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讀書是應該讀好書,還是讀喜歡的書?

他只是很傷心


讀書其實是門技術活,你要以為,直接拿起書,開始一個漢字一個漢字的閱讀,就是讀書的話,那真的是太“低級”了。

讀書這件“小事”,看起來簡單,其實是大有學問。

讀書當然應該讀好書,但是好書未必是你喜歡讀的書,而你喜歡的書,未必是好書。

這句話看起來矛盾,其實是有內在聯繫的,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讀到的好書,也是自己喜歡的書。

這有時候不太容易辦到,下面根據我個人的讀書經驗,簡單分享一下,我是如何挑選“好書”和“喜歡的書”!

首先,大家應該有一個基本常識——書是讀不完的。

朱光潛在《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中說道,書是讀不盡的,就算讀盡,也是沒有用的。

這告訴我們什麼?

告訴我們,一生的時間是有限的,你不可能去做太多的事情,只能做出“取捨”。

讀書也是這樣的,你不可能把所有的好書都讀完,朱光潛老先生逝世於1986年,而現在是2020年,這中間是中國高速發展的時期,文化市場也空前繁榮,書籍數量比老先生所在的年代,不知道增加了多少倍。

所以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可數的書籍是海量的,請放心,目前的書籍,你是永遠也讀不完的。

為什麼強調這樣一個常識?

因為在生活中有這樣一種現象——收藏好書!

現在有各種各樣的書單推薦,一生必讀書,全球十大經典,旅遊攻略,做菜的啥都有,很多人看見之後,眼睛直冒“綠光”,覺得這些書都是寶庫,自己有空一定要全部讀完,無論對自己的生活品質,或者是知識儲備,都有好處。

但是最近工作忙,或者要刷一部電視劇,或者我喜歡的遊戲比賽開始了,總之這些都是“要緊”的事,要先完成,至於讀書計劃,可以緩一緩,為啥?

因為我把書單的鏈接收藏起來了,點收藏,不心慌,有書單在,“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找不到好書了!

這種人不少吧,一年下來,書單收藏了幾百個,但是書一本沒讀,但是內心卻特別滿足,好像這幾百個書單,上千本好書都儲藏在自己“腦袋”中似得。

還有人喜歡買實體書,買完了也不讀,就那麼一直放著,最後30元一本書,幾塊錢一斤賣給了收廢品的。

問他為啥不讀,當初還要買,他說,當初感覺很不錯,非常想閱讀,但是看完封面,讀了幾頁,“內心滿足”“熱情消退”之後,就不想讀了。

但是下次,他還接著買,因為他太“好學了”,感覺自己“啥都缺”,應該讀這本補補“謀略”,這本講“情商”的也不錯,還有這個,教“說話”的,非常實用。

總之,啥也想讀,啥也想買,關鍵是隻買不讀,還覺得自己“擁有”了全部。

這種人非常多,為什麼會這樣?

就是因為沒有緊迫感,沒有時間觀念。

所以說:書非借來不能讀也。

2、有了“基本常識”之後,就知道,好書和喜歡的書,對自己有多重要了

好書蘊藏著人類的智慧結晶,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另外多讀書,可以讓你在很多方面受益,比如健康、升職、加薪、增加技能、開拓副業,成就輝煌人生。

