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读书是应该读好书,还是读喜欢的书?

他只是很伤心


读书其实是门技术活,你要以为,直接拿起书,开始一个汉字一个汉字的阅读,就是读书的话,那真的是太“低级”了。

读书这件“小事”,看起来简单,其实是大有学问。

读书当然应该读好书,但是好书未必是你喜欢读的书,而你喜欢的书,未必是好书。

这句话看起来矛盾,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读到的好书,也是自己喜欢的书。

这有时候不太容易办到,下面根据我个人的读书经验,简单分享一下,我是如何挑选“好书”和“喜欢的书”!

首先,大家应该有一个基本常识——书是读不完的。

朱光潜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说道,书是读不尽的,就算读尽,也是没有用的。

这告诉我们什么?

告诉我们,一生的时间是有限的,你不可能去做太多的事情,只能做出“取舍”。

读书也是这样的,你不可能把所有的好书都读完,朱光潜老先生逝世于1986年,而现在是2020年,这中间是中国高速发展的时期,文化市场也空前繁荣,书籍数量比老先生所在的年代,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

所以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可数的书籍是海量的,请放心,目前的书籍,你是永远也读不完的。

为什么强调这样一个常识?

因为在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收藏好书!

现在有各种各样的书单推荐,一生必读书,全球十大经典,旅游攻略,做菜的啥都有,很多人看见之后,眼睛直冒“绿光”,觉得这些书都是宝库,自己有空一定要全部读完,无论对自己的生活品质,或者是知识储备,都有好处。

但是最近工作忙,或者要刷一部电视剧,或者我喜欢的游戏比赛开始了,总之这些都是“要紧”的事,要先完成,至于读书计划,可以缓一缓,为啥?

因为我把书单的链接收藏起来了,点收藏,不心慌,有书单在,“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找不到好书了!

这种人不少吧,一年下来,书单收藏了几百个,但是书一本没读,但是内心却特别满足,好像这几百个书单,上千本好书都储藏在自己“脑袋”中似得。

还有人喜欢买实体书,买完了也不读,就那么一直放着,最后30元一本书,几块钱一斤卖给了收废品的。

问他为啥不读,当初还要买,他说,当初感觉很不错,非常想阅读,但是看完封面,读了几页,“内心满足”“热情消退”之后,就不想读了。

但是下次,他还接着买,因为他太“好学了”,感觉自己“啥都缺”,应该读这本补补“谋略”,这本讲“情商”的也不错,还有这个,教“说话”的,非常实用。

总之,啥也想读,啥也想买,关键是只买不读,还觉得自己“拥有”了全部。

这种人非常多,为什么会这样?

就是因为没有紧迫感,没有时间观念。

所以说:书非借来不能读也。

2、有了“基本常识”之后,就知道,好书和喜欢的书,对自己有多重要了

好书蕴藏着人类的智慧结晶,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另外多读书,可以让你在很多方面受益,比如健康、升职、加薪、增加技能、开拓副业,成就辉煌人生。

你不读书,不学习,没关系,社会的“学费”可是很贵的。

所以不要以为读书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当然,你要是没啥追求,喜欢安安稳稳的上班,以后领退休金,自然没必要强迫自己。

但是我觉得,在当前这个社会,竞争还是很激烈的,对大部分人说,没有所谓的“铁饭碗”,人生也充满了各种风险和意外,所以多一些知识技能,还是有好处的。

甄选好书并非易事,虽然现在有很多推荐书单,甚至有很多“一生必读”书单,但是你不能完全按照书单来读。

书单只是一个参考,而且这上面的书未必全部适合你,就算全部适合你,你也要谨记——你不可能把所有好书都读完。

所以时间有限,你必须在好书中,选择自己喜欢,并且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

这个必须由自己来挑选,因为每个人的经历、感悟、人生境界都是不同的,所以别人觉得很好的书,你未必觉得好。

以上说的读书,都是偏向于学习类型的,读书还有另外一种功能,就是娱乐。

比如看网络小说,看一些神魔鬼怪的小说,就是为了打发时间,消遣娱乐,这肯定都是自己喜欢的书籍了。

当然,我建议,这类书籍还是少读,并不是说完全排斥,毕竟,人不能总是活在紧巴巴的状态中,有时候,也是要放松一下的。

但是,这种纯娱乐的书籍,应该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你如果只读这种“喜欢”的书籍,那么你通过读书,让自己获益,或者进步,或者收获智慧,基本上很有限。

总结:

上面讲了很多,我是倾向于多读一点能让自己“获益”的书籍,比如健康方面的书籍,如果你学会其中“一些”的知识,或许会让自己省很多“医药费”,最重要的是,“少受罪”,去医院可不是好玩的事情。

然后少量读一点娱乐类的书籍,调节一下生活压力,是蛮不错的一个方案。

但是,读书毕竟是一个很“私人化”的事情,我就喜欢读喜欢的书,就喜欢读网络小说,你能咋的,这是我的“自由”!

