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甲午戰爭後,如果清朝堅決不同意和日本談判,那時的日本能把清朝滅了嗎?

我想淹死在學海里


個人觀點依照日本當時的國力其實是隻夠把北洋水師幹掉的,如果清政府堅持抗戰的話會把日本直接拖垮吧,但是依照當時的清政府的情況是不會這麼做的,所以歷史還是這樣


92浙江老大爺


想搞明白這個問題先要清楚甲午戰爭的背景,甲午戰爭的背景是中國進行洋務運動近三十年,而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也剛好近三十年,甲午戰爭的爆發本質是日本資本主義化道路之後想入侵中國進行的一次試探性戰爭,當時日本並沒有直接威脅中國,而是通過入侵中國的附屬國朝鮮向中國進行挑釁。

所以通過背景分析當時的日本並沒有很強大,畢竟它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也不過不到三十年,所以在這場戰爭之初日本是沒有信心的,它們沒有敢直接入侵中國,而是通過入侵朝鮮對中國進行試探性的挑釁。

以當時雙方的軍事實力來說,其實清政府已經進行洋務運動三十幾年了,和日本的資本主義化進程差不多,但是日本是從本質上進行了資本主義制度革新化,而清政府只是重金購買的西方淘汰裝備和戰艦,清政府愚昧的認為購買西方武器就可以革新除弊,實際上就是因為請政府的本質觀念沒有改變,所以造成了同樣是三十年的發展之路,清政府只是買到了西方先進裝備的皮毛,而日本是從本質上進行了改變,通過新制度革新了科技和裝備技術。

再有就是清政府對日本海軍不夠重視,其實在甲午海戰之前,臺灣巡撫劉銘傳、兩江總督沈葆楨等有識之士就已經上書朝廷,希望清政府重視日本海軍力量,而劉銘傳和沈葆楨上書清政府之時,日本是在舉全國之力發展軍備,當時的日本著重發展軍備尤其是海軍力量難道真的只是為了侵略小小的朝鮮半島嗎?很明顯那是不可能的,日本的野心和胃口就是想吃掉中國,但是愚昧的清政府和敗家老孃們慈禧卻不把劉銘傳和沈葆楨等人的話放在心上,反而藉口經費開支緊張削減了軍費支出,而在經費緊張期間,敗家老孃們過大壽可從來沒簡樸過,都是從奢侈為主。

所以在日本一心舉全國之力發展海軍力量的時候,清政府還不重視日本的發展,反而還削減了軍費支出,這樣一來一往,清政府的北洋水師實力如何能和日本海軍相比?

在甲午海戰中清政府失敗的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不重視日本的海軍力量,清政府中央權力階層腐朽墮落,雖然洋務運動搞了近三十年,但是軍費開支的重要性總會排在老佛爺等王公貴族享受比如過大壽後面,導致清政府的戰艦和裝備比日本海軍力量差了很多;

其二就是清政府中央內部權力派系紛爭,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派對洋務派為首的李鴻章進行攻擊,施加壓力,由於翁同龢是光緒帝老師,所以光緒帝是力挺翁同龢,甲午戰爭很多戰略失誤都是由中央混亂的指揮所構成,而這些戰略失誤可以說都是黨派爭端而帶來的;

其三就是清政府沒有從本質上進行革新變法,洋務運動只是徒有其表,學的西方的皮毛,沒有在本質上進行改變,所以戰敗。

分析完甲午海戰,再來看看如果甲午海戰清政府拒絕賠款的話,那麼日本能滅掉清政府嗎?答案是肯定的不可能。

你可以想象一下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的軍事力量要比甲午海戰時期厲害得多,但是它滅掉了民國政府了嗎?同樣道理,中國幅員遼闊,日本軍隊真想滅亡清政府,它需要很長的補給線和很多的兵力,日本沒有這個力量。

如果清政府拒絕賠款,繼續硬挺著,日本真拿它沒辦法,因為中國幅員遼闊,一旦日本軍隊登陸的話涉及到補給和兵員問題,日本是很難徹底滅掉清政府的,所以清政府真拒絕賠款的話日本頂多繼續侵佔中國製海權,然後入侵中國的港口城市。

