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诸葛亮是用什么方式,预测当时的天下大势?

袁茂淋


这个问题很好,涉及到了古代信息的传播途径。试分析下。

不像今天这样便捷的互联网渠道,古代绝大部分的信息都是需要人工进行传递。一旦君主颁布召令,就会刻在竹简上,在由专业的人员通过快马加鞭的方式送往全国各地。然而这种信息的传播有几种弊端:①消息传播速度太慢②消息真假难辨③割据时代信息无法传播等。

三国时代群雄逐鹿、诸侯混战,既然如此躬耕于南阳、远离城市中心号称无所不知、未卜先知的卧龙先生诸葛亮到底是如何洞悉天下事的呢?根据当时的历史来看,诸葛亮作为外来户,既没有官职加身也几乎看不到官方的记录。但官方有官方的张良计,民间有民间的过墙梯,诸葛亮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快速获取信息:

(1):诸葛亮过人才华,与当时士族出生、家族显赫的徐庶、司马徽、崔州平等人颇有结交,从而可以获得官方口口相传的信息

(2):通过普遍的老百姓的说唱等娱乐方式获取信息。古代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单调娱乐活动及其匮乏而流转于各地的商旅、失地的百姓、游学的士子经常把各地的信息编成民谣或歌谣进行传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消息得以扩散开,有心人就可获悉。

(3):编口号。我国历朝历代的起事或者交战都会有一个响亮而且有号召力的口号,促使其被广泛的传播,如陈胜吴广起义的“大楚兴、陈胜王”,明朝末年的李自成的“闯王来了不纳粮”

等。通过口号可以迅速知晓当下发生的大事

(4):发题文、贴榜文等地方政府会不定时发布一些榜文进行募兵或者昭告什么事情。

通过以上几种方式加上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可以洞悉各地大事,分析当下形式,慢慢形成高瞻的眼光,从而有了“卧龙不出,已洞悉天下的”的本领。






暴雪长空


潮白评论,先评三国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以上内容节选自《隆中对》,这就是当时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预测,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预测了三国尤其是蜀汉的未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从此,

刘备有了一份战略兼战术性指导方针,道路曲折的刘皇叔一下子前途就光明起来。《隆中对》的提出时间大约是207年年底至208年年初,当时诸葛亮只有二十七岁,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年青的诸葛亮是怎么做到的呢?

01,读万卷书。

诸葛亮的老家在琅琊郡,他是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人,父亲也担任过郡丞的官职,虽然诸葛亮三岁丧母,八岁丧父,但有叔叔诸葛玄抚养成人。琅琊诸葛氏是名门望族,孩子们势必要接受很好的教育,书想读多少有多少,不读都不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名门望族的延续,诸葛亮的成功不是偶然,他这一辈人,大哥诸葛瑾、族弟诸葛诞也都很有成就。

02, 行万里路。

因为是叔叔带着,叔叔要去外地做官也必须跟着。“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从琅琊到豫章,从山东青岛到江西南昌的距离不远吗?但那个时候最快的方式也只能是骑马,跟着吧,一路了解各地风土人情挺有意思,到了豫章,情况有变,还要转道去荆州,最后竟然落脚到了襄阳。诸葛亮这一路走来了解了国家的基本情况。

03, 阅人无数。

因为北方战乱,很多人避难荆州,其中不乏官宦和才子。诸葛亮接触的人不少,还和志同道合的人结成了朋友,如颍川徐元直、博陵崔州平、汝南孟公威等,朋友在精不在多,徐元直来自颍川,那里可是士家大族的聚集地,而崔州平呢?他父亲是原太尉崔烈,他哥哥是讨伐过董卓的崔均,孟公威才华横溢,后来在魏国做到凉州刺史,征东将军。这些朋友给诸葛亮带来了信息,通过思想的碰撞,诸葛亮成长了许多。

04,名师指路。

诸葛亮的第一个名师是叔叔诸葛玄,被举荐为豫章太守,证明人家有地市级干部的水平,和袁术、刘表的私交不错,证明这些人承认和诸葛玄是一个阶层,有这样的叔叔带着,诸葛亮天天耳濡目染当然进步很快。诸葛亮的第二个名师是岳父黄承彦,黄承彦是荆州名士,和刘表是连襟,属于荆州上流社会圈层,黄承彦对于这个女婿必然毫无保留青囊相赠,而且会不时的带着诸葛亮出席一些重要场合。

