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劉備說的“欲伸大義於天下”的“大義”具體是什麼?

完美life


匡扶漢室,維護正統,其實說白了就是天下是我劉家的,現在被這些亂臣賊子搞得不好,民不聊生,要把這乾坤大義顛倒過來


張文軍和秋霞


題主一語切中要害,這句話是引信,引出了三國演義的精髓《隆中對》。引出了孔明先生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的千古佳話。下面我翻譯成白話文來詳細解析一下《隆中對》的整個過程,希望大家指正。

劉備屯兵新野的時候,得到了謀士徐庶,非常器重,閒時常常坐在一起談論,劉備有一次談話間感嘆身邊缺乏人才,又不知道去哪裡找,於是徐庶說起了好朋友諸葛亮,並且極力誇讚諸葛亮智慧超群,雄才偉略,劉備一聽,急不可耐的說道,既然是你的好朋友,那你還不快快請來與我相見。

徐庶說,平庸之輩滿世界都是,一抓一大把,那樣的人才我也不必給你推薦,這個諸葛亮不是一般的人才,不可能降低身價主動去投靠別人,你如果想要讓他輔佐你,就備好禮物親自去臥龍崗拜訪他請他出山。

當時孔明隱居臥龍崗,劉備三顧茅廬第三次來拜訪的時候才見到孔明,可謂費盡周折,當時諸葛亮問劉備:“願聞將軍之志?”意思是,我想要聽聽劉將軍你的志向是什麼。這其實是在試探性的問劉備有多大野心,有沒有奪取天下的雄心壯志,看看你劉備到底是想佔領一方州郡,偏安一隅,還是想剿滅群雄,君臨天下。

劉備對於人情世故是相當老辣的,一聽就明白諸葛亮的心思,於是屏退左右,只剩下他們二人,才說出來這一段話:如今漢朝的大廈倒了,奸臣當道,皇上也被曹操挾持,我劉備才能微弱,德行也淺薄,我不自量力,想要征服那些亂臣賊子,為天下人伸張正義,由於我的智慧和學問不夠,所以一直到現在還這樣狼狽,但是我的志向是永遠不會退卻改變的,不知道孔明先生,有什麼好的計策教我。

於是諸葛亮說出了隆中對的內容:從董卓造反開始,各地割據勢力開始不受中央控制,他們互相吞併征討,不斷擴大勢力範圍企圖自立為王,曹操比袁紹弱的多,然而卻能以弱勝強擊敗袁紹吞併他,並不全都是因為他運氣好,謀士的策略運用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今曹操已經擁有上百萬的兵力,挾持皇上以號令各地諸侯,眼下是沒法跟他硬拼的。

孫權佔領了長江以東,到現在歷經了孫堅、孫策、孫權三個君主,他有長江天險這個大自然的屏障,江東的人民也都認同並且歸附了孫氏,孫權又收攏了許多賢能的人才主持大局,東吳的氣候已經形成了,你可以結交利用他作為外援,但是萬萬不能去圖謀他。

荊州地理位置優越,是個用武之地,但是他的主人劉表卻不能好好守護,這不是老天爺賜予你劉皇叔的機會嗎?將軍你有沒有這個意圖?益州這個地方山高皇帝遠,易守難攻,有上千裡肥沃土壤,自古有天府之國的美稱,漢高祖劉邦當初因為擁有益州做根據地,進退自如,最終統一了天下稱帝建立大漢朝。益州牧劉璋這個人,昏昏沉沉糊里糊塗,懦弱無能,益州往北是張魯管轄的漢中,人民生活富裕,國庫錢糧充足,可是張魯卻不懂得撫卹分配,能力高有智慧的人總盼望著能過來一個明君取代他。

將軍你既然是皇帝的後代,誠信仁義的名聲又傳播於天下,你願意接納各地英雄和賢能的人才一起開創基業,把官爵和利益賞賜給他們,你如果佔有了荊州、益州,再用人把守住各個關隘阻止別人侵犯,西面聯合諸戎,南面安撫夷越,對外與孫權友好結交,對內整頓管理好政治。等曹魏一旦發生動亂的時候,就委派一名將軍帶領荊州的軍馬,向宛城,洛陽進軍,你帶領益州將士們從秦川出兵入關,北方的老百姓們都得在大街上擺好酒菜歡迎你,如果按照這個長期戰略進行下去,你就能成就王霸之業,重新建立起大漢劉家皇室。

劉備聽得如痴如醉,如大夢初醒,孔明說完,立即下跪懇求諸葛亮出山相助,諸葛亮故意推辭不接受,再次試探劉皇叔的誠意,於是劉備又哭著跪拜在地上,抽泣著說,先生不出山,天下的蒼生可怎麼辦呀。劉皇叔不愧是劉皇叔,用天下百姓安危的大道義壓的諸葛亮同意了出山。

張飛,關羽早就不耐煩了,發了幾句牢騷,劉備又說了一個“如魚得水”的典故,我今天得到了孔明先生,就像魚兒得到了水一樣,你們兩個小弟以後要好好聽話,不要再給我多嘴惹事。於是關羽張飛都沉默了。


非想


劉備這句話見於同諸葛亮的隆中對,劉備說道:“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隧總猖獗,至於今日”。

