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古语说瘟疫始于大雪,生于小寒,弱于雨水,衰于惊蛰,有依据吗?

解压大师


从阴阳五行来分析,瘟疫多因阴胜阳衰,多发于肺,五行属金,阴金生水而流行,最喜冬季。其长生在子月,养在丑,胎在寅,绝在卯,墓在辰。


凡行记


老祖宗留下的规律: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千百年来,发生在中国的历次瘟疫都是按这个规律始终的;中国古老的历法一次次证明着这个规律。

老祖宗让我们年前储粮,打扫卫生,喝屠苏酒,过年贴春联,放鞭炮辟邪,都是有讲究的。

始于大雪:19/12/ 7 大雪

发于冬至:19/12/22 冬至

生于小寒:20/ 1/ 6 小寒

长于大寒:20/ 1/ 20大寒

盛于立春:20/ 2/ 4 立春

弱于雨水:20/ 2/ 19 雨水

衰于惊蛰:20/ 3/ 5 惊蛰


快跑小老虎


古人认为“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弱于雨水,衰于惊蛰

”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通常情况下病毒怕热不怕冷,比如刚解放后,打针筒都是共用的,那时候消毒就是在热水里煮一下就完事了。

直到现在最简单的消毒办法就是加热,我们喝开水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用的疫苗都是冷藏在冰柜里,目的就是保存菌苗儿的活力。

我们都知道蝙蝠身上带有1000多种病毒,由于它本身具有特殊的功能,所以蝙蝠并不发病。

但它一般居住在寒冷的山洞里,常年不见日头,并且是在晚上出来活动,这是因为病毒已和蝙蝠成为一体,病毒支配了蝙蝠的行动,这叫做“宿主共生”。

回到话题,一年四季中,大雪时节天气转冷,病毒开始变得活跃,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它就会变得越来越活跃,进而达到巅峰状态。

而到了春暖花开的惊蛰、雨水时节,随着天气一天天变暖,衰减的病毒就会变得越来越弱。

从大雪到惊蛰差不多四个月,病毒呈一种抛物线的状态落下,再经过两个月的扫尾,也就是经过半年的时间,病毒就会彻底消失。

古代发生瘟疫后,朝廷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逃离。

在没有办法治疗的情况下,有些瘟疫到天热时就突然消失了,不过并没有绝迹,古代最短经过两三年,最长不超过7年就会再次爆发。

由于古代战争杀戮等原因,造成了环境的污染,人为加剧了瘟疫的爆发。

到了近代,由于官方采取了正确的灭疫方法,一般瘟疫发生半年后会突然消失。

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比如清末时期的东北鼠疫,这次瘟疫发生在19 10年的11月9日,这一天是立冬后的第2天。

瘟疫的首发地在傅家甸,也就是现在的哈尔滨道外区。当时的医学博士伍连德敏锐地发现这场瘟疫不同于以往的鼠疫。

经过深入解剖和分析,这是从来没发生过的“肺鼠疫”,原来是东北猎人吃旱獭肉感染了病毒。

这是一种新型病毒,它无需通过动物媒介比如跳蚤来传播,而是通过呼吸之间的飞沫来传染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传人。

鉴于这种情况,当务之急就是把病人和健康人隔离开。

伍连德首次发明了口罩,当然这种口罩很粗糙,也就是双层纱布里面儿裹着一块吸水药棉。

然后改变人们土葬的传统办法,通过焚烧病人的尸体来消灭病毒。

经过一系列有效预防措施和强有力的灭疫行动,到1911年3月1日,傅家甸疫情爆发区死亡人数最终归零。

过了一个月后,分布在东北各地的鼠疫全部被消灭,疫情彻底解除。

前后经历了半年的时间。

17年前,即2002年的非典疫情,发生在12月期间,首例病人黄杏初感染了病毒,事后确诊是新型病毒SARS,事后查明是广东人吃果子狸感染了这种病毒,是通过飞沫传染的。

疫情爆发这一天正好是大雪节气,经过半年的时间,疫情也是以一种抛物线的形式而消失,2003年6月疫情结束。

Sars病毒也是在半年后突然消失的,早在东北傅家甸疫情结束后,伍连德曾预言,这种病毒几年后还会卷土重来,果然如此,东北后来又发生了一次鼠疫。

去年武汉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时间也是在12月初,按照规律来说,武汉疫情结束不会超过6月份。

钟南山院士说拐点将出现在4月份,也就是说,病毒在“愚人节”(4月1号)前进入衰亡期,能否按照这个规律发展,让我们祈祷和拭目以待吧!


