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鴉片戰爭前後,清朝經歷了哪些階段?

駐足小站看歷史


我是棠棣,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在我看來,鴉片戰爭前後,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這場戰爭本身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840 年 6 月懿律抵達中國持續到 1841 年 1 月《穿鼻草約》的締結。

林則徐預料到英國人會進攻廣州,於是調集了一支約有 60 艘師船的『水師』,以 200 多門新購買的洋炮鞏固了虎門炮臺, 並用巨型鐵索攔截了江面。但英國人卻沒有進攻廣州,他們僅僅 是封鎖口岸便向北進發。7 月 2 日,懿律和義律試圖在廈門把巴麥尊(時任英國外相)信函送交給中國官員,信使打著白旗卻遭到射擊,中國人顯然不懂打白旗的意思。他們繼續北上,7 月 5 日佔領了舟山群島上的定海。7 月 10 日,他們在寧波也無法投送信件,於是封鎖了該城,然後繼續北駛。8 月 29 日抵達了白河,在那裡,直隸總督琦善收下了那封信。



到此時為止,皇帝一直完全信任林則徐,他曾鼓勵林則徐說 『朕不慮卿等孟浪,但戒卿等不可畏葸(xi)』。在舟山失陷和從寧波 到吳淞口之間諸口岸被封鎖之後,各省大員開始批評林則徐,滿族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穆彰阿也非難林則徐的強硬政策。皇帝對林則徐的信心動搖了,而當英國人進抵天津附近的白河從而直接威脅到北京的安全時,他對林則徐的信任便崩潰了。

皇帝指責林則徐未能堵塞鴉片之弊卻又節外生枝,嚴厲申飭林則徐:『外而斷絕(鴉片)通商,並未斷絕;內而查拿犯法(走私犯),亦不能淨。 無非空言搪塞,不但終無實濟,反生出許多波瀾,思之曷勝憤懣! 看汝以何詞對朕也?』林則徐上呈一份奏章稱,中國造船鑄炮, 至多不過關稅銀的十分之一,即不難肅清夷患;對此皇帝批註: 『一片胡言』。由於巴麥尊信函中的抱怨提及林則徐在廣州的舉動,並要求『從皇帝處獲得賠償和伸冤』,皇帝誤以為只需為彼等的冤情昭雪即可平息事態,他於是授權琦善在天津接待懿律(時任英國全權代表和英國遠征軍總司令)和義律(駐華商務總監督),摸清楚他們究竟要些什麼。



琦善是一位狡猾的政客,也是一名詭計多端的外交家,他很 清楚北京宮廷暗地裡對英國海軍顯示出的實力頗為焦慮。身為京 城所在之直隸省的總督,他負責拱衛北京,但卻無防禦的手段。 中國的槍炮陳舊落後,那些佈置在山海關的大炮還是從明朝繼承 而來的;相反,英國人卻擁有堅船利炮。由於武器裝備上的懸殊, 也由於那些稱長江及沿海地區已全被封鎖的沮喪消息, 琦善斷定,不僅開戰毫無道理,而且還必須籠絡住這些夷人。

鑑於英國 人抱怨林則徐在廣州舉止失措, 琦善猶如抓住救命稻草似地認 定,英國人或許並非是北上作戰,而僅僅是為伸冤昭雪而來。在 他想來,局勢無非是義律與林則徐之間的一場官司,等候皇上的 裁決。基於這種判斷,琦善友善地接待了義律,並大施恭維之術 告訴義律,皇帝已獲悉了英國人的冤情,已派出一名大員赴廣州 勘查;英國人最好返回南方,在那裡將可確定糾紛的真相併舉行 談判。受談判及解決之前景的鼓勵,懿律和義律於 9 月 15 日離 開了白河,這樣,琦善就兵不血刃地將敵人從華北打發走了。 皇 帝對琦善的外交手腕大為讚賞,遂委命他為欽差大臣,而林則徐 則被很不體面地撤職,併發配至新疆伊犁。



