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贯穿整个三国历史,怎样看待刘备这个君主?

刘大骚


千里万里路,不如读书路。

我是千河,我来回答。

贯穿整个三国历史,怎样看待刘备这个君主?

纵观整个三国时代,刘备是一步一步从草根爬上了人生的巅峰。虽说刘备也是汉氏宗亲,但由于汉武帝时期颁布的“推恩令”传到刘备这一代已经是混到织席贩履之流了。这样的子低的起点,刘备是凭着什么一步一步做到了,蜀汉政权的建立者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刘备生于公元161年,父亲刘弘早亡。少年刘备与母亲以织席贩履为业。

也是在这时期造就了刘备坚韧不拔,临危不乱,丝毫不受他人影响的性格。

公元175年,刘备与同宗刘德然,公孙瓒一起拜卢植为师。也是在这一时期和公孙瓒成为好友。刘备不爱说话,善待他人,喜欢结交豪侠。很多商人见到刘备都愿资助于他。

也是在这时期,刘备结实了从解良而来的关羽和涿州的张飞。三国演义里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翻开陈寿的三国志里描述到刘备与二人同床共枕,恩若兄弟。关羽与张飞二人一直跟随刘备,不畏艰险。

要是一直讲下去,我觉得就和别的讲的都差不多。很多小事,我们跳过去讲。

用我们现代话来讲,刘备的人设非常好。

刘备一向以仁义道德著世。大部分觉得刘备假仁假义,常常以泪洗面。我觉得一个人如果假仁假意一段时间的话,那么确实是假仁假意。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是在假仁假义当中度过,那么那么这不管是这个人不是是装出来的还是塑造的。他就是仁义君子!

从最先的,关羽.张飞.赵云.陈到.都是被刘备的仁义感动追随。

刘备起初是靠着大汉皇室的身份而行走江湖,等到被汉献帝册封为大汉皇叔后,他更是高举中兴大汉的旗帜。这个金字招牌并没有吸引有才的人投靠,因为刘备本来是一个无名之辈,没有人愿意效忠他。

但刘备这个人确实够厉害,他不像曹操那样奸诈,也不像孙权那么地睿智,他外表忠厚老实,让人很容易产生依赖。同时刘备也是一个求贤若渴的人,像诸葛亮,庞统,黄忠等一批人才,都是他多次登门拜访请出山,才成就了他的千秋霸业。

刘备的性格特点鲜明,他胆小怕事、心机非常重、脸皮厚,但是他善于抓住机遇,非常会把握机会,识人非常准。

刘备的优点是弘毅宽厚、识人很准,但是他比较突出的性格特点是胆小怕事,心机非常重而且脸皮很厚因为刘备出生市井,见惯了世间的人情冷暖,所以刘备很会审时度势,他把握住机会,最后成全了他的帝王霸业。

可能用一句来概括是最贴切了。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最后的落幕---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是刘备一生中最惨败的仗,最后输掉了自己的命。

夷陵之战初刘备一路势如破竹,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刘备倚恃优势兵力企求速战速决战略,被陆逊识破。陆逊一直坚守不出。

蜀军将士逐渐斗志涣散松懈,失去了主动优势地位。六月的江南,正值酷暑时节,暑气逼人,蜀军将士不胜其苦。刘备无可奈何,只好将水军舍舟转移到陆地上,把军营设于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涧,屯兵休整,准备等待到秋后再发动进攻。由于蜀军是处于吴境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上,远离后方,故后勤保障多有困难,且加上刘备百里连营,兵力分散,从而为陆逊实施战略反击提供了可乘之机。正直酷夏,陆逊一场大火烧的蜀军溃不成军,大部死伤和逃散,车、船和其他军用物资丧失殆尽。刘备乘夜突围逃遁,行至石门山(今湖北巴东东北),被吴将孙桓部追逼,几乎被擒,后卫将军傅肜等被杀。后依赖驿站人员焚烧溃兵所弃的装备堵塞山道,才得以摆脱追兵,逃入永安城。

至此夷陵之战落幕,后来有名的白帝托孤。

纵观刘备一生起起落落,成也仁义,败也仁义。

我是千河,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

关注我,点击观看更多精彩历史。


小主千河


《三国演义》里的刘备被塑造成了一个老好人,老罗笔下的刘备,就是个遇事只会哭、什么都要问别人的废物

但历史上真正的刘备,绝不是这样的,刘备也有自己的本事,甚至可以说有一定的权谋,先看当年刘备在益州问题上的表现:

在赤壁之战后,孙权便打起了益州的主意,当时孙权便找来刘备,想让刘备和他一起攻打益州,说了这么一番话:

