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明朝是採用什麼方式阻止了權臣專權(篡權)的?

錫惠書生


明朝一開始為了防止權臣專權就是去掉宰相制度,防止大權在握的大臣,扶持勳貴對抗文官。然後又是建立內閣制度,採用硃批。

土木堡之後,文官做大已不可抗拒,勳貴不堪用。皇帝就扶持太監,同時分化文官集團內部。文官集團內部的分化重現了明朝前幾代帝王竭力避免出現的黨爭現象。


龍角大將軍


明朝皇帝為了防止權臣專權,採取過很多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有利必有弊。其中我們熟悉的有以下幾種措施:

1.罷除丞相職位,六部直屬皇帝,並宣佈成為定製

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並不曾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以後子孫做皇帝時,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彈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

《明會典》 卷二《皇明祖訓》

從中可以看出皇帝對罷除丞相職位多麼堅決,意思就是說:從今往後,你們再也不許談設立丞相職位這件事了,誰敢談,全家處死,絕不手軟!從而正式下令罷除丞相職位,使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直接隸屬於皇帝,並且明確宣佈成為定製,從而使秦朝以來的丞相制度宣佈廢除,皇帝集皇權和相權於一身,基本掃除了丞相專權的隱患。但由於失去了丞相這一重要助手,皇帝每天要處理眾多繁雜的政務,也為皇帝增加了負擔。

2.建立特務組織,偵查監視權臣官吏

在明成祖朱棣時,建立了內閣制,以內閣作為處理國政的助理機構,後來,內閣官員的權勢和地位逐漸提高,擔心內閣地位的上升會影響皇帝的地位,於是任用宦官參政,但造成了明代政治日益黑暗和腐敗!

而明代的特務組織可謂遍佈全國,說不定剛剛跟你聊天的人就是特務。明代設置錦衣衛、東廠、西廠與內行廠,負責偵查監視官吏和平民,廠衛可以不通過司法程序任意逮捕吏民,主管東廠的太監頭部有爪牙十五六萬人,遍佈全國。

據說,一日,大學士宋濂叫了幾個朋友宴樂飲酒,喝得很嗨。第二天上朝,朱元璋問宋濂昨天是不是喝酒了,宋濂答是。朱元璋又問客人都有誰,吃的什麼,宋濂照實回答。朱元璋聽了很高興,因為宋濂沒有騙他。原來,朱元璋早已暗中派了特務盯著宋濂,將宋濂請客飲酒的全過程瞭解得一清二楚。如果宋濂說的有一句假話,保不準會被砍了腦袋。

又一日,國子監祭酒宋訥的一件茶器被幾個學生撞倒摔碎了,宋訥很生氣。第二天上朝,朱元璋問他昨天為什麼生氣,宋訥心裡暗驚,老老實實回答:“昨天學生打碎了一件茶器,我心中慚愧教導無方,所以生了悶氣。陛下怎麼知道的?”朱元璋一招手,太監遞來一幅畫,畫的是宋訥“危坐,有怒色”。原來,朱元璋暗中安排了擅長速寫的特務監視宋訥,特務將宋訥生氣的形態給繪製了下來。

這兩件事顯示了明代特務系統的發達,當時可能每個大臣的身邊都有臥底或者暗中埋伏的特務監視著。朱元璋生性多疑,對治下的官吏軍民極不放心,安插了眾多耳目。這些特務直接對皇帝負責,將他們每日監聽到的大臣動向包括私生活情況彙報給皇帝。

而皇帝做出這些行為,也可以理解,畢竟誰不想安安穩穩的當個皇帝,為了手底下人聽話,這又算得了什麼什麼?

我是不講李說史,一個享受生活、不懂歷史的男孩紙,歡迎大家關注+評論!


不講李說史


明朝阻止權臣專權首先是因為雄才大略的明太祖朱元璋在殺害丞相胡惟庸以後,不僅廢除了丞相職務,而且廢除了歷朝歷代實行的宰相制度,徹底解除了相權對皇權的牽制。


後來明成祖朱棣又設立了內閣制度,但內閣只是皇帝的秘書班子,有宰相的義務而沒有宰相的權力。

明朝的言官制度也非常厲害,可以隨意彈劾重臣將領等,明朝還有錦衣衛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對重臣將領等勢力實行監視。

