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不饿但是老想吃东西,吃了不撑,但是不吃不行,是心里有毛病吗?

伤过的心英子


1、看到这个问题之后,首先对你之所以问这个问题产生了好奇?第一,为什么当你你觉察到自己非常想吃东西的行为,并不是因为身体饥饿原因导致,就会联想到是心理状况有毛病呢?生活中,还有什么事情,会令你有相似的推理?第二,除了觉察到自己身体状态想吃,有没有能够觉察到情绪方面的状况?比如,在什么情绪或者环境之下,会令你非常想吃东西?第三,还想和你讨论一下,吃了之后不撑,会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如果不吃,又会产生哪些感受?具体看看,自己在什么情况下更喜欢吃东西,以及如果那个环境下,如果不使用吃东西的方式,还有什么其他的方式可以选择?

2、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尝试看看有关吃东西的一些动力学解释。

食物带来满足感,通过观察小婴儿可看出当他们吃饱之后会一脸幸福的睡觉。所以,当一个成人选择不停的补充食物时,很可能在寻找一种原始状态的链接。透过食物寻找到温暖和安全感,透过食物寻找一种幸福和满足。

3、最近疫情期间,大部分人都待在家中。不知道您的状态是怎样的?如果每天只能在狭小范围内活动,产生焦虑通过食物缓解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在非常时期每个人都会根据自身生理特点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缓解压力的方法,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据我所知,许多平时不擅长厨艺的人在疫情期间都练就出大厨的本领也蛮有乐趣的。

4、当然,一直吃还存在一个发胖的问题。如果你的身体机能代谢的很好,像法国贵族那样一日多餐并无妨碍啊。如果你属于易胖体质,假期结束后还有进入职场或者面临择偶,或者对自己身材有要求担心穿不进去好看的衣裳。那么可能需要在饮食上有所节制。不再使用单一的方式满足自己,其他例如:看书或者室内运动、练习瑜伽、平板支撑等,增加一些脑力和体力方面的活动。这些行为不仅会抑制食欲,转移对食物注意力的同时也能够带来头脑的兴奋和满足,或许还会带来意外的收获。



心FLOWER


不饿但是老想吃东西,吃了不撑,但是不吃不行,是心里有毛病吗?

明明自己没有饥饿感,可就是想吃点什么;如果没有东西,就会想办法去找能放在嘴里咀嚼的东西,不管是什么,总是嘴巴里要有东西吃才会感觉舒服点。不知这样的情形大家是不是也曾经遇到过或经历过,我想,很有一部分人会有类似的经历或曾经见过这样的人。

那么,可能会有人象题主一样问:如果我是这样,我是不是心理有问题了?回答是否定的,或者更确切点说并不是心理有毛病,而是只是有了一些情绪反应。是什么情绪呢?这需要分不同的情况、不同的人来说了。不过,主要的就是焦虑、紧张、难过这一类的负面情绪。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我们心理发育分为口预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等几个时期,当我们在出生最初阶段,亦即口欲期发育不充分或出现状况时,心理发育就有可能停滞或者形成一个创伤点,重则会在某一个阶段,被某件事直接激活幼年创伤,而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轻则在今后的生活中,一旦触碰类似的情形,就会让我们使用类似口腔运动的方式来缓解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比如,有的人爱唠叨,有的则喜欢吃东西,有的会咬指甲,还有的人会抽烟、喝酒等等。

那么,如果我们出现这类行为,要怎么办呢?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爱丽丝的ABC理论,我们人的情绪产生并不是因为这件事本身引起的,而是我们对于这件事的看法所导致,而情绪则是引起我们采取行动的直接原因。也就是说事件导致我们的想法,想法引起我们的情绪,情绪导致我们采取行动。即:发生了一件事→→我们的想法→→我们产生情绪→→采取相应的行为。可见,要想改变我们的行为,首先要改变的是我们对引起我们情绪的这件事情的看法和想法。

既然我们此时并没有饥饿感,但是又想吃东西,这就是一个信号:我们有了某种让我们不太愉快的情绪。这就好像我们走路时的红绿灯——红灯亮了,我们需要停下来,因为红灯提示我们此刻可能有危险存在,我们就需要暂停一下;而当红灯熄灭绿灯亮时,我们就知道现在是安全的,可以继续向前行了。