秉烛读春秋


我是一名中医研究者。我从中医方面来阐述我的以下几个观点。

首先,古人的这种经验总结,体现了我国祖国医学的经验积累和一些传统的文化思想。那肯定的是这些古人总结的经验非常的有用。古人总结的24节气。充分运用到我国的社会生产劳动人民的实践。前年来中国人民都是根据我们的节气来适时耕作。劳动人民的丰收。说古人的一些经验总结和方法的总结是非常有科学的道理。

其次,中医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社会生产和疾病的治疗,必须根据宇宙中的自然规律而进行。你认为人自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与自然环境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与社会环境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是遵循的自然和宇宙的规律。违背规律必然会导致其中平衡的破坏。导致瘟疫的发生。任何事物都有内在的联系和外在的联系,有一个宇宙的规律。

最后我认为,古人的经验和教训是积累在社会生产活动和实践当中。存在既有存在的道理,我们现在的科学无法一进行验证。我们还是必须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宇宙。一颗谦卑的心态。对我们所发生的所有问题。结合前人的经验和现在的科学不断的探究和研究嗯,顺应自然顺应科学。最后才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以上是我从中医角度的一些个人观点。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互相交流。


医学学士木子先生


几千年以来,人们从自然的规律中摸索出许多生活经验,形成一些我们熟知的谚语,这些谚语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些便利。关于惊蛰的谚语也很多。

惊蛰闻雷米如泥 惊蛰雷鸣,成堆谷米。

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

未到惊蛰雷先鸣,必有四十五天阴。

冷惊蜇,暖春分。 惊蜇刮北风,从头另过冬。

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尤其对于春耕的农民来说,惊蛰这个节气显得尤为重要,到了惊蛰万物复苏,天气逐渐变暖,人们变开始进行春耕,到处都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对于题主所说的“瘟疫始于大雪,生于小寒,弱与雨水,衰与惊蛰”首先我认为与气温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在古代,人们的保暖措施没有现在的那么好,在低温的天气中,新陈代谢变缓,自然抵抗病毒的能力也会相对应的减弱,而到了惊蛰前后,天气回暖,心情也自然开朗,人体的抵抗力也会相对的强一些。

马上就要到惊蛰了,真心希望老祖宗留下的话是对的。愿疫情早日结束,祝愿大家都能平平安安,同时也致敬那些在一线的医务人员,愿你们平安归来。春暖花开之时,你我一起晒太阳,感受春天的美好,不带口罩!

《惊蛰》

雷惊蛰户燕新来,卉木知春万紫开。

渐远三冬寒欲尽,田园日见好风裁。


燕子的涛宝


大家好!

这里是四季养生密码苑!很高兴能够参与回答这个问题。

古语说“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

这句话到底有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呢?

我想对于这句话要想挖出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来证明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这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根据历史上瘟疫发展的规律来传唱的,就像是农业生产中的谚语一样,是一种总结的经验之谈,基本上都是一些不用怀疑的金科玉律、不刊之论。

那么要想证明这句谚语是否准确,一是可以从历史上各个朝代所发生的瘟疫时间表去推敲。二是依靠近期地球上所发生瘟疫时间来证明。三是利用大自然所运行的规律去推理。

中医认为,气候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极大。每当天地间风云变幻、四季更迭之时,要是季节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过于激烈之时,然而人体又刚好处在阳气、卫气过于衰弱之时,这时候就会出现人体无法抵御外邪入侵的情况。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之中说道:“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1、从天气气温上来看。

那么历史上大部分的瘟疫是不是基本都发生在大雪至惊蛰这一段时间呢?翻开史书,历史上的瘟疫真的是惊人相似地一幕又一幕地重演。在我国的历史进程中基本上都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地循环反复着。其实各种疫病在历史上基本都是处在大灾之后暴发。

比如死了83万人的明朝崇祯末年瘟疫,当时的天气状况就是处在“小冰河”时期,天气奇冷,整个国家一年只有一季作物可以收成,就是一季的作物还是遭受了特大的蝗灾,并且同期还在关东一带发生了地震,这样各种天灾接连不断的情况下就发生瘟疫大流行。

远的不说,就拿2003年我国发生的非典来说吧,当时发现非典病例的时候也是处在气温极低的02年12月之后。再说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的发生也是处在19年12月中下旬,也是处在气温极低的大雪节气之后。这决不是巧合,这是因为比较低的气温比较适合病毒的发展。