米贼张鲁居王巴、汉,为曹操耳目,规图益州。刘璋不武,不能自守。若操得蜀,则荆州危矣。今欲先攻取璋,进讨张鲁,首尾相连,一统吴、楚,虽有十操,无所忧也。《献帝春秋》

为什么孙权说了这么一番话?其实孙权有自己的战略意图,就是与曹操平分天下:

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三国志·鲁肃传》

注意这里所说的“竟长江所极”,指的是横跨长江流域的所有地区,其中也包括益州(即今四川、云南一带,都是长江流经的省份)

所以,孙权在很早时候就将益州纳入了自己的战略范围,孙权对刘备的那一句话,可以说纯粹就是扯淡,《三国志·张鲁传》根本没有记载张鲁和曹操有啥牵连

而刘备的战略又是怎样的?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三国志·诸葛亮传》

这说明,刘备也将益州纳入了自己的战略范围,和孙权的战略出现了交叉,这也就意味着刘备和孙权将在这一问题上产生冲突,刘备就得避免自己的战略遭到别人的破坏,这也就意味着,刘备必须要用点手段,保证自己的战略意图能顺利实现

于是,刘备对孙权说了一句话:

益州民富强,土地险阻,刘璋虽弱,足以自守。张鲁虚伪,未必尽忠於操。今暴师於蜀、汉,转运於万里,欲使战克攻取,举不失利,此吴起不能定其规,孙武不能善其事也。曹操虽有无君之心,而有奉主之名,议者见操失利於赤壁,谓其力屈,无复远志也。今操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将欲饮马於沧海,观兵於吴会,何肯守此坐须老乎?今同盟无故自相攻伐,借枢於操,使敌承其隙,非长计也。《献帝春秋》

刘备干脆这么骗孙权:刘璋是咱们的队友,不能打他

但孙权不听,反而派从兄孙瑜驻军夏口,意图很明显,就是为了益州这块地,毕竟这也在孙权战略范围之内,孙权是不会妥协的

刘备看在眼里,觉得有必要采取一种强硬态度以阻止孙权,于是刘备到孙瑜军中,放出了这番狠话:

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献帝春秋》

随后刘备还做出了强有力的行动,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献帝春秋》

这下,孙权拿刘备没办法了,只好选择妥协:

权知备意,因召瑜还。《献帝春秋》

这一系列的举措为刘备入蜀奠定了基础,后来当孙权得知刘备已自领益州牧,气急败坏,当即爆了粗口:

权曰:猾虏乃敢挟诈!《三国志·鲁肃传》

这个时候孙权骂刘备是“滑虏”,但联系孙权之前的一番扯淡说辞,在这件事中,孙权又何尝不是“滑虏”呢?

事实上,刘备也好,孙权也罢,都是为了保证自身战略的实施,益州的纷争,实质上是军阀之间的战略冲突,没有什么对错之分,但我们在这伴事中也看到了刘备军阀权谋之下的硬气和坚定,说明了刘备也是一个有王霸之志、有过硬能力的英雄,绝非《三国演义》里的病秧子

侠客的忠勇信义

前面说刘备拥有封建军阀的权谋,这其实是汉末群雄或多或少具备的共性,但接下来的几点,便是刘备不同于其他群雄的个性

先看初平四年的徐州之地,是何惨状:

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馀,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后汉书·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

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用了这么一句话高度评价刘备: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三国志·先主传》

陈寿用“英雄之器”四个字,给了刘备这样的一代雄主一个十分客观、合理的定位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样的一代雄主,被21世纪的现代人贴上“假仁假义”“伪君子”的标签,刘备的兄弟情义、君臣信义、携民渡江,被一群无脑备黑们污蔑成“阴谋”“暗算”“猜疑”“利用”

这个社会是怎么了?是不是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相信忠诚与信义,只相信赤裸裸的金钱和功名?

刘备是英雄,是一个在那个动乱年代的黑暗长夜里撕开一小道光的英雄,尽管刘备本质上是一个封建军阀,尽管刘备也有私心

刘备有政治家黑点,但没关系,为了自己的梦,有些手段刘备不得不用

可是反过来想一想,最起码刘备没有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伤害那些不该伤害的人,最起码刘备拥有草根的初心,最起码刘备为梦想奋斗了一辈子,最起码,刘备仍有人性的光芒


历史的波澜壮阔


我总结有如下三点

第一点是独特的个人魅力!大家都知道刘备出身低微,但是却深得人心!有关羽,张飞,赵云,还有三让徐州的陶谦,包括刘备做客荆州,也深得荆州的才子的倾爱,得人才得天下!攻打益州也是如此!益州的才子争相倒戈!还有一个最让大家印象深刻的场景,刘备从徐州逃难的时候,几十万老百姓却愿意相随!这些都是铁粉呀!这是多么大的人格魅力!