的确,毕竟是人来选择书籍,不是书籍来选择人,怎样读,怎样搭配,怎样分配时间,全靠个人主观意识。

但是,最后仍然要提醒的是:就算是娱乐小说类的书籍,目前也是海量的,有的网络小说动不动就500万字以上,而且网络小说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了,按照现在的小说储备量,估计十辈子都读不完。

当然网络小说也有很多精品,属于“必读好书”,但是这部分的储量也是很丰富,保守估计,这辈子读不完了。

所以不管读什么类别的好书,都要时刻提醒自己,书是读不完的,所以一定要精心选择,慎之慎之!


太行山下小小强


个人建议是先读喜欢的书,按照自己的兴趣点去读书,培养看书的习惯。

  • 在读书上个人觉得这是培养习惯的过程,没什么可说教的,就讲讲我看书的过往。讲讲印象比较深的书籍。我是普通人,跟那些什么从小就看大家著作的奇人比不了,我小时候就爱看故事书,印象最深的是看《格林童话》跟字典一样厚。稍大点就看《鲁滨孙漂流记》,《天天历险记》之类的,小时候还喜欢看动画片。到初中看书就特杂,漫画也看,小说也看,影响最大的是看姜戎《狼图腾》完全开启新世界,尤其是对中国史。
  • 到高中时期也没时间看,那会身边同学都爱看网文之类的,我也看但是没花太多时间,因为看了几本基本都是一样的写作套路,就疲了。那时正好宿舍的同学正好从家里拿来几本书,有幸看到季羡林老先生的《季羡林散文选集》。细腻,动人,朴而不素。而后是大学时期,有了充沛时间,除去打游戏的时间,都在看书,《活着》《人生》《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等等也会喜欢看《鬼吹灯》之类的。还喜欢看专业性比较强的书籍。
  • 从毕业至今要工作时间也不多看书不是很多,但还保持着习惯。《灿烂千阳》,《追风筝的人》《百年孤独》《废都》《黄金时代》还有最近看的《沉默的大多数》。这些都是好书,当然了还有些没提到都值得去读。所以说先让自己喜欢读书,接着好书就会找你。其实读下来会发现本人没看过四大名著,是的,一本都没读过,不是代表不好是我个人不感兴趣而已。所以说看书要找到让自己读下去的点,而不是一味的逼迫自己去看所谓的好书,从而生出厌恶感。

读书也没,有些人说的神乎其神,什么提升人格之类的。个人觉得读书能使自己在社会乱流中更好的辩明自我。“不失自我,方得始终”。能有更多知识面去应对来临的挑战。


枕秋


这个时代,著书的门槛实在是太低了。商人可以写书,学生可以写书,农民也可以写书……

我上高中的时候,同村同班的一个同学,对网络小说爱不释手,斗破苍穹,诛仙等等很厚的书,读的津津有味,不能说是津津有味,应该说是沉迷。上学的时候看,放学的时候看,镇上租书吧里的网络小说基本被他看了一遍。在村人家长眼里,他是一个读书非常刻苦的学生,但是成绩却一直不怎么样……

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个同学沉迷成功学,床头放的都是成功学大师的书,自己跟着别人去搞安利,结果钱没赚到,生活费倒是赔了不少…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是有些书真的算是书吗?我们不得不对 书 的内涵做些讨论。

印成册的一定是书吗?一般而言,书里应该是有能让我们获取新知的媒介,它能让我们越过空间和时间的阻隔和其作者进行思维层面的交流。你在读它的时候,会有疑问,会有赞同,会进行自我思考,或学习作者,或嘲笑作者,读完之后,会让你对某一领域有深层次的认知。

但是那些网文和垃圾书呢,看的够爽,但是没啥营养,只会刺激你的多巴胺,让你感觉读了这个很快乐,像是肥皂剧一般,实际上实在浪费你的时间精力。

所以,读好书和读感兴趣的书并没有需要特别加以区分的。我们所需要区分的应该是哪些是书,哪些是印成册的肥皂剧之流就行。

你喜欢这个类型,就读这个类型的书。如果不是因为感兴趣,谁会去写书、读书呢?你们说对吧。


有大招


应该读好书还是读喜欢的书?

