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金元之際“北方文雄”、一代文宗,金代詞冠


蘇先生讀史|元好問:金元之際“北方文雄”、一代文宗,金代詞冠


蘇先生讀史|元好問:金元之際“北方文雄”、一代文宗,金代詞冠


元好問(1190年—1257年),世稱遺山先生 。太原秀容人。

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

元好問自幼聰慧,有“神童”之譽。


蘇先生讀史|元好問:金元之際“北方文雄”、一代文宗,金代詞冠


1221年,元好問進士及第。以宏詞科登第後,授權國史院編修,官至知制誥 。

金朝滅亡後,元好問被囚數年。晚年重回故鄉,隱居不仕,於家中潛心著書。1257年,元好問逝世,年六十八。


蘇先生讀史|元好問:金元之際“北方文雄”、一代文宗,金代詞冠


元好問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文壇盟主,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樑,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擅作詩、文、詞、曲。其中以詩作成就最高,其“喪亂詩”尤為有名;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

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有《元遺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蘇先生讀史|元好問:金元之際“北方文雄”、一代文宗,金代詞冠

元好問據說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後代,其先祖相繼遷居洛陽、汝州、平定州等地。

至元好問的曾祖父元春時,又移家忻州,遂為忻州人。祖父元滋善,在金朝海陵王正隆任柔服丞;父親元德明多次科舉不中,以教授鄉學為業,著有《東巖集》。

十一歲時,元格在冀州任職,元好問得到了翰林侍讀學士兼知登聞鼓院路擇的賞識,路擇“愛其俊爽,教之為文”。


蘇先生讀史|元好問:金元之際“北方文雄”、一代文宗,金代詞冠


元好問又師從陵川人郝晉卿,博通經史、淹貫百家。到元好問十七歲時,元格被罷去陵川縣令之職,直到元好問十九歲完成學業,才帶全家離開陵川 。

元好問二十一歲時返回故里,在離祠堂幾十裡外的定襄遺山讀書,故而自號“遺山山人”。

兩年之後,蒙古大軍突襲秀容,屠城十萬餘眾,其兄元好古喪生。為避兵禍,元好問舉家遷往河南福昌,後轉徙登封。


蘇先生讀史|元好問:金元之際“北方文雄”、一代文宗,金代詞冠


1212年,元好問又到中都(今北京)第三次參加考試,仍未考中。

金朝三十萬大軍被蒙古擊敗,蒙古已逼近中都,路途的坎坷、國家的危機,加上考試的失敗,使他的情緒非常低沉。

1214年,蒙古兵圍攻、金兵節節敗退,金宣宗倉皇遷都南京,元好問考試又一次失敗,但他卻通過應試的機會,與朝中名人、權要如趙秉文、楊雲翼、雷淵、李晏等交接結好,詩歌創作極豐。


