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項羽真的能以3萬打敗56萬劉邦聯軍?

奇葩歷史大觀


項羽一生最值得驕傲的兩場戰爭,一場是擊破秦軍主力的鉅鹿之戰,另一場就是面對劉邦56萬諸侯聯軍的極限反殺。鉅鹿之戰因為對歷史進程的巨大影響力而被大家熟知,但是彭城之戰一點也不遜色於鉅鹿之戰,項羽的武勇也是發揮的淋漓盡致。

彭城之戰的背景經過

彭城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05年,項羽以3萬精兵半日擊潰劉邦率領的56萬聯軍,一舉扭轉楚軍的不利態勢。

  • 田榮起兵:項羽分封諸侯之後,諸侯罷兵回國。但是與項羽有私人恩怨的田榮不滿自己未能受封,於是在齊地率先起兵,公開反對項羽的分封。項羽在齊地分封的三個諸侯王都不是田榮的對手,很快田榮就一統齊魯之地。

  • 劉邦出川:同樣不滿分封結果的漢王劉邦在韓信的建議下,利用項羽忙於解決齊地的田榮、趙國的陳餘的反叛,無暇西顧。採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從漢中突入關中秦地,並迅速擊敗項羽分封在關中的三位秦國降將。

  • 漢王出關:劉邦假意欺騙項羽自己只想奪回本該屬於自己的關中地區。隨後乘項羽親自出兵齊地,劉邦領兵東出函谷關,很快就逼近項羽的老巢彭城。期間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和魏王豹等人紛紛投降。而此時項羽的主力仍被田榮拖在齊地無法抽身,面對防禦空虛的彭城,劉邦在洛陽誓師討伐項羽,率領56萬諸侯聯軍輕易攻佔彭城。

這就是項羽在彭城之戰前的背景,當時的項羽已經到了非常危險的境地。從軍事上來看,楚軍主力被拖在齊地遲遲不能徹底消滅田榮。而回師救援本土則可能被齊軍和漢軍夾擊依然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從政治上看,項羽已經陷入非常孤立的態勢,天下群雄除了燕王臧荼等少數人中立之外,幾乎都上了劉邦的戰車成了自己的敵人。而且項羽本人的老巢彭城已經被劉邦佔據,楚軍已經沒有後方根據地,完全成為孤軍。

  • 腹背受敵、盟友盡失且後方被佔的危險處境比當年鉅鹿之戰時更加困難,畢竟鉅鹿之戰還有楚地作為後方。但是項羽的天才彷彿非常適合這種絕境之戰,正如鉅鹿之戰中一樣,項羽選擇殊死一博,他將楚軍主力大部留在齊地,自己親率3萬精兵回援楚國。

  • 項羽的戰場感覺非常良好,他大膽的選擇了從側後方閃擊劉邦大軍的方式,他先是擊潰在外圍防禦的樊噲等人,隨後繞到彭城的側後方對駐紮在彭城的劉邦主力進行閃擊。僅僅半天時間就擊潰了劉邦手下的56萬大軍。不僅奪回彭城,而且險些讓劉邦直接喪命,一舉扭轉了自己的不利處境。

項羽如何絕境反擊

如果說項羽在鉅鹿之戰中以弱勝強時還有諸侯聯軍的助力,在彭城之戰時項羽已經是盟友盡失,反倒是劉邦率領著十倍於項羽的諸侯聯軍。項羽這一次又是如何絕境反擊成功呢?

  • 精兵優勢:雖然劉邦的諸侯聯軍人多勢眾,但是卻魚龍混雜,漢軍是諸侯聯軍中的核心力量,但是在戰鬥力上與項羽麾下的楚軍相比還是要稍遜一籌,其他諸侯的軍隊在戰鬥力上則更差。而且劉邦麾下的諸侯聯軍來自於各個諸侯,指揮系統層級繁多,相互之間沒有信任和統屬。而項羽率領的則是優中選優、強中選強的精兵(而且還幾乎以騎兵為主,機動力和戰鬥力非常強),在戰力上無疑是最強的一支軍隊。