你不讀書,不學習,沒關係,社會的“學費”可是很貴的。

所以不要以為讀書是一件可有可無的事情,當然,你要是沒啥追求,喜歡安安穩穩的上班,以後領退休金,自然沒必要強迫自己。

但是我覺得,在當前這個社會,競爭還是很激烈的,對大部分人說,沒有所謂的“鐵飯碗”,人生也充滿了各種風險和意外,所以多一些知識技能,還是有好處的。

甄選好書並非易事,雖然現在有很多推薦書單,甚至有很多“一生必讀”書單,但是你不能完全按照書單來讀。

書單只是一個參考,而且這上面的書未必全部適合你,就算全部適合你,你也要謹記——你不可能把所有好書都讀完。

所以時間有限,你必須在好書中,選擇自己喜歡,並且適合自己閱讀的書籍。

這個必須由自己來挑選,因為每個人的經歷、感悟、人生境界都是不同的,所以別人覺得很好的書,你未必覺得好。

以上說的讀書,都是偏向於學習類型的,讀書還有另外一種功能,就是娛樂。

比如看網絡小說,看一些神魔鬼怪的小說,就是為了打發時間,消遣娛樂,這肯定都是自己喜歡的書籍了。

當然,我建議,這類書籍還是少讀,並不是說完全排斥,畢竟,人不能總是活在緊巴巴的狀態中,有時候,也是要放鬆一下的。

但是,這種純娛樂的書籍,應該控制在合理範圍之內,你如果只讀這種“喜歡”的書籍,那麼你通過讀書,讓自己獲益,或者進步,或者收穫智慧,基本上很有限。

總結:

上面講了很多,我是傾向於多讀一點能讓自己“獲益”的書籍,比如健康方面的書籍,如果你學會其中“一些”的知識,或許會讓自己省很多“醫藥費”,最重要的是,“少受罪”,去醫院可不是好玩的事情。

然後少量讀一點娛樂類的書籍,調節一下生活壓力,是蠻不錯的一個方案。

但是,讀書畢竟是一個很“私人化”的事情,我就喜歡讀喜歡的書,就喜歡讀網絡小說,你能咋的,這是我的“自由”!

的確,畢竟是人來選擇書籍,不是書籍來選擇人,怎樣讀,怎樣搭配,怎樣分配時間,全靠個人主觀意識。

但是,最後仍然要提醒的是:就算是娛樂小說類的書籍,目前也是海量的,有的網絡小說動不動就500萬字以上,而且網絡小說已經發展了很多年了,按照現在的小說儲備量,估計十輩子都讀不完。

當然網絡小說也有很多精品,屬於“必讀好書”,但是這部分的儲量也是很豐富,保守估計,這輩子讀不完了。

所以不管讀什麼類別的好書,都要時刻提醒自己,書是讀不完的,所以一定要精心選擇,慎之慎之!


太行山下小小強


個人建議是先讀喜歡的書,按照自己的興趣點去讀書,培養看書的習慣。

  • 在讀書上個人覺得這是培養習慣的過程,沒什麼可說教的,就講講我看書的過往。講講印象比較深的書籍。我是普通人,跟那些什麼從小就看大家著作的奇人比不了,我小時候就愛看故事書,印象最深的是看《格林童話》跟字典一樣厚。稍大點就看《魯濱孫漂流記》,《天天曆險記》之類的,小時候還喜歡看動畫片。到初中看書就特雜,漫畫也看,小說也看,影響最大的是看姜戎《狼圖騰》完全開啟新世界,尤其是對中國史。
  • 到高中時期也沒時間看,那會身邊同學都愛看網文之類的,我也看但是沒花太多時間,因為看了幾本基本都是一樣的寫作套路,就疲了。那時正好宿舍的同學正好從家裡拿來幾本書,有幸看到季羨林老先生的《季羨林散文選集》。細膩,動人,樸而不素。而後是大學時期,有了充沛時間,除去打遊戲的時間,都在看書,《活著》《人生》《平凡的世界》《老人與海》等等也會喜歡看《鬼吹燈》之類的。還喜歡看專業性比較強的書籍。
  • 從畢業至今要工作時間也不多看書不是很多,但還保持著習慣。《燦爛千陽》,《追風箏的人》《百年孤獨》《廢都》《黃金時代》還有最近看的《沉默的大多數》。這些都是好書,當然了還有些沒提到都值得去讀。所以說先讓自己喜歡讀書,接著好書就會找你。其實讀下來會發現本人沒看過四大名著,是的,一本都沒讀過,不是代表不好是我個人不感興趣而已。所以說看書要找到讓自己讀下去的點,而不是一味的逼迫自己去看所謂的好書,從而生出厭惡感。