明朝的內閣、封疆大吏、將領、言官、藩王、外戚、太監等勢力形成互相牽制,無法一家獨大,即使皇帝深居後宮,消極怠政,仍然能牢牢掌控最高權力,比如嘉靖、萬曆、天啟等皇帝。

而且明朝皇帝對重臣的封賞非常吝嗇,權力最大的內閣首輔張居正是唯一生前被封為太傅、太師的文官,但張居正也沒有得到公侯等爵位,更不可能像曹操等權臣那樣封王。

而崇禎皇帝給明朝頭號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五年平遼的承諾獎賞也只是封侯。

明朝皇帝對重臣將領等在爵位上的抑制,也很難形成眾望所歸的權臣。


厚德載物49847


我先拋磚引玉,分享下個人觀點。

偉大而勤勞的朱元璋在位時廢除了宰相之職,從此皇帝統領六部,不在設立宰相,再無可以制衡皇權之職。

成祖進一步完善,產生了內閣制度,大明的內閣與六部互不統屬,且不能干涉。而之前宰職是可以制約皇權的,宰相是政府的首腦,而內閣的權力卻想去甚遠。




中後期,皇帝沒有那麼有能力或者那麼勤勞,出現內閣和宦官集團相互制衡,但他們的權力都來自皇帝,明朝太監只是皇帝的附庸,宦官和內閣權力的大小都是由皇帝說了算,我國開始進入君主專制時代,皇權從此至高無上。


明月西西


自古篡位篡權主要三個渠道:1、外戚、皇族,如同楊堅、梁武帝等;2、文官、武官之首,操莽等;3、內侍,唐代的宦官。我們依次來看明代怎麼堵上的。

1、外戚、皇族。首先明代皇帝只娶平民,岳父是個沒根基的侯爵且不得任職,外戚gg。皇族,首先明代的封而不建,皇族沒有實際治理權,軍權限制為千人衛隊,造反堪比登天,最後的一個bug靖難權,在燕王繫上臺後也堵上了;

2、文官、武官之首。宰相和大將軍有開府的權利,所以明代一開始就徹底廢除了丞相,理論上文官沒有首領,而內閣更依附於皇權,更多的時候是皇權和文官的潤滑劑,同時皇帝只要留中不披紅,內閣什麼都幹不了。軍事中樞在拆分為五軍都督府之後,更沒有一個武將能統領超過全國三分之一的兵力,所以這兩者也不是威脅;

3、內侍,明代的太監製度和唐不一樣,太監不得出任外廷官員,更沒有武職,而是一套獨立於外廷的內廷機構,他們的所有權利都來自於皇帝的授權,他們只能臨時去監管監視某個地方、某支軍隊,而皇帝能隨時剝奪他們的權利,太監的身份更無法私自調動外廷的任何力量,至於隔絕內廷和外廷,內閣和兵部猶在,隔絕皇帝和外廷等同於謀反,接下來等著他們的就是血腥鎮壓,明代的外廷可比唐代的強力太多;

綜上所述,明代通過合理的建設,完成了相當高度的皇權集中,任何一個團體的權利都受限於皇權且依附於皇權,想反對皇帝就要面對兩個或兩個以上團體的反擊,同時皇帝的一紙詔書就能剝奪每一個團體高層的權利。至於更高級的集權則要等到清代了,一個八成督撫都是皇帝家奴(旗人),內閣架空為虛物,親王圈養,太監徹底無權,皇帝一人擁有所有權利的時代。





阿狸阿


可以從制度、道德等方面來研究一下。明代的政治制度上啟唐宋,下順清朝,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集大成者。清初多爾袞進入北京之後,看到了明朝的典藏制度說:“明太祖天授智勇,崛起布衣,緯武經文,統一華夏,凡其制度,準今酌古,鹹極周詳,而後代信神拜佛,汝不亡國也。”也是讚許有加,清初基本照抄。

明初廢除了實現近兩千年的丞相制度,設立了內閣,由內閣大學士輔政。而內閣沒有自己的官印,不是正式的政府衙門,沒有行政權。這麼一個顧問單位僅僅有票擬的權力,也就是給奏章一個處理意見,供皇帝參考,最後還是皇帝批紅決定。批完之後交六科給事中進行復審,給事中具有封駁的權力。最後環節才是交給六部政府去實行,而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中後期皇帝怠政,把批紅的權力下移給了司禮監太監,這是造成明朝中後期太監干政的很重要原因。但即使這樣,有明一代能夠打通所有環節的權臣和太監幾乎沒有,太監魏忠賢、朝臣嚴嵩、張居正可以說非常接近這一目標,但還是功虧一簣。中央政府的流程化管理達到了分權的目的。

