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谁能通俗易懂地解释下土木堡之变的前因后果?

象牙山霸道总裁


土木堡之变是由自我膨胀至极的大太监王振导演的一场差点断送明王朝的活报剧。

王振,河北蔚县人,曾考取过秀才(也有说是举人),初通文墨,能说会道。也许是科举之路太过艰难,王振选择了走条捷径,自阉入宫,服伺东宫太子朱祁镇。1435年朱瞻基死,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即英宗皇帝。王振随驾,但受太皇太后张氏和阁臣“三杨”压制,不敢炸刺。

随着太皇太后及“三杨“,死的死,老的老。皇帝年少,被王振哄的团团转。王振胆子逐渐大了起来,偷掉太祖立于朝堂上的那块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铁牌。把大明王朝的控制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不但朝廷上尽是其死党亲信,就是边关要塞,他也派他的太监“儿孙们”镇守。

蒙古人被永乐大帝赶到漠北后,经过几十年的兼并融合,其中瓦喇部渐渐取得统治地位,对明朝北部边疆构成威胁。

原来明廷为安抚蒙古人,每年蒙古人向明朝贡马,明廷会给予高于马价值的赏赐。等到王振掌权,蒙古人行贿王振,得到的赏赐越加丰厚,蒙人的贡马规模也就越来越大。

到了1499年,蒙古人组织了近三千人的贡马队伍,于二月来到京师。

也不知道王振那根筋搭错了,不但克扣赏赐,马也是按价值的五分之一做价给钱,这个举动激怒了蒙古人。

瓦喇便发四路大军攻明,太师也先亲率主力攻击大同。大同主将是王振亲信太监郭敬,结果让也先打了个稀里哗啦。

王振在京城接到边关如雪般告急文书‘,极力撺掇朱祁镇御驾亲征,年轻气盛的皇帝和自我膨胀至极太监王振,根本不听众大臣的规劝,匆忙拼凑了二十多万部队(对外号称五十万),在备战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草率出征。

一四九九年七月,王振趾高气扬的率领着由皇帝及诸多王公大臣组成的大军,浩浩荡荡的往西北方向开拔了。此时正值伏天,气候炎热,阴雨绵绵,加上后勤供给不足。虽英宗王振自信满满,可士气渐渐低落下来。

部队好不容易走到大同(其实是瓦喇故意引诱明军,以期伏击歼灭),到大同后,王振听太监郭敬报告,瓦喇兵如何凶悍,明军死伤如何惨重。他害怕了,又慌忙下令班师回撤。

本刻加快行军速度,尽快赶回长城以内,可王振又嘚瑟起来,下令大军绕走蔚州,借天子车驾好在乡亲们面前显摆显摆。走着走着,王振一想,不行!几十万大军把自家的庄稼糟蹋咋整?又下令原路返回,改走宣府奔居庸关。这一折腾给了瓦喇兵追击的时间。走到土木堡他下令宿营。兵部尚书邝埜极力劝道,此地距居庸关不过三四十里,进了关就安全了,既是蒙古大军赶来,明军也可据险而守。王振大怒,把邝埜弄到毒太阳底晒了半天。

王振想的挺好,晚上在土木堡好好睡一晚,明早起兵进居庸关。可早晨一睁眼,也先率大军早把土木堡围了。

时值八月,酷热难挡,士兵饥渴难耐,但土木堡地势很高,士兵们挖了几丈深也没挖出水来。土木堡城南十里有条小河,也先网开南面不围,假意和明军谈判。王振不知是计,下令移营,渴的嗓子眼冒烟的明军士兵,见了水不打自乱。这时埋伏在四周的瓦喇兵冲杀出来。

结果可想而知,皇帝被俘,王公大臣死五十多人,明军已乎全军覆没,王振被愤怒的士兵打死(樊忠抢大铁锤砸烂了王振的脑袋)。

土木堡之战,皇帝被敌人擒获,明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到京城。朝堂一片混乱,多数大臣主张迁都避敌,毕竟南京还有一套班子。侍郎于谦力排众议,坚守拒敌,并采取果断措施,扶朱祁镇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继位(断了瓦喇人对明朝最大的要挟),是为景泰皇帝。于谦任兵部尚书,全力组织军民守城抗敌。于谦率京城军民打退了瓦喇兵,使大明王朝没有重演“靖康之难”的悲剧。

一年以后,瓦喇人把己经没有利用价值的朱祁镇无条件送回。朱祁钰把哥哥安排在南宫,尊为太上皇(据我所知,哥哥做太上皇的仅此一例),朱祁钰对哥哥不放心,封闭南宫。

七年后,朱祁镇在大将石亨;大太监曹吉祥等人拥立下,复辟成功。改元天顺。朱祁钰在睡梦中被赶下皇帝宝座,不长时间抑郁而终。

夺权后的朱祁镇,立即处死了挽大明于即溃的于谦!毁景泰陵,杀其姬妾,不准弟弟进皇陵。并为王振平了反。

土木堡之变虽不象安史之乱那样,打断了李唐王朝的脊梁。但大明王朝经此打击元气大伤。






沧州老夫子


《大明风华》播出不久,张艺兴所扮演的朱祁镇可谓是让人又爱又恨。看了电视剧的改编人们不免怀疑,他所经历的土木堡之变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且听我细细道来。