  • 奇襲作戰:劉邦等人一方面認為項羽不可能會率領少數人回援,畢竟自己帶著五十多萬人的大軍,項羽應該會率領全部楚軍回援。因此在知道楚軍主力仍在齊地的時候,劉邦麾下的諸侯聯軍準備不足。而項羽偏偏率領少數精兵奇襲回援,達到了出其不意的戰略效果。另外劉邦並非沒有防禦楚軍回援,他在齊地和楚地之間的確安排了守軍構築防線,但是項羽卻在突破外圍防線之後,沒有直撲彭城,而是繞到彭城的側後方肖縣,從側後方突襲諸侯聯軍,在戰術上又起到了攻其不備的效果。

  • 個人武勇:雖然項羽麾下的精兵戰鬥力強,而且採取了正確的戰略戰術,但是無可否認項羽的個人武勇有著巨大加成作用。畢竟劉邦等人非常熟悉項羽的個人武勇,而且諸侯聯軍中有太多人見識過鉅鹿之戰中項羽的神勇表現。所以當項羽再次神兵天降般出現在他們面前時,這些諸侯聯軍必然心驚膽寒,喪失鬥志。

劉邦為何完敗

雖然項羽帶領的軍隊有著強大的戰鬥力,但是畢竟劉邦麾下還有五十多萬人,套用《亮劍》裡楚雲飛的臺詞,就是五十多萬頭豬,項羽要想在半日內擊敗,也並非那麼容易做到啊?但是在戰爭史上,這樣的不可能卻的的確確發生了幾次。

  • 老毛病犯了:劉邦是個優缺點都很明顯的人物,他從一個地位較低的亭長混到一方諸侯。他身上的小毛病還的確不少,比如好酒色就很明顯,面對誘惑容易失去自制力。史稱劉邦第一次攻入關中之時,就曾經沉溺於秦宮中美女財物,終日在秦宮中飲酒作樂,直到蕭何、張良等人勸說之下才立刻改正。但是攻佔彭城之後,劉邦面對項羽宮中的美色財物又一次老毛病犯了,畢竟從漢中出兵以來,劉邦一路進軍都太順利了,各地諸侯紛紛歸降,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就佔領了項羽的都城。所以一時間就忘乎所以,以為自己勝券在握,於是又開始終日與諸侯們飲酒作樂,完全沒有想到項羽還有能力發動奇襲,而且能這麼快。

  • 指揮系統被完全打亂:諸侯聯軍的核心是劉邦的漢軍,因此整個部隊的指揮中樞就是劉邦的中軍。但在此戰中項羽的高明之處就是放棄一城一地的爭奪,繞到彭城後方直接衝擊坐鎮彭城的劉邦,而且在一戰擊潰劉邦的中軍之後,一直對劉邦窮追猛打,死死咬住劉邦。這就導致整個諸侯聯軍失去統一的指揮,很快就被楚軍的威勢震懾,於是紛紛倒戈投降。而劉邦被追的連父親和老婆都顧不上,直接被項羽俘虜,可想而知他根本沒有可能下達命令給漢軍和其他諸侯。於是五十多萬人的諸侯聯軍和漢軍都在惶恐的四散逃亡,根本沒有人有鬥志戰心,於是一場大戰就演變成項羽不停的追,劉邦只顧逃的簡單局面。

也正是在這一戰之後,劉邦再也不敢輕視項羽的能力,此後劉邦幾乎不敢主動進攻項羽,一直在滎陽一帶構築防線苦苦支撐。同時劉邦改變漢軍軍制,學習秦軍的模式組建自己的騎兵。在大戰略上繼續堅持韓信的戰略大迂迴方針,同時通過連年的對峙消耗來從綜合實力上拖垮項羽,最終等到韓信完成戰略大迂迴後,才敢於對項羽發起戰略進攻。

