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徐庶的能力有多強,為何不願再歸劉備?

左明雪


徐庶曾是劉備手下足智多謀的一名得力干將,有人甚至認為他的才華甚至不亞於諸葛亮。他曾幫助劉備多次挫敗曹操,甚至在一戰之中就讓曹操損失了兩員大將,同時又巧奪攀城,可謂是諸葛亮之前劉備身邊最得力的一位謀士。

當時水鏡先生向劉備舉薦諸葛亮,其實也是徐庶勸導劉備放下身段,這才讓劉備三顧茅廬求得諸葛亮。這樣一位有才智、神機妙算之人,一直是曹操的心頭大患。曹操覺得此人必須為自己所得,所以他假借綁架徐庶母親為由,讓他進了曹營。徐庶明知此事為假,母親知道此事之後也讓兒子棄暗投明,可是徐庶卻不願再歸劉備,這到底是何緣由呢?

徐庶

首先,是出於徐庶的盡孝心理。《三國志》中記載,當徐庶的母親被曹操所擄後,徐庶辭別先祖時說了這一段話:“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由此可以看出母親對於徐庶的重要性。再看羅貫中的筆下,更是將徐庶的“孝”無限放大。

徐庶這樣一個極賦智慧、堪稱神機妙算之人,在接到母親書信之時,絕對能夠看出此封書信並非母親的親筆,也可以猜出這很有可能是曹操讓人假造的書寫。然而這個時候,他已經無法只按照理智去判斷,為了母親的安危,徐庶無法接受任何可能存在的風險。

更何況,對於古人而言,他們立身處世都是以“忠孝為本”,一個對父母不忠之人,又怎可能對上級朋友盡忠盡孝呢?出於為母盡孝的心理,徐庶只能辭別先主,轉身去了曹營。

劉備

其實去了曹營,徐庶也是有再次返回劉備身邊的機會的。徐庶的母親為了讓兒子不揹負“棄明投暗”的罪名,她對兒子的這種做法進行嚴厲譴責,甚至自縊身亡來反對徐庶投靠曹操。

按照常理來說,這個時候母親亡故,徐庶即便身在曹營也無法對母親盡孝,更何況他母親的死亡皆是因曹操而起。所以徐庶正常的做法,應該是仇恨曹操再次迴歸漢營,而且,他的確有兩次可以迴歸劉備身邊的機會,然而,他都沒有選擇這麼做。這其中,當然不僅僅出於對母盡孝的緣故。

曹操

其次,這是出於徐庶“仗義”,對曹操賞識的感恩心理。曹操將徐庶的母親擄至曹營,只是為了求得這一枚賢才,他甚至安排了非常多的人照顧徐庶母親,從未對徐庶母親過任何加害;更何況,曹操對待學術也是十分尊重和信任的,他不惜揹負惡毒之名,假造書信以換取徐庶,其實就是因為對學術的看重。

除此之外,他甚至還派徐庶去獨守散關。曹操待徐庶的好無法更改的事實,這種“好”反而變成了學術的一種心理負擔,權衡了孝道、忠道,他最終還是留在了曹操身邊。

徐庶

最後一點,徐庶不迴歸漢營,更是出於一種“盡忠”的心理。劉備曹操二人對於徐庶而言,一位是有著知遇之恩的明主,一位是對他善待有加的新主。他可以做到在曹營“一言不發”,可是他一旦迴歸漢營,勢必就會讓曹操腹背受敵,這樣一來反而讓他失了“忠心”。如若他繼續待在曹營,反倒可以對舊主、新主都達到盡忠的目的,只可惜徐庶一身身處在複雜環境之中,盡孝而未能盡孝,盡忠而未能盡孝,反而讓他大事難成。


鳶飛九天2018


徐庶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智者。他有多厲害呢?

