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你覺得什麼地方的方言聽的最舒服,什麼地方的方言最搞笑?

想買奶茶的小男孩


大家好,我是流動的沙唰唰,很高興與您分享我的觀點。我想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聽起來最舒服的方言肯定就是自己家鄉的方言,有的地方的方言別說舒服了,是你直接聽不懂,我有兩個好朋友,一個是湖南的、另一個是浙江金華的,他們倆講的方言我從來沒有聽懂過。但是像我們雲南方言,很多詞還是能聽懂,一般你聽完也能聽懂個至少70%左右。

我曾經就跟我浙江金華的朋友探討過方言這個問題,我說我們的方言和貴州、四川的都很像,都說雲貴川是一家,對貴州方言我沒怎麼接觸過,但是四川方言倒是挺熟悉。相比較雲南方言,四川方言感覺一些兒化音會比較多,而我們雲南方言裡面用到的一些語氣助詞會比較多一點。我朋友也說他們那裡的方言,隔著一個鎮可能就聽不懂,在整個浙江內有好多種方言,搞得我一度認為跟我們雲南一樣,是因為少數民族多的原因,後面查閱了一下,浙江的方言的確複雜,不是一句兩句就能概括的,我朋友也一度認為方言慢慢的會消失,因為這種土話都只有在家鄉使用,而現在人員流動性又大,有的人常年在外回家都不習慣說方言了。

至於方言最搞笑的,我覺得應該是東北的方言,東北的方言顯得比較豪爽,跟東北人的性格一樣,我雖然是雲南人,但也跟東北人接觸了差不多5、6年,因此對東北的方言還是比較敏感的額,很多東北人一講話我就能聽出他來自東北。

每個地域都有自己的方言,我覺得這也是一種文化,應該傳承下去,普通話是大家共用的也是官方語言,但方言卻是一種傳承文化。


流動的沙唰唰


聽得最舒服的地方方言是四川。最搞笑的方言是廣西壯族。有個漢族的司和壯族的男子在一起,當開車遇到窄路上時,漢族司機命令壯族男子下車前面看路指揮,壯族男子眼看車輪差一丁點就要滾下衝溝了,緊張得連連大嚷指揮道:“開過來、開過來、開過來咯!”,緊接漢族司機一腳大踩油門,結果“——轟隆”一聲,汽車一舉翻下衝溝裡了,司機氣沖沖地上來罵娘了,正想揍他一頓,而壯族的男子腳理直氣壯大咧咧地罵著司機道:“我都講你開過來、開過來,你偏偏不聽!”……兩個爭吵不休,傳人哭笑不得……(注:“開過來”壯語的意思就是“莫過來”的意思)[大笑][大笑][大笑]





講歌


方言是一個地區的代表性語言,有著很重要的意義。現在說方言的人越來越少,很多孩子現在剛開始學說話,就教他們說普通話了,人們現在比較重視普通話。但是說普通話的同時,也別忘記自己家鄉的方言。還有一些方言好聽和好笑的方言。

1.北京的,說起北京話的時候,人們還會先想到相聲。用北京話說出來的相聲別有一番風味,北京話又叫做“京片子”,特點就是帶有兒化音。北京語常出現的詞語,豎直流、撒丫子、練家子等,一些還帶有“丫”字的詞語。

2.天津話,幾乎每個天津人都是郭德綱一樣的相聲演員,每次去天津出差坐出租車,聽司機說話都覺得他們在說相聲,直率而揚抑頓挫,初聽有些難懂,細聽非常有趣,帶著天津特有的幽默特點。

有這麼一個北京人聽天津話的故事:

一天津人,一日去北京,坐公車到建國門,上車掏出一新版百元人民幣遞給售票員:“建國門”。售票員不理,一會天津人再遞:“建國門”。如此三番五次,售票員均不理。天津人心想難道是不用買票啊?等到了建國門,天津人起身下車。售票員突然掏出一張更新的百元人民幣往天津人面前一亮:見過沒?四周沉默良久,突然爆笑。。。

3.四川話,四川方言聽起來不僅覺得搞笑,同時也是很好聽的,並且四川話也在網上一直是很火的,有很多博主在拍攝四川話的搞笑視頻,你知道丁丁貓兒、偷油婆、缺管兒這些四川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嗎?也是感到了很有意思。

4.東北話,幾乎每個東北人都是小品演員吧。生於白山黑水之間,生動形象,內涵豐富,配以誇張的表情,具有天生的幽默感。

5.廣東話,說廣東話可能大家都是很瞭解,如果說他的另一個名字相信大家都會知道,那就是粵語。而且在一些人士的心中,會說粵語是非常驕傲的,並且願意說出來也是極其的有獨特味道。也有很多人喜歡聽粵語的歌,如果把《屯兒》用粵語唱出來的話,瞬間覺得不是那個味道了

6.河南話,中原文化的歷史積澱,厚重的文化積澱,是中華文明歷史的代表,傳承歷史而又不失有趣,總之,很鄉土。

7,閩南語,閩南語不僅是在福建地區,在臺灣和馬來西亞這些地方也有人說閩南語。閩南話已經踏出了國內了,如果說你的語言天賦不是很好的話,你在福建待上幾年都不一定會聽懂閩南話,足以看出閩南話的複雜。

聽著全國各地自帶詼諧喜感的南腔北調,感到方言的傳承已經需要重視了。






開心de鑫


當然是自己家鄉的方言聽的最舒服。最搞笑的方言,也應該是家鄉的方言。

家鄉方言每個字的含義、發音,一是全面理解,二是親切。家鄉方言所以搞笑,是外人他搞不清楚,當我們把家鄉方言講出來時,別人聽的一頭霧水,豈不搞笑?