与“应该做好工作,还是做喜欢的工作”一样的命题。

记得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别人眼中的好工作,离家也很近,走路十分钟就到,不过可惜不是我喜欢的。每天早上睁眼第一件事,就是想有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请假,就这么用尽全力只坚持了一年。

三十多岁的时候,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剪辑,别人也许不理解,认为人到中年还瞎折腾什么,但我就是沉浸其中无法自拔。起早贪黑不知疲倦,坐到腰酸背痛眼抽筋,还高兴的不得了。

我想,这,就是喜欢的力量。


下面回到这个问题本身。

当然要读喜欢的书

你喜欢这本书 ,读它就是享受,是快乐。还记得第一遍读《狼图腾》,一晚通宵看的都不带眨眼的,觉得上个厕所都是浪费时间;

还记得第一遍读《明朝那些事儿》,看到激动处,还非要给家人朗读出来,丝毫不管人家在干嘛。

有时候,你能感受到作者想给你传达的深层信息,消化理解吸收,还有可能实践在工作生活中,给你带来切实的帮助。

如果不喜欢呢?那么读它就变成了任务,是负担。感觉是负担的事,都不会真心想做,勉强读了也吸收不到书中营养。看着是在读书,但很可能只是在看字,并没有接收到作者的意思,与其这样痛苦的浪费时间倒不如别读了,去打球,逛街,陪家人。


前提是自己三观要正,那么喜欢的书也差不到哪里去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是个正能量的人,自然,你喜欢的书就是正能量类型的书,普遍意义上的好书。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本身三观不正的人,就喜欢阴暗的思想,这样的人就算读了正能量的书,怕也是抱着挑刺的态度,没有意义。


对酒当歌栏目


读书是一个人自身行为,就我平时读书习惯的话,我喜欢的书都是好书。反过来,好书我不一定都喜欢。

读书和交朋友一样,讲究情投意合,讲究情感共鸣。读后让人舒服,让人开心,让人茅塞顿开,让人废寝忘食,这就是遇到知己了,读到好书了。这好书也不一定是大家公认的好书,但肯定让我有所收获。

好书和朋友一样,有时也会闹别扭,有时也会忽然发现这个朋友之前没被发现的优点,对他又一种感觉。第一次读一个感觉,感觉不错,相别几日后,又想来读一次,依然如故,那这个朋友交定了,遇到现实中的朋友,也要顺口夸他几句,引荐一下。为认识这么个朋友感到自豪。当然偶尔遇到心情不好时,或者思想跟以往发生变化时,那之前读的书,交的朋友,也可能成为批判的对象。有一种被朋友骗的懊恼。当然,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跟哪本读过的好书绝交过。

说到这,我记起曾经买过一本书,完全是被书名吸引的。看了几页,我是越看越生气,越想越生气,为自己的行为生气,居然看这本书,居然还买这本书,对自己愚蠢的行为是又愤怒又后悔,真是花钱买侮辱。为此,我是把这个书的作者,在心里诅咒谩骂了好几遍。当然,书也就没读了,所以对于我来说,自然也不是好书了。

我经常读的还是自己喜欢的书,好书如果自己不喜欢,其实也是读不了的。我有好几次读《红楼梦》都读睡着了,觉得沉重。其他好书也都没系统读过。更热衷于自己想自己的,偶尔遇到志同道合,就欣然读个几遍。所以,若是问我,我肯定选择读喜欢的书。



别去桃花


我读书喜欢依着自己的兴趣爱好纯粹的读,遇到喜欢的书,就会去尽可能把这个作家所有的作品都找来,细细品读,直到自己完全熟悉这个作者的写作风格才肯罢休。有人说不为了写的读不是真正的读,我虽然读完一本书,写不出什么深刻的东西,然而读书却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让我内心沉静安祥,这于我也便足够了。已经毕业很多年了,依旧怀念大学读书时候的快乐时光。什么也不需要想,只是静静的阅读就好,什么时候还能回到那时的简单纯粹就好了。


无厘头的姑娘


两种都要读。

如果会读书,其实书就不分好与坏。

如果能辩证地读书,每本书都是好书。

价值观正的书就是正面教材,价值观负面的书就是反面教材,都能学到东西。




一,读喜欢的书,养成读书的习惯。

现代社会有很多人不喜欢读书,没有形成读书的习惯。

大多数的人还是因为觉得书本枯燥,没有办法静下心来读。

要想养成读书的习惯,还是需要对读书有兴趣。从自己喜欢的书开始,慢慢地被书的内容吸引。

一本一本读着自己喜欢的书,形成经常读书的习惯,发现一天不读书好像就少了点什么的时候,习惯就慢慢在形成了。



二,尝试读哲学书,尝试读难读的书。

形成了习惯后,就可以尝试啃一些哲学书,啃一些大部头的书。

书的类型里,哲学书估计是相对很难读的类型了。语言便古,表达绕人,看了似懂非懂。有的一本看完了也不知道自己是看了还是没看。

但看哲学书很重要,哲学不仅是一种知识类别,更多的是世界观价值观,是看事物思考事物的视角。

看哲学书能辅助我们从更高视角思考事物,更广范地思考。

我们常见的哲学书一般也很大部头,看完需要很长时间。

但适当地啃大块头的书可以培养我们读书的毅力和适当的提高读书成就感。



三,读一些工具书,练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许多不经常读书的人,估计工具书也是偶尔会读的。

