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刘备说的“欲伸大义于天下”的“大义”具体是什么?

完美life


匡扶汉室,维护正统,其实说白了就是天下是我刘家的,现在被这些乱臣贼子搞得不好,民不聊生,要把这乾坤大义颠倒过来


张文军和秋霞


题主一语切中要害,这句话是引信,引出了三国演义的精髓《隆中对》。引出了孔明先生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千古佳话。下面我翻译成白话文来详细解析一下《隆中对》的整个过程,希望大家指正。

刘备屯兵新野的时候,得到了谋士徐庶,非常器重,闲时常常坐在一起谈论,刘备有一次谈话间感叹身边缺乏人才,又不知道去哪里找,于是徐庶说起了好朋友诸葛亮,并且极力夸赞诸葛亮智慧超群,雄才伟略,刘备一听,急不可耐的说道,既然是你的好朋友,那你还不快快请来与我相见。

徐庶说,平庸之辈满世界都是,一抓一大把,那样的人才我也不必给你推荐,这个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才,不可能降低身价主动去投靠别人,你如果想要让他辅佐你,就备好礼物亲自去卧龙岗拜访他请他出山。

当时孔明隐居卧龙岗,刘备三顾茅庐第三次来拜访的时候才见到孔明,可谓费尽周折,当时诸葛亮问刘备:“愿闻将军之志?”意思是,我想要听听刘将军你的志向是什么。这其实是在试探性的问刘备有多大野心,有没有夺取天下的雄心壮志,看看你刘备到底是想占领一方州郡,偏安一隅,还是想剿灭群雄,君临天下。

刘备对于人情世故是相当老辣的,一听就明白诸葛亮的心思,于是屏退左右,只剩下他们二人,才说出来这一段话:如今汉朝的大厦倒了,奸臣当道,皇上也被曹操挟持,我刘备才能微弱,德行也浅薄,我不自量力,想要征服那些乱臣贼子,为天下人伸张正义,由于我的智慧和学问不够,所以一直到现在还这样狼狈,但是我的志向是永远不会退却改变的,不知道孔明先生,有什么好的计策教我。

于是诸葛亮说出了隆中对的内容:从董卓造反开始,各地割据势力开始不受中央控制,他们互相吞并征讨,不断扩大势力范围企图自立为王,曹操比袁绍弱的多,然而却能以弱胜强击败袁绍吞并他,并不全都是因为他运气好,谋士的策略运用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今曹操已经拥有上百万的兵力,挟持皇上以号令各地诸侯,眼下是没法跟他硬拼的。

孙权占领了长江以东,到现在历经了孙坚、孙策、孙权三个君主,他有长江天险这个大自然的屏障,江东的人民也都认同并且归附了孙氏,孙权又收拢了许多贤能的人才主持大局,东吴的气候已经形成了,你可以结交利用他作为外援,但是万万不能去图谋他。

荆州地理位置优越,是个用武之地,但是他的主人刘表却不能好好守护,这不是老天爷赐予你刘皇叔的机会吗?将军你有没有这个意图?益州这个地方山高皇帝远,易守难攻,有上千里肥沃土壤,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汉高祖刘邦当初因为拥有益州做根据地,进退自如,最终统一了天下称帝建立大汉朝。益州牧刘璋这个人,昏昏沉沉糊里糊涂,懦弱无能,益州往北是张鲁管辖的汉中,人民生活富裕,国库钱粮充足,可是张鲁却不懂得抚恤分配,能力高有智慧的人总盼望着能过来一个明君取代他。

将军你既然是皇帝的后代,诚信仁义的名声又传播于天下,你愿意接纳各地英雄和贤能的人才一起开创基业,把官爵和利益赏赐给他们,你如果占有了荆州、益州,再用人把守住各个关隘阻止别人侵犯,西面联合诸戎,南面安抚夷越,对外与孙权友好结交,对内整顿管理好政治。等曹魏一旦发生动乱的时候,就委派一名将军带领荆州的军马,向宛城,洛阳进军,你带领益州将士们从秦川出兵入关,北方的老百姓们都得在大街上摆好酒菜欢迎你,如果按照这个长期战略进行下去,你就能成就王霸之业,重新建立起大汉刘家皇室。

刘备听得如痴如醉,如大梦初醒,孔明说完,立即下跪恳求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故意推辞不接受,再次试探刘皇叔的诚意,于是刘备又哭着跪拜在地上,抽泣着说,先生不出山,天下的苍生可怎么办呀。刘皇叔不愧是刘皇叔,用天下百姓安危的大道义压的诸葛亮同意了出山。

张飞,关羽早就不耐烦了,发了几句牢骚,刘备又说了一个“如鱼得水”的典故,我今天得到了孔明先生,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你们两个小弟以后要好好听话,不要再给我多嘴惹事。于是关羽张飞都沉默了。


非想


刘备这句话见于同诸葛亮的隆中对,刘备说道:“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隧总猖獗,至于今日”。