劉備是荊州遇到徐庶的。徐庶當時化名單福。初遇時,劉備有一匹千里馬,名喚“的盧"。徐庶說"此馬能妨害主人,終究必害一人。害過一人後就沒事了。"徐庶勸劉備將馬送與一位有仇的人。待害死了那人再騎。劉備聽了十分生氣,說:"你剛來,不教我走正道,卻教我去害人。你這樣的人,我無法和你共事!"徐庶立刻道謙說:“請你莫怪。我一向聽人說你為人仁德。沒敢就相信,故以方才這番話試試你。"劉備聞言也轉怒為喜,拜徐庶為軍師,訓練本部人馬。

你看,徐庶用一匹馬便試出了劉備的人格。如果劉備不是仁德之人,他是不會為劉備效力的。

當時,曹操想取荊州,派曹仁,李典並呂曠,呂翔率三萬人屯紮於樊城。呂曠,呂翔二人向曹仁請戰劉備,曹仁予其精兵五千。時劉備住新野。聞曹軍來,徐庶從容佈置伏兵,結果大獲全勝,趙雲槍殺呂翔,張飛矛斃呂曠,曹軍大半被擒獲。

敗軍回報曹仁,曹仁大怒,與李典率二萬五千人馬,殺奔新野。

新野城下,兩軍對陣。曹仁擺出一陣,威脅劉備。徐庶識得此陣為“八門金鎖陣",令趙雲依法進擊,將敵陣破壞,曹軍敗去。

其夜,曹仁與李典率軍劫劉備軍寨,又早為徐庶料到,事先安排伏兵。待曹兵進寨,四面放火掩殺,曹軍大敗。曹仁率敗軍逃到樊城,樊城已被關羽佔領。原來是徐庶定計,先派關羽乘虛取了樊城。到這時,曹仁才得知,劉備用了徐庶為軍師。

曹仁回許昌,將情況報告曹操。曹操問底下謀士,才知徐庶根底,又知徐庶最孝,便派人將徐庶母親接到許昌,讓徐母寫信,召來徐庶。徐母敬劉備,鄙曹操,堅決不答應。曹操依謀士計,善待徐母,騙得徐母字跡,仿書一封,寄給徐庶,召徐庶回。徐庶知母在曹營,心急如焚,立即告辭劉備。

臨別時,徐庶鄭重地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

徐庶到曹營。曹母氣極而自殺。從此以後,雖曹操一直優待徐庶,但徐庶終身未給曹操出一策。留下了'“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樣一句成語。

曹操是三國時期最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手下謀士眾多。可是,在這裡,為了得到徐庶,他競用了脅持徐母這樣的下三爛的辦法。這從反面證明了徐庶確是相當厲害的人物。

徐庶雖然終生未為曹操設一策,但也未在母死後尋機回劉備處。這原因,第一,是劉備有了諸葛亮輔佐。徐庶是諸葛亮的好朋友,他明確承認,自己的才能遠不如諸葛亮。第二,徐庶有士人節操,不願意反反覆覆。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徐庶能力有多強這個問題,我認為徐庶的能力與諸葛亮應該是伯仲之間的,徐庶在兵法上應該稍微勝於諸葛亮,而在治理國家上諸葛亮應該勝於徐庶,而兩者具有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有才華。

為何不願再歸劉備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徐庶本人的觀念決定的,這是最主要的原因。當年徐庶保劉備,因為母親被曹操劫持,徐庶為了盡孝,被迫離開劉備去曹操陣營,雖然之後回來一次勸劉備投降,實則是藉故來見劉備。當劉備勸他回來的時候,其表達了他的價值觀,當時名士都是重氣節的,既然已經從劉備身邊到曹操陣營就要有始有終,否則不知道內情的人以為徐庶為人善變,看哪方有利就去哪方,這是對其人格的侮辱,所以,即便其母親去世後,他依然留在曹營。



