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孔子學富五車,然其終身不得志,何也?

非想


孔子出生在濟寧曲阜,在當時是春秋時期的魯國。縱觀孔子一生波折坎坷,一生推崇的思想和治國理念也沒有被各諸侯國所重用。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孔子一生尊崇周朝的禮儀制度,而在當時的東周時期,周朝的國君已經和西周時期不能同日而語了,周天子的管控能力大大減弱,真正能直管的地盤也很小了,很多的諸侯國名義上還是依附於周天子,實際上已經擺脫了周天子的實際控制,各自為政了。作為尊崇周禮的孔子來說自然是感到很悲哀。想通過自身努力去改變當時周禮被嚴重踐踏的時代。讓社會能重回到西周時期的黃金時代。當然這種思想也是違背社會發展規律的。因為是沒有人能夠改變歷史洪流往前發展的。

孔子在政治上的不得志,孔子當然也沒有灰心喪氣。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教育上。培養出了一大批的優秀人才。有72賢人之說。在這一點上孔子是成功的。他的教育經驗直到今天也都在應用。

西漢在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強調以儒家思想為國家的哲學根本,杜絕其他思想體系。漢武帝採納了他的主張。從此儒學成為正統思想。此時,孔子已死三百餘年 。

孔子思想在當時雖然沒有被採納重用,可是他的思想影響了中國兩千年,影響了全世界。是全世界公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孟之鄉禮儀之邦


在某些人眼裡孔老二是萬能的!其實他生活在百家爭鳴的時期,只要有能力,哪個不是口袋裡的錐子脫穎而出呢?可惜孔丘就是一嘴炮不入流的能力,連個最卑微官職都不曾混到,最後如喪家之犬回到老家了!

按孔子的“大德必受命理論”,孔子終身不得志的原因是他缺德。

孔子其人,十惡不赦,五毒俱全。你說他尊崇周禮呢,他卻圖謀投靠叛黨了,叛黨就是對周禮造反啊。你說他仁呢,他卻借公權力殺少正卯、腰斬演員、把民工的粥飯倒掉,太殘忍了。你說他守信呢,他與蒲人訂了條約,答應離開蒲,不到衛國去,可是他一離開蒲,不但到衛國,還慫恿衛君攻打蒲人,視信用如糞土。你說他義呢,他出身貧寒,少時在季氏家打工度日,甚得陽貨相助,可是他一旦得志權力在握,大反季氏,對陽貨落井下石。

孔子本身也說不上什麼“學富五車”,他會的那點東西不過是喪葬禮儀、駕馬車射箭,全是些於國於民百無一用之術


猛哥厲史


竊以為:孔子並沒有不得志!!

子路曾問過孔子的志向,孔子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孔子的志向是讓老人安定,朋友有誠信,少年有人關懷。孔子重道,這樣的人,不會在意一時一地的損失。他的觀點與當時的時代格格不入,致其一生也沒有得到統治者的賞識。

但是沒有人規定:成功的唯一標準就是得到統治者的認可。對於孔子而言,他開創學校,宣揚“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長論“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他重視教育,因材施教,不知傳授了弟子們多少道理。兵荒馬亂的年代,孔子這種傳播方式,或許比統治者強制灌輸更加有效。在我看來,他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理想,作為儒家創始人,他把一生當成了一場修行,也不會覺得自己是失敗的。

總結:事實證明,他是一個有遠見的人,深知構建和諧社會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西漢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如今的我們也十分推崇儒家思想,日日受儒家思想的薰染,並將它推廣到了世界,孔子的終極目標正在慢慢實現。無論生前還是生後,都是成功的。





狂談歷史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倡導人們從思想上進行改變,樹立仁愛的思想理念,相互間以禮相待,以誠相待,不互相壓榨,嚴格自律,共建和諧社會。可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跟春秋時期的社會環境和體質是不相符,沒有太大的現實指導意義。有些國家的君王雖然很敬重孔子,待以上賓,但只是作為人才儲備,就是不用他,孔子不得不離開。孔子的才能無法得以施展,所以把餘生精力放在培養自己儒家文化體系的接班人和新的核心傳播者。



