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点亮“心”情系列报道之五】杨艳杰:一线医护人员疫情期间的心灵减压术

编前语:突发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由此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不小的冲击,一些人从最初的担忧、惶恐,发展到焦虑、抑郁倾向,为了帮助大家舒缓紧绷的神经、还你一个明媚的心情,新华网邀请黑龙江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组长、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杨艳杰做客新华访谈,为战疫一线的医护人员释放情绪、舒缓压力提供参考。

【点亮“心”情系列报道之五】杨艳杰:一线医护人员疫情期间的心灵减压术

【点亮“心”情系列报道之五】杨艳杰:一线医护人员疫情期间的心灵减压术

黑龙江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组长、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杨艳杰做客新华访谈。

新华网: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的医疗精英们驰援湖北,他们每天都面临着生死考验,心理、情绪上会有怎样的反应?

杨艳杰:当医护人员到达前线时,疫情早期病人的爆发式增加、没有特效药物,医护的无力感和挫败感会增强,这些都会让他们产生严重的心理应激反应。

新华网:我们知道,您与黑龙江省的170余名心理学专家,正在参与武汉前线的心理援助工作,在与一线医护人员的热线联系中,他们一般会述说哪些问题?集中在哪些方面?

杨艳杰:他们一般会述说自己工作之余,短暂休息时的一些不良情绪:比如焦虑、恐惧、乏力、失眠、敏感、多疑等等。一位医生说自己经手病区的患者走了好几个,感觉自己很失败。休息换班时,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胸闷气短耳鸣等症状。

一位护士打来电话,说自己过于在意身体情况,有时会反复确认自己有没有发热,总觉得特别疲劳,有时还呼吸困难等。每天测量体温3-5次。

一位男医生说自己睡不着觉,一闭眼全是在医院救人的场景,特别难受。还有的医护人员从前一天几根烟,现在一天一包都打不住等等。

新华网:类似这些情绪反映有哪些缓解办法?如何才能确保这段特殊时期的身心健康?

杨艳杰:针对这些情况,我建议他们掌握“四个要点”、善用“两种方法”,有助于放松、舒缓情绪。

四个要点:第一、想尽办法保证良好的睡眠,不过度关注睡眠,压力下的失眠是正常反应;保持平和心态,睡前减少外界的精神和情绪刺激。

第二、调整认知。远离不良信息,充耳不闻;肯定自己所做的每一个医疗活动,每一次救援,每一个动作都有价值。

第三、寻求社会支持。他们可以是家人、同事、朋友等,定期与家人视频,寻找动力。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第四、调整情绪。要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不要自我否定自我怀疑。可以通过“六出来”办法调整情绪。“六出来”即说出来、唱出来、喊出来、哭出来、写出来、呼出来。

两种方法:冥想放松训练呼吸法。具体方法:首先平卧或端坐,闭目闭口,缓慢均匀鼻孔吸气,气流进入口咽部—喉部—肺部—腹部,直至气沉丹田(肚脐下二指处)6~8秒后呼气,向上按顺序返回(丹田—腹部—肺部—喉部—咽部—口腔呼出即可)。反复循环10次,用时约10分钟,缓慢均匀进行即可。

着陆技术。以舒服的姿势坐着,不要交叉胳膊和腿。慢慢地深呼吸,看看你周围,说出5个你能看到但不让人难过的物体,如我看见了一把椅子。然后慢慢地深呼吸,说出5个你能听到但不让人悲伤的声音,如我听到电话铃声。再慢慢地深呼吸,说出5个你能感到不让人悲伤的事情,如我能感到我手里的毛毯。之后慢慢地深呼吸,说出你周围的5种颜色,如你坐的地方的5种颜色。所有的训练都是将你的注意力、认知,情绪转移到当下,不再沉浸在负面的情境里,这也是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激反应中“闪回”的有效训练策略。

让我们一起运用这些方法,放松呼吸,改善自己的心态,共同渡过疫情难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