圍爐品茗人


項羽17歲起兵,被人稱之為“西楚霸王”,神勇自是不必說,面對數倍於自己的敵軍,項羽每每都能克敵制勝,創造奇蹟。

鉅鹿之戰項羽只有五萬多的兵馬,而秦軍足足有40萬,且秦軍主帥也是章邯和王離,絕非一般的將領,在眾人看來,項羽是沒有一絲勝算的,但偏偏項羽採用破釜沉舟的戰略,激發了己方士兵的鬥志,一舉擊潰秦軍,聞名於天下。


鉅鹿之戰過後不久,彭城之戰再一次令項羽名聲大振。這場戰役裡,項羽只有三萬楚軍,而劉邦卻有號稱56萬的聯軍,雙方兵力懸殊,沒有人看好項羽,但這一次依然叫眾人大跌眼鏡,如同鉅鹿之戰一樣,項羽還是逆風翻盤大敗了劉邦。

區區三萬兵馬竟然能打敗56萬軍隊,項羽難道真的是戰神下凡,不敗神化不成?當然不是,不然垓下之戰也不會被韓信虐得那麼慘了。

面對56萬的軍隊,彭城之戰項羽之所以還能取得勝利,其主要原因還是這56萬的兵馬都是劉邦倉促召集而來的。破秦以後由於利益分配不均,當時很多諸侯都對項羽心生不滿,而劉邦正是抓住了這點,以討伐項羽的名義將各路諸侯聚集到了一起,湊齊了56萬大軍。

所以說,雖然劉邦人多勢眾,但是這從各方勢力匯聚而來的56萬兵馬面和心不和,軍紀散漫,難以管理。更甚至,面對來勢洶洶的項羽,各路諸侯為求自保,誰也不願意出力,最後被三萬兵馬戰敗屬實一點都不令人意外。


再一點,劉備趁著項羽率領大軍在外平亂,彭城空虛之際,帶領56萬大軍入主彭城,一路高歌猛進,基本沒有遭遇什麼像樣的阻擋,這一下可把劉邦得意壞了,認為項羽也不過如此,連大本營都被自己端了。

因而入主彭城之後,劉邦就開始恣意享受,縱情聲色,更甚至上到劉邦和各路諸侯,下到各方將領,如此輕易的攻下楚國都城彭城之後,所有人都開始得意忘形,對彭城的防守也開始鬆懈,讓項羽有了可乘之機。


輕侃古今


彭城之戰是一場經典的奇襲與反攻之戰。項羽在半天內就以三萬兵力擊敗了劉邦的五六十萬聯軍,事實上,這是出乎意料和合理的。

劉邦的五六十萬藩屬軍組成複雜,戰鬥力低下。就連陳餘的軍隊也被劉邦騙去參加反楚聯軍。

劉邦的56萬諸侯聯軍主要由殷王司馬印、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韓王信、魏王豹等人聯合而成,這些諸侯王實際上不服項羽,但一樣不會服從劉邦。

一旦劉邦失勢,或者劉邦想完全控制諸侯的軍權,勢必引起諸侯的反抗。因此,劉邦雖有56萬兵力,但實際上真正服從劉邦命令的並不多,也不能真正掌握軍隊。

彭城戰爭大敗後,諸侯毫不猶豫地拋棄了劉邦。韓信一個接一個地清理,這才真正消化了這些力量。

劉邦本人的軍事指揮能力不足,憑藉突襲這才順利拿下守衛薄弱的彭城,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成語就清楚的揭示劉邦的軍事才能是指揮十萬人馬。

更遑論,劉邦順利拿下彭城之後,得意忘形,收集項羽宮中的美人和財寶,日夜與諸侯王們歌舞宴會了。反觀項羽,臨危不亂,迅速集結騎兵三萬,回師另闢蹊徑突襲劉邦

按理說如果劉邦軍隊多做細作和斥候當不至於騎兵入營尚且不自知,但結果是項羽早晨突襲劉邦大軍,日中就大破漢軍。追趕漢軍入泗水殺十餘萬人。

《史記·項羽本紀》: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項王聞之,即令諸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四月,漢皆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觳(音鼓)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壁東睢水上。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圍漢王三匝。於是大風從西北而起……

