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離開劉備,真的是因為他的母親嗎?

手機用戶58965063716


當然不是。古代交通不便,鄉土意識與宗族觀念極重,強悍如項羽,也說“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而徐庶畢竟和郭嘉、陳群、石韜他們一樣是潁川士人,而且曹操打敗袁紹後北方已定,要他繼續跟著劉備東奔西走四處流浪也不現實,另外潁川人是曹操的禁臠,曹操也不可能讓徐庶被劉備得到。

徐庶雖然也很想和諸葛亮雙劍合璧,攜手襄助劉備成就王霸之業,成就一段千古佳話。但,他們畢竟不是同路人,徐庶在亂世中吃了太多的苦,歷經刑訊拷打,受過誤解白眼,嚐盡悲歡離合,所以他渴求安定,追尋安全感,而這些都不是顛沛流離的劉備能給他的(徐庶曾因行俠仗義為人報仇,遭官府追捕,於是用白粉塗在臉上,披散頭髮逃亡,結果被巡查人員當作黑社會抓了起來,問他叫什麼名字,他抵死不說。官府於是把他綁在菜市場的柱子上拷打,威脅要將他大卸八塊,並擊鼓下令菜市場裡的人出來辨認,卻無一人敢來告發。後經同黨多方營救脫險)。所以,他也只能離開劉備,從此遠離愛恨,遠離悲喜,遠離雲臺與汗青,只有偶爾依依西望,望的是那成都的月,漢中的山,白帝城的水,還有祁山的無邊烽火與秦嶺渭濱間的馬嘶車鐸鳴……

順便說一下,後來諸葛亮聽說他的好友石韜在魏國擔任典農校尉,徐庶則擔任御史中丞,竟然一聲長嘆:“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其實,徐庶在曹魏所任御史中丞,應該是接司馬懿在洛陽朝中的位置(司馬懿被派去許昌撫軍,給曹丕伐吳作後援)。既然曹丕給司馬懿的位置,可見這個官職並不小,事實上,御史中丞乃全國最高監察官,與司隸校尉、尚書令同坐一席,號稱三獨坐,看來此人雖然事蹟不顯,但能力和水平還是很高的,不然怎能以一介寒微之身,在士族當道的曹魏朝廷成為頂級人物。而就這樣諸葛亮都對徐庶打抱不平,可見諸葛亮認為徐庶的成就絕不止於此。比御史中丞還高,那至少是宰相之才了,厲害啊!


千古名將英雄夢


演義中,為了證明徐庶離開劉備,只是因為母親被曹操所俘,所以就把徐庶離開劉備的時間,說成是在諸葛亮出山前。

換句話說,當時的劉備還沒有絲毫窮途末路的跡像,而且徐庶臨走之前又推薦了諸葛亮。這種做法,不僅能體現出徐庶的忠孝仁義,也更加印證了徐庶離開只是為了保全母親。

但事實上,徐庶離開劉備時,劉備正處於他這一生中的最低谷,如果不知道後來的故事,誰都不敢保證劉備能否度過這個坎。因為,徐庶離開劉備的時候,正是劉備當陽慘敗之時,被曹操追得如喪家之犬一般。

當時的荊州七個郡,曹操已控制了六個半。只有江夏郡,因為緊鄰江東,還暫時存在一些敢於對抗曹操的人;其它地方,已看不到抗曹的大旗。而劉備當陽慘敗,對荊州主戰派的士氣影響,更是驚人。 

因為,這似乎已經證明,曹操席捲荊州已呈現不可逆轉的趨勢,再抵抗的風險實在太高,而投降了,卻能夠得到曹操的繼續重用。在這種背景下,荊州開始出現大規模的投降潮。



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文聘主動來投降曹操。文聘作為荊州實權派人物,最開始劉琮叫文聘一塊投降時,他直接置之不理,現在他卻主動來投降,足以說明大家已經普遍不再看好繼續抵抗曹操。

類似文聘這樣的人還有很多,比如有兩個後來大家非常熟悉的人物也在這個時候投降了曹操,他們一個叫黃忠、一個叫魏延。還有幾個,後來名氣比較大,在《三國志》中都有傳的人,也都投降了曹操。他們是和洽、裴潛、石韜。