土木堡之变正是指朱祁镇继位第十四年(即明朝正统十四年),其北征瓦剌被俘的一件事。土木堡之变不仅使皇帝被俘,皇室颜面扫地,还战死了他的曾爷爷朱棣留下来的五十万大军,导致了明朝的权力断层。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时明军的对手—瓦剌。可能瓦剌你不太熟悉,但是你一定知道元朝的蒙古军队。明朝兴起后,蒙古人退回大漠,北元分裂为鞑靼和瓦剌,此次争端不休。永乐年间,瓦剌佯装与明朝交好,对明称臣,一同削弱了鞑靼的势力。这样,瓦剌一家独大,野心勃勃。直到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瓦剌太师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却多报1000人,目的是向明朝中央邀赏,由于危害了宦官王振的利益,他不肯多给赏赐,按实际人数给赏,这样就引起了事端。

瓦剌首领率领各部分为四路向内地侵扰,明朝将领率军队万人进行还击。我们都知道明朝的皇帝都十分有气节,有“天子守国门”之气概。前线的败报不断传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准备亲征。要知道,皇帝亲征就必须找一个可靠的人留守京城,故而,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然后和王振带领约25万大军(号称50万)从北京出发。

由于组织不当,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皇帝身边的王振专断,不仅行军路线屡变,导致士兵疲惫不堪。甚至为了自己的颜面,改变大军行进的方向。导致慌不择路,皇帝率领的明军狼狈逃到土木堡,而瓦剌军紧追不舍。由于土木堡地高缺水,瓦剌控制着水源。明朝军队不战而败,导致五十余名随行出征的文官武将战死,王振也在这场战争中死去,明英宗朱祁镇被俘。

国不可一日无君,他的弟弟,郕王朱祁钰在兵部侍郎于谦和孙太后支持下,即位为帝,尊奉明英宗为太上皇。直到景泰八年(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发生夺门之变,当然,这是后话了。


历史小仕女


土木堡之变,太监干政的恶果。

公元1449年六月,由于明朝没有能够满足瓦剌的无理要求,瓦剌太师也先率军入侵明朝,攻陷明朝很多地方。

当时大太监王振把持朝政,王振极力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群臣劝阻无效,明英宗令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

王振不懂军事,军政事务却是王振一个人说了算,随征的文武大臣却不使参预军政事务,军心慌乱。

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不明真象,以为瓦剌害怕强明军,下令追击,后听说前方惨败,则又惊慌撤退。

这时的王振仍不顾军情紧急,还在想着抬高自己,退兵时王振欲让明英宗经过其家乡蔚州,显示自己的威风。后来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所以多次改变行军路线,导致士兵疲惫不堪。瓦剌大队追兵追袭而来,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

1449年8月13日,明军狼狈逃到土木堡,瓦剌军紧逼明军,明军溃不成军,愤怒的明军杀死了王振,但已经无力回天,明军惨败,文武大臣死伤无数,明英宗本人也做了俘虏。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精锐军队损失殆尽,文武大臣死伤甚众。

大臣于谦立朱祁玉为帝,打退瓦剌的进攻,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后明英宗返回明朝,发动夺门之变,重新获得帝位,杀死以于谦为首的大批大臣。

经过两次事变,明朝损失了大批人才精英,明朝军事顶峰已成过去。

边防政策由积极进攻转变为被动防守,最终形成了著名的九边防御体系。





知无为而有益


土木堡兵败的罪魁祸首真的是王振?

一般传统史学观点如《明史》、《明实录》都认为此战大败的原因是由于太监王振干政所导致的,明英宗受到奸人王振蒙蔽,才酿成天子被俘虏,全军覆没的惨剧。

而王振是何人?明英宗的曾祖父明成祖在位时便净身入宫,历宦三朝,又自小作为明英宗太子伴读,深得太子信赖。王振干政一定程度是是存在的,如打压文官集团、残害文武官员、陷害名将于谦,但是,一个太监能得宠到随便改变由兵部决定的行军路线?

王振所代表的基本上都是明英宗自身意志,也就有了明英宗夺门之变后对王振召魂平反。

所以我认为,王振固然有很大的责任,古人讲究为尊者讳,所以将所有原因归咎于王振,而一个太监究竟真的是能做到挟天子出征,还是为天子背锅呢?

明英宗意气风发,想要如汉武那般开疆拓土,可京城中含着荣华富贵的年轻人又怎么会明白战争不是儿戏,或战或走举棋不定不说,以疲惫之师居然正面硬撼北方铁骑,回京时居然又临时改道,这些都是英宗所为,倘若少耽误几日,明朝精锐会否不尽失于此战役?


