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中国诗词大会:把诗意写进“行进中的中国”

中国诗词大会:把诗意写进“行进中的中国”

引言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一首崔颢的《黄鹤楼》流传千古,家喻户晓,其中的气魄和开阔,早已镌刻在中国人的精神图谱中。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中,曾多次提到武汉黄鹤楼,庚子春节期间热播的第五季节目中,点评嘉宾康震更是登上了这座天下名楼,“身临其境”畅怀诗情画意。

始建于三国时期的黄鹤楼,千百年来引无数文人墨客竞相赋咏,虽屡经损毁和重建,至今依然是荆楚标志性的所在。它雍然伫立,与雄伟的长江大桥交相辉映、共担风雨。诗意武汉,必早日冲破阴霾,如滔滔江水天际长流。

共克时艰的日子里,我们更需要诗意。《中国诗词大会》五季以来,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热爱古典诗词,涵养诗心,快意飞花,让我们相信,爱读诗的人运气一定不会差。

中国诗词大会:把诗意写进“行进中的中国”

《中国诗词大会》五季以来,保持着“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诗意新的气韵节奏。第五季中,全新登场的“身临其境”题型让大家眼前一亮,镜头跟随嘉宾走出演播室,探寻千古名篇诞生地。脚踩山川锦绣,头顶历史的天空,诗词中瑰丽的想象犹似扑面而来,让人沉浸在诗画之中,某一瞬间仿佛已与诗人对面而向,其情可以共话聆听。

节目中,康震老师不仅带我们登上了极目远眺的黄鹤楼,还行走过“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大明宫含元殿遗址,曾前往庐山秀峰瀑布叹赏“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也曾攀沿四川剑门古蜀道见证它的险峻巍峨。还有蒙曼老师在重庆奉节白帝城边,为我们解锁了“铁锁沉沉截碧江”的气象万千,以及杨雨老师带我们走进苏州博物馆,借园林奇景阐发“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秀美意境。读万卷诗,行万里路,唯有“身临其境”,才能如此真切地感受诗词的曼妙和诗人的匠心。

诗歌是古老的,“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是年轻的,作为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诗歌的生命是对生活的热忱和渴望。

诗词中的这份青春之气,洋洋洒洒铺满了诗篇,浩浩汤汤贯穿上千年。那是李白在庐山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自信潇洒,是杜甫在泰山抒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激情迸发,是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自信豪迈。如今,这样的青春意气在《中国诗歌大会》的节目中挥洒,成为展示当代中国人的舞台和天地。

用诗意奏响青春进行时

在节目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诗歌走近了当代青少年,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古老的诗歌与青春的生命相遇,促进了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

中国诗词大会:把诗意写进“行进中的中国”

《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第一期,第一个上场的是一个只有5岁半的孩子。几乎和诗词大会同龄的小男孩王恒屹,已经能背580多首诗词。他在节目中冷静沉着的表现,获得了满堂彩。

选手宋明糠小学三年级接触到国学课程,从此喜欢上了古典文化。他很喜欢古代的诗文,好奇心驱使他买了很多与诗词相关的书籍,并时常用古诗词练习书法。在节目现场,宋明糠更是根据主持人和嘉宾给出的三句不同意境的诗,即兴吹奏笛子,悠扬曲调中演绎诗意盎然。

中国诗词大会:把诗意写进“行进中的中国”

当然,描摹诗词的青春,不在年龄、不在国籍、不在地域。83岁的刘敏华奶奶是一名退休的大学教授,每天都要背些诗歌,“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脑子才不会僵化。我要诗意地生活。”90岁的老伴刘影则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空战的老飞行员,是共和国第一代空军飞行员。现在爷爷的记性不太好了,但是爷爷奶奶还是会一起读诗。恩爱的晚年生活有了诗词的陪伴,更加浪漫。

