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元好問: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元好問: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摸魚兒·雁丘詞


乙丑歲赴試幷州,道逢捕雁者雲:“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壘石為識,號曰“雁丘”。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詞》。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君應有語:

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寫這首詞的人叫元好問

生於1190年8月10日

卒於1257年10月12日

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


元好問誕生在山西忻州農村

一個世代書香的士大夫家庭裡

他的祖父元滋善

在金朝擔任過柔服丞

父親元德明多次科舉不中

以教授鄉學為業

由於他的二叔和三叔都沒有兒子

元好問的兄弟有三個,他又是第三

根於中國傳統

他的叔父元格在他生後七個月時

就把他當做過繼兒子

隨即把他帶到掖縣縣令任上

有人說元好問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後代

也算是“皇室後人”


元好問自幼聰慧

元好問天資聰明

七歲就能寫詩

被人譽為“神童”

他十一歲時,叔父元格在冀州任職

元好問得到了翰林侍讀學士的賞識

“愛其俊爽,教之為文”

十四歲時,元好問又師從陵川人郝晉卿

“博通經史、淹貫百家”

元好問十七歲時

元格被罷去陵川縣令之職

但為了兒子的學習

他仍繼續住在陵川

直到元好問完成學業

才帶全家離開陵川


元好問從十六歲起開始參加科舉考試

但榜上無名

十九歲時,他又到長安參加府試

這次又未高中

二十一歲時便乾脆返回故里

在離祠堂幾十裡外的定襄遺山讀書

故而自號“遺山山人”

兩年之後,蒙古大軍突襲秀容

屠城十萬餘眾

其兄元好古也在這時喪生

為避兵禍

元好問舉家遷往河南福昌

後轉徙登封

1212年元好問又到中都

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城第三次參加考試

但仍未考中

路途的坎坷、國家的危機

再加上考試的失意

使他的情緒非常低沉

他對自己也沒了信心


貞佑二年(1214年)

蒙古兵圍攻、金兵節節敗退

金宣宗倉皇遷都南京

元好問於這年夏天赴汴京

準備將於秋天舉行的考試

這次考試又一次以失敗告終

但慶幸的是他卻通過應試的機會

與朝中名人交接結好

也創作了許多詩歌作品

還因此深得時任禮部尚書的趙秉文讚賞

其文名震京師

被譽為“元才子”

但才子之名並沒有給他帶來好運

貞佑五年(1217年)

元好問又赴京趕考

再次名落孫山

而這時的他已經二十八歲了

多次的失敗

並沒有讓他放棄

反而愈挫愈勇

終於在興定五年(1221年)

三十二歲的元好問進士及第

然而意外卻發生了

因陷入科場糾紛

元好問被誣為“元氏黨人”

無比憤然的他雖然好不容易考中

卻選擇不接受任選


正大元年(1224年)

三十五歲的元好問

又得到趙秉文等人的貢舉

這次以考試優異得中科舉

這次宏詞科登第後

元好問才正式就選

被任為權國史院編修

雖然能留在汴京做官

不過生活卻過得很是清苦

第二年便因不滿冷官生活

請長假回到了登封家中

此後先後被任官

做得都是縣令的小官

但他並沒有消極怠工

正大八年(1231年)

在任南陽縣令時

他在任上大刀闊斧進行改革

成績斐然

受到當地百姓擁戴和朝廷的表揚

此後不久便赴京調金中央政府任尚書省令史

一直做到了翰林知制誥

也就是提皇帝起草詔書

不過好景不長

金亡後,元好問隨金朝大批官員被俘

並被押往山東聊城看管兩年

元好問作為囚徒,與家人輾轉於聊城等地

並逐漸與蒙古國的漢軍首領嚴實、趙天錫等接上關係

生活逐漸好轉,行動也較為自由

這期間

他痛心金國的淪亡

為了以詩存史

勤奮編輯金國已故君臣詩詞總集《中州集》

以“中州”名集

寓有緬懷故國和以金為正統的深意

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秋

因為詩文名氣頗大

耶律楚材傾心接納元好問

可五十歲的元好問已無意出仕為官

其年重回家鄉隱居

並交友遊歷,潛心編纂著述

元憲宗二年(1252年)

元好問覲見“駐桓、撫間”的忽必烈

希望說服忽必烈尊信儒學

並請他為“儒教大宗師”

促使其任用儒士治國

不過五年後

元好問在獲鹿寓舍逝世

享年六十八歲


元好問是宋金對峙時期

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文壇盟主

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樑

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他擅作詩、文、詞、曲

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

其“喪亂詩”尤為有名

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

可與兩宋名家媲美

其散曲雖傳世不多

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

有《元遺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文首提到的元好問這首《摸魚兒》之所以被人熟知

還要感謝金庸武俠《神鵰俠侶》的熱播

不過就算沒有金庸的《神鵰俠侶》

單憑詞本身那句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也足以流芳百世

因為他唱出了

人世間眾多痴情男女的共同心聲

世間再多精彩

沒有心愛的你陪伴

活著又有什麼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