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您現在一年讀幾本書?

褚逸飛


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浮躁的社會腳步匆匆,已鮮少有人能在工作生活中抽出時間閱讀書籍,或許是認為讀書對人生已無用處,又或許是無法靜下心來品讀書籍。

一年讀幾本書,其實讀幾本書當真不是非常重要,重要的是讀了以後或多或少有些感悟,多也好,少也罷,也許以後你不會記得書中的內容,但是讀書時你腦袋曾經思考過,這會對你的思想產生影響,這也是為何腹有詩書氣自華。

去年一年下來,我閱讀了一些書,包括東野圭吾《白夜行》,餘華《活著》《許三觀賣血記》,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等書籍。我自認為讀的也不是很多,但是每讀完一本,我便會寫下讀後感,算是鍛鍊文筆,也算是記錄自己所讀過的書籍,重要的就是在閱讀對時候我會思考,偶爾提筆寫下一句書評,這也是極好的。

《活著》這本書,讀完以後深深地體會到了解放前人民水深火熱的生活,生活不易,如今的和平年代是烈士們用鮮血換來的。整本書固然是個悲劇,卻也是那個年代最真實的寫照,命運起起伏伏,對人們進行殘酷的打擊。

《白夜行》讀完後,更多的是佩服作者強大的思維體系,故事環環相扣,毫無關聯卻又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雖然是一本懸疑小說,但東野圭吾之所以如此著名,自然是因他所著的書有思想,有靈魂,好比《白夜行》便是毫不留情揭露了社會的黑暗,人性的貪戀和扭曲的道德,文中兩個主人公因少年時的經歷,埋下了惡果,開了花結了果,逐漸扭曲,鑄成大錯。

也使得兩位主人公只能在白夜裡行走,無法觸摸不屬於自己的陽光。

如果時間充足,我個人建議大家都可以多讀書看書,讀書沒有任何壞處,上班族也好,學生也好,讀書都會對你讓你得到昇華,個人認為,可以讀一些名著,先從通俗易懂的讀起,閱讀能力有多提升後便可挑戰一些較難的書籍。

本人是長期會每天抽出一兩個小時看書,時間很寶貴,與其拿著手機刷抖音,倒不如花時間看看書,個人比較愛看懸疑類小說,還有歷史,最近正在閱讀《武則天大全集》,實在是很想知道,男尊女卑的時代,武曌是如何一路過關斬將登上皇位的。

浮躁的生活讓我難以靜心,唯有讀書的時候方能有一片安靜的天地,有時間一年多讀幾本書也無妨,時間不夠偶爾閱讀也是可以的,把讀書當成一種興趣愛好而不是必須完成的任務,這樣的讀書理念才會更讓人開心。




須臾等待


因為我學的專業是漢語言文學,所以一年有比較多的時間用來看書,並且老師也經常要求我們多看書,多寫讀書筆記,尤其是大二上現當代文學課的時候,老師要求我們一學期寫50篇讀書筆記,那個時候應該是大學看書看得最頻繁的時候了。

我在那個時候把很多現代文學大家的作品都看了一遍,現代文學六大家: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俗稱“魯郭茅巴老曹”,我把魯迅的很多作品都看了一遍,主要是他的各種小說集、雜文集等等,加上巴金的作品也差不多看了,其他零零散散的,應該有30多本吧。

其實關於“本”這個概念有點模糊,因為一本書可以很厚,比如《紅樓夢》那種鴻篇鉅製,你看完一本這樣的書得花一週吧,有的書是很薄的,像魯迅的《吶喊》、《彷徨》,你一天就可以看完了。

我覺得要看書的話最好選擇名著去讀,名著能帶給你的審美感受是爽文難以帶給你的。比如你去看《紅樓夢》,那裡面的很多句子單個拎出來就讓你覺得韻味十足,像寫寶玉外表是“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曉之花,鬢若刀裁,眉如墨畫,面如桃瓣,目若秋波。雖怒時而若笑,即嗔視而有情。”,這樣的文筆比那些網絡小說只會寫人家長得好看讀起來就有趣多了吧。其實很多網文寫人的外表也是從名著中學來的。

我現在也一直在堅持讀書,大一大二的時候讀完一本書就會做記錄,那時候一年是70本左右吧,只是後來我覺得去圖書館借書太麻煩,也不想再把沉重的書本背來背去,索性買了一個kindle,也就是不傷眼的電子書閱讀器,拿起來很輕便,而且可以隨時隨地看自己想看的書。大三因為考教資和學年論文的事時間擠掉了一些,寒假裡我也在堅持看書,估計今年會看50本書。


知宛文苑


不記得自己是如何愛上讀書的,只記得小學五年級的一個暑假,午睡醒來已近黃昏,夕陽把整個屋子染成金黃色,有種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覺。

望著斜陽莫名的惆悵,突然很想知道山外邊到底是怎樣的世界,百無聊賴中去雜物間亂翻,看見了讀高中的姐姐的語文課本,吹吹上面的灰塵讀了起來,對讀書的喜好便由此一發不可收拾。

去年一共讀了30多本書,今年的目標是讀書100本。不是我貪多,而是今年打算好好寫作,如果沒有持續輸入的話,輸出必然不可能成立。而且去年一邊帶不滿一歲的寶寶一邊工作,還能讀30本,今年寶寶也大了、我自己也有規劃了,我對完成100本的目標是有信心的!

