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慈禧對十一國宣戰,五人因反對被殺,由洋人平反,史稱庚子五忠

1895年甲午之戰,大清帝國的最後遮羞布丟了,所謂的“同治中興

”正式破產。1898年,光緒皇帝試圖變法,百天後被慈禧軟禁。慈禧試圖趁機廢掉光緒,遭到列強反對。康有為、梁啟超因外國人保護,遠遁海外。因此慈禧痛恨洋人,深以為恨。

慈禧對十一國宣戰,五人因反對被殺,由洋人平反,史稱庚子五忠

馬關談判

在山東、直隸等地,民間義和團興起,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燒教堂、殺洋人。洋人要清政府鎮壓義和團,甚至傳聞十一國要“勒令皇太后歸政”,洋人和慈禧矛盾加劇。於是慈禧意圖利用義和團對付洋人,准許入京,大力扶持。

慈禧對十一國宣戰,五人因反對被殺,由洋人平反,史稱庚子五忠

《走向共和》慈禧

1900年,慈禧同時對十一國宣戰。結果英、美、法、俄、德、日、意、奧八國組成聯軍,攻陷北京,慈禧西逃西安,幾乎亡國。因當年是中國農曆庚子年,所以稱為“庚子國變”、“庚子國難”。

在義和團和八國宣戰問題上,雖然絕大部分大臣都附和慈禧,但也有極少數人出言反對。許景澄、袁昶、徐用儀、楊立山、聯元就反對利用義和團對外宣戰,八國聯軍逼近北京時,慈禧為表示抗擊決心,將五人先後殺害,史稱“庚子五忠臣”。

慈禧對十一國宣戰,五人因反對被殺,由洋人平反,史稱庚子五忠

八國聯軍

許景澄、袁昶、徐用儀三人都是漢人且均為浙江人,又稱“浙江三忠”,楊立山和聯元均為滿人,文中只講講三忠。

許景澄-七國公使,守護西北,追回遼東

許景澄(1845年-1900年),字竹筠,浙江嘉興人。同治年間中進士,選庶吉士。1880年開始外交生涯,先後擔任過駐法、德、意、奧、荷、俄、比七國公使,時間長達11年之久

慈禧對十一國宣戰,五人因反對被殺,由洋人平反,史稱庚子五忠

許景澄

出使德國期間,主持勘驗了北洋艦隊“定遠”、“鎮遠”等主力戰艦,並順利接收。親赴德國造船廠調查,撰成《外國師船表》,供建設海軍參考,建議清政府加強海防。

俄國趁機覬覦帕米爾地區,許景澄據理力爭,毫不退讓,相持三年,最終達成“維持現狀、兩不進兵”的協議。在大清帝國積弱的情況下,有如此結果實屬不易。鑑於帕米爾地區地理記載不詳,許景澄著述了《帕米爾說》及《帕米爾圖敘例》。

根據《馬關條約》,遼東半島、臺灣及澎湖列島多割讓給日本。當時作為駐俄公使的許景澄,積極邀請俄國聯合法、德脅迫日本歸還遼東半島,此即著名的“三國還遼”,可謂功在千秋。儘管如此,許景澄沒有沾沾自喜,沙俄貪婪成性,預見三國還遼以後,“

俄人懷自便之謀,德人挾責報之意,從此事更多矣。” 對於未來有比較清醒的認識。

1900年6月16日,慈禧召開第一次御前會議,端王載漪正式提出“請攻使館”的動議,只有許景澄獨自一人站出來反對,認為“攻殺使臣,中外皆無成案。”

慈禧對十一國宣戰,五人因反對被殺,由洋人平反,史稱庚子五忠

《走向共和》宣戰劇照

6月17日的第二次御前會議上,慈禧欲強行決定對八國宣戰。傀儡光緒急得走下御座,拉著許景澄的手哭問能否一戰,許景澄含淚回答:“對多國用兵,必須審慎”。許景澄心裡明白,這時候再說實話就是和慈禧過不去,但他還是說了實話,這為他日後被殺,埋下了伏筆。

八國聯軍逼近,他深深為國家前途擔憂,“數日之內,鬢髮盡白”。7月28日,被以“勾結洋人,莠言亂政,語多離間”等罪名,被殺於北京菜市口。

袁昶-熟悉外務,地方歷練,素性耿直

袁昶(1846年-1900年),字爽秋,浙江桐廬人。光緒初年,恩科進士,殿試二甲。1883年,擔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直到外放地方,有將近10年的外交事務經歷

1892年,以員外郎出任徽寧池太廣道道臺,在任上嚴約僚屬,進行了多項變革,興修水利、設立郵局。按照“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擴辦蕪湖中江書院,設置數學、物理等西方課程。

慈禧對十一國宣戰,五人因反對被殺,由洋人平反,史稱庚子五忠

袁昶

1897年,德國強佔膠州灣,光緒帝下詔求言。袁昶向朝廷條陳了時政二萬言書,提出:“德突據膠灣,其禍急而小;俄自西北至東北,與我壤地相錯,蒙喀四十八部將折入異域,其禍紆而大。” 簡言之,除了德國更要小心沙俄,事實證明沙俄是侵佔我國領土最多的國家,還有外蒙的獨立。

1900年6月17日,第一次御前會議後,袁昶與許景澄聯名上《請速謀保護使館,維護大局疏》。6月18日, 袁昶又上《急救目前危局折》。總之,袁昶認為義和團不可縱,使臣不宜殺。

後來,袁昶準備和許景澄一起寫奏摺,彈劾那些主戰派大臣。7月27日,袁昶被騙出家門後,下獄關押。7月29日,袁昶與許景澄身穿官服在菜市口被處死。

徐用儀-甲午主和,軍機大臣,後黨成員

徐用儀(1826年-1900年),字吉甫,浙江海鹽人。同治初年,擔任軍機章京,兼職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77年,為太僕寺少卿,遷大理寺卿。

慈禧對十一國宣戰,五人因反對被殺,由洋人平反,史稱庚子五忠

《走向共和》李鴻章

1895年,任軍機大臣,達到仕途巔峰。同年甲午戰爭爆發,和李鴻章等人同屬主和派,與主戰派翁同龢等相牴觸,被彈劾“朋比誤國”,退出軍機處及總理各國事務衙門。1898年,再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後擢升兵部尚書。

義和團興起後,徐用儀提議嚴格禁止義和團的行動,在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殺後,勸告慶親王奕劻,厚葬克林德。當各國兵艦到達津沽後,徐用儀上書說:“奸民不可縱,外釁不可啟。” 積極主和。慈禧命徐用儀到使館討論緩兵的事宜,被主戰派貼上“奸邪”的標籤。

慈禧對十一國宣戰,五人因反對被殺,由洋人平反,史稱庚子五忠

徐用儀

7月29日,許景澄與袁昶被殺後,徐用儀明白自己也懸了,不過依然意氣自如。8月11日,徐用儀被逮捕。徐用儀並沒有辯駁,只說:“災禍來臨了,死又怎麼樣呢?” 和楊立山、聯元一同被斬於菜市口。僅僅過了三天,聯軍就進入北京,慈禧與光緒逃亡西安。

戰後平反

慈禧以不同藉口殺害五人,但明白人都知道根本原因,洋人也清楚。甚至在《辛丑條約》中明確要求清政府給五人平反,不知五人地下有知作何感想?就這樣,清廷給五人進行了平反,還對五大臣的子弟進行了追贈和加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