英國的官階序列中也發生了統帥的變化,義律的權勢不斷上升,直到他於 1840 年 11 月 29 日取代懿律成為首席全權代表, 而懿律則據說患上了『急性重病』。1840 年 12 月後期,義律在廣州與琦善談判時,要求割讓香港並獲得賠償,琦善意識到局勢比 義律與林則徐之間單純的官司嚴峻得多,他雖然持和解的姿態但卻不作讓步,因為他知道,朝廷是不會同意割讓領土的。義律於是進攻穿鼻要塞,並威脅要佔領虎門。1841 年 1 月 20 日,他迫 使琦善同意擬訂一份《穿鼻草約》,該約規定:(1)割讓香港,但 仍由中國政府徵收該地商業捐稅;(2)賠償洋銀 600 萬元;(3)兩 國官員直接平等地進行交往;(4)於陰曆新年後十天之內,即在 2 月 1 日之前重開廣州商務。

琦善沒有在草約上加蓋他的官印,但同意將上奏皇帝以求陛準。與此同時,他確保了英國人同意撤出定海、歸還虎門附近的 要塞,並將貿易限定於廣州一地;但是,英國人在草約還未經朝廷批准前就佔領了香港。消息傳到北京,龍顏大怒,皇帝將琦善撤職並命枷銷押解回京,對擅自割讓領土並同意賠償一事進行查 辦。朝廷稱,琦善被派往廣州是去勘查因林則徐舉止失措而起的 事態並矯正其過失,因此無權與洋人簽訂任何協定。他被處以抄 沒家產(計有 1,000 萬英鎊之巨)和斬監候的懲罰,1842 年 5 月改判為流放黑龍江。



英國政府同樣對草約的條款不滿,認為:賠款太少,不足以 抵償被收繳鴉片的價值;撤離定海太早;香港主權的割讓不完整。 巴麥尊告知女王稱,義律沒有充分利用他手頭的軍事力量,而接 受了『最低的』可能條款。

1841 年 4 月 21 日,他嚴厲斥責義律 說:『你違背並藐視了給你的訓令……從你的整個行動看來,你 彷佛從頭到尾把我的訓令視為廢紙……你好像在根據你自己的 幻想, 任意擺佈你的國家之利益……你居然同意立即撤出舟 山。……你獲得了香港,一座幾乎沒有一間房屋的荒島;在我看 來,即使是這個所謂的割讓,就其附加的條件而言,並非是該島 主權的割讓(那種割讓只能由中國皇帝簽字才有效),而只是一種 讓我們在那襄居住的許諾而已,就像葡萄牙人在澳門所獲得的那 種立足點一樣。』

義律膽敢藐視訓令一事, 或許可以從以下的事實中得到解 釋:他在過去三年中一直沒有得到任何訓令,所以被迫在極其艱 難複雜的局勢中自行其是。他已非常習慣於自作主張,以致當他 終於獲得特殊的指令時,竟意識不到他必須毫不含糊地執行這些 指令。

義律為自己的立場辯護說,士兵中因痢疾、發燒和腹瀉導 致的高發病率和死亡率使撤離定海勢在必行;在締結草約後重開 貿易使 20,000 噸積壓貨物得以清理,其中包括 3,000 磅茶葉, 這將給英國關稅帶來 300 萬英鎊的淨收入;恢復通商將造成一種 和平的氣氛,並將顯示英國的寬宏大量。但是,在他的申辯還未 送達倫敦之前,內閣就在 1841 年 4 月 30 日決定將他撤職,並拒 絕接受草約,另派璞鼎查(Henry Pottinger)爵士為新的駐華全權代表。

第二階段

雙方政府之否認《穿鼻草約》,宣告了新一階 段戰事的開始。

皇帝任命侄兒奕山為靖逆將軍及欽差大臣,統領一支大軍對付英國人。在璞鼎查到任之前仍統率英軍的義律發動 進攻,於 1841 年 2 月攻取虎門要塞,摧毀了中國人的防禦工事,佔領了珠江沿岸的所有戰略要點,幷包圍了廣州城,大股中國軍 隊被困在城裡。行商和廣州知府繳納洋銀 600 萬元『贖城費』以 免該城塗炭,義律接受了贖金,以便能騰出手來率部北征,因為 他認為應直接對朝廷施加壓力而不應在中國的邊緣耗費力量。



1841 年 5 月 27 日達成了第二次停火,條件是:

(1)在一週內向英 國人支付洋銀 600 萬元;

(2)中國軍隊在六天內撤至廣州城外 60 英里以外地區;

(3)英軍撤離虎門;

(4)交換戰俘;