讀書也沒,有些人說的神乎其神,什麼提升人格之類的。個人覺得讀書能使自己在社會亂流中更好的辯明自我。“不失自我,方得始終”。能有更多知識面去應對來臨的挑戰。


枕秋


這個時代,著書的門檻實在是太低了。商人可以寫書,學生可以寫書,農民也可以寫書……

我上高中的時候,同村同班的一個同學,對網絡小說愛不釋手,鬥破蒼穹,誅仙等等很厚的書,讀的津津有味,不能說是津津有味,應該說是沉迷。上學的時候看,放學的時候看,鎮上租書吧裡的網絡小說基本被他看了一遍。在村人家長眼裡,他是一個讀書非常刻苦的學生,但是成績卻一直不怎麼樣……

我上大學的時候,有個同學沉迷成功學,床頭放的都是成功學大師的書,自己跟著別人去搞安利,結果錢沒賺到,生活費倒是賠了不少…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可是有些書真的算是書嗎?我們不得不對 書 的內涵做些討論。

印成冊的一定是書嗎?一般而言,書裡應該是有能讓我們獲取新知的媒介,它能讓我們越過空間和時間的阻隔和其作者進行思維層面的交流。你在讀它的時候,會有疑問,會有贊同,會進行自我思考,或學習作者,或嘲笑作者,讀完之後,會讓你對某一領域有深層次的認知。

但是那些網文和垃圾書呢,看的夠爽,但是沒啥營養,只會刺激你的多巴胺,讓你感覺讀了這個很快樂,像是肥皂劇一般,實際上實在浪費你的時間精力。

所以,讀好書和讀感興趣的書並沒有需要特別加以區分的。我們所需要區分的應該是哪些是書,哪些是印成冊的肥皂劇之流就行。

你喜歡這個類型,就讀這個類型的書。如果不是因為感興趣,誰會去寫書、讀書呢?你們說對吧。


有大招


應該讀好書還是讀喜歡的書?

與“應該做好工作,還是做喜歡的工作”一樣的命題。

記得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別人眼中的好工作,離家也很近,走路十分鐘就到,不過可惜不是我喜歡的。每天早上睜眼第一件事,就是想有沒有什麼理由可以請假,就這麼用盡全力只堅持了一年。

三十多歲的時候,發現自己喜歡上了剪輯,別人也許不理解,認為人到中年還瞎折騰什麼,但我就是沉浸其中無法自拔。起早貪黑不知疲倦,坐到腰痠背痛眼抽筋,還高興的不得了。

我想,這,就是喜歡的力量。


下面回到這個問題本身。

當然要讀喜歡的書

你喜歡這本書 ,讀它就是享受,是快樂。還記得第一遍讀《狼圖騰》,一晚通宵看的都不帶眨眼的,覺得上個廁所都是浪費時間;

還記得第一遍讀《明朝那些事兒》,看到激動處,還非要給家人朗讀出來,絲毫不管人家在幹嘛。

有時候,你能感受到作者想給你傳達的深層信息,消化理解吸收,還有可能實踐在工作生活中,給你帶來切實的幫助。

如果不喜歡呢?那麼讀它就變成了任務,是負擔。感覺是負擔的事,都不會真心想做,勉強讀了也吸收不到書中營養。看著是在讀書,但很可能只是在看字,並沒有接收到作者的意思,與其這樣痛苦的浪費時間倒不如別讀了,去打球,逛街,陪家人。


前提是自己三觀要正,那麼喜歡的書也差不到哪裡去

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是個正能量的人,自然,你喜歡的書就是正能量類型的書,普遍意義上的好書。當然,也不排除有一些本身三觀不正的人,就喜歡陰暗的思想,這樣的人就算讀了正能量的書,怕也是抱著挑刺的態度,沒有意義。


對酒當歌欄目


讀書是一個人自身行為,就我平時讀書習慣的話,我喜歡的書都是好書。反過來,好書我不一定都喜歡。

讀書和交朋友一樣,講究情投意合,講究情感共鳴。讀後讓人舒服,讓人開心,讓人茅塞頓開,讓人廢寢忘食,這就是遇到知己了,讀到好書了。這好書也不一定是大家公認的好書,但肯定讓我有所收穫。

好書和朋友一樣,有時也會鬧彆扭,有時也會忽然發現這個朋友之前沒被發現的優點,對他又一種感覺。第一次讀一個感覺,感覺不錯,相別幾日後,又想來讀一次,依然如故,那這個朋友交定了,遇到現實中的朋友,也要順口誇他幾句,引薦一下。為認識這麼個朋友感到自豪。當然偶爾遇到心情不好時,或者思想跟以往發生變化時,那之前讀的書,交的朋友,也可能成為批判的對象。有一種被朋友騙的懊惱。當然,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跟哪本讀過的好書絕交過。