漢軍步兵眾多,平原環繞彭城,非常適合騎兵作戰。此外,項羽的天才指揮表明,劉邦的同盟很弱,他像一個超自然的生物出現在漢軍面前,劉邦顯然不是一個好對手。他再一次實現了項羽的無敵神話,但真正的戰爭顯然開始了。在後面的戰爭中項羽最終失敗了,只剩下了自刎烏江這個結局,說白了還是項羽承受不了失敗。他完全可以過江,招募舊部,這樣天下到底是誰的,還不一定呢。


愛好歷史的人


這的確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故事!《史記》、《資治通鑑》中均有記載。

公元前206年,項羽率五路諸侯入關中,殺秦王子嬰,秦朝滅亡。隨後項羽分封天下。可項羽封王侯封得很不公平,只封和自己關係好的,還把滅秦第一功臣劉邦分到了漢中,這造成起義軍內部很大的矛盾。

結果,當年齊、趙兩地和項羽不對付的勢力就起兵反對項羽封的齊王和趙王,劉邦也從漢中出兵佔領了關中。

公元前205年,過完新年的項羽正式發兵北上齊地平叛,結果老家彭城(今徐州市)空虛。劉邦聯合五路諸侯共計兵力五十六萬於當年夏天攻入彭城。而此時的項羽正被齊地的叛亂頭疼不已。

劉邦入彭城後,可能是這一路走得太順利,劉邦驕傲起來,沒有及時引兵北上攻擊項羽,反而搶佔了項羽的金銀財寶和美女,天天在彭城喝酒開party(收其貨寶沒人,日置酒高會)。也沒有及時部署兵力等待項羽的反撲。

項羽聽說彭城丟了,展現出一名優秀軍事家的素養。他集結精兵三萬,走微山湖西側,快速殺到彭城西部的蕭縣,切斷了聯軍的退路。隨後引軍向東,半天就從蕭縣殺到彭城。

劉邦和聯軍還在夜夜笙歌呢,沒想到項羽如神兵天降,被殺了個措手不及,大敗,當天就被殺十餘萬!敗軍向南逃跑,到靈璧縣境內被睢水攔住去路,項羽率軍從後掩殺,聯軍再次大敗,被殺和落入睢水被淹死的又有十餘萬!“睢水為之不流!”

彭城一戰,是項羽軍事生涯的又一個巔峰!劉邦聯軍五十六萬被擊潰,幾乎全軍覆沒!當然劉邦輸在沒有準備,如果劉邦提前做好部署與項羽決戰,未必會輸得這麼慘。


caniforget999


這一點確有其事,漢二年漢王劉邦“劫五諸侯兵”進攻彭城,這在《漢書》中是有明確記載的。至於劉邦一方具體的數字則不是太清晰,但是項羽的部隊是有明確數字記載的。《漢書·高帝紀》:“羽聞之,令其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從魯出胡陵,至蕭、晨擊漢軍,大戰彭城靈壁東睢水上,大破漢軍,多殺士卒,睢水為之不流。”這說明項羽以少勝多這件事是確實存在的。

事實上,劉邦的軍隊雖然多,但大多是烏合之眾,臨時組建在一起的雜牌軍。當中的魏軍,韓軍、常山軍大多面和心不和,部隊的戰鬥力根本就不高。而且,彭城是項羽的都城,也是防守最為堅實的城市。項羽將自己的主力軍隊拉到了胡陵一帶,趁機突襲漢軍,漢軍自然大敗。

項羽的用兵方略就是避免和劉邦正面衝突,以己之長攻彼之短。利用自身的精兵優勢,將聯軍衝散自行就會崩潰瓦解。


經典守望者


項羽以3萬精銳騎兵破劉邦56萬聯軍,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議,根據當時的諸多因素是可行的。

《史記》記載:“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罰楚。”

出兵的五個諸侯是,魏王豹、殷王司馬昂、河南王申陽、 塞王、翟王。雖然有五十六萬之眾,但當時楚漢之爭形勢還不明瞭,各諸侯難免有觀望態度,都想保存自己的實力,出工不出力,戰鬥力明顯會下降。