读工具书能解决眼前的问题,有时候也不需要完整的读完。只需要找到书中能解决问题的那部分就可以。

读工具书其实也很重要。需要很快很针对地找到你需要的知识。如果不能很快很针对就会走很多“弯路”。

但就是这些“弯路”反而真得很重要。在走“弯路”的时候你会看到不同的东西,给你更多的思考方向。

因此,如果没有读书的习惯。先养成有问题找书本的习惯。对读书习惯的形成也会有很多助益。

学习有问题的时候知道如何找资源解决问题,不但锻炼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也是在一步一步养成爱看书的习惯。


悠悠哩仔


读书使我快乐,就是读自己喜欢的好书。

众所周知,读书的刚好处不言而喻,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是我们的好朋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

首先,读的书应该是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读不喜欢的书,对于个人来说,无异于耗费时间,知道自己的兴趣点在哪儿。我自己喜欢读历史类、人物传记类的书,像《苏东坡传》、《拿破仑传》、《万古江河》等,我就有意无意地去找这类书,读起来也津津有味。

再者,喜欢读书是好事儿,读的书是好书才行,现在鸡汤类的书充斥各大书架上,如何分辨是不是一本好书,自己要有一个判断的标准,也可以参考好友的意见,查一查关于这本书的评论也行,不知道有没有这种情况,刚开始看一本书介绍挺有意思的,慢慢看下去,内容空洞,索然无味,便弃之不读了。

所以,想快乐地遨游在书的海洋里,了解自己的偏好和有一定的辨别能力,浩瀚书海,总能够找到倾心的书籍,尽情地去读自己喜欢的好书吧!


东篱小院


什么谓之好书?

每个人对此,都有自己的定义。

我想,一个人最主要的是立德,这个德立好了,自己所选的、所看的,所喜欢的,就是好书。

一个爱党、爱国、爱民者,就会有崇高远大志向,并能为此实现而毕生做出不懈努力。那么,他们所看的书,自然而然是经典之作,是弘扬光明、揭露黑暗,是忧国忧民、催人奋进的好书。

反之,那些立德低下;或为缺德之人,所喜欢的书,就是劣书、差书、坏书,越读越会令人糊涂、悲观、失望、沉伦,其感受甚至会带动自己的言行,最终社会和自己,都将受其所害。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好书与喜欢的书之间,没有明显的界别。好书不一定就喜欢,喜欢的书不一定就是好书;对阅读者而言,关键还是一个立德问题。


Y汉忠


我认为喜欢的书才是好书。“应该读好书还是读喜欢的书”这个问题不成立哦。一本书之所以是好书,是因为它符合人们的认知、好恶,为人所喜。个体是整个群体中的一份子,对于书的感受自然也符合这种规律。

一本好书总有办法让你喜欢。每个人口味不同,人文、科技、社科、小说等等门类都有人有兴趣。不管是经人推荐还是自己拿起来,能够读下去还是因为其中有可以打动你的地方。

书好不好,常常是主观的感受。读书如吃饭,别人极力推崇的店、劝你吃一吃的菜,未必如你的意。一本书,也未必能带给所有人好的感受。

我久闻《人间失格》的大名,早早就在心里留了意。有一天去学校图书馆借书,我要借的书不远处正好列着这本。再看,不止一本,一共有四个版本的《人间失格》,每个版本各有三本,不可谓不扎眼。足可见学校选书方对这本书有多喜欢。我于是借了一本回去读。如今,如果要问我哪本书读得令我痛苦,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人间失格》,如喝了冰水、如吃了冷饭,难以下咽。我读了不久就放下,再拿起再放下,最后终于还是没读完就还给图书馆了。那种让我成天如乌云压顶的感受真的太可怕了。见过很多书评,推崇里面的句子,“日日重复同样的事,依循着与昨日无异的惯例。若能避开猛烈的欢乐,自然也不会有很大的悲伤来访。”“胆小鬼连幸福都会惧怕, 碰到棉花都会受伤, 有时也会被幸福所伤, 趁着还没有受伤, 我想就这样赶快分道扬镳, 我又放出了惯用的逗笑烟幕弹。”很多话在一些人读来是凄美、是愁绪淡笼,但在我读来越来越觉得是一个身处地狱的人不断在你耳边说“人间这样,不如同去死吧”。曾经见过一些资料,有说到有人因读尼采哲学而自杀,我甚是震惊,质疑这件事的真实性。等到自己有了类似的感受,才知道所言非虚。一本书如何,全在于个人感受。

读书就是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一项事情而已,不必郑重以待,想读书就拿起来,日子久了,见得多了,装帧设计或文字插图在自己这里都能有个评判,书的好坏也都有了个人的见地。愿大家都能在书的世界里感觉不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