2、瘟疫的流行和人体所处的季节以及和各个季节所能承受的人体免疫力有关。

大家知道,瘟疫大部分都是发生在冬季,为什么冬季气温更低了反而更适合病毒的扩展呢?其实这和人体的免疫力有很大的关系。大雪之后都是寒冷的天气了,所谓天寒地冻、万物蛰伏,所有的生灵都在藏伏,都在收藏。这就是“春生夏发秋收冬藏”的道理。

人体也一样,骨胳腠理也在收缩之中,对于外邪无心恋战,都在想方设法保存自己。这样被动挨打的局面在这一段时间那是常态,人体没有了同外界邪气的斗志,这样免疫力自然就变得低下,那么就很容易招惹病毒上身,导致病毒上身之后无力抵抗,这也是瘟疫大部分发生在大雪之后的一个原因。

所以,一个人冬天里要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只有增强体质才能做到“正气存身,邪不可干”。

3、瘟疫选择大雪之后流行也有和人类的聚冬散夏特性有关。

人都有聚冬散夏的特点,特别是中国人特为明显,反应在小格局上来说,夫妻一到冬天都喜欢相拥而眠,为什么?图个暖和呗。然而一到夏天不管是男是女总是想着一脚把对方踢得远远的,因为夏天实在太热了,一个人睡舒服。

那么反应在大的方面也是如此,一到冬天各种酒席就铺天盖地而来了,下半年办喜事那是常态,但是耳鬓斯磨、觥筹交错之际,无形之中就给传染病提供了机会。因为瘟疫的传播就需要这样的近距离接触。

然而一到“惊蛰”,惊蛰也叫做启蛰,这个时间点一到,春雷滚滚,大雨滂沱,天地万物都已经震醒,地下冬眠的蛇类、蟾蜍、熊等都在跃跃欲试地出土了,各种各样的季风、台风呼呼狂乱,时不时地来个雨水瓢泼而下,什么样的病毒还能保留下来呢?

专家不是告诉我们预防病毒要勤洗手吗?既然洗手可以洗掉病毒,那么雨水、洪水就是可以冲干净天地间残留的病毒的。

病毒都被雨水冲走了。天地间空气转换的速度也是迅猛如闪电一般,这样的环境并不适合病毒的生存发展,再说人体经过一个冬天的收藏积蓄正要向外发泄,一到春天也像天地间万物一样正在霸气地向外伸展扩张之中,这时也是处在阳气相对旺盛的时候,所以病毒就只好“衰于惊蛰”了。

问题回答完毕!敬请赐评!谢谢!


四季养生密码苑


个人觉得没有,明代大疫75场疫情,除却20场无法确定月份,其余55场中,爆发疫病次数最多的是七月,其次是六月,再次为八月,分别为10、9、8次,次数最少的为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分别为1、2、1次。

清代江南瘟疫也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四、五六、七月次数最多,分别为176、184、195、164次,次数最少的也是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分别为34、29、31次。

《明代瘟疫与明代社会》

《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


蚁族日记


古语说瘟疫始于大雪,生于小寒,弱于雨水,衰于惊蜇,有科学依据吗?

这是古人根据历史上发生的瘟疫对照大雪、小寒、雨水、惊蜇四个阶段的总结,和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一样,古人的历史性发现而已,和二十四节季一样,瘟疫的阶段性变化也必然会有人会发现其中的变化规律并加以总结,于是便写下瘟疫始于大雪,生于小寒,弱于雨水,衰于惊蜇。

对于这种规律性的事物发现,比如尼罗河的水,总是要过一年才会又涨,和瘟疫一样都是被古代的劳动人民总结,他们没有现代科学,没有相应的设备和现代理论,他们是对自然的记录,他们是对自然的发现,而不是依靠科学依据。

现在我们有感于古代人的发现,认为古代人如此聪慧,一定有科学依据吗?其实它不过是对自然瘟疫的记载,来源于自然,服务于现代社会。不管是瘟疫的记载,还是中医药的治疗,它们都是宝贵的财富,必将会对后世的人,产生探索的兴趣。人们为了求证其科学依据,而对其深入的了解,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存在于历史上的瘟疫。