205年4月, 聯軍趁楚軍攻打齊國時,一路向東攻佔了彭城(今江蘇徐州)

漢軍攻入彭城後,因為軍紀不嚴,各聯軍士兵趁機哄搶,場面混亂不堪,防備鬆懈。

項羽率三萬精銳騎兵,趁聯軍沒有任何防備之時,連夜突襲,當時聯軍主要裝備以步兵為主,遇到如狼似虎的騎兵更是措手不及,只顧四散逃命,互相踐踏者不計其數,被追到河邊時,溺水者眾多,大敗。

這次彭城大戰,史書中沒有提到韓信,另一位將領韓王信在韓地,當時韓信的軍事才能還沒有發揮出來,也沒有得到劉邦的重用。劉邦的軍事指揮才能十萬人尚可,像這種五十六萬人的軍隊,當時要是重用韓信,情況也許不會這樣。韓信用兵,多多益善。

劉邦戰領彭城後,處於一種十分有利的戰略地位,彭城兵敗後被追到滎陽以西。這才有後來四年的“楚漢之爭”。

我是墉上閒人,希望朋友們對我的作品批評指正,謝謝!






墉上閒人


彭城之戰,項羽以3萬騎兵擊潰了劉邦的數10萬聯軍。

可以說肯定的是他有3萬騎兵,而劉邦的聯軍到底有沒有五六十萬還待考證。

因為古代的戰爭中一方,經常誇大自己的實力,以提到以起到壯聲勢的目的,比如說曹操在赤壁之戰中真實的兵力不過20萬卻號稱83萬,說白了就是威懾敵方。

而項羽的武功威震天下,單個的諸侯誰也沒有抵抗項羽的勇氣。但是他們聯合起來膽子就比較大了,劉邦感覺集結諸侯討伐項羽,主要的原因就是,

第1項羽的主力正在討伐齊國楚國。

第2,項羽殺掉了義帝,而劉邦以為義帝報仇的名義,集合諸侯聯軍。

他打出了56萬的數字,就是為了給自己壯聲勢,壯膽量,史書記載項羽在彭城外圍擊殺漢軍十餘萬,又在睢水淹死十餘萬漢軍。

也就是說,項羽的騎兵總共擊殺漢軍20餘萬,其餘的軍隊則看到項羽如此生猛,立刻都紛紛逃跑,他們也並沒有死,只是逃跑了而已。

3萬大破56萬,這個數字是有明確的記載的。

而這些諸侯在劉邦被打敗之後,就脫離了劉邦,直接投奔到了項羽,可以說這些人都是牆頭草。而劉邦這56萬聯軍打進彭城之後,什麼好事也沒做,第一件事就是搶劫金銀財寶和美女,顯然這些人是不是什麼正義之師,而當時項羽被主力部隊在齊國,所以說這幫人就在彭城飲酒作樂,完全沒有想到項羽率領的精銳騎兵長途奔襲而來。

項羽是非常的勇猛的,也很講究戰鬥策略,項羽在選擇在凌晨時激發起了戰鬥,天天喝酒的流氓們呼呼大睡,到這個時候還沒有醒來。項羽的騎兵的優勢就是可以集中兵力快速突擊,於是項羽就集中兵力對著劉邦的營地猛攻,劉邦一亂,其他的營隊的士兵也跟著跑了。

大家都是慌不擇路的抱頭鼠竄,因為劉邦的麻痺大意才造成了這個經典戰役。

而在高祖本紀中也記載,劉邦在十餘個騎兵的保護之下逃跑了,在逃跑的路上還遇到了呂后的兄弟,此時與呂后的兄弟周呂侯身邊還有數千名漢軍,劉邦依靠著數千名漢軍在滎陽不斷收集回來的漢軍,又重新掌握了主動權,站住了腳,