但是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權力階層對列強已經是害怕極了,本來只怕西方列強,這回發現三十多年的洋務運動在日本面前不堪一擊,所以他們又開始害怕這個東方列強,他們只想求破財免災,息事寧人。

說白了甲午戰爭賠款完全是清政府的軟弱無能成就了日本一躍成為資本主義列強,要知道在甲午戰爭三十多年以前日本也是和中國一樣飽受西方列強侵略,日本險些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如果不是出現了明治天皇,那日本可能比朝鮮還慘。

而清政府懦弱無能讓同樣備受西方欺凌的日本一躍翻身,在甲午海戰之後西方列強終於認可了日本成為世界資本主義軍事強國的地位,其實西方列強很好奇同樣學習三十多年的中國和日本誰究竟能成為下一個列強,很可惜無能的清政府只需到了皮毛,也正是因為甲午海戰以後西方列強越來越認為中國軟弱可欺,對中國的侵略和勒索更加的肆無忌憚。這就是人必自侮而後被人侮之,自己都不圖振作自強,那麼別人還會對你手軟嗎?

即使戰敗後清政府的權力階層也從來沒有反思過為何洋務運動三十年打不過同樣資本主義化三十年的日本,因為他們是不想像日本一樣從根本上改變本質,歷史不是沒給過中國人和清政府自強的機會,而是當權的清政府根本沒有去珍惜,所以在甲午海戰之後就註定了清政府必將走向敗亡之路。


小島知風


不可能做到的。

光從軍事實力對比看:清朝北洋艦隊已經全軍覆沒,最西化的李鴻章淮軍也損失殆盡,老湘軍(湖南巡撫吳大徵部)也被證明戰鬥力不堪;而日軍陸海軍都基本保持完整,雖然供給有一定困難,但畢竟繳獲不少,不足部分靠搶掠以戰養戰也能支撐一段。咬一咬牙,殺進北京城,為山縣有朋哥哥奪了鳥位其實沒有太大的難度。

問題是這不是中世紀戰爭,不是中日雙方兩家的事,列強不可能允許鬼子搶奪最大蛋糕,鬼子也沒膽量硬扛——戰後俄法德三國“干涉還遼”就證明了這點。

只是以滿清朝廷之無能閉塞,它們不可能知道還有這個外力可借。即使知道它們也不敢借,因為滿清向來防內賊重於外寇,他更害怕戰亂持續有人乘機起事。


真正鱷魚不哭


日本是沒有能力將清朝消滅的,日本雖然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並沒有撼動清朝統治的根基,加上日本國土面積狹小國內資源匱乏是不可能將清朝徹底打垮的。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拿到大額的賠款並不是為了滅亡清朝,因此日本還不具備徹底打敗清朝的實力。

實力對比清朝和日本你會發現日本其實不強大

清朝輸掉了海戰北洋水師也全軍覆沒了,遼寧半島和山東半島也被日軍佔領,李鴻章的淮軍損失慘重,但清朝還有新軍數十萬人。在洋務運動的30年裡這些部隊都進行了新式改編尤其是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德式新軍戰鬥力還是有的,日本並沒有把清朝的陸軍徹底的打垮只是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日本雖然經歷了明治維新但是日本能動用的總兵力也不過八萬人,日本海軍的聯合艦隊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實力還沒有在清朝水師之上,因此隨著戰爭的持續日本會比清朝承受著更大的壓力。畢竟清朝國土面積廣闊可以和日本做持久戰消耗戰,但日本卻不具備打消耗戰的實力。

清朝戰敗的原因是國家的腐敗和統治者的保守

慈禧太后的戰和不定導致了清朝的最終戰敗,假如一開始就樹立不投降和日軍死拼的態勢,那麼日本就不會打贏這場戰爭。統治者的保守不僅葬送了北洋水師還讓8萬淮軍精銳也毀於一旦,這樣的教訓似乎有點太深刻。