經常出門在外的人最切身的體會是在遙遠的地方聽到鄉音,那種親切,那種舒服,足以叫人熱淚盈眶!

我家鄉的人說話既不像河北人,也不像河南人,有點接近山西,舌音特重但沒有人家山西人的抑揚頓挫。可以說,我們家鄉方言要多難聽有多難聽

,尤其是在與人對話時,一不經意講出方言來,立馬看見對方的驚愕。這時候我就特不自在!

但我還是喜歡家鄉的方言,這可能是刻在骨子裡的東西。

老鄉聚會時,我們無所顧忌地講著方言,用家鄉的俗語、俏皮話開玩笑,互相吹捧或互相攻擊,得意忘形,靈魂出竅!

可能所有人和我都一樣,鄉音,永遠是心靈深處最美的聲音!


逸散哥


陝西話最舒服,四川話最搞笑。

中國第一個統一王朝是秦,定都咸陽。唐朝首都是咸陽(後又有東都洛陽等),貞觀之治開啟大國盛況,疆域遼闊、萬國來朝。

如此看,陝西話也是比較早的官話了,和京腔時代差太遠了。

關中陝西話最好聽,尤其女子說起來,柔和的土地味道,大方,接地氣。武林外傳後,閆妮再講普通話我就覺得彆扭,還是佟掌櫃的陝西話親切、地道、舒服。

長安十二時辰中,水盆羊肉、水晶柿子、胡餅令我垂涎欲滴,這些吃食再配上地道的陝西話才是理想中的樣子——舒服!

四川話,充分代表了巴適的生活態度,輕鬆、搞笑、又不失溫度。

“龜兒子”既罵了對方,又無形中給自己提升了輩分[捂臉]。

太乙真人原本是高高在上、嚴肅而不苟言笑的神仙,在哪吒中,傳統形象被四川話徹底顛覆。看完片子,好想也有這麼一個搞笑糊塗而又溫情的師傅,四川話顯然就是“不靠譜”的太乙的標配。




之之7693


可能出於對家鄉的喜愛吧,覺得雲南紅河州箇舊市的方言最好聽,四川的方言最搞笑。[大笑]

雲南26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有自己的語言,少數民族又分不同支系,不同支系的語言又不同,就是屬於雲南人也可能聽不懂的那種,可能同一少數民族不同村都聽不懂對方的對話,方言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文化。[耶]

雲南16個州市,不同州市之間方言有偏差,口音也不盡相同,每次和朋友在外地小聚時,用箇舊方言進行交流,別人會覺得我們像在對歌,說快了別人會誤以為我們在吵架,非常有意思。

列舉部分個舊特色方言:

(1)你要克哪尼(你要去哪裡)

(2)你要縱整(你要幹什麼)

(3)拜說啊(別說了)

(4)你罩了我呢腳啊(你踩到我的腳了)

...

覺得四川方言最搞笑[大笑]你要咋子 ,你要哪門,你要幹啥子,你要爪子都是(你要幹嘛),而且覺得四川口音特別萌呢。



三顆松子唧唧唧


我喜歡江浙一帶的口音,吵架都象唱歌,油嘴滑舌的越聽越想笑。以前公司裡一江蘇青年和一廣東青年經常拌嘴,廣東人用急性子冷嘲熱諷時,江蘇人用慢性子軟硬兼施。我們看他們反正打不起來,也權當聽相聲自娛自樂了。例如,廣東同事看了一眼江蘇同事的飯盒,輕嘆一句:“薯仔吃薯仔呀!”江蘇同事先是裝聽不懂讓他費勁地解釋半天,然後悠悠地反擊:“腸仔吃腸仔。”

連吵個架都對仗工整,難怪古人說“江南多才子”。

在領略湛江口音之前我認為潮洲口音是最有感染力的,被港產電影先入為主了。也許是個人喜歡那種慢生活的優悠與幽默吧!漸漸地更喜歡聽湛江口音了,“想要雞肥又要雞不壓秤”(得了便宜還賣乖),他們吐槽時說話也不尖刻的。

起爭執時亦能不傷和氣,就是我欣賞的語言藝術了。



青蔥光明草


聽著最舒服的應該是北京方言了。很多人以為北京話就是普通話,那是因為普通話是以北方方言為基本音,以北京話來定調的。其實北京方言跟普通話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比如捲舌音比較多,句子末尾習慣帶兒話音,整體語調比普通話更有起伏感。還有很多特定詞語是隻有北京人能懂的,無法用普通話從字面理解,比如“局氣”,“拿糖”“鐵磁”“老炮”等。

而北京的近鄰天津,算是方言當中比較搞笑的了,用天津話講,那叫“哏兒”,即幽默的意思。天津自古是曲藝之鄉,相聲名家輩出,天津方言幽默搞笑,說起話來就像是在說相聲。比較有特色的先說天津人的稱呼,見到女士,上到八十八,下到十八歲,全都叫“姐姐”;吃點零食,叫“吃閒白”;惹人討厭,叫“膩歪人”;親熱親熱,叫“膩乎膩乎”;油條叫“果子”;花生仁叫“果仁”……

天津方言之幽默,就連相聲演員都說過,幹我們這行的,再不努力,就趕不上天津的觀眾了。


遠山眉黛


“你覺得什麼地方的方言聽得最舒服,什麼地方的方言最搞笑?”

陝西方言聽得最舒服,陝西方言最搞笑。例如:把你這一幫子瓜皮貨,你是修了你的些(仙人),把你些(仙人)修的是埋鬥灞河灘裡了,在社會上都乾的是啥勾當。你都不要臉到了極點,組死趙軍社養的幾條豬狗而已。


梔子花開-無語


北京方言好聽!最近宅家又看了一遍《情滿四合院》。不說劇情,單說那群演員京腔京韻的對白,就讓人感到一種沁人心脾的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