因為性別的原因,我格外喜歡讀女作家的書籍,比如張愛玲、李碧華、嚴歌苓等的作品。除此以外,我也非常關注以女性為主人公的作品,類似於梁曉聲的《扦子》、蘇童的《妻妾成群》、角田光代的《坡道上的家》這樣的作品。

今年我打算讀的書主要分為三大類:

  • 1女性文學。因為我特別喜歡張愛玲的作品,雖然以前讀過她的大部分文章和書籍,今年計劃重讀一遍。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發現我們對同一本書的感想也會發生改變。據說30多歲已婚,是最適合讀張愛玲作品的年齡。除此以外,網上買了李碧華的短篇小說集,一共五本,已經列入計劃書單了。
  • 2寫作書籍。作為一個文字愛好者,最怕的事情就是——想下筆的時候卻寫不出東西,受觸動的時候卻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我目前就有這方面的困擾,所以今年會特意去看一些教授寫作的書籍。比如《如何寫影評》、《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等等。
  • 3文學經典。讀流行文學讀久了,再看經典作品會不習慣,甚至有點讀不下去的感覺。自媒體紅利期,讀書也變得越來越功利,但經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一定有其過人之處,所以今年會刻意去讀一些世界經典名著。比如:《紅樓夢》《小婦人》、《吶喊》、《圍城》等。

作為一個30出頭,上有老下有小,每天奔波於工作、生活和育兒之間的中年女性,日常能接觸到的外部世界其實非常有限,我覺得我們都應該努力為自己構建一個“自我世界”,起碼在這個世界中我們是暢快的、可以自由呼吸。

讀書是我為自己構建的一個不同於家庭和工作的“自我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我不是誰的女兒、誰的母親、誰的同事或者誰的顧客,我只是我自己。我能在這裡得到珍貴的自由。

騎白馬的貝瑪:我有一家溫暖的民宿和一個可愛的寶寶,喜讀書,愛旅行,關注女性成長和終生學習,願用文字與你分享生活中的美、暖與感動。


騎白馬的貝瑪


我一般都是睡覺前看個十幾二十頁紙質書,一本不看完絕不拿出第二本在身邊,一年也就看個三五本,都是正能量的學習類書籍。上下班早上散步我選擇聽書科普新聞類,我自己慢慢總結讀書一次不可貪多,要做筆記,理解性閱讀


城裡鄉間的梅姐


平時喜歡把我的讀書情況和電影情況記錄在豆瓣小程序裡。今年回顧往年的讀書情況來看我反2017年和2018年讀書比較多,2019年可能因為出去工作的原因,反而沒怎麼讀書了,然後這段時間疫情不能出門,這個月在家還讀了挺多書的,我的讀書速度相對來說比較快吧,我覺得這也不是一件好事,讀書讀的多沒有讀懂,其實也只是走馬觀花,並沒有汲取多少知識。

接下來的計劃我希望是一個月讀4本書,平均一週一本書,但是一定要把這本書讀懂,最好還是寫一下讀書筆記,把書的內容轉化成自己的內容,我之前看到過一句話:

未經你思考過的知識永遠都不是你的知識

所以讀書並不在多,重要的是你真的讀懂了這本書沒有。可能讀有的書籍只是一種消遣和娛樂以及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但是我覺得大部分人讀書還是希望能從書中獲取一些有用的知識,所以我們一定要想清楚自己讀書的目的是什麼,你讀這本書是想學到什麼東西?這本書又真的給你帶來了什麼樣的改變。



童阿童n


一年讀幾本書,我想很多人不會計算,有些朋友也有擬訂計劃,但到頭來完成的人卻不多,我現在在讀四書五經,因為前段時間有一件事對我打擊很大。生活中的我,也挺羨慕國外的一些文化,從事國外的一些節日,也會在心裡默默的拿出來和中國相比,覺得我們這裡總有些不如意的地方,然而,我是被國學大師南懷瑾老師罵醒的。他教育我說,你連我國的文化精髓,四書五經都沒讀過,有什麼資格去覺得自己國家的文化不如別的國家呢?我想這也是呀,等我們徹底瞭解了國學以後,才可以討論自己的理解,現在崇洋媚外不就是吹牛逼嗎?



鄭建強


2019年讀了四十本書,最喜歡的是這幾本《背叛》《黃帝內經》《烏合之眾》《遙遠的救世主》《冥想》《卜筮正宗》

《背叛》《遙遠的救世主》的作者系同一人,這兩本書的現實指導意義很深刻,可以跳出表像,學習社會發展的真實不虛的底層邏輯。《烏合之眾》讓我們知道,進入一個群體,會智慧降低。值得多看幾遍!

