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座上客,箇中緣由值得深思

最近看到報道,說南京某企業財務總監挪用1900萬元,疫情期間,警方歷經千辛萬苦,將犯罪嫌疑人抓回,追回1900多萬,否則企業復工都困難了。

詳見:冒用身份應聘財務總監,盜用現金1900餘萬!南京警方偵破特大盜竊民營企業案。

估計該企業要給警方送個錦旗,感謝警方工作,當然感謝也是應該的。


其實,類似的案例並不鮮見,

現實世界中,風險無處不在,但如何處理和應對,卻各有不同。

一、曲突徙薪的故事

南京這個企業的案例,讓我想起導師常講的一句話“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

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座上客,箇中緣由值得深思

語出《漢書·霍光傳》:“臣聞客有過主人者,見其灶直突,傍有積薪。客謂主人,更為曲突,遠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應。俄而家果失火,鄰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這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古時候有戶人家造了一棟房子,喬遷之日,鄰居親友們都前來祝賀。眾人紛紛稱讚這房子建得漂亮。主人聽了眉開眼笑、得意洋洋。

偏偏有個長者在新房子裡外看了一圈之後卻沒有說恭維的話,他向主人指出:“ 您家廚房裡的煙囪是從灶膛上端筆直通上屋頂的,這樣灶膛的火星很容易飛出煙囪,落到房頂上而引起火災。您最好改一改,在灶膛與煙囪之間加一段彎曲的通道。這樣火星在彎曲的通道里就被阻擋而不會飛出屋頂去,那就安全多了。”

主人聽了笑容頓時消失。這還沒完。這位客人又說:“您家在爐灶口前堆放了那麼多柴草,也很危險,一旦起火會燒成一片,還是把柴草搬遠一點好。”

主人聽了覺得觸黴頭,嘴上應承著老先生言之有理,心裡很不以為然,認為房子一直都好好的,怎麼會起火?

眾人都來說那位客人不會做人、不會說話,人家大喜的日子,怎麼說那麼掃興的話,吃人家的嘴軟,怎麼也要說好聽的嘛!真是的。

之後的日子裡,歲月靜好、歌舞昇平,轉眼到了秋高氣爽,天乾物燥, 突然有一天,新房子著火了!主人大喊救火!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左鄰右舍們趕過來拼命撲救,水桶臉盆齊上陣,有些人被火燒到焦頭爛額,最後經過一番折騰,終於把火給滅了。幸好,房子沒燒光。

災情過後,主人大擺酒席,舉行隆重的表彰大會。酒席上,他把被火燒得焦頭爛額的、救火最得力的街坊鄰居請到上座,說了一番感激的話,說這些救火的人都是英雄,都是最美逆行者。

這些鄰居紛紛表示火情就是命令,救火就是責任……忽然,有位鄰居跟主人講:“嘿,您最該請的是一開始就建議您曲突徙薪的那位先生啊,您早聽他的,我們都用不著弄得焦頭爛額了。您說呢?” 這主人沉默不語……,當然,主人是不會請的。

君不見《三國演義》裡袁紹出征曹操,謀士田豐勸諫,袁紹不聽,官渡戰敗之後,將士們都說,假如田豐在,也不至於潰敗成這樣。田豐在獄中聽聞戰敗消息,獄卒說主公回來會重用他,但田豐卻知道自己面臨的下場。

很多風險,如果事先能予以識別,並在關鍵點加以適當控制即可防範,但遺憾的是,專業人士的“曲突徙薪”的意見,往往並不受重視,最後焦頭爛額時,對救災的予以重獎和表彰。

企業應當引以為戒。

二、亡羊補牢的故事

這個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從前,有人養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發現少了一隻羊,仔細一查,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狼鑽進來,把羊叼走了一隻。鄰居勸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個人不肯接受勸告,回答說:“羊已經丟了,還修羊圈幹什麼?”