土木堡之变的起因

蒙古族瓦剌部落向明朝贡马邀赏,宦官王振不愿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遂于同年七月,分四路兵马骚扰明朝。

而二十三岁的明英宗也同样想要建立功业,加上王振的耳边风,明英宗随即率兵北上亲征。


土木堡之变造成的后果

  • 军事上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北京保卫战,明朝三大营精锐尽失,幸得于谦用兵入神力挽狂澜,才免都城沦陷 ,北京后方的河北山西才不至于生灵涂炭。
  • 政治上导致了后来的夺门之变,明英宗回归之后皇位争夺导致政局混乱,明朝土木堡之变导致了大明开国武将家族和靖难武勋新贵全部死光,同时以于谦为代表的文臣开始掌控军权,文贵武贱的局面开始形成。

蝉鸣七月


“土木堡之变”,不仅导致京营主力和功勋、武将集团出现严重断层,就连明英宗自己也沦为了瓦剌俘虏,更严重的是,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正在蒸蒸日上的大明王朝此战之后开始逐步走向衰弱,因而“土木堡之变”也被认为是明朝中衰的标志性事件。那么,“土木堡之变”为何会发生,它到底对明朝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原因:明成祖五征漠北打破草原均衡,明宣宗策略失误埋下巨患

“土木堡之变”的爆发,可以说与明成祖朱棣至明宣宗朱瞻基期间的施政策略密不可分,正是由于明成祖五征漠北打破了草原的势力均衡,而仁宣年间的战略收缩直接给了瓦剌一统草原机会,明宣宗对内廷的调整则给了王振干政的可能。

1、明成祖五征漠北打破草原均衡。明朝洪武年间,为了彻底消灭退往草原的北元势力,朱元璋曾多次发动北伐,并最终于捕鱼儿海之战彻底击溃北元主力,此后黄金家族开始逐步丧失对草原的统治,而北方草原逐渐分裂为瓦剌和鞑靼两大势力,为了争夺草原,他们之间彼此争斗不断,虽然奉黄金家族后裔的鞑靼占据一定优势,但也无力彻底消灭瓦剌。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由于鞑靼可汗本雅失里杀死明朝使臣郭骥,明成祖一怒之下令丘福率军十万讨伐鞑靼,结果全军覆没。为了彻底解决北部边患,明成祖朱棣分别于永乐八年(1410年)、永乐十二年(1414年)、永乐二十年(1422年)、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先后五次亲征蒙古,而除了第二次对瓦剌实施打击之外,其余四次均已鞑靼为主,历经明成祖的多次打击,鞑靼实力大损,原本势力均衡的草原局势就此被打破。

2、仁宣年间战略收缩导致瓦剌崛起。明成祖朱棣最终倒在了第五次北伐回师途中,而他的继任者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鉴于明成祖时期连年对外用兵,国力损耗极大,再加上鞑靼屡遭打击之后北方边患已经得到一定缓解,因而对于北方草原开始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明朝的战略收缩,再加上鞑靼的衰弱,于是瓦剌部顺宁王马哈木之子脱欢先是攻杀了鞑靼太师阿鲁台,又杀死瓦剌部贤义、安乐两王,一统瓦剌各部,并奉孛儿只斤·脱脱不花为汗,瓦剌开始崛起。不过,瓦剌虽然崛起,但它此前不过是黄金家族的姻亲,并没有足以号令整个蒙古草原的威望,于是瓦剌又通过攻打察合台汗国,击败并强娶了卫思汗的妹妹哈尼木公主,从而使得瓦剌也拥有了可以号令草原的黄金家族血统,最终一统蒙古草原。

△宣德九年(1434年)时瓦剌已经统一草原

3、明宣宗对内廷调整导致宦官干政。明朝建立之后,太祖朱元璋汲取前朝教训后,对宦官限制极为严格,包括不许宦官识字。然而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期,他为了让宦官帮助自己处理文件,成为连接皇帝和内阁之间的桥梁,于宣德元年(1426年)设立“内书堂”教授宦官读书,之后又设立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协助自己处理公务,其中秉笔太监负责代替皇帝行“批红”之权,而掌印太监则负责最终的审核盖印。虽然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宦官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但他的这种做法无疑给了宦官干政的可能性,而且宦官一旦大肆干政,完全可以利用皇权对外廷形成压制,明英宗时期的王振专权便是典型恶果。

明英宗朱祁镇继位之后,早期内廷有太皇太后张氏坐镇,外有“三杨”辅政,倒也一定程度延续了“仁宣之治”,但随着张太后和三杨的先后去世,深受朱祁镇宠信的王振开始擅权专政,而已经崛起的瓦剌也在积极谋求南下,土木堡之变的大幕就此拉开。