之後劉邦發動關中的老弱軍隊,固守漢中支援咸陽,在滎陽跟項羽接著打陣地戰,更重要的是劉邦成功策反了九江王英布讓他在背後偷襲偷襲項羽,

最終讓自己的軍隊休整好。恢復了生機,

劉邦的外交政策非常的成功,即便失敗了也又能夠迅速的恢復實力,這是項羽不具有的品質,而項羽一旦失敗之後他就不想接受失敗,甚至烏江自刎也不願去見江東父老。

這種玻璃心的將領和劉邦這種老謀深算的人對抗那不失敗是不可能的。


歷史問答人


事實上,此戰項羽雖然的確用3萬軍隊擊敗了劉邦的56萬大軍,漢軍的傷亡也的確較大,但損失的多為諸侯聯軍,而劉邦的主力軍隊損失其實並不大。

1、軍隊構成複雜,難以形成戰力。劉邦軍隊雖然多達56萬,但是聯軍組建倉促,到底有多少戰鬥力,根本無法預料,更是毫無忠誠可言。

2、劉邦準備不足,防線並不穩固。劉邦攻佔彭城之後,雖然在彭城內外佈下了層層防禦,但他的主要防禦力量卻留在了外圍,反而將軍心不穩的諸侯聯軍留在了身邊,此舉雖然成功將諸侯聯軍放在了監管之下,卻也造成了外緊內松的防守局面。

3、項羽戰略得當,弱點尋找準確。在瞭解到劉邦部署的防線之後,迅速找準薄弱點,充分發揮騎兵靈活機動的作戰特點,繞到彭城以西,從背後對漢軍發動進攻。劉邦的主力全部都部署在了項羽回援的方向,根本沒有預料到背後來敵,諸侯聯軍在項羽的攻擊之下只進行了有限的抵抗,便迅速陷入潰敗。

4、項羽持續追擊,難以阻止抵抗。在擊潰諸侯聯軍之後,項羽並未給劉邦重新收攏殘軍、穩固陣腳的機會,而是一路追殺毫不停歇,陷入潰敗的漢軍在這種追擊之下根本無法形成有效戰力,而沒有士氣的士兵,就算數量再多,也不過是待宰的羔羊,項羽的追殺更像是單方面的屠殺,這也是此戰傷亡如此嚴重的主要原因。

彭城之戰的結局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此消彼長之下,軍隊的數量已經無法充分反映出兩軍的戰力,劉邦的56萬大軍就像是一片大布,而項羽的3萬大軍就像是一把尖刀,尖刀猛刺之下,布豈有不破碎之理?


戰爭史錄


劉邦利用項羽違背“懷王之約”,於是開始討伐項羽,意在消滅楚軍,消滅項羽。

僅僅用了八個月,項羽設置的四道防線就被聯軍攻破,劉邦居然攻破了項羽的國都彭城。

遠在齊國同田橫作戰的項羽得知彭城失守後,留了一部分軍隊之後,直接率領3萬精銳騎兵奔襲劉邦的所在的彭城。

而這邊劉邦認為楚軍正陷於對齊軍作戰的泥沼中,沒有辦法攻擊自己,於是就沒有做好準備。項羽帶著三萬精騎晝伏夜出,利用對地形的熟悉,避開了劉邦的防守力量,突襲了彭城。

一時鬆懈的諸侯聯軍面對突如其來的楚軍嚇得亂了陣腳,只顧著到處逃命,楚國軍隊大勝。

楚軍乘勝追擊,斬殺逃跑與落水的士兵數十萬,大獲全勝。楚國軍隊大勝了,但是並不代表劉邦手下真的有56萬人馬。

劉邦手下的軍士人馬我保守估計最多10到20萬之間了,就我們所知道的三國演義裡的赤壁之戰,曹操號稱80萬之眾,實際上最多也就20萬。

因此,這個56萬是虛報的,有水分,不值得一提。

最後在說,這場戰爭,劉邦之所為會輸,是因為他自己驕傲自大,目中無人的結果,而楚霸王項羽拿出了他在與秦軍交戰時候的破釜成舟的氣勢,狹路相逢勇者勝,因此劉邦必敗無疑,在加上劉邦的幾十萬大軍是雜牌軍,裡面有新降的降兵,不聽劉邦的指揮,所以才會和楚軍一觸即破。失敗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說,彭城之戰,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爭,但是他的軍士數量是相當有水分的。有被野史誇大的的成分。