(5)擱置香港割讓事宜。

在贖城費全部付清後,英軍於 1841 年 5 月 31 日開始撤退;此時,由當地士紳組織的一萬名憤怒的廣州人在三元里發 動了一場突擊,令撤退中的英國人大吃一驚,但未對他們造成多 大損傷。 史學家將此事件看作是中國民族主義的第一次顯現。

第三階段

1841 年 8 月,璞鼎查抵達澳門,義律返回英國, 這標誌著第三階段戰事的開始。

璞鼎查已受命繞開廣州北上重佔定海;佔領長江沿岸的一些要地;如有可能,向北推進至白河以 重開談判,談判中應要求獲取賠款、擴展通商口岸、保證英國臣 民在中國的安全、完全割讓香港。這些條款應寫入一份正式條約, 由中國皇帝批准,然後送呈英國女王。

璞鼎查不折不扣地執行了給他的訓令,留下一些船隻守衛香 港,然後於 1841 年 8 月 21 日出發北駛,率有船艦 10 艘及汽船 4 艘、攜火炮 336 門與士兵 2,519 人。8 月 26 日佔領廈門,10 月 1 日攻取定海,10 月 13 日克陷寧波。當大為震驚的清廷從各省調 集更多的軍隊和鄉勇時,璞鼎查也在 1842 年春從印度獲得了增 援:計有 25 艘戰艦攜火炮 668 門、14 艘汽船攜火炮 56 門、9 艘 救護和給養船、步兵總人數 1 萬,此外還有炮兵。

英軍運動迅捷, 1842 年 6 月 16 日佔領了吳淞,6 月 19 日佔領了上海,7 月 21 日 佔領了鎮江(鎮江是大運河與長江交匯處的重要交通樞紐),漕糧 正是從此處運往華北。鎮江的失陷令督撫大員大為焦急,他們這 時請求皇帝同意和談,繼續抗戰顯然是徒勞無益的;此外,清廷 也絕對不能再在漢人面前丟臉,以免漢人被鼓動起來造反。

滿族廣州將軍耆英被委命為欽差大臣,會同乍浦副都統、前任欽差大臣伊里布受朝廷之命開始和談。璞鼎查拒絕在耆英出示他的『全權委命狀』之前開始談判,他於 8 月 9 日佈置戰艦作進攻南京之 勢。

17 日,耆英和伊里布原則上接受了和平條件,然後經過幾天 時間確定細節及翻譯成中文,《南京條約》正本於 1842 年 8 月 29 日在『康華麗號』(Conmallis)軍艦上籤訂;條約共有十三款, 要旨如下:

1.賠款 2,100 萬洋銀銀元:1,200 萬為軍費賠償, 600 萬為 所銷鴉 片之賠款, 300 萬為償還行商拖欠芙商之債款。

2.廢除公行之壟斷貿易制度。

3.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和上海五個口岸, 供英國領 事、商人及其家眷通商並居住。

4.割讓香港。(條約的中文本委婉地宣稱, 因英國商船遠路 跋涉來華,往往有損壞須修補者,自應給予一處以便修船及存 守所用物料,故大皇帝恩准給予一個地方云云。 )

5.兩國官方平等交往。

6.核定關稅, 不久後確定。

這項條約是戰勝者在炮口下強加給戰敗者的,它沒有歐美國 際協定中通常有的仔細審議。最諷刺的是,作為這場戰爭之直接 起因的鴉片竟然隻字未提,雙方都謹慎地避免提及鴉片之未來地位問題。中國皇帝在 9 月 15 日痛苦地批准了這項條約,維多利亞女王則在 1842 年 12 月 28 日批准了該約。

1843 年 10 月 8 日簽訂了《五口通商附黏善後條款》(又稱《虎 門條約》),該條款確定了進口關稅率在貨值的 4%到 13%之間, 平均為 5%;出口稅在 1.5%到 10.75%之間。199 該約還允許英國 領事審判他們自己的臣民(即治外法權);允許英國軍艦停泊於五 個通商口岸,以保護貿易並管束水手;給予英國最惠國待遇,據 此,以後其它國家在中國得到任何權益,英國都可以同樣享有。

繼英國人之後,美國人和法國人接踵而至,而且要求得到同樣的條約。不消說,中國人在遭受鴉片戰爭之敗後急於避免新的衝突,他們推論,拒絕這些要求將迫使美國人和法國人尋求在英國保護下開展貿易,那樣的話中國人將分辨不出誰是哪國人,因 為他們的外表都很相像,且都說著一樣聽不懂的語言。