第二天早上,他發現羊又少了一隻。原來,狼又從窟窿中鑽進來,叼走了一隻羊。他很後悔自己沒有聽從鄰居的勸告,便趕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從此,狼再也不能鑽進羊圈叼羊了。

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座上客,箇中緣由值得深思

站在風險控制的角度,能事先識別並防範當然最好,但如果不能,那麼在發生過風險後,吸取教訓並總結經驗,從而可以防範和應對再發生類似風險,那也不算晚。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說,人類唯一能從歷史中吸取的教訓就是,人類從來都不會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可惜的是,很多企業也做不到亡羊補牢,同樣的問題,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作為管理者,要深入地從制度加以反思。

三、鋸箭療傷的故事。

《厚黑學》著者李宗吾講了辦事二個妙法,鋸箭法和補鍋法。

鋸箭療傷,是相傳有人中箭,請外科醫生治療,醫生將箭桿鋸下,即索謝禮。問何不將箭頭取出?答:“這是內科的事,你去尋內科好了。”

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座上客,箇中緣由值得深思

李宗吾舉了例子,說舊時代各官廳,與夫大辦事家,多用著這種方法。譬如,批呈詞雲“據呈某某等情,實屬不合已極,仰候令飭該縣知事,查明嚴辦”等語。“不合已極”四字是鋸箭桿,“該知事”已是內科。抑或雲“仰候轉呈上峰核辦”,那“上峰”就是內科。又如,有人求我辦一件事。我說:“此事我很贊成,但是還要同某人商量。”“很贊成”三個字是鋸箭桿,“某人”是內科。又或說:“我先把某部分辦了,其餘的以後辦。”“先辦”是鋸箭桿,“以後”是內科。此外有隻鋸箭桿,並不命尋內科的,也有連箭桿都不鋸,命其徑尋內科的。

從風險管理角度來說,就是面對風險,往往採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並不深入分析背後的成因,建立的控制措施也流於形式,最後效果也是不佳。

比如,有人挪用資金,或者歸之於該人的道德水平,加強道德教育;或出個資金審批制度,要求加強審批,這種流於形式的治理,沒有深入尋找風險根源和系統防範,最終還是會爆發出風險。

可以看出來,很多風險發生,發現相應的法規、制度也都有,但這些制度並不具備操作性,也沒有真正落實下去,把板子打到執行者身上,和鋸箭法是一個道理。

四、砸鍋補鍋的故事

李宗吾先生講的另一妙法是補鍋法,某人做飯的鍋漏了,請補鍋匠來補。補鍋匠一面用鐵片刮鍋底煤煙,一面對主人說:“請點火來我燒煙。”他乘著主人轉背的時候,用鐵錘在鍋上輕輕的敲幾下,那裂痕就增長了許多,等主人轉過來,就指與他看,說道:“你這鍋裂痕很長,上面油膩了,看不見,我把鍋煙刮開,就現出來了,非多補幾個釘子不可。”

主人埋頭一看,很驚異的說:“不錯!不錯!今天不遇著你,這個鍋子恐怕不能用了!”及至補好,主人與補鍋匠,皆大歡喜而散。

網上有個段子,說A、B兩新縣長上任甲、乙兩縣,A縣長一上任甲縣就抓防洪工作。B縣長一上任乙縣只抓生產經營。雨季來了。甲縣固若金湯,乙縣成水澤,B縣長帶領乙縣軍民英勇抗洪,一時間B縣長的抗洪事蹟充滿大小報紙、電視電臺。洪水過後,B縣長升任市長,A縣長原地不動。A縣長若有所思,也不再多搞水利,等待抗洪的機會。

站在企業管理角度來說,管理大師德魯克曾說過:“管理好的工廠,總是單調無味,沒有任何刺激動人的事件,那是因為凡是可能發生的危機,都早已預見、且已將解決辦法變成例行的工作了。”

但如果激勵機制出現偏差,由於曲突徙薪無恩澤,有管理者乾脆放任風險發生,甚至沒有問題也要製造問題,然後凸顯自己重要性。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 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以上四個故事,反映了對風險處理的不同應對做法,希望對管理者有所借鑑。

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座上客,箇中緣由值得深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