說到這,我記起曾經買過一本書,完全是被書名吸引的。看了幾頁,我是越看越生氣,越想越生氣,為自己的行為生氣,居然看這本書,居然還買這本書,對自己愚蠢的行為是又憤怒又後悔,真是花錢買侮辱。為此,我是把這個書的作者,在心裡詛咒謾罵了好幾遍。當然,書也就沒讀了,所以對於我來說,自然也不是好書了。

我經常讀的還是自己喜歡的書,好書如果自己不喜歡,其實也是讀不了的。我有好幾次讀《紅樓夢》都讀睡著了,覺得沉重。其他好書也都沒系統讀過。更熱衷於自己想自己的,偶爾遇到志同道合,就欣然讀個幾遍。所以,若是問我,我肯定選擇讀喜歡的書。



別去桃花


我讀書喜歡依著自己的興趣愛好純粹的讀,遇到喜歡的書,就會去儘可能把這個作家所有的作品都找來,細細品讀,直到自己完全熟悉這個作者的寫作風格才肯罷休。有人說不為了寫的讀不是真正的讀,我雖然讀完一本書,寫不出什麼深刻的東西,然而讀書卻給我帶來了許多快樂,讓我內心沉靜安祥,這於我也便足夠了。已經畢業很多年了,依舊懷念大學讀書時候的快樂時光。什麼也不需要想,只是靜靜的閱讀就好,什麼時候還能回到那時的簡單純粹就好了。


無厘頭的姑娘


兩種都要讀。

如果會讀書,其實書就不分好與壞。

如果能辯證地讀書,每本書都是好書。

價值觀正的書就是正面教材,價值觀負面的書就是反面教材,都能學到東西。




一,讀喜歡的書,養成讀書的習慣。

現代社會有很多人不喜歡讀書,沒有形成讀書的習慣。

大多數的人還是因為覺得書本枯燥,沒有辦法靜下心來讀。

要想養成讀書的習慣,還是需要對讀書有興趣。從自己喜歡的書開始,慢慢地被書的內容吸引。

一本一本讀著自己喜歡的書,形成經常讀書的習慣,發現一天不讀書好像就少了點什麼的時候,習慣就慢慢在形成了。



二,嘗試讀哲學書,嘗試讀難讀的書。

形成了習慣後,就可以嘗試啃一些哲學書,啃一些大部頭的書。

書的類型裡,哲學書估計是相對很難讀的類型了。語言便古,表達繞人,看了似懂非懂。有的一本看完了也不知道自己是看了還是沒看。

但看哲學書很重要,哲學不僅是一種知識類別,更多的是世界觀價值觀,是看事物思考事物的視角。

看哲學書能輔助我們從更高視角思考事物,更廣範地思考。

我們常見的哲學書一般也很大部頭,看完需要很長時間。

但適當地啃大塊頭的書可以培養我們讀書的毅力和適當的提高讀書成就感。



三,讀一些工具書,練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許多不經常讀書的人,估計工具書也是偶爾會讀的。

讀工具書能解決眼前的問題,有時候也不需要完整的讀完。只需要找到書中能解決問題的那部分就可以。

讀工具書其實也很重要。需要很快很針對地找到你需要的知識。如果不能很快很針對就會走很多“彎路”。

但就是這些“彎路”反而真得很重要。在走“彎路”的時候你會看到不同的東西,給你更多的思考方向。

因此,如果沒有讀書的習慣。先養成有問題找書本的習慣。對讀書習慣的形成也會有很多助益。

學習有問題的時候知道如何找資源解決問題,不但鍛鍊自己的問題解決能力,也是在一步一步養成愛看書的習慣。


悠悠哩仔


讀書使我快樂,就是讀自己喜歡的好書。

眾所周知,讀書的剛好處不言而喻,腹有詩書氣自華,書是我們的好朋友,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等。