意思是:我刘备不能衡量自己的品德能否服众,自己的力量是否可以战胜他人,但我想要替天下人伸大义;但是我的智慧和谋略不足,总是失败,才导致今日。

刘备口中的“大义”是根据汉末的局势,不停的进行变化的,具体分成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

东汉后期皇帝昏庸无能,朝政混乱,民不聊生。灵帝时期,张角兄弟以传教为名各地联络,最举起了黄巾起义的大旗。

刘备,字玄德,是东汉末年幽州涿县人,祖上是西汉时期中山靖王刘胜,但此时刘备这一脉已经没落。但作为皇室后裔,刘备不愿安于现状,黄巾军起义之时,刘备与关羽、张飞组织人马参加了剿灭黄巾军的战斗。

在此阶段,刘备的心中“大义”只是剿灭叛乱,恢复天下太平,自己能获得一官半职,从而从新光耀家族门楣。

第二阶段:

黄巾起义被镇压后,东汉又经历董卓乱权、曹操专政的时期。

公元194年,曹操以替父报仇为名攻打陶谦,刘备率军救援陶谦,之后又接任陶谦继任徐州牧,刘备此时北拒曹操、难抗袁术。

后刘备攻打袁术时,被吕布偷袭,徐州丢失,家眷丢失,后不得已归顺曹操。

公元199年,刘备与董承一起接受皇帝衣带诏,刘备从新掌握徐州,欲与董承里应外合,结果衣带诏事情泄露,董承被杀刘备在此丢失徐州。

在此阶段,刘备心中的“大义”是铲除奸臣,还政于皇帝。

第三阶段

刘备暂居荆州时,“三顾茅庐”请到了诸葛亮作为自己的军师,后联合孙权火烧赤壁大败曹操,取得了荆州五郡。

公元211年,在法正等益州东州集团人员,作为内应的情况下,于公元214年夺下益州。

公元218年刘备率军进攻汉中,经过一年多战斗,斩杀曹操大将夏侯渊,在汉水大败曹操取得汉中。同年刘备进位“汉中王”。

此阶段直至刘备去世,其心中的“大义”,就是扫平天下,从新恢复刘姓的正真统治,天下的统治者是自己自己自己的子孙。





风吹下的洛夜


整句话的意思是: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于在其中的意思是在,希望能帮到楼主,这是个倒装语句。于天下伸大义

也就是想用自己力量为天下人伸张正义





精彩电影室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信大义”就是指改变“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的现状,也就是剿灭逆贼、恢复秩序,兴复汉室。(忍不住吐槽这不与实力相匹的宏伟志向。看来刘备早已是他亮“志当存高远”的坚定执行者,我又要说了,只有理想境界、目标方向高度一致的人才能“鱼水三顾合”,好,停,打住!)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信大义”表现在“今日”之前刘备的所作所为,也就是遇见诸葛亮之前刘备的故事――一部跌(狼)宕(狈)起(辛)伏(酸)的血泪史。其实这段话后边还有一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刘备饱满的一生,一生的折而不挠,一生的浪漫豪情,一生的君臣相得,全都在这一句话里。



御前带刀侍卫


刘备所谓“欲伸大义于天下”的“大义”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方面是对大汉江山的大义,从董卓入京以来,汉室不断衰微,刘备作为刘姓子弟肯定是会有兴复大汉的梦想的,另一个方面是对于黎民百姓的大义,天下动乱不止,刘备作为一个从底层出来的人物肯定有最直接的感受,平定天下,建立盛世,这也是他心中的大义。


道熊猫


说给外面人的:我刘备欲匡扶汉室,扫平乱臣贼子,使天下太平,令民有其食、居有所屋、老有所养\r

说给自己听的:我要当皇帝,我要坐上龙椅,我要争霸天下



浮沉0821


大家好我是木头陪伴;

出自三国陈寿《隆中对》,原文选段: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

于是刘备叫旁边的人退下,说:“汉室的统治崩溃,奸邪的臣子盗用政令,皇上蒙受风尘遭难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想要为天下人伸张大义,然而我才智与谋略短浅,就因此失败,弄到今天这个局面。

但是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您认为该采取怎样的办法呢?”



木头陪伴


预伸大义于天下,也作欲信大义于天下,信与伸是通假字,选自著名的《隆中对》,是刘备对诸葛亮所说的。

何为大义?在刘备心目中,大义自然就是兴复汉室,匡正时弊。大义,在刘备心中既是他孜孜不倦奋斗的理想,也是一面可以招揽人才的旗帜。

刘备一穷二白,所依靠的仅仅是刘这个姓氏罢了。他唯有将这个优势做大,才能在群雄并起的情况下有立锥之地。说到底,大义是刘备的标签,筹码,人设罢了。


时光驻足处


刘备的原话是:“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申大义于天下”。由此可见,刘备的大义应该是匡扶汉室,清除奸臣。当然,这可能只是表面的说辞,因为刘备本身就打着汉室宗亲的旗号,所以是扶汉献帝,还是扶自己,这个就难说了,至于清除奸臣,这很好理解,反对汉室的就是奸臣,曹操是,孙权也可能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