事實上,在當時的環境下,不要說別人,就是劉備,也有一種說不出的惶恐。所以當徐庶聽說自己的母親讓讓曹操俘虜後,心中也不免開始動搖起來。因為,此時劉備的前途,實在已看不到出路。如果再不趁機歸降曹操,恐怕以後很難再有好前程。

在這種背景下,劉備看出來徐庶有離開他的意思,就直接對徐庶說,你如果想離開我,我不會阻攔你。徐庶也算是光明磊落,他沒有選擇遮遮掩掩,而是大方的承認了這件事情。

“我本想與將軍一起謀劃王霸大業,是憑著這顆心。現在失去了老母,這顆心亂糟糟的,對將軍的大事不再會有什麼幫助,請您允許我即此告別。”於是,徐庶就離開劉備投靠了曹操。

也正因為此,劉備與徐庶的故事,也算成為了一段歷史佳話。因為,不管徐庶因為什麼原因離開劉備,他那種光明磊落的行為,本身就是對劉備最大的讚揚。



換句話說,徐庶如果對劉備沒有絕對的信心和信任,他是絕不是敢那樣做事。因為,大哥風光時,你跟在後面吃香喝辣,現在大哥危難了,你就想要背叛大哥,還準備跳槽到對手哪裡?你真當大哥好欺負麼?如果大家都這樣玩,大哥還混不混?

如果徐庶對劉備沒有充分的信任,他難免會認為劉備是在試探自己。總而言之,如果我說要歸降曹操,劉備肯定會趁機殺了我的。

想當年曹操也做過類似的事情,在兗州之亂時,畢湛的母親讓張邈俘虜,曹操看出畢湛有離開自己的意思,就主動告訴畢湛,你如果想離開我,我不會阻攔你。如果畢湛也象徐庶一樣大方承認,他即使離開曹操,也算一段歷史佳話。

但問題是,曹操顯然無法做到讓畢湛完全相信,所以他告訴曹操自己永遠不會離開,把曹操都感動的熱淚盈眶。但是結果呢?畢湛掉頭就跑到了張邈那裡,狠狠的給了曹操一個大耳光。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徐庶敢坦然的告訴劉備,他就是要走了。這種事看起來是背叛劉備,但實際上也是對劉備最大的肯定,因為這等於告訴天下人,劉備是最重情義的大哥,因為他遇事總為小弟著想;寧可自己死,也絕不會強迫小弟幹事。


我是趙帥鍋


在《三國演義》中。

徐庶離開劉備確實是因為他母親。

所以徐庶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孝子。

出山輔助劉玄德

徐庶,字元直,出生寒門,自小為寒門子弟,年少時愛好任俠擊劍,後折節向學。與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等名士為友,共辯天下大事。一心追求明主,但懷才不遇。

成為劉備第一任軍師

劉備歷經徐州、荊州失利後,那是心灰意冷,落魄不堪。總想著怎麼才能東山再起,其一生的轉折點得從水鏡先生(司馬徽)指點開始,水鏡先生指出劉備年逾四十,仍一事無成的原因不是缺猛將,根本原因在於缺乏大才,缺乏軍師。