LHC否極泰來


孔子的志向是什麼?你怎麼認為他不得志了?孔子的志向就是教育出好的學生,他有弟子三千,而精通他的絕學的有七十二人,他怎麼就不得志了?他的儒家思想傳承至今,不就是他所期望的嗎!孔子自己本身就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如果他是個追求名利的人他就成不了聖人!能夠成為聖人的人都對名利不感興趣的。追求永生的大道才是他們的願望!我認為他才是最成功的人!





水幕華


這個不得志,應該理解為主要是仕途不得志,他生活在春秋末年,只做過管理倉庫的小官,主要是因為其“仁”“以德治民”的思想主張,不適應,春秋那個大戰亂,大動盪時期,不能迎合統治者需求。所以不得志,那樣的戰亂時代,法家更適合時代需求,儒家這樣的思想,更符合和平通一的安穩時代。


重複的事情堅持做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華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哲學思想提倡“仁義”,“禮樂”,“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為體”,儒學思想滲入中國人的生活,文化領域中,同時也影響了世界上其它地區的大部分人近兩千年。

據《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祖上是殷商王室的後裔、宋國的貴族,先祖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周初三監之亂後,為了安撫商朝的貴族及後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紂王的庶兄微子啟於商丘建立宋國,奉殷商祀。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稱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國大夫,曾為大司馬,封地位於宋國夏邑。在宮廷內亂中被太宰華督所殺,孔父嘉子木金父避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定居。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孫子叔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其官職為陬邑大夫周滅商後,周成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帶)。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氏(原姓子),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另一說法為孟皮小時候爬樹摔下來)。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晚年與年輕女子顏氏生下孔子。由於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又因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懷下孔子,故起名為丘,字仲尼(仲為第二的意思,叔梁紇的長子為孟皮,孟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歲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

孔子極為聰明好學,二十歲時候,就已經非常淵博,被當時人稱讚為“博學好禮”。同時,鮮為人知的是孔子繼承了父親叔梁紇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臂力過人,遠非後世某些人認為的文弱書生的形象。並且,孔子酒量超凡,據說從來沒有喝醉過。但孔子從不以武勇和酒量等為豪。孔子青年時代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庫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場的小官),事無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於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學識,很快得到不斷提拔。到孔子五十一歲的時候,被任命為中都宰(相當於現在的市長),政績非常顯著;一年後升任司空(相當於現在的建設部長),後又升任大司寇(相當於今天的公檢法司最高長官);五十六歲時,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務(由於孔子升遷過快,不符合當時官員晉升標準,因此為代理宰相)。

孔子執政僅三個月,魯國內政外交等各個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國家實力大增,百姓安居樂業,各守禮法,社會秩序非常好(史書上稱“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奸佞之人和刁民紛紛出逃;同時,孔子還通過外交手段,逼迫齊國將在戰爭中侵略魯國的大片領地還給了魯國。孔子傑出的執政能力讓齊國倍感威脅,於是設置送魯哀公美女良馬從而讓魯國國君沉溺於酒色中這樣卑鄙的計謀,以此擠走道德至聖的孔子。孔子離開魯國後周遊列國,雖然大多數時候都受到了國君的禮遇,但由於孔子堅持的政治理想與當時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歷經十四載不得重用。於是孔子於公元前484年六十八歲時返回魯國。由於種種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沒有過大的作為,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足可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

從以上可以看出,孔子不僅學富五車,而且有能力,不是個空談大論的腐儒。孔子不受重用要從當時的大背景來看。

孔子提出的是恢復禮制,學習周朝。可那個時候諸侯爭霸,誰會管這些呢?就像漢末的荀彧一樣,致力於恢復漢朝,結果也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孔子不得志不關個人能力問題,而是源於時代背景的限制!!!




