面崩潰

曾經的朝貢貿易確實繁華過

當時西方已經侵略東亞地區,中國已經開通商埠,朝鮮也面臨被打開國門的壓力,最後日本也通過《江華條約》將朝鮮國內市場打通,後來為了防止日本獨霸朝鮮,中國提出了“以夷制夷”的方針,並且最終在中國的努力下,美國與朝鮮于1882年簽訂《朝美修好通商條約》,向西方國家開放國門,旨在平衡多國在朝力量而使得中國保持對朝的宗主國地位。

但在中國國門被打開,各國商品流入朝鮮市場,中國經濟持續衰退,無法保證朝貢貿易的情況下,朝貢貿易失去了存在的基礎,無法繼續維持,中朝朝貢關係的結束只是時間問題。

奉行專制主義的中國與奉行資本主義民主的歐美之間的矛盾,實際是兩種不同經濟體制之間的矛盾。

2、“天朝上國”的政治觀念

中國自古以來就自詡天朝上國,在傳統儒家文化的影響下,對藩屬國採取的是一種禮式的外交方針和管理方針,在禮的指導下,這種宗藩關係給予藩屬國很大的自主權。

最後的藩屬國:從朝鮮脫藩,看中國宗藩關係的全面崩潰

“藩屬國的內政外交,只要藩屬國嚴守禮儀名分,宗主國中國一般不給予干涉,全由藩屬國自理,即所謂的內政外交皆聽任自主。”

1865年,法國欲派遣傳教士前往朝鮮傳教,按照宗藩慣例,法國派公使前往北京請示清政府,但是清政府的回應卻帶有明顯的敷衍性質。

“朝鮮雖系屬國,向只遵奉正朔,歲時朝貢,所有該國是否奉教,非中國所能勉強,礙難遂爾行文。”

1866年美國與朝鮮由因舍門將軍號事件產生矛盾,美國士兵被擊斃者達20餘人,美國欲藉此向朝鮮開戰,但是當李氏向清政府尋求保護時,清政府卻再次把皮球踢了回去。

“朝鮮欲美國勿相侵擾,懇請降旨曉諭一事,礙難實行。”

1866年法國佔領江華島,朝鮮再次向清尋求幫助,清政府是如此回應的:

“朝鮮隸屬於清朝藩服,其本處一切政教禁令,向由該國自行專主,中國從不與聞。今日本國欲與朝鮮修好,亦當由朝鮮自行主持。”

最後的藩屬國:從朝鮮脫藩,看中國宗藩關係的全面崩潰

江華島的風景真的非常漂亮

這樣的外交處理方針與西方社會所奉行的外交法則產生了很大的矛盾。西方人認為,宗藩關係與他們所建立的殖民體系相類似,都是一種剝奪其他國家主權的行為,既然朝鮮是中國的藩屬國,那麼必然已經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沒有主權,而中國作為朝鮮的宗主國,應該承擔管理藩屬國朝鮮大小事宜的責任。

但是,以中國為核心的宗藩關係其實是一種不同於西方殖民體系的國際關係,宗藩關係體現在兩方面:

第一:宗藩兩國互通有無,進行經濟往來,但是是一種朝貢貿易;

第二:屬國國君由宗主國封命,但是這也只是一種象徵性的工程,中國不能干涉朝鮮國君的設廢。

所以說,在宗藩關係下的藩屬國仍然有很大的主權,這樣的國際關係理念與當時世界通行的觀念是相悖的。堅持封建思想與世界發展趨勢相沖突的外交觀念必定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首當其衝的就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會否認中朝之間的宗藩關係。在西方與朝鮮交流之初,他們都肯定中朝之間的宗藩事實,認為屬國無外交,遇事皆向中國稟告。

但是中國的消極態度讓他們逐漸不認可中朝之間的這種關係,並逐漸無視中國的存在,直接對朝鮮進行侵略。此外,朝鮮人民也會因為中國的屢屢推卸責任而心生不滿,從而與中國滋生矛盾,這為後來朝鮮社會中出現親日派和反清思潮埋下了伏筆。

3、國際觀念的落後

清政府面對時局的變化和中朝宗藩關係的危機,不思考如何尋求新的發展,反而固步自封,只想著怎麼維繫清政府的統治。日本為了轉嫁西方侵略的矛盾,借清政府消極外交積極干涉朝鮮事宜,企圖獨佔朝鮮。

最後的藩屬國:從朝鮮脫藩,看中國宗藩關係的全面崩潰

《江華條約》的締結場景

1876年,日本與朝鮮簽訂《江華條約》,在朝鮮獲得了領事裁判權、關稅自主權等特權,將朝鮮視作保有同日本平等之權的自主之幫。日本欲借讓朝鮮獲取獨立地位來開啟侵略朝鮮的大門。俄國此時為了尋求不凍港,也將目光投向了朝鮮。