过程:瓦剌南下明英宗率军亲征,王振连犯五个错误明军惨败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太师也先(脱欢之子)率军南下,兵分四路大举犯边,明朝边军初战不利,尤其是大同一路损失惨重,“塞外城堡,所至陷没”。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蛊惑之下,不顾大臣劝阻,任命其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然后抽调包括京营在内的50万大军(实际20万左右)开始御驾亲征。

按理来说,明朝此时立国不过八十余年,距离朱棣五征蒙古更是仅仅过去了25年,明军的战斗力虽有下降,却也不至于不堪一用。明军之所以会惨遭战败,正应了那句“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王振连续犯下的五个错误,直接将明军带上了绝路。

错误之一:固执北上。同年八月一日,明军抵达大同,也先见明军势大,遂收拢军队后撤,意图将明军诱入草原,从而发挥自己的骑兵优势,伺机歼灭明军。得知也先撤军,文臣武将接连劝说明英宗返回京城,然而王振却认为也先这是畏惧明朝王师,因此坚持命令大军北上。

错误之二:匆忙撤退。在王振的指挥下,明军只得继续北上,先头部队很快与也先大军遭遇,以步兵为主的明军与也先骑兵野战,结果可想而知,旋即遭遇大败。王振得知前线战败后,在军队足有也先数倍的情况下,竟然又产生了畏敌之心,慌忙下令军队撤退,并以三万骑兵殿后。由于明军兵力仍然庞大,且有三万骑兵殿后,也先虽然不愿放过明军,却也不敢轻举妄动,只得远远缀在明军之后以待良机。

错误之三:屡变路线。眼看大军离开了边关,而也先又未展开追击,王振便又产生了轻敌思想,突发奇想的请求大军回返时经过自己老家蔚州“驾幸其第”,也来个“衣锦还乡”。于是,大军便未按照“宣府-居庸关”原路返回,而是向南过蔚州从紫荆关入关。然而,向南行进了一段之后,王振又担心大军路过会踩坏自家的田园庄家,便又率领大军北返按照原路返回,结果由于这段绕行,导致士兵疲惫不堪。

错误之四:驻军险地。大军抵达宣府之后,瓦剌大军便再度追了上来,并将殿后的三万明军起兵“杀掠殆尽”,突然的惨败导致原本有序撤退的明军开始极为狼狈的向居庸关逃窜。八月十三,大军逃至土木堡,而瓦剌起兵则紧紧咬着明军也来到了土木堡外围。兵部尚书尚书邝埜表示也先骑兵行军速度极快,土木堡虽然地势较高,但无泉缺水,不利于大军驻扎,建议大军加紧行军,尽快返回居庸关,进入关内后再做修整。但王振见明军一路疾行早已疲惫不堪,而自己也累得快散架了,加之土木堡距离居庸关并不远,于是予以拒绝,令大军在土木堡修整。

错误之五:自乱阵脚。明军虽然身处险地,但却占据了地利,也先也不敢贸然发动进攻,便趁机占据了土木堡之南十五里的河流,断绝了明军水源。饥渴难耐的明军挖井两丈仍无用水,派兵前去取水却被瓦剌军所阻,大军只好忍饥挨饿稍作休整。次日,也先遣使诈和,并主动率军撤离麻痹明军。明英宗未做怀疑,遣曹鼐起草诏书,与瓦剌议和。而王振更是不待敌军走远,便下令大军移营取水,大军移动之时,饥渴难耐的士兵随即一哄而起奔向河边,大军随即乱作一团。眼看明军自己乱了阵脚,也先立即命令大军发动进攻,明军仓促迎战之下立即陷入溃败。

经此一役,二十余万明军大军死伤过半,明英宗被俘,王振被英宗护卫将军樊忠一怒之下用铁锤砸死,包括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赢、兵部尚书邝埜等在内的勋亲大臣死伤数十人,损失马匹二十万匹,衣甲器械辎重损失无数。

死于土木堡之变的文武大臣包括:太师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赢、驸马都督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邓栗、翰林院侍读学士张益、通政司左通政龚全安、护卫将军樊忠、太常寺少卿黄养正、戴庆祖、王一居、太仆寺少卿刘容、尚宝少卿凌铸、给事中包良佐、姚铣、鲍辉、中书舍人俞拱、潘澄、钱禺、监察御史张洪、黄裳、魏贞、夏诚、申祐、尹竑、童存德、孙庆、林祥凤、郎中齐汪、冯学明,员外郎王健、程思温、程式、逯端、主事俞鉴、张塘、郑瑄,大理寺副马豫、行人司正尹昌、行人罗如墉、钦天监夏官正刘信、序班李恭、石玉等。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萧维桢、礼部左侍郎杨善、文选郎中李贤等数人侥幸逃出。

影响:对明朝未来走向影响深远,大明王朝由此开始中衰

“土木堡之变”后,虽然在于谦等大臣的谋划之下,明朝最终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使得瓦剌趁虚而入的企图彻底瓦解,再加上瓦剌此后迅速陷入内乱衰落,明朝北疆威胁暂时解除。但“土木堡之变”对明朝的未来走向影响却极为深远,主要有以下几点:

1、武将功勋断层,文官强势崛起。历代王朝以来,随着战事的不断减少,文官逐步崛起最终压制武将的历史走向均不可逆转,但这个过程往往是循序渐进的,而明朝“土木堡之变”的爆发无疑加速了这个过程。明初的武将、功勋集团本就因朱元璋和朱棣父子的两次洗牌而损失惨重,而“土木堡之变”却直接导致靖难功勋武将集团出现了断层,再加上于谦等大臣在北京保卫战中表现优秀,明朝的文官集团自此开始迅速崛起,而武将、功勋集团则就此失去了对朝政的影响。这直接导致了明朝中期以后文官集团一家独大的局面,进而对皇权形成极大压制,导致皇帝只能通过宦官来制约外廷,这不仅导致明朝中期以后皇权与文官集团的对立,且直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阉党和文官集团党争现象的出现。

2、战略重心北移,倭患逐步加剧。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明朝的战略重心北移便已经成为了定局,但这个过程仍然是缓慢而长期的,然而随着“土木堡之变”的爆发,作为精锐主力的京营损失殆尽,为了确保京城的安全,于谦不得不从河南、山东等地抽调军队充实京防。北京保卫战之后,为了防止京城再度遭受威胁,明朝的战略重心北移开始迅速加剧,例如于谦对京营编制进行改革,于三大营选出精锐十万组建十团营,后增至十二团营。之后又于弘治年间在北部边防陆续设立的九个军事重镇,即九边重镇。战略重心的北移,间接导致了南方内地和沿海卫所的崩溃开始加速,进而导致了明朝中期以来南方倭患的产生。

△夺门之变

3、朝廷接连动荡,朝政日渐荒废。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之后,也先本想利用他皇帝的身份撬开明朝防线,但明廷方面于谦等人却立即拥立郕王朱祁钰继位,是为明代宗。之后,明英宗虽然返回京城,但却被囚于南宫长达七年,而明代宗在皇位稳固之后,为了改立太子,不惜屈尊收买官员。后明代宗朱祁钰于景泰八年(1457年)身患重病,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复位,而重登大宝的朱祁镇则又杀了于谦等人。之后,曹吉祥、石亨、徐有贞等人大权在握,曹吉祥、石亨专横跋扈、培植党羽,弄得朝政一片乌烟瘴气,之后又发生了“曹石之变”。一连串的变故,导致朝政被荒废十余年,而民间的土地兼并等也开始泛滥,直接加剧了明中期的朝廷动荡。

4、全面战略收缩,经略辽东失败。虽然明朝自“仁宣年间”便开始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但当时明朝仍然具有对外打击能力,而自从“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的军事思想开始变得更为保守,再加上战马等军备的大量损失,明朝开始逐步由战略防御转入被动防御,进而失去了对外打击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明朝的战略收缩,直接导致朵颜三卫最终占据了大宁地区,并活跃于整个漠南,而朵颜三卫的时叛时附,更是直接影响了明朝对辽东的经略,使得明朝对辽东的控制开始变得越来越弱。这种战略收缩不仅使得明朝中后期屡遭蒙古南下侵扰,更是间接导致了明朝经略辽东的全面失败,进而导致了明末时期后金于辽东的崛起。

5、皇帝再难出宫,不解民间疾苦。皇帝被俘本就是一个王朝极为耻辱的事件,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此后明朝皇帝便被牢牢的锁在了紫禁城里,只要皇帝有外出的想法,立即便会遭到朝野上下的一致指责反对。皇帝难出皇宫,直接导致皇帝难以得知民间疾苦,而只能通过外臣或厂卫来间接获知,而皇帝与外廷关系本就紧张,厂卫又忙于和外廷对抗,因而皇帝与民间的联系几乎等于完全断绝。对于帝国的最高决策者来说,不解民间疾苦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民怨四起。皇帝难出皇宫,一来导致了明朝中后期多有奇葩皇帝出现,二来则导致了明朝中后期农民起义极为频繁。

如上所述,“土木堡之变”对于明朝的影响,不仅仅是导致明朝差点夭折,更是对明朝未来的走向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直接导致明王朝在历经短暂崛起之后,便就此转入了无法逆转的衰弱之中。


香茗史馆


土木堡之变原因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正统十四年六月,明朝的瓦剌太师也先侵犯他人领地,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令异母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

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行军路线屡变,士兵疲惫不堪。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入居庸关,以保安全,但王振不准。后勤不续退至土木堡时王振下令移营,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进攻。

明军仓促应战,所以兵败,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当时京师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

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人心渐定,也先送英宗回去,要求守城者开门,于谦等大臣私立郕王为帝,并亲自守城拒绝也先送英宗回京。土木之变只是一场战役的失利,明朝当时正处“全盛之天下”,各方面实力远在瓦剌之上。