但是劉邦顯然是老謀深算的人,雖然被項羽擊敗了,但是他很快就恢復了實力。因為劉邦的政治能力顯然要比項羽的軍事能力更加的強悍,他既然可以讓這些諸侯和他一起聯合,卻對付項羽,自然有他收買這些人的方法,雖然他這一次失敗了,實際上死亡的人數並不多,大部分人都是潰逃了,而當他收攏了這些潰逃的士兵之後,他的元氣又恢復了,這與項羽不同,他的手段得罪了大部分的諸侯,很多的諸侯對他的分封制度不滿才導致了戰亂頻繁。即便是他能獲得戰爭的勝利,最終也不免失敗。這就是項羽打仗不靠腦子,只靠軍事實力的後果。


少數民族南下


彭城之戰是一場突襲與反突襲的經典戰役,看似項羽以三萬兵馬僅用半日就擊潰了劉邦的56萬諸侯聯軍是一個不可能的奇蹟,實際上卻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

劉邦的56萬諸侯聯軍成分複雜,戰鬥力底下,甚至陳餘的兵馬還是劉邦靠欺詐才哄騙來參與反楚聯軍的。

劉邦的56萬諸侯聯軍主要由殷王司馬印、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韓王信、魏王豹等人聯合而成,這些諸侯王實際上不服項羽,但一樣不會服從劉邦。只不過想跟著劉邦佔好處,佔便宜罷了。

一旦劉邦失勢,或者劉邦想要徹底掌握諸侯們的兵權,勢必要引起諸侯們的反抗。因此劉邦雖有56萬大軍,實際上真正聽命劉邦的嫡系並不多,其無法真正掌握大軍。

彭城之戰大敗之後,這些諸侯王都毫不猶豫的拋棄了原本的大哥劉邦,韓信挨個收拾一遍這才真正消化這些牆頭草的勢力。

劉邦本人的軍事指揮能力不足,憑藉突襲這才順利拿下守衛薄弱的彭城,勝利之後志得意滿,貪圖美色酒宴財寶,對項羽的反擊掉以輕心。

韓信和劉邦有過一次耳熟能詳的對話,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成語就清楚的揭示劉邦的軍事才能是指揮十萬人馬。56萬成分複雜,各有調令的軍隊,劉邦是根本沒有能力統領好的。

更遑論,劉邦順利拿下彭城之後,得意忘形,收集項羽宮中的美人和財寶,日夜與諸侯王們歌舞宴會了。反觀項羽,臨危不亂,迅速集結騎兵三萬,回師另闢蹊徑突襲劉邦,三萬騎兵行動起來迅捷如風,卻也動若雷霆。

按理說如果劉邦軍隊多做細作和斥候當不至於騎兵入營尚且不自知,但結果是項羽早晨突襲劉邦大軍,日中就大破漢軍。追趕漢軍入泗水殺十餘萬人,窮追猛打之下再次將漢軍趕入睢水再次擊殺十餘萬。最後重重包圍劉邦,如果不是天降大風,劉邦或許就此告別歷史舞臺。

《史記·項羽本紀》: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項王聞之,即令諸將擊齊,而自以精兵三萬人,南從魯出胡陵。四月,漢皆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項王乃西從蕭,晨,擊漢軍,而東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漢軍皆走,相隨入觳(音鼓)泗水,殺漢卒十餘萬人。漢卒皆南走山,楚又追擊至靈壁東睢水上。漢軍卻,為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睢水為之不流。圍漢王三匝。於是大風從西北而起……漢王乃得與數十騎遁去。漢軍諸侯聯軍多步兵,而彭城周圍是平原,非常適合騎兵發揮,再加上項羽的天才指揮,窺破劉邦聯軍薄弱,繞道天降神兵般出現漢軍面前,這是一場酣暢淋漓的軍事藝術傑作。而劉邦顯然不是一個好對手,再次成就項羽的不敗神話,但真正的戰爭顯然才真正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