顺是而为1


瘟疫是由于细菌、病毒等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恶性传染病。从古至今人类遭遇了无数的瘟疫:非典、鼠疫、天花、流感、霍乱、疟疾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人类的进化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与疾病斗争的历史。一场瘟疫夺取了无数人的生命,而那些活下来的幸存者在遭遇这场浩劫后就形成了抗体,然而当人类的体质在悄然变化的同时病毒也在变异,于是人类与疾病的斗争就成为了一场持续的博弈。从古至今人类已经历过鼠疫、天花、流感、霍乱、疟疾等各种瘟疫:元、明、清三朝行将灭亡之际均爆发过大规模的鼠疫,康熙皇帝则因为幼年时患有天花而留下麻子。古人面对疫情也不是无计可施的:宋真宗在位时期(公元998~1022年)丞相叫王旦老年得子。王旦在喜悦之余也唯恐爱子被传染上当时流行的天花,所以召集了一群大夫研究预防的方法。其中有一位四川官员从家乡请来了峨嵋山人,说是能用一种药使他儿子免于感染天花。具体的方法是:用干燥了天花病人的痂皮研成细末,用竹管吹人健康儿童的鼻孔,之后孩子就患了一次轻型的或不显性的天花。一次轻型的不致命的天花会使这个孩子获得对天花的抵抗力,这实际上是一种以毒攻毒的办法。

这种办法被认为是人痘接种的最早雏形,大约到了明代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这种人痘接种方法开始逐渐向全国各地普及并逐渐形成正规系统的流程。不过这个流传过程其实是相对比较漫长的,因为直到清代初期天花依然是一种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甚至就连康熙皇帝也没能幸免。不过康熙算是因祸得福:他扛过了天花的折磨,顺治皇帝驾崩后在确立继承人时孝庄皇太后就是考虑到玄烨(日后的康熙皇帝)不会再得这个病,所以坚持由玄烨继位。康熙十七年皇太子又出痘了,康熙命人用人痘接种之法救治,见效后又将这种方法用于其他皇子身上,均取得了成功,事后康熙下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人痘接种。1688年俄罗斯首先派人到中国学痘医,这是文献记载的最先派学生到中国学习种痘的国家。1744年中国医生李仁山到达日本长崎,将中国的人痘接种术首次带到日本。1763年在朝鲜人李慕庵的信札中记载了中国的人痘接种术。1790年朝鲜派使者朴斋家、朴凌洋到中国京城,回国时带走大型医学丛书《御纂医宗金鉴》,书中《幼科种痘心法要旨》介绍了种人痘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后来朴斋家指派一乡吏按照书中的方法试种人痘并获得成功。1796年英国人琴纳在人痘接种法上发明了更为安全有效的牛痘接种法,1805年牛痘接种法传入我国并代替了人痘接种法。

由此可见古人在与疫情的长期战斗过程中也总结出自己的一些经验。我们对古人的这些经验之谈应该比较冷静理性地看待。事实上民间的很多俗语之所以流传至今是有道理的:”瑞雪兆丰年“、”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等等都是古人根据自己实际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出来的。当然古人也会有错误的观点,但错误的观点往往会在历史进程中逐渐被淘汰,一般来说能存续至今的古语大凡还是有根据的。然而有时我们对古语的理解可能出现似是而非的现象:前段时间包括湖北在内的南方多个省份出现降雪现象,于是有人引用”瑞雪兆丰年“俗语证明病毒会被降雪低温天气冻死。然而事实上民间所谓的“瑞雪兆丰年”是指大雪会杀死那些有害于农作物的病虫,从而大大利于来年的丰收。这些病虫本质上属于昆虫,这些昆虫和我们人类以及其它动物一样是多细胞生命体。不过目前没任何证据显示大雪能杀死单细胞的细菌或无细胞结构的病毒,事实上它们在低温状态会存活更久。其实古人还给我们留下这样一句俗语:瘟疫始于大雪、发于冬至、生于小寒、长于大寒、盛于立春、弱于雨水、衰于惊蛰。那么如果照此说法而言:似乎随着干燥少雨的寒冬的过去之后疫情会在气候转暖转湿的大环境下逐渐衰弱。那么这种说法又是否有依据呢?