首先,讀的書應該是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讀不喜歡的書,對於個人來說,無異於耗費時間,知道自己的興趣點在哪兒。我自己喜歡讀歷史類、人物傳記類的書,像《蘇東坡傳》、《拿破崙傳》、《萬古江河》等,我就有意無意地去找這類書,讀起來也津津有味。

再者,喜歡讀書是好事兒,讀的書是好書才行,現在雞湯類的書充斥各大書架上,如何分辨是不是一本好書,自己要有一個判斷的標準,也可以參考好友的意見,查一查關於這本書的評論也行,不知道有沒有這種情況,剛開始看一本書介紹挺有意思的,慢慢看下去,內容空洞,索然無味,便棄之不讀了。

所以,想快樂地遨遊在書的海洋裡,瞭解自己的偏好和有一定的辨別能力,浩瀚書海,總能夠找到傾心的書籍,盡情地去讀自己喜歡的好書吧!


東籬小院


什麼謂之好書?

每個人對此,都有自己的定義。

我想,一個人最主要的是立德,這個德立好了,自己所選的、所看的,所喜歡的,就是好書。

一個愛黨、愛國、愛民者,就會有崇高遠大志向,並能為此實現而畢生做出不懈努力。那麼,他們所看的書,自然而然是經典之作,是弘揚光明、揭露黑暗,是憂國憂民、催人奮進的好書。

反之,那些立德低下;或為缺德之人,所喜歡的書,就是劣書、差書、壞書,越讀越會令人糊塗、悲觀、失望、沉倫,其感受甚至會帶動自己的言行,最終社會和自己,都將受其所害。

綜上所述:筆者以為好書與喜歡的書之間,沒有明顯的界別。好書不一定就喜歡,喜歡的書不一定就是好書;對閱讀者而言,關鍵還是一個立德問題。


Y漢忠


我認為喜歡的書才是好書。“應該讀好書還是讀喜歡的書”這個問題不成立哦。一本書之所以是好書,是因為它符合人們的認知、好惡,為人所喜。個體是整個群體中的一份子,對於書的感受自然也符合這種規律。

一本好書總有辦法讓你喜歡。每個人口味不同,人文、科技、社科、小說等等門類都有人有興趣。不管是經人推薦還是自己拿起來,能夠讀下去還是因為其中有可以打動你的地方。

書好不好,常常是主觀的感受。讀書如吃飯,別人極力推崇的店、勸你吃一吃的菜,未必如你的意。一本書,也未必能帶給所有人好的感受。

我久聞《人間失格》的大名,早早就在心裡留了意。有一天去學校圖書館借書,我要借的書不遠處正好列著這本。再看,不止一本,一共有四個版本的《人間失格》,每個版本各有三本,不可謂不扎眼。足可見學校選書方對這本書有多喜歡。我於是借了一本回去讀。如今,如果要問我哪本書讀得令我痛苦,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人間失格》,如喝了冰水、如吃了冷飯,難以下嚥。我讀了不久就放下,再拿起再放下,最後終於還是沒讀完就還給圖書館了。那種讓我成天如烏雲壓頂的感受真的太可怕了。見過很多書評,推崇裡面的句子,“日日重複同樣的事,依循著與昨日無異的慣例。若能避開猛烈的歡樂,自然也不會有很大的悲傷來訪。”“膽小鬼連幸福都會懼怕, 碰到棉花都會受傷, 有時也會被幸福所傷, 趁著還沒有受傷, 我想就這樣趕快分道揚鑣, 我又放出了慣用的逗笑煙幕彈。”很多話在一些人讀來是悽美、是愁緒淡籠,但在我讀來越來越覺得是一個身處地獄的人不斷在你耳邊說“人間這樣,不如同去死吧”。曾經見過一些資料,有說到有人因讀尼采哲學而自殺,我甚是震驚,質疑這件事的真實性。等到自己有了類似的感受,才知道所言非虛。一本書如何,全在於個人感受。

讀書就是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一項事情而已,不必鄭重以待,想讀書就拿起來,日子久了,見得多了,裝幀設計或文字插圖在自己這裡都能有個評判,書的好壞也都有了個人的見地。願大家都能在書的世界裡感覺不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