臨江陸子鴻


不得其時爾,孔子提倡仁,倡義,尚教化偏重於文,這本沒有錯,但時起效太慢了。治世之良謀,非亂世之良策也,對於急症還需猛藥。

當時烽煙四起,時局瞬息萬變,需要的是霹靂手段,雷庭之勢。非詭詐兵謀縱橫之術不可以安天下



清青子衿


因為孔子宣傳的思想本質是迴歸西周的政治制度。這不符合當時生產力條件,不符合統治階級和精英階級和平民階級的利益。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我們先看看西周的政治制度:

西周時期,整個社會由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形成完備的分封制、宗法制互為表裡的維護統治。而到了孔子所在的春秋末期,隨著經濟關係和階級關係的變化,整個社會的政治格局也在發生變化。各諸侯國都不同程度地離開宗法制的“親親”原則,實行“尚賢”方針,在更大範圍內選用人才。此時不但周天子的王權繼續衰落,而且各諸侯國的公室也衰落了,由春秋初期的“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進而變為“禮樂征伐自大夫出”。這時候的孔子還想回歸西周的政治制度,無疑直接損害了諸侯(統治階級)、士(精英階層)的利益。

再看為什麼說孔子也損害了平民階級的利益?在我國商周時期,生產力比較落後。再加上井田制規定,土地是國家分封的。由於生產力低下,奴隸只能種國家分封的土地,無暇顧及別的荒地。到春秋末戰國初,鐵器和牛耕得到了推廣。生產力得到提升。而生產力的大幅提升使奴隸們有了閒暇的時間去開墾荒地,由於荒地不是國家分封的,不歸國家所有,而且種了不是國家分封的土地不用交稅。那麼大家都願意去種不交稅的土地,致使國家分封的大部分土地荒廢,國家的稅收受到了了很大的影響。所以國家就規定,不論公田,私田全部都要交稅。就等於變相承認了土地的私有。土地的私有制也就代替了井田制!所以到了春秋末期

便逐步廢除土地國有制挖掉土地上原有的標誌、疆界,國家承認私人的土地所有權,奴隸主的土地所有制轉變為封建土地所有制,生產者由奴隸變為佃戶,成為自由勞動力.與生產資料擁有者的關係由隸屬變為僱傭的關係,此時的儒家已經落後於先進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了,所以孔子所秉持的思想也損害了當時的平民(平民階級)的利益。

  不得不說,孔老先生真的很強,一口氣把這三個都得罪了。所以,即使孔老先生花費一生的精力親自創辦私學,教授西周的禮樂制度,而他的學生們也一個個離開了他,到各國去當官,卻不按照老師的學說來執政,這讓孔老先生更加失望。最終,孔子73歲病逝,他窮極一生去宣傳他的學說,而他的政治理想從未實現。




吉祥和烏龜


孔子學富五車而其終身不得之,這是為什麼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的觀點如下。

①時代原因。當孔子提出他的思想的時候,當時正處在戰爭的時代,而孔子的思想偏向於保守讓王不要發動戰爭。因此沒有一個國家想要運用它的思想,是要重用孔子的。孔子的仁者愛人在當時看來不過是一句玩笑話而已,沒有人會為了一句玩笑而改變自己整個國家的。當時的國家都想強國富民,因此他們都偏向於使用法家的思想以法來治國。

②自身原因。孔子的性格有些固執,如果統治者對於他的思想與他不和的話,他可能會直接離去。雖然孔子自身是極其希望走向仕途的。

③百家爭鳴。在孔子那個時代是百家爭鳴的時代,各個思想都得到了蓬勃的發展。統治者們在各家各派之間選的眼花繚亂,而且孔子的思想在當時對於富國強兵上來並不是十分優秀。因此統治者們並不會選擇他的思想。

以上便是我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