地方上明初把行省丞相給廢了,設立承宣佈政司、提刑按察司、都指揮司管理各省,中期開始設立巡撫代表皇帝巡視督察一省,但三司依舊由朝廷任免,不是巡撫的下屬。基本思路也是分權。

軍隊的管理實行統戰分離原則,也就是五軍都督府(武將)主建、兵部(文官)主戰的原則,能調動軍隊的不帶兵,帶兵的又不能調動軍隊。地方上設立了總督,總督加兵部尚書銜,也是文官,節制幾個戰區的總兵(武將),以文治武。太監下放到各個戰區任監軍,以內之外。這幾個制度安排對軍隊的控制是非常有效的,再沒有出現唐末五代軍閥割據甚至廢立皇朝的亂局。

錦衣衛和東廠也起到非常大的震懾作用的。

最後一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明朝總體上尊重讀書人,倡導君臣共治; 而士大夫讀書人也很有氣節和信仰。士大夫講究朝綱,皇帝不能胡來,權臣太監也不能胡來。像嚴嵩、魏忠賢,跟他們死磕的人太多了。有明一代動不動就是罵皇帝罵大臣罵太監,不行朝臣們就集體罷工的事情比比皆是。鬥皇帝尚且不懼,更何況權閹佞臣,更來勁了。

所以,有明一代想當曹操、朱溫的,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圖嘉靖朝海瑞。海瑞給嘉靖上書《治安疏》 其中有句話”……陛下破產禮佛日甚,室如縣罄,十餘年來極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號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 大膽至極,可見一斑。


晴波泡泡


明朝主要是通過集中君權,壓制臣權,加強特務監控的方式,來防止權臣專權的。但是前期和後期的平衡方式不同。

明朝初期,朱元璋在胡惟庸案後廢除丞相制,主要是因為丞相權力較大,可以開府設置官屬,容易專權。朱元璋在廢除丞相制後,由皇帝直統六部,並設立錦衣衛以監視百官的行為。這個時期朝中事無鉅細都由皇帝一人裁決,百官只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想想朱老爺子每天要處理全國各地的送來的政務,還要查看錦衣衛送來的百官的一言一行,唉,難怪他自己都說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也真難得他是明朝最長壽的皇帝。

到了明成祖朱棣時代,也許朱棣是有點覺得現有的官制太累了,於是設置了內閣,剛開始內閣只具有顧問的身份,幫助皇帝起草公文,皇帝才有最終決定權,內閣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且朱棣設立了東廠,加強了特務統治,此時的體制與朱元璋時期差不多。

但到了明宣宗朱瞻基的時期,情形發生了些變化,司禮監的設立使明朝的朝中的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此明代宦官登上了政治舞臺,內閣的票擬總是由司禮監批紅生效,這樣在內閣與司禮監之間就產生了權力的制約與平衡,後期像明世宗,明神宗等長期不上朝的皇帝正是利用這種平衡來維持朝廷的正常運轉的,從而抑制了權臣專權,但由於皇帝能力的原因,沒有把握好宦官的權力,反而使明代後期宦官專權嚴重。



閃電侯爵


自秦朝秦始皇統一六國實現中華大一統以來,皇權與相權之爭從來沒有停止過,在秦始皇時期丞相呂不韋就曾經擅權專政,再有漢朝霍光擅權,再有西漢末年王莽擅權,甚至改朝換代,東漢末年,董卓擅權,導致國家分裂。到了明朝,對於怎麼樣阻止權臣擅權朱元璋也是費了一番心思。由於丞相胡惟庸的擅權,朱元璋就隨即取消了內閣,由皇帝直統六部,為防治和監督六部及其他官員,朱元璋設置了錦衣衛,相當於蔣介石時期的中統和軍統一樣的屬於特務組織,專門對百官進行監察。明朝中期,又設置了東廠和西廠,監察百官的能力大大增強,雖然有效地防止了權臣的擅權,卻大大地增加了太監的權力,致使明朝出現了像劉瑾、魏忠賢等太監的擅政,為明朝的滅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孔孟之鄉禮儀之邦


明朝是依靠儒學,依靠皇帝至高無上的天下共識,阻止了權臣專權。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宋朝開始,就沒有敢造反的權臣了。

明朝有兩個造反的,朱棣,朱宸濠。

是不是他們都姓朱?