荆襄的另一个名士庞德公,颍川名士司马德操都算诸葛亮的名师,两个人时常教导并非常欣赏诸葛亮这个年青人,庞德公给诸葛亮取雅号“卧龙”,司马德操把“卧龙”推荐给刘备。

05,自身感悟。

诸葛亮志向远大,“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躬耕陇亩只是爱好,出将入相才是理想。

大丈夫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为此他在隆中草庐之中,多方总结,通过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加上自己的感悟,草创一份可预测天下大势的《隆中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自身感悟,没有一个成功来的很偶然,正像卧龙吟的歌词里写的“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仰观与俯察,韬略胸中存,躬耕从未忘忧国,谁知热血在山林。”


潮白评论


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请卧龙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很多人就算不了解三国,也一定听说过这段历史,基本上已经成为三国的“入门课”了。既然如此,对于诸葛亮提出的三分天下的“隆中对”也一定有所了解,可以说,当时的诸葛亮对于局势的把控十分准确,这一点让刘备非常惊喜。不过,当时的诸葛亮一直隐居山林,他又是如何做到能对天下大势这样了解的呢?

space

诸葛亮隐居山林,为什么还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

诸葛亮所著的《戒子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从这一句话,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诸葛亮隐居,并不是说就呆在草庐看书,哪也不去,如果是那样,那不就成书呆子了?刘备也不会三顾茅庐了?记得《三国志》描写三顾茅庐里,刘备前两次都没能见到诸葛亮,后来从书童以及诸葛亮的岳父弟弟那得知,诸葛亮游历去了。所以诸葛亮隐居仅仅是不入仕的意思。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和他是好朋友。他朋友也不是一般人。看人不需要接触很久,像诸葛亮这样有眼光有智慧的人,很多时候从那些人做事的方法的细节上就可以看出其人如何,所以对人才清楚这方面才是原因。换了别人,就算是天天见面的人也很难看出其人如何,其才如何。

space

诸葛亮隐居山林,为什么还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

那他是怎么知道这天下大势的呢?

我想,他应该看到了一些别人没发现的规律性东西。就像隆中对三分天下的设想一样,当时天下可是N多人的,益州刘璋、荆州刘表、汉中张鲁、西凉马超。各地小势力一群一群的,而只有诸葛亮知道那些人都不成器,心中有了怎样把他们取而代之的方法,这个不是说打听能听到的,更多的是思考的结晶,是智慧的表现。“而且如果找人打听,也是道听途说,可能会以讹传讹,让信息有偏差的呀”偏差的只是表面的信息,也就是细节方面,而对诸葛亮这种心怀天下的人来说,不是看热闹的,是看门道德,有用的只有事件的实质。这些都是通过思考才能领悟的。






陆霏霏爱看剧


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的句子是: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刘备分析天下形势的句子是:汉室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作者陈寿西晋史学家,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百年看世界


欢迎来看子正寻道。

导读:诸葛亮可是东汉末年,乃至三国时期大名鼎鼎的谋士。尤其在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中,更是成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奇人。其实诸葛亮确实很厉害,一方面或许源自于优秀的天赋,另一方面应该是通过饱读诗书,受到名师的指点。司马徽当年就与诸葛亮、庞统等人非常友好,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诸葛亮能够从司马徽那里学到不少的本领。

限于古代的交通,还有落后的通讯技术,往往普通人很难了解天下大事,更别说预测天下局势了。可刘备前往隆中拜见诸葛亮时,诸葛亮给出了高深的见解,尤其是预测出了天下有可能三分。这就引起了世人的好奇,怎么一个足不出户的书生,能够成功预测出形势发展。

为此接下来稍微分析一下。

一:诸葛亮通过与好友交谈,还有从北方逃到荆州的士人,了解到许多信息。

优秀的人总会有优秀的朋友,古代也一样,因此诸葛亮身边少不了一些有才之人。在与庞统、司马徽、庞德公等人交流后,不仅可以探讨学问,还可以了解到天下的形势。诸葛亮跟据别人说的观点,然后结合自身的看法,以此推断出局势的走向。还有从北方迁来的士民百姓,也带来了一些颇有价值的信息。比如:曹操与袁绍的具体战况,还有北方的生存环境。

诸葛亮起初对刘备也不甚了解,可听到司马徽多次介绍刘备后,根据自身的分析,断定他应该是一位明主。后面隆中相见,遂产生了相见恨晚。

二:诸葛亮通过荆州的当政者来推断出形势的变化。

不管是北方不断进行的群雄逐鹿,还是孙策在江东攻城掠地,这些事情的发生对荆州的统治者都会有影响。比如:曹操与袁绍在官渡激烈对战时,荆州的刘表蠢蠢欲动,由此可以看出,曹操与袁绍的战争没有那么快结束。还有北方的民众大量南迁,说明北方战乱不休。荆州的当政者对时局的反应,完全可以成为诸葛亮分析的素材。任何一位优秀的高手都想尽一切办法,来获取尽可能真实的材料,而荆州的一举一动,在诸葛亮眼里,都是难得的信息。