除了這一考慮之外,中國人還擔心,(如果拒絕美法的要求)法國人和美國 人將為那些通商特權去感激英國人而不感激中國人。 中國人覺 得,獲取美國與法國的善意,將會在日後保護中國免遭這三國串通一氣之害,或許還能得它們之助抵禦進一步的外來侵犯。

此外, 各國洋人之間奪取利潤的爭鬥可能會導致他們自相沖突,那將非 常有利於中國推行『以夷制夷』的傳統政策。由於中國對外貿易 的潛力有限,故究竟是讓英國人獨佔全部的利潤還是讓其它國家 的人來分一杯羹並無所謂。答應美國人和法國人的要求,將可讓 他們去瓜分英國的利潤而無害於中國本身, 因為英國人曾揚言 過,他們『無意為英國臣民獲取任何壟斷性的貿易特權,而應使 這些權利平等地擴及其它任何國家的臣民』,故中國人覺得,沒 有任何理由不讓法國和美國分享一部分英國之勞苦果實。

鑑於這 些理由,中國決定同意美國和法國的簽約要求。1844 年 7 月 3 日, 顧盛(Caleb Cushing)代表美國簽訂了《望廈條約》, 拉萼尼 (Theodore de Lagrene)代表法國於 1844 年 10 月 24 日簽訂了《黃 埔條約》。中美條約明確規定了禁止鴉片貿易、美國獲得治外法 權和最惠國待遇、美國有權在五口開設教堂和醫院、十二年裡進 行修約。中法條約的條款中附加了一項自由傳播天主教的規定。

在這些條約中,有三項規定對中國的危害最大:核定關稅、 治外法權和最惠國待遇。中國人同意這些條款部分是出於權宜之 計,部分是由於不懂國際法和國家主權概念。中國人爽快地接受 了英國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關稅,最簡單的原因是,這個稅 率比現有的帝國稅率還高,現有關稅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 四,儘管非正規的雜費很高。中國人沒有意識到,他們同意一項 核定稅率便妨礙了日後施行保護性關稅。簽署治外法權條款則是 出於以下權宜的想法,即這些說不同的語言並有著奇怪習俗的夷 人應該獲准管理自己,以顯示中國的寬宏大量,並減輕管轄他們 的任務。 同意最惠國待遇條款的理由是,皇帝對遠來之人一視 同仁,更實際的考慮則已在前一段作了探討。

英國、美國和法國相互支持與中國簽訂的這些條約,構成了 一個條約體系的開端,這個體系將經以後的一些協定得到進一步 的補充和擴展。由於這些條約並不是由相互平等對待談判達成, 而是在一場戰爭後強加給中國,也由於這些條約侵犯了中國的主 權,因此一直被稱為『不平等條約』,並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的 地位。鴉片戰爭開創了中國人民受屈辱的一個世紀。


常棣tandy


總的來說,可概括為:洋務運動、維新變法、辛亥革命三個大部分。

關於洋務運動,經過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以及太平天國的打擊,清朝的一部分官僚開始認識到西方堅船利炮的威力。

為了解除內憂外患,實現富國強兵,以維護清朝統治,開始學習西方文化及先進的技術,這樣一部分人被稱為洋務派。

在此之前一些學者就提出了學習西方國家的優點以增強國力,例如魏源在《海國圖志》中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馮桂芬在《校邠廬抗議》中主張“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清朝統治集團中,一些頭腦比較清楚的當權者,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樞執掌大權的恭親王奕訢等人都為剿滅太平天國而建立殊勳,他們在藉助外國侵略者對太平天國的“華洋會剿”中,親眼看到了外國侵略者堅船利炮的巨大威力,從而感受到一種潛在的長遠威脅。面臨中國“數千年未有之變局”,他們繼承了魏源等“經事派”提出的“師夷長技”的思想並極力將這種思想付諸於實踐他們“師夷長技以自強”的目的,一是為了鎮壓太平天國,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條件下,徐圖中興。

前期,洋務派以“自強”為旗號,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後期,以“求富”為旗號,興辦了一批民用工業。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洋務運動宣告破產。洋務運動雖然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期間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洋務運動本質上屬於封建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客觀上給清朝政府帶來了短暫的同治中興。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戊戌變法是晚清時期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該變法從1898年開始實施,但因損害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而遭到強烈抵制。1898年慈禧太后等發動戊戌政變,光緒帝被囚,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戊戌六君子被殺,變法失敗(歷時103天)。