那么,当我们想吃东西时,就把这个状态当做红绿灯好了,将它作为一个给我们的提示:提示我们此刻需要暂时停片刻,看看发生了什么。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现在是什么感受?有什么情绪?是什么事情让我有这份情绪?对于这件事我有什么想法?除了这个想法或可能性外,这件事还有别的解释吗?有别的可能性吗?如果是自己的好朋友遇到这样的事情时,我会对她说些什么?。。。。。。当我们这样暂停并尝试着看一看自己的情绪时,那份让我们不舒服的感觉就会有所减缓。

如果以上办法依然无法让我们减轻负面情绪,那么,更为简洁的办法就是跑步或其他稍微剧烈一点的运动,如跳操、跳绳、打球等,将想吃东西的想法转换为身体行动,也能收到一定效果,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我们的负面情绪。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情绪没有好坏之分,也没有对错之别,任何一个情绪都是身体给我们的一个信号,一个渴望被我们看见,被我们理解的信号,我们能做的就是尝试着去看一看,尝试着去理解我们的情绪,以及情绪背后的需求是什么。只有当我们看见并理解了这份情绪,明白隐藏在情绪后面的内心需求,才有可能帮助我们自己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挫折,才有可能在生命的历程中不断自我成长。


沉吟心理健康札记


明明不饿,但是又想吃一些东西。这不是身体的饥饿感,而是心理饥饿感。主要是为了满足口欲期。

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创立者弗洛伊德认为人在早期的时候要经历5个发展阶段。

第1个是口欲期。是为了满足口舌吸吮的快感。

第2个肛欲期,是为了满足控制大小便的快感。

第3个性器期, 是为了帮助孩子发展出恋父恋母情结。

第4个潜伏期,是为了帮助孩子,将压抑的性欲转向学习艺术和成就。

第5个生殖期, 帮助青春期的孩子发展到对异性的情感投注。

这5个发展阶段是有固定的发展时间的。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这5个阶段没有被发展好,就会发生固着。

例如一个人如果在口欲期也就是口舌的快感,没有被发展好。即使在成年以后依然会通过口舌来满足欲望,或者缓解焦虑。例如当一个成年人感觉到情绪不舒服的时候。即使不饿,也会通过吃东西来让口舌得到满足。满足的不是胃,而是口舌的快感。也有一部分口欲期没发展好的成年人用言语啰嗦来满足快感。比如说话语速很快,经常说一些道理很对,但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废话。让周围的人觉得很不舒服。

第3种口欲期没过好的人会用抽烟来满足快感。

这三种满足的方式其实都是跟嘴巴,嘴唇和舌头有关。

为什么通过吃东西可以缓解焦虑?举个例子,当婴儿焦虑不安烦躁的时候,大人只要给婴儿嘴上塞一个奶嘴,婴儿就会安定下来。也就是婴儿在用口舌的快感来缓解焦虑。

对于你说的情况是可以改变的,也就是当你感觉到焦虑的时候,你试着用倾诉的办法来释放这种焦虑感。慢慢的通过吃零食的方式就会有所减少。毕竟作为一个成年人,在用婴儿缓解焦虑的方式,就显得太幼稚了。





曲奇483


如果老是想吃东西,食量在正常范围内,不暴食,还是属于食欲强的问题,但无节制地持续暴饮暴食,就要考虑暴食症的可能,如果暴饮暴食后经常采用催吐、导泻等措施以低消食物可能引起的发胖作用,则就需要考虑神经性贪食症。暴食症或神经性贪食症一旦确诊,都需要进行心理治疗甚至药物治疗。


禄福子


建议少食多餐吧,没事多吃点水果~



颓废小华


胃很撑但还是想吃东西,要观察有没有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如果出现了消化不良的话,可以采用口服健胃消食的药物来进行治疗,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有没有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的情况,如果就像有水一样大便的话,同时还要口服保护肠黏膜的药物来进行用药治疗,平时也要注意保暖清淡饮食,不要轻易地认为是心里疾病。


众诚山珍


充实一下生活,就可减少吃东西的频率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725b0e0a710248558e5d54aa1b39e1f4\

哎花呆


日子过得太安逸了,建议你去无人区住上三年,如果能活着回来,你就知道活在当下事事须珍惜。


会飞的肉


不是心里毛病,难道是嘴上的毛病[捂脸]


打酱油的扫地僧


是胃有毛病了,不是心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