假如清朝遷都不投降不簽訂合約賠款,日本也是沒有辦法的。畢竟日本建立的聯合艦隊已經是傾全國之力,假如再和清軍在中國廣大的土地上玩抓貓貓日本顯然是玩不起的。

只可惜日本搏命式的進攻換來了2.3億兩白銀的賠款,這筆鉅款也讓日本的軍事工業爆發了前所未有的能力,日本在短短的20年後就成為了世界一流的軍事強國。

假如清朝一開始就確立全面阻擊延遲日本的策略舉全國之力支援朝鮮,那麼日本是不可能打到中國東北的,就是因為統治者的保守最終導致了清朝的全面潰敗。雖然是潰敗但受死駱駝比馬大,日本還是沒有能力佔領整個中國,即使是幾十年之後的日本也在中國敗下陣來,這隻能說正義必勝侵略者必敗!


秋雨魯北說歷史


導語:甲午戰爭後期,清朝政府如果堅決不與日本和談,把戰爭繼續下去的話,日本不但不能滅了清朝,反而會被清朝拖垮的。

其實,在甲午中日戰爭的後期,日本已經承受不住戰爭的巨大壓力。

雖然日本軍隊在海上、陸上戰場連戰連捷,清軍望風而逃,但是,戰爭對財力物力的龐大消耗,壓得日本政府和日本民眾喘不過氣來。

戰前,日本天皇一天少吃一頓飯,帶頭號召日本民眾簡衣縮食,積攢財力物資,來應對即將到來的侵華戰爭。而這些好不容易集聚起來的財物,在甲午戰爭的進行過程中,很快就消耗完畢;為了把戰爭進行下去,日本政府迫不得已,只能加重賦稅,壓榨日本國民,掠奪日本人民的血汗錢,來維持戰爭的開支。

日本人民已經無法承受戰爭帶來的災難,當時日本各地紛紛爆發農民暴動,給日本政府的統治造成了很大的威脅。日本的社會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因此,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代表日本政府,首先開口,要求與清朝政府進行和談。

此時,清政府如果洞察日本的國情,採取強硬的態度,必然能夠在談判桌上取得優勢,簽訂不那麼喪權辱國的和談條約。

可惜的是,清朝政府腐敗無能,主要統治者都是井底之蛙,毫無政治遠見。戰前,他們盲目自大,認為日本不過是彈丸小國,一定是不堪一擊;而在甲午戰爭開始、日本軍隊連連獲勝之後,他們又驚慌失措,嚇破了膽;一味想著趕緊割地賠款,結束中日之間的戰爭,以便自己繼續去享受驕奢淫逸的寄生生活。

因此,當日本政府一提出和談,清政府立刻受寵若驚,喜不自勝;當日本在談判桌上提出了訛詐條件之後,清政府也滿口答應,隨即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結語:就本題來講,甲午戰爭時候的日本,實力遠遠不及二戰時期的日本。如果清政府堅持不談判,它一定會尋找藉口,訛詐清政府一些賠款,然後就坡下驢,主動結束戰爭的。它根本就沒有進攻中國腹地,消滅清政府的軍事實力!


品茗讀史


沒有可能,當時的日本是性格比較強悍,所謂“膽正”,可是身子骨並不像很多人認為的那麼結實,彼時日本也“體虛”。

甲午戰爭日方總指揮是伊藤博文,伊藤博文發動甲午戰爭的目的是把朝鮮從大清“獨立”出來,自己全面控制朝鮮。

1894年9月16日,清軍大敗於平壤,由於彈藥和糧食不足,日軍在平壤一帶其實是苦戰,如果不是主帥葉志超棄城而逃,朝鮮之戰誰勝誰敗也未可知。11月上旬,山縣有朋指揮的日軍第一軍攻到了鴨綠江邊,大山嚴指揮的第二軍也在11月21日攻佔了旅順,第一旅團長乃木希典——這位靖國神社裡的至今全日本公認正牌"軍神",當年"業績"是如今中國人都忘記了的旅順大屠殺。