《卜筮正宗》是一本古代預測未來命運,國運,農業種植,丟失,財運等等的卜卦書。看這本書要辯證學習,同時也可以去看出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卜筮在很多時候對事物的走向有一定的意義!

《黃帝內經》我看了幾遍,也試著給自己做了一些身體調理,覺得非常棒!中醫養生調理是真正的天人合一,能讓人身體健康,長壽兩甲子而覺短的高級科學!



艾中頤


一年讀幾本書?其實這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標準,他是因你自己工作之餘的時間而定的。就我個人而言,因為自己是在體制內工作了,朝九晚五,閒暇時間比較多,因此除了看電影、玩手遊、打球等娛樂活動外,我每個月會堅持看完一本豆瓣8分以上的書。

我認為讀書不在多在於精,一本好書在你看完後總能讓你有所收穫,無論是感情,生活或者處事!這樣讀書才有意義。

2019年這一年,我看過印象深刻的書有餘華的《活著》,毛姆的《月亮月六便士》,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等,《活著》讓我明白生活的不易以及現代生活的美好,更讓我更加珍視現在的生活。《月亮與六便士》讓我思考是否忠於自己的真正愛好還是墨守成規幹著一些自己不是那麼感興趣的事。《沉默的大多數》讓我思考作者描繪的文革中的種種遭遇所體現的不同的人性以及人生感悟。每一本書我都感覺受益匪淺!從而結合自己,思考屬於自己的人生。

所以,一年讀書的數量不重要,根據自身情況而定就好。但是,一定要讀有所獲,方能不負好時光!



桑榆非晚2233


我大概是平均每週一本的節奏,我讀書一般按下面的方式進行安排:

年度主題

我每年元旦之前那幾天會對自己一年以來的生活各個方面進行總結和覆盤,然後做出下一年的規劃。讀書一直是我這個年度規劃裡面的一項,每年都會根據自己的需求、愛好、欠缺等等定一個讀書主題,然後一年裡就圍繞這個主題進行書籍選擇。例如我2019年的讀書主題是:人物傳記。當然,這一整年絕大部分是讀人物傳記,也不排除讀一些緊急需求或偶爾特別感興趣的,我2019年共讀了48本書,其中人物傳記有40本。

找書屯書

定好年度主題之後,就開始圍繞這個主題蒐集書籍,現在網上百度這類書籍瞭解大概情況,然後去噹噹相關分類裡去瀏覽,看到合適的就添加到購物車,注意這裡只是添加到購物車,為了方便自己對比查看用的,而且就算真的要在噹噹買,也能隨時找到鏈接。購物車添加足夠多時,就開始對比、選擇、篩選,直至確定第一批書單。然後——我一般會選擇去書店現場買!因為在北京,而且公司就在北圖隔壁,所以很方便。除非實體書店沒有,我才會選擇噹噹。

看書節奏

我給自己定的是每週一本書。這個節奏不快也不慢,不用太著急趕時間,一週的業餘時間就算還有其他愛好也足夠看完一本300頁左右的書了,況且大部分書基本都在300頁上下。我看書的功利性不強,只是愛好和為了精神享受,所以喜歡精讀慢看,喜歡邊看邊思考,一週一本恰到好處。而且,這樣下來,一年也能看50本,已經很可觀了。

簡單總結

每次看完一本書,其實心裡還是有點小成就感的,尤其是把這本書放進書架的已看欄,然後在未看欄挑出一本的時候,有種收穫的感覺,很美妙。然後,我會對看完這本書進行一個小小的總結,用一段文字來記錄自己讀後的一些感受和所得,然後我會分享到朋友圈和大家共享。

紙質情結

最後一點作為補充吧,我有看紙質書的情結,喜歡觸摸紙質書的那種親切感,而且我選擇書都是先看封面的,對封面心儀的基本就不考慮其他版本了。我新搬來的這個房子裡有三個大書架,次臥一個書桌上面的,書房一個落地的,客廳一面牆落地的!我已經20年不看電視,電視牆的那面牆做成了整面的落地書櫃,看著這些書真的是一種享受,很寧靜的那種享受。

這是我的看書的一些情況,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讓我們一同“漫步雲書”,讓書籍豐盈我們的精神、靈魂和夢想!


漫步雲書


籠統的計算了一下,應該在100本以左右……

近代文學,包括明清小時,這些這些書基本上是白話文,讀起來較快;而古籍方面,比如孔孟老莊,二十四史,楚辭漢賦,唐詩宋詞,這些作品文言文功底不好,讀起來就慢的多了!

讀書分為兩類,一是紙質書,是供在家讀的,還有是零碎時間的利用,只能讀電子書。不過個人覺得電子書時間長了對眼睛傷害較大,所以儘可能多讀紙質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