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记者手记·缅怀江学庆:如春风般温暖的人,永远的留在春风里

楚天都市报记者 郑晶晶

一大早得知江学庆主任去世的消息,感觉很不真实。印象中,他总是乐呵呵的,说话都带着笑。去年11月,我还通过微信联系他,我说要去采访、看望他,但怕他太忙。他在微信语音中还是笑呵呵的:“你来,我随时有空。”

谁知还没过多久,就得知了江主任病重的消息。跟他打过电话,关机。发过微信,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春节前,我发了祝福,元宵节,也献上祈祷,可江主任还是去了。

还记得2017年五一前几天,江主任因一段查房的视频被老患者发在网上,而走红网络。单位安排我去报道,我第一次采访他时,印象最深的是一口青山区特有的弯管子普通话,聊了一个小时,感觉如沐春风。得知我也是青山区人,他说:“你也是青山人,那我们蛮有缘咧,那你是我的个妹妹咧。”他笑了,我也笑了。

第一次采访,最大的感受是他的声音真的好听,拿个分贝仪一测,总是在60分贝以内,这是让人最舒服的音量,“60分贝暖医”由此而来,于是便有了本报的一组“60分贝暖医”的报道。“笑容满面跟病人拉家常,轻言细语为患者说病情。”不知道有多少在甲乳外科住院的患者们,看到他来查房,听他举重若轻地把病情一谈,手术方案一解释,眼泪止住了,心结也开了。

他对病人总是没脾气,对部下却是严格的,管理科室他有一套。他很注重职业礼仪,对科室医生的言谈举止和穿着等小细节非常强调,他认为,对细节的观察与把握,对于医生判断疾病并进行治疗非常重要,必须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最终的治疗效果才会更好。所以,他在日常管理会从各个方面来强化医生的细节意识,如果科室医务人员工作没达到要求,他有时也会发脾气。他总说,患者到医院是希望把病看好,医生得用专业技术技能回报患者。

2018年,江学庆主任得了中国医师行业的最高奖——中国医师奖。当时他获奖后,我去门诊采访他,他正低头开医嘱,白发多了不少,原本比较饱满的头量,头顶露出了一大块头皮,看着我,还是一脸笑,但笑容中带着些许疲倦,“江主任每次看完门诊,累得眼睛都睁不开,常常要坐半天才能起来。”负责江主任门诊的杨老师说。

2019年年初,我应邀去参加他们科室的病友会,一位姓宋的老患者说,江主任好辛苦,每次我们去复查,看到门口人山人海的排队的人,不忍让江主任太受累,就找旁边的他的下级医生看。看到他时,我们总说‘江主任,你别太辛苦了,’他总是呵呵地笑道,患者不容易,自己能多帮一点就帮一点。”

他是好医生,时间都奉献给了患者,陪伴家人的时间却少之又少。今天一早,我再次拨打了江学庆主任的电话,竟然通了,是他的女儿接的。2017年我在他家中采访他时,他的女儿挺着大肚子,就要生产,江主任的夫人温婉贤惠,当时江主任夫妻俩还亲自下厨炒菜……往事历历在目。

我和他的女儿在电话谈起往事,两人的眼泪都止不住地流,这个时候,能用这样的方式陪伴她,我感觉到庆幸。让我心想最深的,是她对父亲的评价,“他平时都没什么时间陪我们,他总说忙,把时间都给了患者,把我们都排在后面。如今去世了,也没留下一句话。”这让她感到无比伤心、遗憾。

她也说起,父亲陪伴自己最多的、让自己最快乐时光,还是自己14岁时,那年父亲去美国进修,她和妈妈去探望,每周末都去郊游、野炊……旧日时光不再重来。

当我问她,如果可以,最想跟父亲说什么时,她停顿了一下,再次哽咽了:“虽然爸爸都没什么时间陪我和妈妈,虽然我有时一两个月才能见他一面,但父亲教会了我很多东西。我刚工作时不太自信,父亲每次都开导我,鼓励我‘一定可以的’,他还总跟我说‘怕什么,你还有爸爸呢!’爸爸给了我很多力量,如果他还能听到,我最想告诉他,我很爱你,爸爸……”

长歌当哭!如今,疫情还在继续,心中的悲伤,愿用爱和祝福来作注解。

如春风般温暖的江主任,永远地留在春风里。愿千千万万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都能平安凯旋,早日和家人团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