2. 基於現實的實際情況,這是現實決定的。在徐庶離開劉備之時,他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其與諸葛是好朋友,以前經常在一起喝茶聊天下,知道諸葛亮的智慧與才能。當母親去世以後,劉備已經將諸葛亮請出山,劉備正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按部就班的實施著,他與諸葛亮兩人屬於伯仲之間,況且之後劉備又將鳳雛收到帳下,人說得臥龍和鳳雛一人就可得天下,何況現在已經得兩人,徐庶再去,處理好了可以促進劉備統一天下,如果處理不好,畢竟有才能的人在一起會產生異議和不和諧,會造成矛盾影響劉備的統一進程。所以,徐庶不會回劉備身邊。



3.劉備的發展形勢良好。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劉備的發展雖然有曲折和失敗,當時劉備所採取的措施都是諸葛亮根據實際情況而制定的,即便有徐庶在,也會採取這樣的戰略和戰術。所以,在徐庶看來劉備發展已經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的規劃來進行,按照當前劉備的發展,應該能夠實現既定的目標。

所以,徐庶不會再次回到劉備身邊。

以上是本人的一點拙見,如有不妥,請批評指正。



其實徐庶離開劉備一直都是個迷。

演義裡說,徐庶因為母親落到了曹操手裡,徐庶是一個出了名的大孝子,於是哭哭啼啼的拜別劉備,找自己母親去了。

找到了母親,母親卻很詫異徐庶突然到來,知道原委後,還大聲斥責徐庶,數落他不該來此,男兒當以家國為重,不該眷顧自己老母。

於是從此,徐庶就與母親相伴,從三國演義中淡出了。

以上就是演義中的情節。

曹操真的會做這種事嗎

曹操把徐庶的母親帶過來,安頓好,這在外人眼裡看來就是軟禁吧。

然後給徐庶帶信,你母親在我這裡,快來我這裡吧,這在外人眼裡是威脅吧。

曹操會做這種事嗎?

翻遍三國演義,似乎從未見曹操使過這種不入流的手段。

用這種手段逼著徐庶來,徐庶來了也不會真心為曹操效力,曹操不傻,不會不懂這其中道理。

看看關雲長,曹操也沒有寧可放在我這裡爛死,也不讓你出去的做法啊,由著那關羽殺了好幾個將領,一路橫衝直撞的出去了。

曹操是個愛才的人,他非常的愛才,他也很重才。

所以,我認為曹操不會做這種事。

徐庶怎麼不回去劉備身邊

徐庶和他老母親談話過後,便淡出三國演義,也沒有回劉備那裡。

按曹操性格,徐庶要走,曹操不會強留,徐庶大可以帶著母親回到劉備那裡去。

曹操不是土匪,沒那麼心狠手辣。

但是徐庶既沒帶母親回去,也沒自己跑回去,這真的很蹊蹺。

照道理孝子應該聽母親話,他母親讓他為劉皇叔賣命,他就該為劉皇叔去拋頭顱灑熱血。

什麼也沒發生,這很奇怪的。

其實真相就是徐庶是自己出走

按我看來,這個故事的版本應該是這樣:

徐庶跟隨劉備有陣子後,發現了劉備的真實野心,也看到了劉備的真實能力,為自己的選擇而感到後悔。

此時,曹操已經發現了徐庶的才能,很想把他招攬過來,聽說徐庶的母親獨自在家,無人照顧。曹操就很熱心的讓人把徐庶的母親接了過來,好好的照顧著。

徐庶收到了曹操的書信,知道了母親的近況,聰敏的徐庶馬上計上心來,哭著跑去向劉備哭訴。

劉備內心自然不捨得徐庶走,徐庶一走,劉備就沒有參謀了,但是劉備仁義的包裝享譽四野,沒辦法,劉備只得裝著大度,送走了徐庶。

徐庶見到了老母親,待老母親說完,徐庶說出了自己的看法,聽罷,徐庶母親也沒再多言。

為曹操出力,徐庶必然不肯,曹操也不逼迫他,這也不是能逼迫的事,而徐庶也不會再回到劉備身邊。

看淡一切的徐庶,選擇了陪伴母親終老,不再過問天下大事,這就是退一步海闊天空。

以上個人觀點,非三國演義觀點。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先說說徐庶的能力吧,裴松之在《魏略》中記載了徐庶。徐庶和孟公威、石廣元、諸葛亮一塊遊學,他們學問都非常精進。但諸葛亮談論天下大勢時,認為他們只能做到刺史,郡守,他們問諸葛亮能做到什麼官,諸葛亮則是笑而不答。所以,從他們這番問答來看,徐庶離諸葛亮的能力還是很差一段距離的,其實這也是廢話。不過按青州刺史田楷、北海太守孔融、江州太守李嚴、城陽太守鄧艾的標準來看,徐庶的能力跟他們應該在同一個檔次上,在三國算得上是中上水平了。