蘇先生讀史|元好問:金元之際“北方文雄”、一代文宗,金代詞冠


由於蒙古兵圍攻,元好問不得不由山西逃難河南,在豫西逐漸定居下來。1217年,二十八歲的元好問又赴京趕考,仍未成功。

1221年,三十二歲的元好問進士及第,因科場糾紛,被誣為“元氏黨人”,便憤然不就選任。

1224年,到他三十五歲時,元好問又得到趙秉文等人的貢舉,以考試優異得中科舉。這次宏詞科登第後,元好問才正式就選,被任為權國史院編修,留官汴京,生活頗為清苦。


蘇先生讀史|元好問:金元之際“北方文雄”、一代文宗,金代詞冠


1225年,三十六歲的元好問因不滿冷官生活請長假回到了登封,期間撰寫了一部重要著作《杜詩學》,內容包括杜甫的傳志、年譜和唐朝以來評論杜詩的言論。

1226年,元好問任河南鎮平縣令。次年,改官河南內鄉縣令 。

元好問丁憂閒居內鄉白鹿原。又應鄧州節度使移刺瑗之邀,赴任幕僚。不久,蒙古軍攻陷鳳翔,移刺瑗投降,元好問藉機辭去幕府。

1231年,元好問調任南陽縣令 ,在任上大刀闊斧進行改革,成績斐然。

所以河南志書稱他“知南陽縣,善政尤著”。


蘇先生讀史|元好問:金元之際“北方文雄”、一代文宗,金代詞冠


元好問赴京調金中央政府任尚書省令史,移家汴京。又升任左司都事,又轉任尚書省左司員外郎。 官至翰林知制誥 。

1233年,蒙古軍圍汴京,元好問被圍城中。金哀宗逃出京城,兵敗衛州後逃往歸德府。朝中無主,崔立率兵向蒙古請降獻城。

崔立投降蒙古後,脅迫朝臣為自己立碑歌功頌德,元好問、王若虛、劉祁等都被迫參加撰寫碑文,磨掉宋徽宗所立《甘露碑》字跡,刻上碑文。


蘇先生讀史|元好問:金元之際“北方文雄”、一代文宗,金代詞冠


1233年四月,蒙古兵攻破汴京,元好問即向當時任蒙古國中書令的耶律楚材推薦了五十四個中原秀士王若虛等,請耶律楚材予以保護和任用。

金亡後,元好問隨金朝大批官員被俘,並被押往山東聊城看管兩年,後居住冠氏縣。元好問作為囚徒,與家人輾轉於聊城等地,並逐漸與蒙古國的漢軍首領嚴實、趙天錫等接上關係,生活逐漸好轉,行動也較為自由。

這期間,他痛心金國的淪亡,併為了以詩存史,勤奮編輯金國已故君臣詩詞總集《中州集》。以“中州”名集,則寓有緬懷故國和以金為正統的深意。

1239年秋,因其詩文名氣頗大,耶律楚材傾心接納元好問。

五十歲的元好問已無意出仕為官,其年重回家鄉隱居,並交友遊歷,潛心編纂著述。


蘇先生讀史|元好問:金元之際“北方文雄”、一代文宗,金代詞冠


1252年,元好問覲見“駐桓、撫間”的忽必烈。希望說服忽必烈尊信儒學,並請他為“儒教大宗師”,促使其任用儒士治國。

1257年10月12日,元好問在獲鹿寓舍逝世,享年六十八歲。

元好問的文學成就以詩歌創作最為突出,並以“喪亂詩”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地位的。

這些詩是在金朝滅亡前後寫出的,主要有《歧陽》三首、《壬辰十二月車駕車狩後即事》五首、《俳體雪香亭雜詠》十五首、《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續小娘歌》十首等。

詩篇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國破家亡的現實,具有詩史的意義。元好問的“喪亂詩”就藝術上的概括力和情感上的真摯性來說,是杜甫以後少有的。


蘇先生讀史|元好問:金元之際“北方文雄”、一代文宗,金代詞冠


元好問還有為數不少的寫景詩,這類詩的總體風格是豪壯、清雅、不事雕琢,有很多名句。比如《遊黃華山》“湍聲洶洶轉絕壑,雪氣凜凜隨陰風。懸流千丈忽當眼,芥蒂一洗平生胸。雷公怒擊散飛雹,日腳倒射垂長虹。驪珠百斛供一瀉,海藏翻倒愁龍公。”詩人以大氣磅礴、力度千鈞的筆勢,寫出了黃華山瀑布的奇觀,給人以雄壯豪放的感受。

元好問在晚期還寫有一些題畫詩,這類詩短小精煉、意境深遠,往往是借題發揮,耐人品味,充分地襯托了畫作的內涵。比如《秋江曉發圖》“百轉羊腸挽不前,旃車轆轆共流年。畫圖羨殺扁舟好,萬里清江萬里天。”由詩中可以看出,畫的內容是秋江無際、扁舟曉發,但詩人只把這種畫面作為引子,而把道路艱難、世路艱難作為詠歎的真正對象,使得畫圖的意境和內涵都擴展了許多。