土木堡之变过程

由于组织不当,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成国公朱勇为大将军,但在王振面前皆膝行而前;户部尚书王佐请帝回军,王振就命其跪在草丛里,直到天黑才能起来。随征的文武大臣却不使参预军政事务,军内自相惊乱。

1449年7月19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1449年8月1日,明军进到大同。未交锋,镇守太监郭敬报告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仍坚持北进,后闻前方惨败,则惊慌撤退。

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威风;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行军路线屡变,导致士兵疲惫不堪。至宣府,瓦剌大队追兵追袭而来,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1449年8月13日,狼狈逃到土木堡,瓦剌军已紧逼明军。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但王振不准。土木堡地势高,无泉缺水,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有河,被瓦剌军占据,将士饥渴难耐,挖井二丈仍无水。隔日瓦剌军队包围土木堡。先遣使诈和,并主动撤离,以麻痹明军。明英宗不疑有诈,遣曹鼐起草诏书。王振下令移营就水,当明军大军移动时,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发动攻势。

明军只得仓促应战,瓦刺伏兵四起,明军溃败。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埜,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皆战死。

明英宗突围无望,索性跳下马来,面向南方,盘膝而坐,等待就缚。

土木堡之变后果

此一战役,明军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文武官员亦死伤数十人,损失马匹二十万头,衣甲器械辎重损失无数。

在土木堡之变死难的群臣中,太师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赢、驸马都督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邓栗、翰林院侍读学士张益、通政司左通政龚全安、太常寺少卿黄养正、戴庆祖、王一居、太仆寺少卿刘容、尚宝少卿凌铸、给事中包良佐、姚铣、鲍辉、中书舍人俞拱、潘澄、钱禺、监察御史张洪、黄裳、魏贞、夏诚、申祐、尹竑、童存德、孙庆、林祥凤、郎中齐汪、冯学明、员外郎王健、程思温、程式、逯端、主事俞鉴、张塘、郑瑄、大理寺副马豫、行人司正尹昌、行人罗如墉、钦天监夏官正刘信、序班李恭、石玉等五十二人皆死于混战之中。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亦随之毁于一旦;京城的门户亦已洞开。强盛的大明朝由盛转衰,中国进入了明朝中期阶段。





大鱼楼阁


说到这个土木堡之变呢,其历史影响尤其深远,特别是对于明朝来说,土木堡之变让明朝瞬间由盛转衰,再也无力镇压游牧民族势力的发展,也算是最终导致了满清入关,汉人王朝的总结。

什么是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战役发生在明朝正统年间,明英宗御驾亲征,带领50万明军主力攻打瓦剌的事情。而这场战争最终以明军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虏作为终结。

土木堡战役的产生原因

首先呢,是瓦剌依靠依附在明朝之下,实力逐渐壮大。吞并了草原上不少的部落,到了也先成为瓦剌首领的时候,漠北基本是被瓦剌统一了,而这个瓦剌统一之后呢就开始膨胀和骄傲了,没事就喜欢骚扰一下明朝的边境,并且,十分爱贪小便宜,为了多得到一点明朝的赏赐,每年来京城进贡战马的团队就由原来的数百人发展到两三千人,这就不能忍了,你一个游牧民族不是把我大明王朝当冤大头么,所以,在明英宗十四年的时候,宦官王振就没有满足他们的赏赐要求。这让瓦剌十分的不满,转头回家就准备和明朝干战了。


而明朝这边呢,由于太皇太后的病死和老一辈脱离权力中心,让一个叫王振的宦官是独揽大权,干涉朝政。在瓦剌回去鼓捣军队攻打明朝边境之后,他就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彰显我大明风采,而明英宗呢,那是其他人怎么也劝不住。就这样,带领着当时明朝的精锐三大营50万大军,六部九卿所有文武大臣,浩浩荡荡的去打瓦剌了。

而一个太监王振又怎么会知道领兵打战呢,指挥混乱,独断专行。最终落入了瓦剌的埋伏圈,损失惨重,而此时,他撤退还不果断,本来想着能带着明英往自己的家乡走一走,来显摆一下自己的威风,可是又怕军队过境坏了他家的田地。带着大军左走一趟右走一趟的。最终是被瓦剌全数歼灭,皇帝还给俘虏了。

土木堡战役带来的后果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明朝实力的迅速衰败,这次战役基本上是让明朝老中青三代武将全灭,出现了武将的断层。而朱棣留给明朝的三大营主力全灭,积攒下来的火器装备损失殆尽。使得明朝从主动进攻转向了被动防御的国策。无力镇压游牧民族的后果就是任其发展,最终自取灭亡。


浪里白条不再白


公元1449年,已经被明朝消灭了八十多年的元朝在退居后,蒙古瓦剌部把明朝二十万大军围困,明朝军队损失惨重,明英宗朱祁镇沦为阶下囚。这次战役史称土木堡之变。


朱祁镇即位后,王振独揽大权,掌管司礼监。王振开始结党营私,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元朝被灭以后,残余势力退回到漠北草原,史称北元。北元分裂为三个部落,兀良哈,鞑靼,瓦剌。瓦剌部实力越来越强。也先基本统一了蒙古部。公元1449年也先攻打明朝。王振想要出人头地,名垂青史。而英宗也想像祖父明成祖朱棣一样。两人一拍即合。