徐庶也開始考察劉備,看他是否為明主。徐庶通過觀察,發現劉備胸懷大志,才略過人,並能夠善待部屬,素有人望。於是就前往新野拜見劉備,之後成為了劉備的第一任軍師。

破曹仁八門金鎖陣

徐庶確實有水平,在輔佐劉備不久,便展露頭角。

那時曹仁率重兵攻打新野,曹仁一上來就對劉備擺下了八門金鎖陣。八門金鎖陣是魏國的曹仁對劉備時所建的,對抗了不少英雄豪傑,連關羽都曾經深陷其中,完全找不到方向。

劉備無計可施的時候想起來徐庶,於是向徐庶求救。

徐庶鑽研儒學,結交不少有識之士,徐庶看到陣型後,立刻就識破了,並找到八門金鎖陣的缺陷,一舉攻破,大敗曹仁。

劉備終於嚐到了大勝的滋味,對徐庶更是刮目相看。

曹操利用徐庶的母親誘騙徐庶入魏

曹操得知劉備破了曹仁的八門金鎖陣時,深感懷疑,單憑劉關張三兄弟是不可能破的。曹操又得知劉備是在軍師指點下破陣的後,便向滿朝打聽此人。

唯程昱對徐庶有所瞭解。程昱是曹操手下著名謀士,曹操問程昱:“徐庶的才能比汝如何?”,程昱回答說“十倍於我”。

曹操是個愛才之人,欲拉攏徐庶,於是叫程昱想辦法,程昱知道徐庶是個孝子,便利用其對母親的孝愛之心,將其母親抓至許昌,假借其母的筆跡誘騙徐庶離開劉備。

徐庶在劉備和母親的面前,毅然選擇了母親。劉備再捨不得也沒有理由留下徐庶。

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

徐庶臨走前向劉備“走馬薦諸葛”,並立誓在曹營“終身不設一謀”。


芳姐論三國


徐庶,第一個真正幫劉備人生規劃的謀士!但是後來沒多久就離開了劉備。問到徐庶為什麼要走,就要先摸出徐庶為什麼要來!

徐庶化名單福,在路口賣唱,專門等的就是劉備!為什麼要化名?是不是有什麼原因讓他不能用真名!是什麼呢?依我看,兩點!


第一,年輕人的爭強好勝的鬥心!我們知道徐庶跟諸葛亮龐統是好友,而且都跟著龐德公,水鏡先生學過一段時間。水鏡在給劉備推薦的時候,說的是“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這裡面並沒有提到徐庶。竟然水鏡跟劉備這麼說,那麼是不是反過來可以跟他的學生們這麼說“能輔佐劉備成就帝業者,才是姜尚,子房在世!”。再有,諸葛亮年輕時曾經跟徐庶這些師兄弟說過,他們做官只能做到州牧一級,諸葛亮自己卻自比管仲,樂毅。所以這個時候,徐庶的心未必是服氣的。大家都是年輕人,學的都是一樣的東西,憑什麼你就比我厲害?你可以的為什麼我不行?乾脆我自己毛遂自薦,搶先一步,先到劉備身邊,輔佐他!


第二,就是徐庶對自己的才學的認知。這裡並沒有說自信,是因為徐庶自己可能也沒有底,自己到底能不能行?所以徐庶才會化名,單福,單獨一人,福運綿長。這個名字也是徐庶對自己開的一個彩頭,希望自己能做到,希望自己能得到老師,同學的認可!

對照這兩點,就可以推斷出徐庶離開的原因。

首先,徐庶到了新野,發現劉備的根基差到不行!打個仗連個萬把人的兵團都湊不齊。自己想不到能夠快速提升劉備實力的方法。別說安天下,怎麼能幫劉備脫離困境都沒有什麼辦法。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徐庶明白了老師的評價是對的!自己真的不是安定天下的定海神針!所以只能退位讓賢!

第二,徐庶並沒有想出劉備今後的規劃。出路在哪,徐庶並不知道。自己雖然小勝了曹操兩陣,但面對曹操即將親提大軍的事實,徐庶並沒有良策。也就是說徐庶可能是戰術高手,但對於戰略徐庶還是差了一點。自己的水平有限,所以再拖下去弄不好劉備要被搞死!這以後就沒辦法見人了!所以趕緊走!

最後,最有可能的應該是徐母十有八九跟徐庶有過約定。自己最晚到多少歲必須回家!所以徐庶在接到老母親的信時,並沒有懷疑!所以說徐庶?跟母親有過約定是很有可能的!


沒事鬧著玩


這個問題我有不同的回答!

我們都看過三國演義,在劉備早期的時候,劉備曾經有一個重要謀士,這個謀士給劉備推薦了三國裡最厲害的政治家諸葛亮,這個謀士就是徐庶,書上寫的是曹操知道徐庶是個非常厲害的人物後就想辦法把徐庶老母接到許昌,然後模仿徐庶的字跡給徐庶傳話騙他回到母親身邊。徐庶非常爽快的就收拾行李回許昌了,難道聰明的徐庶就看不出來這是曹操的計策嗎?他真的是為了救母親回的曹操的許昌?