第二点战略军事规划和军军事才能

在三国演义上半部刘备打了无数败仗,但却最终还能存活下来!不但活了下来,而且还当了皇帝,这在18路诸侯至始至终也就刘备做得到!刘备就是打不死的小强!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曹操前半部一直打胜仗!而孙策,孙坚,孙权的东吴,也是稳定之后,基本不动。所以说,刘备仅此一家!前半生一直输,后半生赢下了基业!嗯刘备就是这个集团的大脑也是刘备才能的体现!

第三点精准的识人眼光和用人的独到手腕

刘备结拜了两兄弟,关羽,张飞一个是杀猪的,一个是卖粮的!就此为刘备 屯下了两员虎将!

挖的第一个人是赵云,从公孙瓒那边挖来的,但两人惺惺相惜,赵云却对刘备死心塌地。

还有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请老黄忠,请凤雏,请水镜先生等等!在这里要给大家穿插一个故事

诸葛亮斩马谡,而对于马谡而言,刘备在很早之前与诸葛亮谈论之时,就一对马谡做出过结论!这也体现出刘皇叔的过人之处!还有托孤诸葛亮也证明了所托很恰当!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些都是刘备看人,用人的独到,产生的结果!而且跟曹魏那边相比,刘皇叔这边的人才都是对刘皇叔死心塌地,生死相随!而曹魏那边大多畏于势力或与利益相关!这不得不佩服刘皇叔的十人用人和个人魅力!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


小鸡观影


布衣天子,哭出一个蜀汉皇帝

寄人篱下,结义兄弟生死与共

三顾茅庐,得孔明一飞冲天尔



吕梁路过


刘备一草根,一步一步登上九五之尊,皇帝宝座。从他身上还找到不少闪光点。刘备文武双全,城府很深,深藏不露,武艺高強。为人毫爽,侠感义胆,为朋友两胁插刀。他还有块金字招牌,汉景帝玄孙,汉室宗亲,又被汉献帝认为皇叔,身上的光环耀眼多目,让包括曹操在内的诸候也十敬为英雄。不但吸引了关羽,张飞赵云等武将来投,连文人墨客也对他刮目想看。有识之士也纷纷投奔于他,他一时似乎成了汉室正统代表。徐遮,孔明这些多谋之士的来投,使刘备的事业干的风声水起,有声有色。在孔明的抉佐下,刘备夺取益川,平定汉中,成就了帝业。大慨他也觉得混出个人模狗样来,在孔明等文武大臣的劝进下,耀武扬威地登上了皇帝宝座,圆了他多少年的帝王梦.


用户7250116464786高


刘邦问韩信,刘邦说如若我带兵出征,可以带领多少人呢?韩信回答到:一千足矣,刘邦又问如若你带兵出征,可以带多少呢?韩信答到:越多越好,刘邦很是愤怒,韩信说到大王具有统领将领之才,一千足矣,我只有统领士兵之才,因此越多越好。因此我认为刘备具有统领将领之才,对于管理蜀汉足矣!!!!!


皖豫小武


在整个三国历史上,刘备是一个很特殊的人物,可以说家喻户晓,。它从一个卖草鞋的街头混混,一步步成为帝王,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人。他志向远大,作为汉室后裔,兴复汉室可以说是他的使命,为了家族的荣耀,他必须朝着目标奋斗。刘备善于利用自己的身份去招揽人才,增强实力,虽然自己的出身和平民没什么两样,但毕竟是汉室后裔,在相当注重宗族和血脉的古代,这个身份是非常好用的,刘备在进行自我介绍时,总会说“汉室后裔刘玄德”,他将自己代表汉室,是正义的一方,从而吸引人才,也因此得到了汉献帝的赞赏和信任。 他坚韧不拔,理想远大,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而三顾茅庐。


河南人LQ


刘备是一个大器晚成,大智若愚的君主。刘备善于笼络人心,从刘关张桃园结义,到三顾茅庐,刘备能礼贤下士,这也是他的性格优点,带领十万百姓大逃亡,也是他的明智之举。这也能看出刘备的亲民形象。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也是刘备能三分天下有一的主要原因。


江河湖海洋


刘备宅心仁厚,重情重义,恩怨分明,会用人,有号召力和很大的凝聚力,是个值得尊敬的君主。刘备没有野心,因为他的善良所以才不能独占鳌头,收到孙权和曹操的制约。当然三国后期刘备因为关羽的死和意气用事冒然出兵东吴,被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给蜀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所以纵观三国刘备是个识大体,重义气的合格君主!!!


奇侠七侠


最底层杀出来的绝世枭雄,在乱世中力扛曹操,三分天下,最会识人的杰出代表,军事能力中等,政治能力较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