总之,预测天下大势离不开对时局的认识,而聪明的人会打通许多渠道来了解最新的变化。有人说诸葛亮用《马前课》来推测,这过于玄乎,难以当真。另外诸葛亮能够很好地预测局势发展,与自身的优秀才能也分不开。


子正寻道


相传诸葛亮于军中闲暇时,写下了《马前课》。相较来看,诸葛亮的《马前课》比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其他预言书更容易破译,因为它非常规则,每课预言一个历史朝代,并按着历史演进顺序来描述。而其它讲历史大事的预言,因为有时候一个朝代有很多大事,而有的朝代大事则少一些,不规律,所以不容易和所预言的朝代对应起来。

《马前课》共十四课。前十课从当时蜀汉开始,一直到中华民国的诞生,非常准确。《马前课》第一课,诸葛亮讲「无力回天,鞠躬尽瘁,阴居阳拂,八千女鬼」。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曾经写过:「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八个字是诸葛亮的自我写照,因为他知道汉家江山气数已尽,没有人能够挽救,所以《三国演义》里说「孔明六出祁山前,欲以只手将天补」,就是说他想靠一只手斡旋天地;「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就是说汉家江山到这个时候可能要完了;「长星半夜落山坞」指的则是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

所以,诸葛亮第一句话的「无力回天,鞠躬尽瘁」是讲他自己,后面的「阴居阳拂,八千女鬼」,这「八千女鬼」是个字谜,「八」加一个「千」加一个「女」加一个「鬼」,合在一起是个「魏」字,就是说蜀汉最后要被魏国所灭掉。

再往下一共有十四课,一课讲一个朝代。比如第四课,是关于唐朝建国的时候,卦说「十八男儿,起于太原」。这个「男儿」我们生儿子叫「子」,十八子加在一块是个「李」字,而唐朝便是李渊父子打出来的天下;「起于太原」,则因为李渊当时从太原起兵。

再比如第八课讲明朝,明朝是朱元璋打下的天下。这个卦讲「日月丽天,其色若赤,绵绵延延,凡十六世」。「日月丽天」也是个字谜,「日」加「月」是「明」,指大明朝,「其色若赤」的「赤」,是朱红色的意思,暗指朱家天下。「绵绵延延,凡十六世」,表示明朝一共传了十六个皇帝。   

也许有人会问,预言是不是后人杜撰的?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当年解《马前课》的是清朝光绪年间白鹤山僧人守元,他当时八十六岁了。在《马前课》中,关于清朝的预言是这样的:「水月有主,古月为君」。「水月为主」是一个字谜,三点水加一个「月」再加一个「主」,合在一起是一个「清」字;「古月为君」,古加月是个「胡」字。


历史的波澜壮阔


有1800多年历史。这里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隐居躬耕地,汉昭烈皇帝(刘备)“三顾茅庐”处,“三分天下”的策源地



阳光在我就在


用易经的后天八卦术预测的:








水幕华


诸葛亮出山前并不是一个只会苟全性命于乱世的农夫。他出生于一个琅琊郡的官宦世家。诸葛氏从西汉开始就在朝为官,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其父诸葛硅曾出任泰山郡丞,相当于一个县长。他的父亲在诸葛亮很小的时候去世,诸葛亮又在叔父诸葛玄身边成长。诸葛玄是袁绍的下属,官至豫章太守,也算是一方行政长官。诸葛亮的父亲和叔父都是经历过汉末动乱的人,又都是朝廷官员。这样家庭背景和当时的社会形势,使诸葛亮从小志向高远,并对社会的走向有切身的体会和认识。环境造就一个人,父亲和叔父的耳渲目染,使年轻的诸葛亮对汉末的动乱有具体的认知的思考和自我的分析。这为日后提出《隆中对》战略,起到了关键的一步。

诸葛玄死后,年仅十六岁的诸葛亮失去了依靠。在汉末军阀混战的情况下,年轻的诸葛亮选择了隐居南阳。虽然是隐居,可诸葛亮并不是如自己在《出师表》中所说那样:“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反而是借隐居为名,刻苦学习各类典籍,常常自比管仲乐毅。表达了自己希望辅佐王道,争霸天下的志向。此时的诸葛亮虽然只是个农夫,但他拥有强大的社会关系网络。他的岳父黄承彦是当时的名士,岳母是军阀刘表妻子的亲姐妹。同时,当时的士族司马徽,庞德公等人也十分欣赏他,又与徐庶,崔州平,庞统等人是好朋友。这些人随便挑出一个来都是东汉末年的牛人。正应了那句俗话,朋友多了路好走。何况身边的朋友都是各方面的翘楚俊杰。