《中国诗词大会》让我们看到,数阙诗词惊艳了时光,爱诗的人心中常驻芳华。

把诗意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在节目中我们还看到,来自各行各业的百行团成员,不仅将诗意融入到生活中,更把奋斗的青春融入了祖国发展的进程中,把诗意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

中国诗词大会:把诗意写进“行进中的中国”

《中国诗词大会》中亮相的杨燕,来自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委编办。南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2019年整县脱贫摘帽,刚刚接受了省检和国检。同时,南江县委还面临着机构改革的重大任务。杨燕不仅爱读诗,而且时常写诗,她坦言,诗词是她最好的减压方式。

基层民警杨卫民时常会因抓捕工作遇到危险,知道实情的女儿杨欣蓓虽然为父亲担心,但是她深知爸爸做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一起背古诗词,玩诗词游戏,成了父女二人深入交流和缓解疲惫的沟通方式,保家卫民的民警家庭父女用这份互动砥砺前行。

中国诗词大会:把诗意写进“行进中的中国”

来自浙江省绍兴市上虞人民医院的章年年,是一名从业十八年的骨科大夫,手术室、病房占据了他生活的大部分。工作的间隙,他最喜欢靠在手术室外走廊的墙上,用手机刷一会儿最喜爱的诗词,这是他缓解紧张心情最好的良方。诗词带给他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而他也希望把这种温暖的信念传递给每一位病人。

爱诗词,爱生活,让我们成为有温度的奋斗者,在各行各业坚守使命担当,书写着新时代的诗意人生,谱写出属于我们的时代交响。

乘着诗意的翅膀勇敢逐梦

为什么诗词总是打动我们,因为诗中有情,更有梦想。

来自贵州的人民警察翁智平,是一位为女儿圆梦而来的妈妈,她的女儿杨玉书是《中国诗词大会》一名忠实的“听众”。女儿原本有着光明的前途,2014年已经考上了四川大学,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导致女儿双目失明……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看《中国诗词大会》成为母女两个最丰盈的时光。女儿偶尔提到,如果自己看得见,说不定也能站上《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为此,翁智平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偷偷学习背诵古诗词,并最终鼓足勇气报名,为女儿圆了梦。

中国诗词大会:把诗意写进“行进中的中国”

诗歌如光,不仅可以驱散内心的阴霾,也让我们相信,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依然可以选择诗意而不平庸的生活。翁智平的女儿说:妈妈是自己的眼睛,等妈妈年老的时候,自己愿意成为妈妈的拐杖。这是多么动人的诗句。

中国诗词大会:把诗意写进“行进中的中国”

当于淼站上舞台的时候,大家看到的是一个阳光自信的少年,很难想象他是从小就有听力障碍的孩子,必须佩戴助听器才能与人交流。他的爸爸于水坐在家庭团席位中,始终微笑地注视着儿子。爸爸说自己平时爱开玩笑,有些话从来没有正式说过,这次写在了纸上,要念给儿子听。他说: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

只是花期不同,

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

有的花开始默默无闻,

需要漫长的等待。

不要看别人的花怒放了,

自己的花还没有动静,

就着急了,放弃了。

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也不会开花,

因为它是一颗参天大树。

人生难免遭遇苦难,我们无法选择一帆风顺,但可以选择面对人生的心境。心中有诗的人,懂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豁达,相信“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拥有将苦难化为力量的信念,行走不一样的人生,遇见一边独好的风景。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诗词。正如《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主持人龙洋的一段开场词: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奋斗是一种姿态,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境界,青春年少的时候,奋斗是“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两鬓如雪的时候,奋斗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奋斗让人生更加完整,更加成熟,也让民族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一年一度的《中国诗词大会》,已经成为用诗意纪录时代的光影画册,让我们看到,当代中国人努力地将个体发展融入社会进程,让诗歌与生命交融,把诗意写进“行进中的中国”。

更 . 多 . 精 . 彩

潘鲁生:主旋律创作彰显中国精神

康震: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中国地名大会》:让文化之美绽放荧屏

《中国诗词大会》滋养我们的诗意人生

主编/凌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