首先我們來介紹一下徐庶,徐庶的出場比較早,他的本意應該不是想做謀士的,他更想做一個俠士,後來在行俠仗義中殺了人避難來到了荊州。在荊州結交了龐統,諸葛亮等隱居名仕,他們經常在一起喝酒吟詩,討論國家大事。劉表幾次想請徐庶出山,徐庶看劉表不是幹大事的諸侯就推辭了。

史書記載“當諸葛亮隱居隆中時,徐庶與崔州平經常與諸葛亮暢談天下形勢,以後司馬徽也因避亂寓居荊州,二人在龐德公家見面,暢談天下時勢,徐庶受司馬徽勸,投奔劉備,備以上賓禮待徐庶,並命為軍師,共謀天下大業。劉備稱讚徐庶有王佐之才。

能夠看出徐庶投劉備是在司馬微的規勸下才來到劉備門下的,當然當時劉備名聲很大被皇帝尊為“劉皇叔”,後來在新野用計燒了曹操軍。

我個人認為劉備是有野心的,這個在徐庶與劉備的交往中徐庶多少會感覺出來的,徐庶算是三國名仕了,三國時期大多數名仕出山是為了“匡扶漢室”,而跟著劉備徐庶應該是感覺到了兩人的背道而馳,說白了劉備就是想著做皇帝,徐庶是為了幫助獻帝恢復到鼎盛時期。所以當曹操以老母性命威脅的徐庶的時候他很快的就答應了。

回到曹營,徐庶的母親很快就死了,曹操也漸漸地放鬆了對徐庶的約束,但是徐庶始終沒有回到劉備那裡。

劉備遇到諸葛亮以後劉備的野心開始慢慢膨脹了,剛開始的口號是“匡扶漢室”,劉備遇到諸葛亮以後兩人一拍而合制定了“三分天下”的政策。難道這也叫終於朝廷,三分天下是為了“匡扶漢室”?

所以說徐庶在看出了他和劉備走的不是一條路的時候,就有了要離開的想法。徐庶母親死後徐庶自然不會再回到劉備身邊,試想如果劉備稱王做皇帝的時候徐庶反對會不會和荀彧一個下場?雖然走的路不同但是劉備這個人還是很會籠絡人才的,劉備總算對徐庶有知遇之恩,為了報恩他為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就像關羽離開曹操的時候殺顏良誅文丑,以報丞相之恩一樣。




萬國發展史


是的,自古忠孝難兩全!同《三國演義》不一樣的是時間,據《三國志》記載,徐庶在劉備逃亡江夏的途中,由於家人(含徐庶之母)被曹操活捉,徐庶擔心家人安危所以才離開了劉備!也就是說不存在演義的徐庶走馬薦諸葛,徐庶離開劉備的時候諸葛亮已經投靠了劉備!

回到演義表面上是講徐庶因為母親離開了劉備,但徐母死後徐庶並沒有回到劉備身邊,這又是為什麼呢?古代非常講究忠義,雖然徐庶被迫投奔了曹操,但已經是曹操的手下,曹操也給予徐庶高官厚祿(徐庶在曹魏做到了御史中丞),如果此時徐庶再離開曹操那就是對曹操的不忠,同呂布三姓家奴沒什麼區別!

古代文人有傲骨,就像龐統曾因為劉備輕視在縣裡終日不理政務,對於徐庶這樣的高士名節有時候比生命更重要!徐庶如果重歸劉備懷抱確實對得起劉備,但是曹操呢?不能每一個人都像關羽是白眼狼吧(怎麼也喂不熟)!


歷史不退貨


徐庶,離開劉備肯定是因為她母親被曹操軟禁,因為古人對孝道是非常重視的。

徐庶,成為劉備軍師之前一直是有試探過劉備,故意跟他說的盧馬救人一次,下一次必定會害主人,讓劉備把馬轉贈給與自己有仇的人,這樣可以殺人於無形。

劉備,聽徐庶這一席話,頓時覺得此人心術不正不可取,隨之便面露嫌棄之情斥責了徐庶,怨他無故只會教人害人之術。

誰知這一番斥責,沒有令徐庶有任何羞愧之色,他反大聲笑道:我久聞皇叔仁義,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剛才乃是我試探之言,多有得罪還望皇叔莫怪。