在中朝宗藩面臨很大危機的情況下,清政府一改常態,採取了以夷制夷的對朝態度。但清政府此項以夷制夷只是為了實現它保藩固邊的目標。朝鮮地處中日俄三國交界,是中國防禦日俄的天然屏障,居於十分關鍵的軍事戰略地位。朝鮮毗鄰東北,靠近滿清發家之地,維護東三省的安全能夠保證滿清政權的合理合法性。

自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以來,清政府不斷喪失各項權力,逐漸被西方國家玩弄於股掌之間,藩屬國也一個接一個地與清政府結束宗藩關係,因此,為了繼續維持清政府的面子工程,維繫其在東亞的地位,保護與朝鮮的宗藩關係顯得尤為重要。

最後的藩屬國:從朝鮮脫藩,看中國宗藩關係的全面崩潰

第二次鴉片戰爭形勢圖

但是這種保藩固邊策略只是為了維護清政府的封建統治,維持其與時代發展相悖的宗藩體系,必然會帶來消極影響。

首先,提出“以夷制夷”的清朝想要借敦促朝鮮通商來讓西方國家承認中朝之間的宗藩關係,這種想法的產生與中國自古以來所奉行的天朝上國觀念無法分離。面對封建制度與現代社會產生的矛盾,清政府不是想辦法順應時代變化,而是繼續尋求維護封建宗藩體制的方法,對已經搖搖欲墜的封建制度用封建的方法修修補補,這必然是不長久的。

將自己的期望寄託在其他國家的身上,用本國的道德去規範其他不同文明的國家本身就是一件不可取的事情。若西方國家利益能夠在這樣的體制下不受侵害,中朝宗藩關係自然會相安無事,但是一旦西方國家因為此種體制無法獲得利益上的滿足,這種關係就會一觸即潰。

其次,“以夷制夷”強調均衡多國在朝鮮的力量,本身就將朝鮮暴露於多個強於自己的國家面前,如此一來,中國在這段關係中就會處於被動的位置,而這些發達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會佔據“以夷制夷”的主導地位,在朝鮮爭奪各自的利益。

因此在“以夷制夷”的外衣下,中朝宗藩關係似乎得到了鞏固,但是這樣的暫時穩定是極其脆弱的,這些國家若想追尋更多的利益,宗藩體制就會成為障礙。

最後的藩屬國:從朝鮮脫藩,看中國宗藩關係的全面崩潰

袁世凱平定了甲申政變

最後,朝鮮也會因為以夷制夷方針與中國產生矛盾,所謂的以夷制夷也會變成“被夷所治”。在封建“保藩固邊”的思想下,面對中朝宗藩關係的進一步惡化,清政府在壬午兵變爆發後對朝鮮事務進行全面的干預,到了甲申政變後這種干預逐漸加強並達到了頂峰,激化兩國矛盾,最終在甲午戰爭後結束了中朝的宗藩關係,而這些都與清政府保持著舊有的“保藩固邊”思想分不開。


結語:

剛剛被打開國門的清朝仍然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繼續奉行原有的天朝上國觀念,沒有正確認識到時局的變化,沒有積極調整變更封建制度;沒有認識到不同文化背景國家所產生價值觀的差異,仍然簡單地根據自己固有的處理外交事務的準則去規範他人。

對於與他國之間的外交保持著封疆的外交方式,沒有積極地學習國際時行的外交法則,因此在對西方的外交中失去了各項權益,在藩屬國和殖民地的問題上也讓西方產生了誤解。

面對危機的一步步加深,中國放棄了自己原有的宗藩原則,加強對朝鮮的控制,1885年,袁世凱受命出任中國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標誌著清朝對朝鮮的干預達到了頂峰。

最後的藩屬國:從朝鮮脫藩,看中國宗藩關係的全面崩潰

這句話永遠不會過時

中國多次有機會站出來進行處理,掌握對朝的主動權,但是由於外交理念的落後使其痛失機遇。面對巨文島事件,中國積極想要學習國際外交法則來讓英俄進行調停,但是卻忽視了現代各國外交都是基於各國利益出發這一事實,反而讓日本先發制人借平衡各國力量、維持各國利益讓別國放棄對此事件的干預。

中國在處理中朝宗藩關係時,不斷表現出面對新的世界、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新的國際外交法則、新的外交理念時舊有的、存在已久的封建經濟、封疆政治、封建外交的落後。

清政府面對這些矛盾也並非沒有想辦法應對,但是由於經濟發展不平衡,對於國際形勢的認識不準確,企圖在維護封疆制度的基礎上對這些問題進行淺顯的調整,最終導致這樣的結果,也是無可奈何。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