于是英宗御驾亲征,王振跟随。命弟弟朱祁钰镇守都城。因为看到了路途上将领们都已战死,而自己的军队只带了一个月的口粮。于是英宗撤回京师。在撤回的线路选择上,由于王振想向蔚县的父老乡亲炫耀一番,建议皇帝还是走原来的路。快到蔚县的时候,王振突然意识到这么多人经过家乡,会把庄稼踩坏的。于是请求皇帝改道。而突然的改道让士兵恐慌不已。农历八月十四,大军行进至土木堡,王振命令就地扎营。八月十五,瓦剌军切断明军水源,明军恐慌不已。这时也先使了一个小计策。佯装撤军,并派人前去议和。明英宗信了,很高兴。于是王振移营取水,也先成功把明英宗骗了出来,在平原上,明军完全打不过也先的骑兵。结果英宗被俘。

消息传回京城,有人建议南迁,时任兵部侍郎于谦站了出来,他坚决反对迁都。后来朱祁钰正式成为皇帝。于谦率领将领进行了京师保卫战。也先久久攻不下京师,于是撤退。京师保卫战取得了胜利。

一年后,朱祁镇被放,返回京师后,又被弟弟朱祁钰囚禁六年多。后来,经过南宫复辟后,朱祁镇重新登上皇帝的宝座。朱祁钰在被关押了半月后,死去了。明英宗不给朱祁钰以皇帝的葬礼,以王礼葬之。