公元208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荊州。徐庶帶家眷與諸葛亮一起隨劉備逃亡,但是在當陽長坂坡被曹操大軍追上,徐庶的母親被曹操軍所擄。曹操抓住徐庶的母親後威脅他,徐庶考慮再三,還是辭別劉備,投靠曹操。但是其後並未有出色的表現,魏文帝時,大約十五年後,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是糾彈百官的,相當於現在的國家監察部的一般幹部;右中郎將,相當於現在中央警衛局的一般護衛將領。都不是大官,尤其是在三國那個動盪年代中,魏國內部沒有什麼大事需要徐庶處理,基本算是混混日子的清閒官員了。

徐庶當初選擇跟隨劉備,肯定是想有所作為的,但到了曹操那裡,能力並不算特別出眾,忠誠度就更不用說了,自然也就不會獲得重用。徐庶不願意再歸劉備,是因為他和諸葛亮一樣看清楚了當時的局勢,天下三分之勢已成,以他的能力,來蜀國一樣也改變不了這個局面,不如在魏國潛伏,以待時機。可惜他死的也早,沒有等到諸葛亮攻到長安的那一天,否則蜀軍兵不血刃收復長安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關注東西縱橫彈,每天聽一段東西方最前沿的發展趨勢或一段最值得思考的歷史。


東西縱橫彈


徐庶曾經和伏龍鳳雛這些人都是朋友,他的才能和諸葛亮龐統相去不遠,也是人中龍風,三國時期最高明的謀士之一。


徐庶剛開始扶保劉備的時候。曾大破曹仁於新野,他的才能這才引起曹操的注意。然後曹操才想辦法想把他弄過去。

曹操想的辦法就是用徐母來挾持徐庶棄劉歸曹。因為曹操聽說徐庶是個孝子。挾母賺子必能成功,果然,此計一施立竿見影。徐庶聽說母親被曹操“請”到許昌去了,立刻就亂了方寸,又見到曹操假造的徐母手書,只能與劉皇叔灑淚而別奔向曹營。

徐庶並非不疑書信有假,而是因為徐母在曹營是真。別的己無關大局。他若不去曹營,徐母必有殺身之禍。

徐庶的才能我們還可以通過火燒赤壁這一段一個細節來了解一下。

孫劉聯軍火燒赤壁前,龐統用連環計把曹操的戰船綁在了一起。為火燒做第一步準備的時候就被徐庶識破。除了徐庶,曹營再無第二人有這個預見能力。龐統獻完計剛剛走到江邊。徐庶一把將他拽住說:“你做的好大的事情。”差一點把龐統嚇得魂飛天外。以為自己的計謀被別人識破了。當他心神稍定發現拽住他的人是徐庶的時候,才放下心來。由此可見徐庶有多麼厲害。後來火燒赤壁,曹操大敗。徐庶安然無恙。因為在火燒赤壁以前,徐庶早早向曹操請命去守別處。當時曹操心裡還很高興,這徐庶徐元直終於是被我感動了。如果曹操知道徐庶是看清了孫劉火燒赤壁的計謀而避險,不知會不會一怒砍了徐庶。


三七配紅花


三國群雄並起,謀士頗多,不勝枚舉,徐庶是名士之一,但在三國中其才華被淹沒在曹魏文幫之中,得不到展露。

據三國演義載,徐庶與孔明、崔州平、 孟公威、石廣元皆為密友。司馬薇說,孔明具有宏觀大略,而其他四人皆“務於精純”。可見,徐庶還是有才華的,但不如孔明。徐庶輔佐劉備僅指揮過“新野之戰”,打得曹仁丟了樊城,星夜投許昌。徐庶這一戰打出水平,同時也打出了曹操的計謀——“協其母賺其子”。結果,徐庶離開劉備,奔赴許昌,發現是曹操之計,其母自殺後,徐庶發誓不為曹操獻一計一策,在魏國鬱鬱而終。

那麼徐庶為什麼後來不回來繼續輔佐劉備?