中医把天地宇宙万物视为统一的体系,而在这一体系中气候环境的变化会对人体健康造成相应的影响:要是气候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而人体又刚好处于阳气、卫气过于衰弱的状态,那么这时就容易出现人体无法抵御外邪入侵的情况。这种理论其实在历史上是得到过验证的:历史上瘟疫往往伴随着异常气候,所以史书中很多瘟疫发生的时间几乎同时伴随有水灾、旱灾、饥荒。明末、清末的鼠疫均发生在气候极端严寒的情况下,这似乎足以证明病毒是耐寒而不耐热的。我们现在的科学研究也验证了这点:目前科学家在极地地区、青藏高原以及西伯利亚冻原等地都发现过被当地极低的温度封盖住的病毒。具体到当前的新型冠状病毒而言:在目前的实验中是对热较为敏感的。新型冠状病毒在-60℃状态下可保存数年,在4℃合适维持液中为中等稳定,随着温度的升高会使病毒的抵抗力下降,但必须达到一定温度且超过相应的时间才能灭活病毒:新冠病毒一般在56℃的环境中持续30分钟即可死亡,使用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氯仿等脂溶剂均可以有效灭杀病毒。从古人的经验和现代医学实验都可以得出结论:病毒是耐寒不耐热的,所以随着气候趋于温暖湿润是会对病毒起到抑制作用的。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注意:古人说的是瘟疫弱于雨水、衰于惊蛰,但并没说疫情彻底结束会是在何时?现代医学也的确证明温度升高会对病毒起到抑制作用,然而要多高的气温才能彻底杀灭病毒呢?具体到我们当下的新冠病毒而言:需要达到五十多度才能直接杀灭病毒。那么什么时候的气温能达到五十多度呢?距今277年前的乾隆八年(1743年)北京的夏季气温一度达到44.4摄氏度,在此之后的277年间这一高温纪录再未被超越过。所以所谓蒸桑拿能杀灭病毒的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如果在人体感染病毒之前身处适当的高温环境的确利于抑制病毒,但已感染的患者要用这种办法灭杀病毒,那么随着温度的升高究竟是病毒先扛不住呢?还是人先扛不住呢?277年前的北京高温实际上是一种异常气候并造成了11400人死亡。随着天气转暖的确会对我们的疫情防控工作起到积极影响,但要指望单纯依靠天气灭杀病毒其实是不现实的。海南作为位于我国最南方的热带气候的省份尽管气温相对较高,可也并没能起到隔绝病毒的效果,甚至天气更热的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地不也出现疫情了吗?

从当年非典的经验来看:非典是在夏季最为炎热的七八月份被宣布战胜的。这也从侧面证明:温度的升高的确是会对病毒起到抑制作用的,但我们不能单纯把希望寄托在天气转暖上。新型冠状病毒主要存活于动物组织内。事实上我们人类是一种高等动物,我们和动物的区别在于社会属性,而在身体组织结构上我们和动物是类似的。新型冠状病毒一旦离开动物(包括人类)组织是难以长时间存活的,所以新冠病毒的传播需要借助于人类或其他动物的组织器官作为介质的。今天中国各地防控机制的瞬间建立在世界范围内恐怕都是难以见到的:如今全中国每一个社区都变成了一个抵制感染风险的堡垒。在如此严格的防控措施下事实上已从物理空间上切断了病毒的传播途径。说到底我们还是要切实做好防控工作:与其坐等气温回暖使病毒消失,不如每个人都切实做好自我隔离和个人防护,不使自己变成病毒传播扩散的介质。事实上当年的非典也是如此:气温升高的确在客观上对疫情防控有帮助,但与此同时也不能无视当年国家为防控疫情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现在我们也应当是先尽人事,然后再等待老天爷的帮助,而不是坐等天气转暖后病毒会自己消失。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古谚语是人类与大自然、各种天气、各种自然灾害、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共生共存期间产生的生存经验。瘟疫始于大雪,生于小寒,弱于雨水,衰于惊蛰这样的谚语有没有道理呢?首先我们知道所谓的瘟疫,其实就是古人对存在地球上二三十亿年之久的病毒统称。瘟疫始于大雪,是因为人在冬天体质是最弱的时候,最容易受病毒侵袭,人类频在冬季生病,使人们感觉病毒都是在冬天开始的,瘟疫生于小寒,小寒是季中最寒冷时候,是因为大多数病毒在零下25度至零上5度时最为活跃,这时人们受病毒感染的机率会大幅度增加。病毒弱于雨水,应该是受到雨水冲刷,病毒很难存在各种各样的物体表面,人们接触病毒机率极小,就不会出现瘟疫。至于衰于惊蛰,那就是从惊蛰开始,天气温度遂渐开始升温,对于病毒存活不利,而人类经过病毒侵袭,身体也会产生抗体,使病毒传染和传播率开始下降,给人们感觉病毒已经离开了。老祖宗留下来的谚语,是经过几千年付出生命代价所积累的生存经验,谚语对病毒学家研究病毒规律有着极大的帮助,最后要想说的是,人们要敬畏大自然,尊重大自然,要学会和大自然共生共存的自然法则,不要过度破坏和过度向大自然索取,不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毕竟人类在地球是后来者,病毒细菌等大自然才是原住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