甲午戰爭的失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1895年4月,日本逼籤《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北京,在康有為、梁啟超等的組織發動下在北京應試的1300多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痛陳民族危亡的嚴峻形勢,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史稱“公車上書”。但上書因頑固派的阻撓而沒有送到光緒帝的手中。

公車上書失敗後,維新派積極進行宣傳和組織活動,著書立說,介紹外國變法經驗教訓,在各地創辦了許多報刊、學會、學堂,為變法制造輿論,培養人才。維新變法運動逐漸在全國興起。

但隨著變法逐漸觸及到了守舊派的利益,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從頤和園趕回紫禁城,直入光緒皇帝寢宮,將光緒皇帝囚禁於中南海瀛臺;然後發佈訓政詔書,再次臨朝“訓政”。9月28日,在北京菜市口將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六人殺害。所有新政措施,除7月開辦的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外,全部都被廢止。戊戌變法失敗。

戊戌變法是一次具有愛國救亡意義的變法維新運動,對社會進步和思想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之後,腐朽的清王朝再也不能維護其專制統治,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南方各地發起的“東南互保”更是徹底使清政府喪失中央權威。而後的辛亥革命直接斷送了清王朝。


半口先生


洋務運動,在經濟方面,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使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有了較大發展

戊戌變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成為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

辛亥革命,揭開了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廢除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

新文化運動,推動了思想大解放,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木頭陪伴


鴉片戰爭,即1840年至1842年由英國發動的一場對清朝(中國)的侵略戰爭,戰爭以清朝失敗並割地賠款而告終,是中國進入近代史的開端。簽訂的《南京條約》預示著中國開始向外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清朝以1644年八旗軍進入山海關,並定都北京,從而取代大明王朝成為中華大地的正統統治者。

大路線上,清朝從1644年到1842年,共計198年可稱作清朝前期和中期,經歷了近200年的天朝上國思想自居清朝在1840年被動的打開了國門。從1842年到1912年,這70年稱作清朝後期,自從被打敗後,又經歷了數次戰爭,整個中華大地已被清朝政府徹底地毀壞。

小路線上,清朝從1644年順治皇帝登基到1795年乾隆帝禪位可稱作發展時期,經歷了幾代皇帝的打拼,至乾隆時期,清朝進入盛世。但隨著嘉慶帝即位,國運開始下滑,到道光皇帝晚期,則被英軍扣開禁閉的國門。從1850年道光皇帝駕崩、咸豐皇帝登基,清朝徹底走進了即將滅亡的倒計時,特別是咸豐在位時期發生的太平天國運動,更是敲響了清朝滅亡的警鐘。這之後,清朝積重難返,雖有戊戌變法,但已救不了這個國家。





上善似水


導語:

鴉片戰爭前,從嘉慶年間直至道光年間,中國處於盲目自大,閉關鎖國的封建主義社會。1840年,鴉片戰爭使西方殖民者打開了中國的國門,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後,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程度逐漸深化,傳統經濟遭到破壞,農民和手工業者面臨破產,國家主權被西方列強侵犯。特別是八國聯軍侵華之後,清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列強開始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清朝是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從清軍入關算起,清朝已經有276年的歷史。滿清入關,從順治帝開始以漢文化治理天下,直至康雍乾盛世,將清朝的發展推向頂峰。


乾隆皇帝之後,清朝的發展急轉直下。政治上:朝野貪汙之風盛行,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經濟上:府庫空虛,逐漸走向“入不敷出”的境地。軍事上:曾經盛極一時的八旗軍,已經變成手提鳥籠的紈絝子弟。整個大清,一改往日的盛世雄風,開始走向衰敗。


直至道光年間,整個大清已經深陷泥潭,卻渾然不知。民間鴉片肆虐,洋人橫行。滿清朝野沉浸在康雍乾盛世的榮光之中無法自拔,卻不知道更大的危險正悄然而至。1840年,英國悍然發動改變中國歷史格局的鴉片戰爭,中國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日甲午戰爭之後,隨著《馬關條約的簽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度逐漸加深。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列強開始針對中國的瓜分狂潮。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那麼,鴉片戰爭前後,中國都經歷了那些階段呢?下面,我將為您剖析鴉片戰爭前後,中國經歷的各個階段。