徐庶這麼一說,劉備知道今天自己是碰到高人了,趕緊問徐庶,先生即是有心試我,想必定是有治國良策之大才,備多有得罪還望先生海涵,務必請先生隨我一同回新野暢談,略微指點在下。

就這樣,一個有心來投,一個求才若渴,兩人把手同歸新野以後,劉備就拜徐庶做了軍師。

徐庶做了劉備軍師以後,很快就展露自己的本事,大破曹操的八門金鎖之陣,一戰殺得曹仁丟盔卸甲匆匆而去。

曹仁,敗落回到曹操軍中告知此事,心中大為疑惑,想來想去都找不出劉備軍中哪個能人破了自己的陣法。

後來,打聽之後知道是徐庶,就讓陳昱把徐庶母親騙來軍中,徐庶不忍老母被抓,不得已離開劉備軍中,這就是徐庶最終離開劉備的原因。



饒北小道


劉備與徐庶的君臣關係,確實稱得上是千古美談,如果要用兩個詞來形容這兩位的話,我會用“光明與磊落”。

徐庶為什麼離開劉備?

《三國演義》:

根據小說《三國演義》的說法,徐庶一開始投靠劉備,是看中了劉備的仁義,而對劉備來說,從猶如喪家之犬到有彈丸之地立足,中間只差了一個徐庶。

當時可以說,一生被曹阿瞞吊打的大耳劉,終於鹹魚翻身揚眉吐氣了,連續幾場勝仗把曹操打得媽都不認識,這還得了,曹操派人去探查,分分鐘摸清了徐庶的底細。

原來徐庶這個人,早年間表現不太好,一條到晚惹是生非,後來改名化名單福,成了一個愛學習的好同志,跟當時一些名士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同時,徐庶有個難能可貴的優點,他非常孝順,曹操也是抓住了這個徐庶孝順這個品質,把徐母誆到曹營,然後又用徐母的名義把徐庶誆到曹營。

徐母可不是個簡單的女人,他一聽說兒子棄劉投曹,當時就指著兒子的鼻子罵:你這個小王八蛋,真是棄暗投明,丟死先人了。

然後,徐母竟然自盡了!

後來,徐庶有機會回到劉備身邊,但他沒有回去,理由是:我一會兒投靠您,一會兒投靠他,現在又回來投靠您,這天下人說起來也不好聽啊,我畢竟要臉。

但實際上,這個理由是有明確的邏輯錯誤的,首先,徐母之死的起因是曹操的誆騙,其次,你這說法置關二爺於何地?

小說畢竟是小說,需要藝術加工讀來才得勁,讀完小說,我們還是要認真瞭解一下那段歷史。


《三國志》:

徐庶離開劉備之後,根本沒有後面那些糾纏不清。

《三國志》中徐庶無傳,先說中這段故事,其實是來自《諸葛亮》傳中幾句話:

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徵,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這一段是說,劉表死了,他兒子劉琮聽說曹操打過來了,就要投降。劉備在樊城聽說後,就率軍南行,這時候跟隨劉備的有諸葛亮和徐庶兩人,南行過程中劉備被曹軍打敗並追趕,曹軍順便就把徐母抓走了。

這時候徐庶的心都亂了,他指著自己的心對劉備說:“老大,講真我很想和你一起創業,但你看我不能不要我媽啊,現在我心亂如麻,也幫不了你什麼忙,乾脆我走了吧”。

劉備當時說了什麼,沒有記載,但後文說“遂詣曹公”,可見劉備之仁義大度,並沒有危難徐庶。

從這件小事,我們就能看出劉備和徐庶君臣之間的關係,徐庶光明,我沒能力繼續幫助你,就明明確確說出來,劉備磊落,你要走就走,我絕不危難。

表面看起來,劉備失去了一個徐庶,在身邊能人本就不多的情況下,這無異於雪上加霜,但這無形中為劉備豎立了良好的口碑,讓天下名士都知道,老劉家真的不錯,老闆仁義大度,值得為他賣命。