其詩奇崛而絕雕琢,巧縟而不綺麗,形成河汾詩派。他在臨終之時囑咐後人在他的墓碑上只題七個字“詩人元好問之墓”,足見他對自己詩歌創作的重視與肯定。他對自己的詩才極為自信,有著與杜甫相提並論的傲氣,有過“詩狂他日笑遺山,飯顆不妨嘲杜甫”詩句。

提倡“自然”,主張情性之“真”;倡導雄勁豪放的詩風提倡性靈、神韻、格調的兼容;主張李、杜並列;提倡多元繼承的詩風;還提出許多寫作時的技巧原則,反對生硬晦澀,亂排典故,做學問要“真積力久”等等。

元好問留下詞377首,是金代作品最多的詞人。元好問詞的內容不及其詩內容廣大,但在金詞壇卻是題材最豐富的一家,藝術上以蘇軾、辛棄疾為典範,兼有豪放、婉約諸種風格。抒懷、詠史、山水、田園、言情、詠物、贈別、酬答、弔古傷時,無歷不控。


蘇先生讀史|元好問:金元之際“北方文雄”、一代文宗,金代詞冠


元好問多作懷古詞,形式以長調為主,奇慨遙深,如《木蘭花慢》“渺漲江東下”。

田園詞則往往表現出恬談、閒適的情趣。描繪山河壯麗、抒發愛國豪情,是遺山詞一個重要內容,如遺山代表作《水調歇頭·賦三門律》等。

元好問還寫過小說,所著志怪短篇小說《續夷堅志》四卷二百零二篇,其中除四篇有目無文和一篇內容殘缺者外,實有一百九十七篇。從《續夷堅志》和元好問的其他詩文中,我們發現他的思想和文學創作受《列子》的影響相當大。

元好問所撰散曲,今僅存九首,用俗為雅,變故作新,具有開創性。


蘇先生讀史|元好問:金元之際“北方文雄”、一代文宗,金代詞冠


蘇先生讀史|元好問:金元之際“北方文雄”、一代文宗,金代詞冠


元好問目睹親歷金朝的衰亡和蒙古滅金的全過程,又從政多年,強烈的憂國憂民的社會責任感,使他時刻關注著金國的命運和金國史蹟的保存。

金朝滅亡後,元好問抱著“國亡史興,己所當任”的愛國信念,決心以自己一人之力修一部金史,併為此付出了艱苦的努力和沉重的代價。

抱著“以詩存史”的目的,編成《中州集》。這是一部金代詩歌總集,裡面不僅收錄他所知道的金期一代已故或未仕於蒙古國的詩人詞客、包括金朝兩位皇帝及諸大臣以至布衣百姓的詩詞2116首(其中詩2001首,詞115首),而且為每位作者共二百五十餘人寫了小傳,填補了中國文學史空白。

元好問生前雖然未能實現自己修成金史的願望,但他所收集的這些資料,卻為元代修宋、遼、金史,以至明朝修元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特別是為脩金史奠定了基礎。


蘇先生讀史|元好問:金元之際“北方文雄”、一代文宗,金代詞冠


元好問學問深邃,著述宏富。迄今流傳下來的作品的有:詩1380餘首,詞380餘首,散曲6首,散文250餘篇,小說《續夷堅志》4卷202篇,《中州集》10卷,《唐詩鼓吹》10卷,《遺山樂府》(又名《遺山先生新樂府》)五卷等。

還有《遺山詩集》、《樂府》、《續夷堅志》等。傳世《遺山先生文集》、清光緒讀書山房重刊本《元遺山先生全集》。



蘇先生讀史|元好問:金元之際“北方文雄”、一代文宗,金代詞冠


蘇先生讀史|元好問:金元之際“北方文雄”、一代文宗,金代詞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