1.盛極而衰,天朝自大

1795年,乾隆皇帝將皇位禪位給了嘉慶皇帝顒琰,標誌著中國結束了康雍乾三代盛世的不朽榮光。這位年輕的皇帝一即位,面臨的不是一個盛世的江山,而是一個爛攤子。朝廷上,以和珅為首的貪官汙吏橫行霸道。經濟上,大清朝的府庫裡,再也沒有了乾隆盛世時的鼓鼓囊囊。軍隊裡,曾經英雄輩出的八旗軍,卻淪為了手提鳥籠,揣著核桃的紈絝子弟。這位年輕的嘉慶帝何嘗不想再造盛世,可無奈自己只是一個徒有虛名的兒皇帝,太上皇乾隆爺依舊在暢春園中處理國政。


1799年,八十八歲的太上皇乾隆皇帝駕崩。嘉慶皇帝終於在繼位三年之後執掌大權,嘉慶帝對於大清朝時局判斷,過於片面。他認為,當前大清朝出現的問題,所有根源都在於和珅一黨擾亂吏治、貪汙腐化。於是,乾隆帝的棺槨還未下葬,和珅的好日子就到了頭。“和珅跌倒,嘉慶吃飽”,這是一句流傳已久的俗語。但是,嘉慶帝雖然解決了和珅,也填了府庫的空缺,但是也難以改變大清走向衰落的現實。他所改變的,只是一兩個家族的興衰,但是吏治的問題依然嚴重,軍隊的戰鬥力依然不強。依然以閉關鎖國為長久國策,並沒有像世界眺望的眼光,從朝野到平民始終以天朝自居……

2.國門洞開,昏睡如常

道光年間,英帝國通過沿海地區大肆進行鴉片走私,造成了大量白銀流失。上至王爺貝勒,下至民間百姓,很多人染上了鴉片,造成民間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被染上的百姓瘦弱乾柴,士兵毫無鬥志。但是,朝廷仍舊不將此當一回事。林則徐被譽為睜眼看世界第一人,他對於鴉片深惡痛絕,他上書提請道光皇帝全面禁絕鴉片。道光皇帝封林則徐為禁菸欽差大臣,在廣州禁菸。林則徐在虎門組織銷煙活動,銷燬了大量鴉片。林則徐禁菸的活動深深地惹惱了英國人,英帝國藉故發動了駭人聽聞的鴉片戰爭,近代史的大門由此拉開。


英軍的堅船利炮登陸時如入無人之境,英軍到處搶掠百姓。雖然英軍在途中遇到了組織起來的民兵黑水軍,又在三元里受到了挫敗,但是血肉之軀又怎敵槍林彈雨呢?清政府被迫在談判桌上籤下了《南京條約》,百年失地之辱由此開始。清政府割讓了香港,開放了口岸,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是列強的胃口似乎永遠也得不到滿足……

3.甲午一戰,大夢初醒

1856—1860年,英法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民族尊嚴又受到殘酷的打擊。中國廟堂之上的一些有識之士開始醒悟,以恭親王奕忻、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為首的大臣開始了自上而下的改良運動,史稱洋務運動。洋務運動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倡導學習西方兵器製造知識來維護清朝統治。洋務運動中,李鴻章組建了號稱“亞洲第一”艦隊的北洋水師。與此同時,隔海相望的日本也在悄然窺探,中國買什麼艦艇,日本也要買什麼。後來出現了日本舉國捐款購買“吉野號”的事情。


另一方面,李鴻章也積極地多次提請慈禧太后,希望可以得到撥款購買艦艇和炮彈。但是慈禧太后每次都以財政緊張而斷然拒絕,可是另一邊,慈禧太后卻不斷地籌款建造圓明園,讓一幫大臣為了他的壽辰而奔走。


1894年,日本借朝鮮內亂的機會出兵朝鮮,朝鮮國王向大清求救,作為宗主國的大清自然不能袖手旁觀。東海上,一場決定一個國家命運的戰爭正悄然降臨。1894-1895年,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在渤海海面展開了殊死搏鬥。戰爭的結局是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日本舉國沸騰,他們為了這場戰爭等了很久了,他們急需要一場戰爭提高他們的民族自信心。


消息傳到大清,慈禧太后仍然緊鑼密鼓的準備著她的壽誕,全然不管家門口的戰爭。甲午戰爭的失敗,《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一個民族希望自上而下改良的計劃化為泡影。北洋水師沒了,李鴻章的心碎了,《馬關條約》簽了,他的心死了,發下毒誓:有生之年,絕不踏上日本島。甲午戰爭,使天朝自大的美夢猝然破碎,一個民族積累了幾千年的自信受到打擊。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