主要是徐庶不想當叛徒,既然已經在魏國為官,辭官而去是不可能的,因為曹操不可能同意;偷跑又有損人格,會落下不忠不義的臭名。

總之,徐庶在三國是一個悲劇人物。

真是個——

恰得英主展抱負,

又被賺到許昌來;

母義殉身絕後憂,

只為忠名聊此生。


古道D調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是一句非常經典的歇後語,它來源於我國名著《三國演義》,說的是三國時期,原本投靠劉備的謀士徐庶因為母親身在曹營,被逼無奈前往歸順曹操,但進入曹營之後一言不發,不為曹操出謀劃策,以示對劉備的忠心和對曹操卑劣手段的鄙視。因為小說中的這一橋段,徐庶在後世廣受讚譽,許多人替他感到可惜。

不過,小說中,徐庶是因母親寫信給他,才無奈辭別劉備,但其實那封書信是擅長書法的程昱模仿徐母的筆跡所寫。徐母得知徐庶因為她而離開劉備後,便斥責了他一頓,並選擇了自盡。按理說,母親去世後,徐庶已經再無牽掛了,可是他卻沒有選擇回到劉備的身邊,而是留在了曹營。那麼,徐庶的能力有多強,為何不願再歸劉備呢?

在小說中,建安六年(201)時,劉備前去投奔荊州牧劉表,並駐在新野,而徐庶認為劉備是值得效力的主公,便在他缺少謀士時主動前去相見,並靠著“火燒博望坡”一役中大破曹軍的戰績得到了軍中的廣泛認可,在曹仁擺出八門金鎖陣後,徐庶輕易看出破綻,並派趙雲破陣,此後曹仁半夜偷襲,卻被早已料到的徐庶反擊而大敗。

在徐庶的幫助下,劉備輕易奪得了樊城,並以此為根基發展。後來,曹操為了將劉備的這一大依靠除去,便將其母擄到許昌,讓程昱以她的字跡偽造書信逼徐庶前來。臨行時,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之後便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臥龍出山。到了曹營,徐庶得知被騙,於是心中憤恨,即使是赤壁之戰中他看出了鐵索連環計,但一言不發,最終曹操中計,慘敗赤壁。大敗曹仁、識破連環,便是他能力的體現。

而關於徐庶不再歸劉備,書中其實有所解釋。早在劉備被迫從樊城撤退之前,曹操便派過徐庶前往劉備軍中,勸說他儘早投降,而見到劉備後,徐庶只將曹操的行軍情報相告,原文寫道:“曹操使庶來招降使君,乃假買民心也,今彼分兵八路,填白河而進。樊城恐不可守,宜速作行計。”

儘管劉備對他進行了挽留,但徐庶還是回答說:“某若不還,恐惹人笑。今老母已喪,抱恨終天。身雖在彼,誓不為設一謀,公有臥龍輔佐,何愁大業不成。庶請辭。”這段話中,徐庶有兩大原因不回到劉備身邊,一是反覆無常會遭到天下人的恥笑,二是劉備身邊已經有了才能更出眾的諸葛亮輔佐,他沒有必要再回來效力。

在歷史上,其實徐庶並非是臨行前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而是曾在諸葛亮出山後與之共同輔佐劉備。到了劉備撤離荊州時,徐庶與母親一同隨之逃亡,但徐母不慎被曹操所擒,於是為了保護母親,徐庶便前往了曹營。因為並沒有母親自盡的事情發生,所以徐庶對曹操自然就沒有那麼仇恨,筆者猜測,歷史上的徐庶是為了供養老母,才沒有回去。此外,劉備身邊有諸葛亮等人的輔佐已經足夠,或許也是他選擇不回去的一大原因。


鄧海春


不論是小說《三國演義》還是正史《三國志》,其實對於徐庶的描寫都不多。

但是在人們心中卻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此人才學一般,但重情重義!