不管成功與否,是不是朱家的天下還是朱家的?

說明,外姓權臣,已經沒有了造反的沃土。

明朝外姓的權臣,最有實力的,當屬張居正,魏忠賢,戚繼光。

可是他們都沒有敢造反,甚至連造反的心思都不敢有。

即使是清末的曾國藩,也沒敢造反。

說明,這些人從來就沒有真正的擁有過權力,從宋朝開始,真正有權力的,就皇帝一個人。

即使是太后了什麼的,也沒有真正動搖過皇帝的權力。

其實從宋朝開始,以往的什麼外戚干政,後宮干政,宦官干政,邊將干政,權臣干政等等,統統都消失了。

你說魏忠賢是宦官干政,屁!他算什麼干政啊,他敢換皇帝麼?他能換的了皇帝麼?還不是皇帝的一條狗,狗仗人勢罷了。

所以,明朝的權臣不可能專權,看似氣焰熏天的權力,其實都是皇帝給的,皇帝不給,他們啥也不是!

那皇帝為什麼能牢牢的抓住這至高無上的權力呢?

皇帝的至高無上,來源於全國上下的共識,一旦共識根深蒂固,誰也動搖不了萬眾一心。

那這共識哪裡來的呢?

儒學!

宋朝以前,春秋以後,人們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共識,就是沒有一個明確的社會秩序,一旦國家動盪,那真是亂的不可開交。

五代十國達到了亂世的巔峰。

再這麼下去不行啊,百姓苦,皇帝也苦,畢竟說被人乾死,就被人乾死了,權臣,外戚,宦官,誰都想弄死他,太難了。

大家漸漸的,開始聚焦儒學,復興儒學,到了趙匡胤,已經復興的差不多了,以儒治國,就是他全新的嘗試,事實證明,他的宋活下去了,沒有重蹈後周的覆轍。

至於以儒治國的弊端,不是我討論的範圍。

至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漢朝並沒有真正的實行。

所以,明朝就是依靠儒學,依靠皇帝至高無上的天下共識,阻止了權臣的專權。



茅匯


自古篡位篡權主要三個渠道:1、外戚、皇族,如同楊堅、梁武帝等;2、文官、武官之首,操莽等;3、內侍,唐代的宦官。對於明朝政治制度,最基本的點有兩個。第一,將外廷文官視為對皇權的首要威脅,這就導致了“以內廷宦官制衡外廷文官,內廷外廷相互制衡”思想的產生。第二,以各政府部門的相互制衡作為維護皇權的基本手段和方針,這是對皇帝集權,中央部門分權,中央集權,地方部分分權的極大保障。《明太祖實錄》裡記載的“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事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就是對這兩點的核心。

外戚、皇族。首先明代皇帝只娶平民,岳父是個沒根基的侯爵且不得任職。皇族,首先明代的封而不建,皇族沒有實際治理權,軍權限制為千人衛隊,造反堪比登天;文官、武官之首。宰相和大將軍有開府的權利,所以明代一開始就徹底廢除了丞相,理論上文官沒有首領,而內閣更依附於皇權,更多的時候是皇權和文官的潤滑劑,同時皇帝只要留中不披紅,內閣什麼都幹不了。軍事中樞在拆分為五軍都督府之後,更沒有一個武將能統領超過全國三分之一的兵力,所以這兩者也不是威脅;內侍,明代的太監製度和唐不一樣,太監不得出任外廷官員,更沒有武職,而是一套獨立於外廷的內廷機構,他們的所有權利都來自於皇帝的授權,他們只能臨時去監管監視某個地方、某支軍隊,而皇帝能隨時剝奪他們的權利,太監的身份更無法私自調動外廷的任何力量,至於隔絕內廷和外廷,內閣和兵部猶在,隔絕皇帝和外廷等同於謀反,接下來等著他們的就是血腥鎮壓,明代的外廷可比唐代的強力太多;

明代通過合理的建設,完成了相當高度的皇權集中,任何一個團體的權利都受限於皇權且依附於皇權,想反對皇帝就要面對兩個或兩個以上團體的反擊,同時皇帝的一紙詔書就能剝奪每一個團體高層的權利。至於更高級的集權則要等到清代了,一個八成督撫都是皇帝家奴(旗人),內閣架空為虛物,親王圈養,太監徹底無權,皇帝一人擁有所有權利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