4.園中一炬,完全陷落

1900年,八國聯軍進京,一路浩浩蕩蕩開進紫禁城。聞訊的慈禧太后,早已經帶著光緒皇帝西逃了。八國聯軍的鐵騎踏破了紫禁城的寧靜,無數外國士兵四處搜刮財寶,將中國人積累百年的文化遺產掃蕩一空。最後,圓明園的火點亮了無數個寂靜的夜空。


又一個壓在中國人頭上的條約出現在談判桌上,中國的主權又一次被侵犯,中國人的民族尊嚴又一次被踐踏。《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的負擔,又一次因為賠款雪上加霜。

歷經百年,滄桑歲月,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無盡的痛苦,給我們古老的民族帶來一次又一次的災難。鴉片戰爭前後的這幾個階段,從榮耀到自大,從無知到迷茫,從迷茫到覺醒,在一次又一次的痛苦中,中國人也在反抗,也在覺醒。中國這隻古老的睡獅,也正在又昏睡走向覺醒,由覺醒走向強大。


一觀瀾


第一階段是19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鴉片戰爭的失敗,使不少有識之士看到了西方列強"船堅炮利"和中國傳統軍事思想的落後,開始提出向西方學習、發展中國軍事技術的思想,但從總體上說,傳統軍事思想仍佔統治地位,多數兵書仍是模仿明代《紀效新書》的體例,重複戚繼光等歷史名將的作戰思想。儘管如此,這期間的兵書仍出現了一些新的傾向:一是倡言新軍制的著述陸續面世。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表明國家的經制之兵已完全喪失了戰鬥力,不少人轉而寄希望於鄉兵和團練的建設。這方面的著作有許乃釗編輯的《武備輯要續編》、王的《練勇芻言》、朱孫貽的《團練事宜》等。太平軍推出的《太平軍目》、《太平軍制》,是農民起義軍軍制著作,在中國農民革命戰爭史上這還是第一次。二是有關兵器製造、設防備戰的著作激增。在"制夷以利器為先"的思潮影響下,丁守存的《用地雷法》、潘廷輝的《鑄炮圖說》、葉世槐的《空心炮樓圖說》紛紛出版。有關海防備戰的兵書,則有魏源的《海國圖志》、林福祥的《平海心籌》等。它們具體反映了鴉片戰爭之後,中國海防建設和備戰指導思想的新趨向。

第二階段是19世紀70年代到甲午戰爭前。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西方軍事著作被大量翻譯介紹進來。江南製造局的譯書館翻譯西方軍事著作三四十部。天津機器局、京師同文館、廣學會、天津水師學堂也都翻譯了不少西方軍事著作。關於海防建設的著作則有鄭觀應的《易言》三十六篇。

第三階段是甲午戰爭結束到清朝滅亡。這一時期,清政府進行了軍事改革,反映德日兩國軍事思想的各類操典、專著、教科書大量引進。此外,《戰略學》、《軍制學》、《兵學教科書》、《戰法學教科書》等基礎軍事理論著作也相繼問世。隨著軍事改革的深入,人們試圖在吸收外國軍事學說的基礎上,結合本國實際,建立中國軍事理論體系。1898年,徐建寅編成《兵學新書》,就是這種努力的開端。陳龍昌的《中西兵略指掌》和易熙的《中西兵法通義》等,也是這一時期的有影響的軍事著作。


御前帶刀侍衛


鴉片戰爭前清朝是,“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鴉片戰爭後,分三個階段。( 1 )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

代表人物:林則徐和魏源。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

特點:學習西方的物質文明。用西方的先進技術為武器,維護封建統治,挽救民族危機。

( 2 )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

代表人物:從康有為、梁啟超到孫中山。主張:君主立憲;民主共和。

特點:學習西方的制度文明。以天賦人權進化論為武器到三民主義為指導思想,不僅學習技術,主要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發展資本主義挽救民族危機。

( 3 )北洋政府統治時期

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等。主張:民主與科學到社會主義。

特點:學習西方的思想文明。前期以民權平等學說為指導思想。徹底否定封建傳統。後期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宣傳社會主義