松垮大卡司


公元1449年(明正统三年),统一中国仅80余年的明王朝爆发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大事变——“土木堡之变”。自从公元1387年朱元璋统一中原,将元朝残余势力驱逐到塞北以后,为解决军粮补给问题,在全国实行了且战且耕的军屯制,使军队成为担负作战、生产两大职能的特殊武装集团。为控制军队,又实行太监监军制,赋予太监与各级将帅同等的权力,从而形成将不如兵,兵不习战的状况,军队作战能力日趋低下。而与此同时,作为战败的蒙古族一支的瓦剌部,却在塞北高原乘机崛起。1439年,作为部落首领之一的也先,统一了蒙古各部落,并使其领地迅速扩展到西起中亚,东接朝鲜,北达西伯利亚,南抵长城的广大地区,并建立起一支迅疾如风,能征惯战的强大骑兵队伍。1449年7月初,也先认为攻明时机已经成熟,便以明廷刁难贡使和毁婚约为理由,发兵分4路攻明。自领一路约三、五万人直取大同。长期务农的大同守军,久不习战,漫无纪律,又处于不知兵的太监郭敬节制之下,接连失利。7月11日,右参将吴浩兵败被杀;7月15日,大同总督宋瑛等4万余人全军覆没。警迅传到北京,明廷一片混乱。本来,也先入关,只不过是一种报复性的掠夺行为,并无大的企图。明廷边防据有重要的城镇塞堡。京师有数十万机动部队,实力强于瓦剌数倍。明军只要严守边关,坚壁清野,主力伺机而动,完全可以打败瓦剌的进攻。但把持朝政的大太监王振为炫耀其威势,竭力怂恿9岁即位,是年仅23岁的英宗皇帝亲征,企图以此吓退瓦剌。兵部尚书邝野、侍郎于廉极力劝阻,吏部尚书王直也率文武百官谏阻。但王振不听。7月15日,英宗下令率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户部和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大批文武官员,以及号称50万的唯一战略机动部队——京军亲征,并且不要准备,于即日出发。由于抱有一厢情愿地“吓退瓦剌”的初衷,仓促调来的50万大军几乎没有后勤准备。出发前两天,才给每个官兵发放了1两白银及衣物、炒麦等物资。军队长期屯田,兵器残破,临时从武库中拿出80万件兵器分发部队。平时存于库房中舍不得给部队使用的先进火器也匆忙拿出来配给部队。为了携运物资,给每3个人配备了1头毛驴,队伍中人驴参杂,混乱不堪。7月16日,在兵将不相习,士兵不能熟练使用新配发兵器,没有随行后勤保障措施的情况下,50万明军被一个“目不辨旌旗,耳不谙鼙角”皇帝和一个专横跋扈、一无所长的宦官指挥着,如用儿戏一般,北出居庸关,向大同前进。一路行阵如蚁,首尾难顾。出发前,明知此战必败的内阁大学士曹鼐,曾与部分大臣密谋,企图先杀王振,再劝阻英宗。但群臣惧怕王振,其谋难以实行。随行群臣中,英国公张辅是德高望重的名将,兵部尚书邝野也很有才干,但英宗不许他们参于军政,一切听由王振指挥。军队出发之日即风雨交加。由于没有随行后勤保障措施,“不到十日,军中已绝粮”。为此,兵部尚书邝野等力劝回军,被王振“罚跪草中至天黑”。行动中,王振专横跋扈、作威作福,成国公朱勇等陈述事情,都需要“膝行听命”,众百官皆战战兢兢,唯王振马首是瞻。24日,也先侦察得知明军主力出征的情形,佯装畏惧,主动北撤,隐蔽埋伏在塞外,纵明军骄兵,以寻找最佳作战时机。而此时,已到达战区的明军目睹尸横遍野,人人恐惧,皆无战意。8月1日,经风沐雨、饥饿疲惫的明军到达大同,但不见瓦剌军踪影。这时,王振仍要继续向北进军,以炫耀兵威。后来,镇守大同的亲信太监郭敬向王振密报了与瓦剌军交锋时惨败的情景,加之出征以来风雨一直未停,刚到大同又突降暴雨,人人惊异,王振这才决定撤军回京。从大同回北京,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条经今河北易县西紫荆岭上的紫荆关返回;一条经宣府返回。经紫荆关返回,虽然路途略远,但易于避开瓦剌追兵,比较安全。开始王振决定走紫荆关,并打算让英宗到其家乡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炫耀。当大军已经行进了40里时,王振猛然想想,军队路过时会踩坏其家乡的庄稼,便下令全军折返北上,改由宣府回京。这样,就使部队拐了一个弯,正好把明军的侧背暴露在瓦剌军的攻击之下,并因道路崎岖,使随行的辎重车无法跟上行进的队伍。众大臣纷纷劝阻,但王振不听,执意走宣府。也先从侦查中得知明军状况,立即率军突入,跟踪追击,势如疾风。8月13日,已袭击长途辗转、饥渴疲惫的明军后卫吴克忠部,吴部匆忙交战,但不久即全军覆没。英宗得悉,急派成国公朱勇等率兵4万迎敌。朱勇有勇无谋,行至今河北新保安西北40里的鹞儿岭时,遭到瓦剌军的埋伏,又是全军覆没。8月14日,惊恐万状、又饥又渴的明军退至今河北怀来东南的土木堡,距怀来城仅20里,因等候王振的千余辆辎重车,没有进入怀来城。兵部尚书邝野急忙上疏,请英宗速入居庸关,并派精兵断后,但王振不报告英宗。邝野要直接求见,遭王振斥责。邝力辨,王振命人将他拽出。就这样,英宗只好同几十万大军在旷野就地露营。当夜,瓦剌军分数路包抄而来,将土木堡围住。土木堡当时是宣府通向居庸关的重要驿站,位于狼山西麓,周围百里范围内,群峰耸立,地势很高。明军掘地2丈无水,堡南15里的一条河是唯一的水源,然而已被瓦剌军所控制。数十万明军断水,军心大乱。8月15日,也先屡胜不骄,慎重决策,遂遣使前往明营讲和,并使军队后撤,行佯退之计,以麻痹明军。这时,明军已断水2天,兵马饥渴难熬。英宗见瓦剌军已退,又见使者前来,便让内阁大学士曹鼐拟制了同意讲和的诏书,派人与瓦剌使者一同前往瓦剌军营。这时,王振以为议和将成,便匆忙下令拔营,前往堡南的河里取水。一时间,明军人人争先恐后,阵势大乱。队伍南移不到三四里,瓦剌的骑兵就从四面围攻而来。明军惊恐,人人争先逃命,使指挥失灵。加之官兵不熟悉战前新配发的火器性能,无法使用,未经激战,即全军大溃。瓦剌铁骑左冲右突,大肆砍杀,明军死伤达数十万人。英国公张辅等50多名随从大臣死于乱军之中,明英宗被浮。英宗被俘前,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愤而击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明朝的制度在土木堡之变后就走到偏道上了。明朝本来是皇权,武将,文官三者制衡。土木堡之后就文官势力开始大扩张,明后期的政治格局基本上变成皇权和文官两者对立了。皇帝为平衡权利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加强自己的力量,也就是直接派太监和文官争权。正德天启都是如此,正德还可以拉拢武将。二是挑动文官内斗,掀起党争而从中平衡



御前带刀侍卫


土木堡之变是指明朝正统年间,明朝50万大军在明英宗带领下讨伐蒙古瓦剌部,在土木堡遭遇蒙古瓦剌部的合围,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接着瓦剌大军越过长城,进攻北京的事情。土木堡之变的前因是因为蒙古瓦剌部在正统年间强大起来,在蒙古和明朝的互市时常有边境的纠纷。明朝不允许瓦剌在蒙古中一家独大,于是明英宗想学成祖朱棣亲征瓦剌,征服瓦剌人,出兵50万讨伐。土木堡之变的后果就是明朝由盛转衰,国防在对蒙古的政策上由进攻转为防御,并且明英宗本人被俘,京师被瓦剌包围,差点酿成宋朝南渡的悲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