意思是:我劉備不能衡量自己的品德能否服眾,自己的力量是否可以戰勝他人,但我想要替天下人伸大義;但是我的智慧和謀略不足,總是失敗,才導致今日。

劉備口中的“大義”是根據漢末的局勢,不停的進行變化的,具體分成以下階段:

第一階段:

東漢後期皇帝昏庸無能,朝政混亂,民不聊生。靈帝時期,張角兄弟以傳教為名各地聯絡,最舉起了黃巾起義的大旗。

劉備,字玄德,是東漢末年幽州涿縣人,祖上是西漢時期中山靖王劉勝,但此時劉備這一脈已經沒落。但作為皇室後裔,劉備不願安於現狀,黃巾軍起義之時,劉備與關羽、張飛組織人馬參加了剿滅黃巾軍的戰鬥。

在此階段,劉備的心中“大義”只是剿滅叛亂,恢復天下太平,自己能獲得一官半職,從而從新光耀家族門楣。

第二階段:

黃巾起義被鎮壓後,東漢又經歷董卓亂權、曹操專政的時期。

公元194年,曹操以替父報仇為名攻打陶謙,劉備率軍救援陶謙,之後又接任陶謙繼任徐州牧,劉備此時北拒曹操、難抗袁術。

後劉備攻打袁術時,被呂布偷襲,徐州丟失,家眷丟失,後不得已歸順曹操。

公元199年,劉備與董承一起接受皇帝衣帶詔,劉備從新掌握徐州,欲與董承裡應外合,結果衣帶詔事情洩露,董承被殺劉備在此丟失徐州。

在此階段,劉備心中的“大義”是剷除奸臣,還政於皇帝。

第三階段

劉備暫居荊州時,“三顧茅廬”請到了諸葛亮作為自己的軍師,後聯合孫權火燒赤壁大敗曹操,取得了荊州五郡。

公元211年,在法正等益州東州集團人員,作為內應的情況下,於公元214年奪下益州。

公元218年劉備率軍進攻漢中,經過一年多戰鬥,斬殺曹操大將夏侯淵,在漢水大敗曹操取得漢中。同年劉備進位“漢中王”。

此階段直至劉備去世,其心中的“大義”,就是掃平天下,從新恢復劉姓的正真統治,天下的統治者是自己自己自己的子孫。





風吹下的洛夜


整句話的意思是:我沒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張大義。於在其中的意思是在,希望能幫到樓主,這是個倒裝語句。於天下伸大義

也就是想用自己力量為天下人伸張正義





精彩電影室


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信大義”就是指改變“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的現狀,也就是剿滅逆賊、恢復秩序,興復漢室。(忍不住吐槽這不與實力相匹的宏偉志向。看來劉備早已是他亮“志當存高遠”的堅定執行者,我又要說了,只有理想境界、目標方向高度一致的人才能“魚水三顧合”,好,停,打住!)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信大義”表現在“今日”之前劉備的所作所為,也就是遇見諸葛亮之前劉備的故事――一部跌(狼)宕(狽)起(辛)伏(酸)的血淚史。其實這段話後邊還有一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劉備飽滿的一生,一生的折而不撓,一生的浪漫豪情,一生的君臣相得,全都在這一句話裡。



御前帶刀侍衛


劉備所謂“欲伸大義於天下”的“大義”應該包括兩個層面,一個方面是對大漢江山的大義,從董卓入京以來,漢室不斷衰微,劉備作為劉姓子弟肯定是會有興復大漢的夢想的,另一個方面是對於黎民百姓的大義,天下動亂不止,劉備作為一個從底層出來的人物肯定有最直接的感受,平定天下,建立盛世,這也是他心中的大義。


道熊貓


說給外面人的:我劉備欲匡扶漢室,掃平亂臣賊子,使天下太平,令民有其食、居有所屋、老有所養\r

說給自己聽的:我要當皇帝,我要坐上龍椅,我要爭霸天下



浮沉0821


大家好我是木頭陪伴;

出自三國陳壽《隆中對》,原文選段: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因此先帝就去隆中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諸葛亮。

於是劉備叫旁邊的人退下,說:“漢室的統治崩潰,奸邪的臣子盜用政令,皇上蒙受風塵遭難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任,想要為天下人伸張大義,然而我才智與謀略短淺,就因此失敗,弄到今天這個局面。

但是我的志向到現在還沒有罷休,您認為該採取怎樣的辦法呢?”



木頭陪伴


預伸大義於天下,也作欲信大義於天下,信與伸是通假字,選自著名的《隆中對》,是劉備對諸葛亮所說的。

何為大義?在劉備心目中,大義自然就是興復漢室,匡正時弊。大義,在劉備心中既是他孜孜不倦奮鬥的理想,也是一面可以招攬人才的旗幟。

劉備一窮二白,所依靠的僅僅是劉這個姓氏罷了。他唯有將這個優勢做大,才能在群雄並起的情況下有立錐之地。說到底,大義是劉備的標籤,籌碼,人設罷了。


時光駐足處


劉備的原話是:“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欲申大義於天下”。由此可見,劉備的大義應該是匡扶漢室,清除奸臣。當然,這可能只是表面的說辭,因為劉備本身就打著漢室宗親的旗號,所以是扶漢獻帝,還是扶自己,這個就難說了,至於清除奸臣,這很好理解,反對漢室的就是奸臣,曹操是,孫權也可能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