Xiao胖2


第一階段:入關前是明朝統治下的女真族,明朝設立建州三衛進行統治,建州女真的首領努爾哈赤逐步統一女真各部,1616年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政權,並在統一的過程中創立了著名的八旗制度,並與明朝進行了戰爭,皇太極即位後,1636年為消除漢族對金的反感,改為滿洲,改國號為清。

第二階段:1644年,順治帝入關,進入中原,直到1912年在辛亥革命中滅亡,共經歷268年,也可分為幾個不同的時期。第一個時期,從清兵入關到鄭成功收復臺灣,(1644--1662),清朝通過鎮壓各地的抗清鬥爭,並逐步採取一些漢族制度,從而確立了其對全國的統治。第二個時期,從康熙帝即位到乾隆末年(1662--1795)經歷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共130多年,這是清朝的盛世時期,專制中央集權的統治到了歷史的最高峰,實現了全國的統一,版圖擴大,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得到了空前的鞏固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了地丁銀製度,資本主義萌芽無論從深度和廣度都得到了發展,封建文化也有建樹,成為亞洲頭等封建強國。

第三個時期,從嘉慶到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爆發前,是清朝統治的衰弱時期,各族人民紛紛反抗,起義不斷髮生,再加上閉關政策,使中國停滯不前,落後於西方,而面臨著資本主義的侵略威脅。所以,綜上所述,清王朝之所以能夠在鴉片戰爭後依舊堅持了72年,一方面是因為清政府作為一個既得利益者的代表,自然不願意失去自己的統治地位,所以在72年內在經濟、政治等領域都開展了一定的改革,進行了一個帝國的垂死掙扎。另一方面,是傳統觀念對人們的影響,使人們在保家衛國時,或多或少地為延續清政府的統治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因此,清王朝能支撐72年,既有自己垂死掙扎的功勞,也有來自群眾主動對清政府進行維護的原因。


戰鬥大黃蜂


19世紀初,英國成為世界資本主義最強大的國家,並且建立了“日不落”帝國。而它在亞洲下一個主要的侵略目標就是中國自清朝初期到鴉片戰爭前夕,滿清仍然是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曾經的國勢,從乾隆中後年就呈現出江河日下之勢。封建制度已嚴重地阻礙著新的現代經濟的發展。到鴉片戰爭前,以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佔據中國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土地兼併日趨嚴重,在全國成為普遍現象。吏治敗壞,封建專制發展到了極點。清政府用“四書”、“五經”將人們的思想禁錮起來,對不滿情緒或評議時政者,實行殘酷鎮壓。國防空虛,軍備廢弛。對外關係上,清朝長期實行閉關政策,嚴重地阻礙著中國對外貿易和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 。

隨著清朝統治的日趨腐敗和對人民剝削壓迫的加重,國內階級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群眾的反抗鬥爭此起彼伏。清王朝的統治面臨深刻的危機,中國封建社會已經走到了它的盡頭。






高瘦丶小帥


鴉片戰爭前期的清朝。 1、歷史分期 清朝前期的歷史可以分為幾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階段:入關前是明朝統治下的女真族,明朝設立建州三衛進行統治,建州女 真的首領努爾哈赤逐步統一女真各部,1616 年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政權,並在統 一的過程中創立了著名的八旗制度,並與明朝進行了戰爭,皇太極即位後,1636 消除漢族對金的反感,改為滿洲,改國號為清。第二階段:1644 年,順治帝入關,進入中原,直到1912 年在辛亥革命中滅亡,共 經歷268 年,也可分為幾個不同的時期。第一個時期,從清兵入關到鄭成功收復臺灣, (1644--1662),清朝通過鎮壓各地的抗清鬥爭,並逐步採取一些漢族制度,從而確 立了其對全國的統治。第二個時期,從康熙帝即位到乾隆末年(1662--1795)經歷了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共130 多年,這是清朝的盛世時期,專制中央集權的統治到 了歷史的最高峰,實現了全國的統一,版圖擴大,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得到了空前的 鞏固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在全國範圍內推行了地丁銀製度,資本主 義萌芽無論從深度和廣度都得到了發展,封建文化也有建樹,成為亞洲頭等封建強國。 第三個時期,從嘉慶到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爆發前,是清朝統治的衰弱時期, 各族人民紛紛反抗,起義不斷髮生,再加上閉關政策,使中國停滯不前,落後於西方, 而面臨著資本主義的侵略威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