徐庶早年間,給別人報仇,結果被官府抓住,面對官府的審判,他卻一句話都不說,打死也不供出同夥。後來,官府準備對他施以肢解的酷刑,徐庶依然不懼。

由此可見,此人非常講義氣!

此外對於諸葛亮,徐庶也是出力不少!

當年因為躲避戰亂,徐庶來到荊州,並在這個地方認識了諸葛亮,兩人甚是相投,結為好友。

正是因為這層關係,他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

當時,徐庶對劉備說,諸葛亮是很難遇到的謀士,問劉備是否願意見他,但是劉備很器重徐庶,便同意了,但是後來徐庶又說為了更加彰顯誠意,希望劉備不要太在意自己的身份,親自去見他,於是在徐庶的幫助下,劉備才獲得了諸葛亮這個為他奪天下的重要人物。

當然,最值得稱道的還是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

眾所周知,徐庶原本在劉備部下,但是後來卻投靠了曹操,這其中是有他的苦衷的。

當時曹操率領大軍向南,劉表死後,他的第二個兒子駐守荊州,派兵向曹操求降,當時在樊城的劉備聽說這件事情以後,決定率部下向南,徐庶帶著自己的家人也一起向南。

沒有想到的是,在逃的過程中,徐庶的母親被曹操抓住。

為了救母親,他和劉備告別以後,只好去到曹操那裡,但去到曹營以後,徐庶並沒有為他獻計,所以直到徐庶去世,他的官職也很小,基本上沒有給曹操做出什麼貢獻。

首先徐庶為救母而離劉備而去,這事兒放在以孝治國的漢朝,那是再正常不過。於道德上,是說得過去的。

而且這對劉備也好!

徐庶老母身陷曹營,自己已經是“方寸已亂”,思慮之間,無不投鼠忌器。他現在對於劉備不再是助力,而是累贅,他幫不了劉備,甚至還可能會害了他。

所以去往曹營是最好的選擇,即不拖累劉備,也能以盡孝道。

至於後面在曹營不受重用,這個就得兩說了,從個人情感來講,大家當然是認為,徐庶是因為忠心劉備,而不願事曹。

而從現實角度來講,徐庶可能是真的才智相對平庸或者官場手段差了些,沒有能在魏營脫穎而出。

沒辦法,比較曹魏不比劉備,手底下人才太多,而且派系早成,寒門出身的徐庶不受重用也屬正常。


白話歷史君


我認為只是小說的過於讚美劉備的魅力。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是一句非常經典的歇後語,它來源於我國名著《三國演義》,說的是三國時期,原本投靠劉備的謀士徐庶因為母親身在曹營,被逼無奈前往歸順曹操,但進入曹營之後一言不發,不為曹操出謀劃策,以示對劉備的忠心和對曹操卑劣手段的鄙視。


徐庶有兩大原因不回到劉備身邊,一是反覆無常會遭到天下人的恥笑,

二是劉備身邊已經有了才能更出眾的諸葛亮輔佐,他沒有必要再回來效力。

在歷史上,其實徐庶並非是臨行前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而是曾在諸葛亮出山後與之共同輔佐劉備。到了劉備撤離荊州時,徐庶與母親一同隨之逃亡,但徐母不慎被曹操所擒,於是為了保護母親,徐庶便前往了曹營。因為並沒有母親自盡的事情發生,所以徐庶對曹操自然就沒有那麼仇恨,筆者猜測,歷史上的徐庶是為了供養老母,才沒有回去。此外,劉備身邊有諸葛亮等人的輔佐已經足夠,或許也是他選擇不回去的一大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