在这种有利的朋友圈中,这群名士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天下大势,诸葛亮更能从各方面了解和思考时局。诸葛亮的内心台词应该是这样的:“我并不是自甘堕落,我只是躲起来努力用功,等待时机。”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等来了刘备。多年来对各路诸侯优劣的研究和对时局的变化的掌握,使三分天下的预测自然而然的出现在诸葛亮心中。

由于诸葛亮对后世官方和民间都有极大的影响力,使后人都认为诸葛亮第一个提出三分天下的战略,然而鲁肃早在隆中对七年之前就有相似的预测。鲁肃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并非《三国演义》中软弱仁慈的老好人。孙权刚承继江东时,他曾这样建议孙权:

“ 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三国志. 鲁肃传》

鲁肃认为,汉室必将衰落,但曹操是一时间无法除掉的,希望孙权能占据江东,与曹操,刘表鼎足三分。待曹操无暇南顾时趁机攻灭刘表和黄祖。占据长江流域,立国称帝。鲁肃的三分天下论与诸葛亮隆中对极为相似,只是把刘表替代刘备,因为此时的刘备还在是四处依附于人的无名之辈。诸葛亮人脉广泛,或许借鉴了鲁肃的战略也未可知。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猜测,也许是诸葛亮与鲁肃英雄所见略同吧!

总论:

隆中对以极其精确的预测,为刘备能占据一方,逐鹿天下制定了基本国策。诸葛亮能够提出如此准确合理的预测,是建立在他对时局的清醒认识和巨大的人脉网的基础上的。也少不了他努力学习各类典籍,使自己能够更优秀的预测天下大势。这给我们后人很大的启示,要有所作为,必须努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认真分析问题,并且有良师益友的帮助。


Hackett


引言:诸葛亮用什么方式预测当时的天下大势,个人想到了一句最完美的解释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诸葛亮预测天下大势

所谓的预测,就是根据当下的情况及未来发展的路上可能出现的情况、可能变为盟友的势力、可能变为阻力的势力情况进行分析,这样就可以预测天下大势。

用三分天下举例说明诸葛亮的预测天下大势。诸葛亮刚刚出山时,大、小诸侯并不多有曹操、孙权、刘表、刘璋、马腾、韩遂、张鲁等势力。

曹操对刘备一路穷追猛打,则可以将曹操定力为最大的敌人,而且刘备自树立旗帜以来一直以打败曹操,统一汉室为目标不可能成为盟友。

赤壁之战前鲁肃提出孙刘联盟,孙权作为当时第二大的诸侯一旦结为盟友,无论是当下还是日后和曹操相抗衡都有很大的益处。

刘表年事已高后继无人、刘璋暗弱无能二人势力可以谋划为刘备将来要占据的地方,作为大本营发展。

马腾,韩遂等诸多势力,以刘备当时的情况下,如果一一攻克这些小势力,需要的时间过于长久,而且期间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变动。汉中张鲁只占据一地,取得西蜀之地后汉中张鲁将会变得不足为惧。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己:

刘备在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自己时,诸葛亮已经对刘备的兵力情况、武将情况、谋士情况以及暂时栖身之地等情况进行了分析。了解了这些情况以后,就可以预测出将要发生的战役胜算有多大、败率有多大,那么胜利以后应该去往哪个方向谋划、兵败以后应该向哪个方向谋划,这就做到了所谓的预测。

知彼:

诸葛亮在出山时,天下各路诸侯形势已然非常的明朗了。只要收集一些天下各路诸侯所占有领土的地形优势、各诸侯内部可能存在的隐患、兵力及武将情况等资料加以分析,针对不同的敌人使用不同的方法。

用刘璋举例:刘璋占据西蜀之地,在地形上有非常优越的防御条件,而且西蜀之地经历了两世的经营,文臣、武将、势力内部机构都是非常完善的,应该是一个可怕的敌人。但是因为刘璋暗弱无能,导致了这些所有优势全部丧失。因此诸葛亮就根据刘璋暗弱无能的性格制定了三分天下。

百战不殆:

利用自己地形上的优势采取防御、利用自己兵俑的能力制定不同的作战方式、根据不同的武将带兵特点及勇武情况制定该武将何时出阵,将己方有利条件无限量的进行放大,以自己擅长来攻击敌人不擅长的,那么胜利的几率就会加大。了解来犯之敌的优点及缺点,针对来犯之敌的弱点进行实质性的打击。


总结:预测天下大势就是了解自己、了解敌人。在未来发展的路上把可能出现的敌人和可能出现的盟友都做好分析预判并做好充分的准备。


感谢大家阅读,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