也可自話


徐庶是劉備在荊州的第一個謀士,徐庶是主動來投劉備的,他是來投明主的,劉備見了自然極為高興,徐庶見了劉備的馬,然後問:這可是的盧馬?劉備說:是的。

徐庶說:這的盧馬雖然也是千里馬,但是會妨主,不能夠騎呀。劉備說:已經應過了,就把的盧躍檀溪的事情告訴了徐庶,徐庶說:這個是救主,並不是妨主,終究還是會妨主的,不過我有一個辦法可以解決。

劉備就問:有什麼辦法?徐庶說:你比較不喜歡誰,就把的盧馬送給他,等妨了這個人之後,再拿回來,自然就沒有什麼事情了。(不知道劉備送龐統是不是這個想法呀),劉備變色說:你過來,不教我正道,卻讓我去做損人利已的事情。

徐庶說:我向來聽說主公仁德,一直不相信,所以就故意試探一下的。劉備就以徐庶為軍師來操練軍馬。後來徐庶看破了曹仁的八門金鎖陣後,程昱就向曹操獻計,說徐庶這個人是孝子,只要把徐庶的母親帶到許昌,那麼徐庶肯定會來的。

而徐母並不同意,程昱就仿著徐母的筆跡給徐庶寫信,讓他回來,否則曹操要殺她。徐庶就跟劉備說了這個事情,說他只能回去。劉備說:母子是至親,你就儘管回去吧。徐庶拜謝。

孫乾偷偷的跟劉備說:徐庶一直在新野,我們軍中的虛實,他都知道了,如果他到了曹操那邊,曹操重用他,豈不是對我們不利呀?還不如把徐庶留下,而曹操看到徐庶不回去,就會把徐母殺了,那徐庶肯定要為母報仇,就會對你盡心盡力的。

劉備說:不可以這樣,我們不能做這樣不仁不義的事情,大家都為劉備的仁德而拜服。劉備為徐庶送行,徐庶說:我是想與主公一起成就大業的,但是因為母親的原因,讓方寸大亂。

徐庶遠去,劉備目送,沒多久,徐庶又騎馬回來了,他對劉備說:剛才我的心太亂了,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忘了跟你說,襄陽城西隆中有一個臥龍先生,叫做諸葛亮,字孔明,這個人的才能遠勝於我,你只要請他出山,大業可成,這個就是徐庶走馬薦臥龍。

徐庶還擔心劉備去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不肯,就到諸葛亮的家中先勸了一下諸葛亮要出來幫劉備,可見徐庶離開劉備,確實是為了母親。


歷史簡單說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是個很有名的歇後語,說明了徐庶離開劉備,去投靠曹操的經過。

曹仁和李典被劉備單福打敗,逃回許昌後,去見曹操。告知曹操劉備是靠單福的計謀取得勝利的。謀士程昱笑著道:此人不是單福,而是潁州徐庶,單福是其假託之名。

程昱告訴曹操徐庶之才比他高出很多,並獻計爭取徐庶來投曹營。

原來,徐庶為人致孝,幼年喪父,家裡只有老母,弟弟徐康早亡,老母親無人奉養。程昱讓曹操將徐庶的母親接到許昌,然後假用徐母筆跡休書給徐庶。

徐庶接到母親的書信,知道母親在曹操那裡,只好離開了劉備投靠了曹操。可是,徐庶到了曹營,徐母知道了真相,原來是曹操的計謀騙來了徐庶。徐庶一面呵斥徐庶糊塗,轉而進屋懸樑自盡了。徐庶悲傷不已,另外也感念劉備知遇之恩。於是,在曹營終身不獻一個計謀。當然這些只是《三國演義》小說裡的段落。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攻打劉備,劉備“率其眾南行,棄新野,棄樊城,走當陽,收夏口的時候,徐庶與母親走散,其母被曹操所擒。徐庶向劉備辭行,劉備不忍,徐庶說:我本想與將軍一起創造王霸之業,所憑持的就是這顆心,但現在我的母親被曹操捉去,我現在方寸已經亂了,對將軍也沒什麼幫助,我請求從此與你告別”。

劉備只好答應。於是,徐庶為保全母親前往曹營,同郡好友石韜與其一起前往,此後一直在曹營做官。


看來徐庶的確是為了自己的母親,前去投靠曹操的。此時,諸葛亮其實已經投靠了劉備了。這說明徐庶推薦諸葛亮給劉備,他們曾在一起共同輔佐過劉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