因為日軍後方供給不上,按照原來計劃,應該就地築營,等待來年春天殺到直隸決戰。誰成想曾做過陸軍卿(陸軍大臣)的山縣有朋,這一位明治維新時代的通天大人物,貿然下令進攻海城。海城是山海關的屏障,山海關的得失事關清廷祖陵,清廷於1894年12月10日致電四川提督宋慶,令其“重賞嚴罰”,所以清軍在海城一帶作戰異常勇敢,幫辦北洋事務的宋慶指揮清軍170餘營約8萬人,先後組織五次反突擊,雖然沒有奪回海城,山縣倒也沒在海城討著大便宜,無法持續性攻擊推進。

伊藤博文對山縣有朋忍無可忍,睦仁天皇聖明,調走了自己在位期間第一屌人山縣有朋。伊藤博文放棄了在直隸和清軍決戰的計劃,改為進攻威海衛和臺灣,放棄進攻山海關是為了給老佛爺留個念兒想——我打你的目地不是非要推翻你不可,而進攻威海衛和臺灣則是為了逼大清談判。

大清國政治腐敗、軍事無能,錯判日本戰略目的,沒能逃得了伊藤博文的算計,歷史上頭一遭敗給撮爾小倭國,乖乖賠款割地,反正不耽誤我滿清權貴繼續統治中國江山和百姓。


顫動的丹田


如果清朝繼續打下去,日本絕對會被拖死,日本才打到遼東,基本國庫都被消耗盡了。再打下去,日本會主動談和解,到時候估計就沒那麼多賠款了。

但為什麼滿清投降了呢??從甲午戰爭過程都看出來了,不是滿清在和日本作戰,而是北洋水師在和日本作戰,配合的淮軍一路潰敗,是他們不能打麼??葉志超可是淮軍名將,會那麼怕死,並且當時日本陸軍也不佔優勢。

歸根到底,太平天國以後,南方清政府基本控制不住了,再跟日本打下去,怕力量損耗江山不保,滿清政府最大的威脅在南方而不是日本


伊洛川373


當然是不能的。

1、從國力上來分析。

甲午戰爭開始前,幾乎沒有國家看好日本。畢竟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期望全面西化脫亞入歐才26年的時間。清政府雖然積貧積弱,遭受西方列強侵略,割讓大片土地,賠償鉅額賠款,但綜合國力仍在日本之上。

2、從軍力上來分析。

晚清的洋務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幾乎同時起步,初有成效。清朝國內組建了福建、北洋、南洋三支海軍,武器裝備多購買於德國、英國等國,旅順港號稱“亞洲第一要塞”,“定遠號”號稱“亞洲第一艦”。國內軍工企業也比較完備,安慶內軍械所、漢陽鐵廠、福州船政局等均能生產裝備。甲午海戰只是使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海軍仍有一半的實力。

3、國際社會的不允許。

從後面的三國干涉還遼和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來看,西方列強不會允許日本滅亡中國。清政府的存在,才符合眾多列強的各自利益。


寫作愛好者小謝


通過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但是清朝的陸軍和炮兵都還有有一定的實力,如果堅持不議和我認為第一種可能:日軍最多會耐著不走,不會繼續攻打清朝,但是賠款和割地是不可能的,清軍堅守陣地從而拖垮日軍。第二種可能:如果清軍能夠反攻,日軍可能會撤離到海面以等待時機,如果沒有外國勢力的支援,時間久了日軍無力支撐,就會撤退,當時的國際環境很多歐美勢力也不願意日軍做大,基本上不會支持。所以如果清軍堅持抗敵不議和,日軍應該不會撈取到太多好處。


好印象影視策劃


那個時候日本還沒有很強大,明知維新也才過去三十來年,甲午戰爭本來也是僥倖贏了清朝,當時日本海軍實力不如清朝北洋水師。甲午戰爭後,如果清朝不同日本議和,日本不可能滅亡清朝。

清政府當時已經被列強打怕了,已經沒有了骨氣,也沒有了正常的判斷。慈禧太后沒有蔣介石那種決心,不願意過顛沛流離的日子。因為一旦中日再次開打,日軍肯定會登陸作戰,會進攻北京,皇帝太后要逃出北京避難。

但是,日本人不可能消滅清朝,小日本的實力絕對做不到。清朝後來和日本和談,割地賠款,無非是花錢買平安,十足的喪權辱國,奇恥大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