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不餓但是老想吃東西,吃了不撐,但是不吃不行,是心裡有毛病嗎?

傷過的心英子


1、看到這個問題之後,首先對你之所以問這個問題產生了好奇?第一,為什麼當你你覺察到自己非常想吃東西的行為,並不是因為身體飢餓原因導致,就會聯想到是心理狀況有毛病呢?生活中,還有什麼事情,會令你有相似的推理?第二,除了覺察到自己身體狀態想吃,有沒有能夠覺察到情緒方面的狀況?比如,在什麼情緒或者環境之下,會令你非常想吃東西?第三,還想和你討論一下,吃了之後不撐,會帶來什麼樣的感受?如果不吃,又會產生哪些感受?具體看看,自己在什麼情況下更喜歡吃東西,以及如果那個環境下,如果不使用吃東西的方式,還有什麼其他的方式可以選擇?

2、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嘗試看看有關吃東西的一些動力學解釋。

食物帶來滿足感,通過觀察小嬰兒可看出當他們吃飽之後會一臉幸福的睡覺。所以,當一個成人選擇不停的補充食物時,很可能在尋找一種原始狀態的鏈接。透過食物尋找到溫暖和安全感,透過食物尋找一種幸福和滿足。

3、最近疫情期間,大部分人都待在家中。不知道您的狀態是怎樣的?如果每天只能在狹小範圍內活動,產生焦慮通過食物緩解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在非常時期每個人都會根據自身生理特點選擇一些適合自己緩解壓力的方法,也是一種自我保護。據我所知,許多平時不擅長廚藝的人在疫情期間都練就出大廚的本領也蠻有樂趣的。

4、當然,一直吃還存在一個發胖的問題。如果你的身體機能代謝的很好,像法國貴族那樣一日多餐並無妨礙啊。如果你屬於易胖體質,假期結束後還有進入職場或者面臨擇偶,或者對自己身材有要求擔心穿不進去好看的衣裳。那麼可能需要在飲食上有所節制。不再使用單一的方式滿足自己,其他例如:看書或者室內運動、練習瑜伽、平板支撐等,增加一些腦力和體力方面的活動。這些行為不僅會抑制食慾,轉移對食物注意力的同時也能夠帶來頭腦的興奮和滿足,或許還會帶來意外的收穫。



心FLOWER


不餓但是老想吃東西,吃了不撐,但是不吃不行,是心裡有毛病嗎?

明明自己沒有飢餓感,可就是想吃點什麼;如果沒有東西,就會想辦法去找能放在嘴裡咀嚼的東西,不管是什麼,總是嘴巴里要有東西吃才會感覺舒服點。不知這樣的情形大家是不是也曾經遇到過或經歷過,我想,很有一部分人會有類似的經歷或曾經見過這樣的人。

那麼,可能會有人象題主一樣問:如果我是這樣,我是不是心理有問題了?回答是否定的,或者更確切點說並不是心理有毛病,而是隻是有了一些情緒反應。是什麼情緒呢?這需要分不同的情況、不同的人來說了。不過,主要的就是焦慮、緊張、難過這一類的負面情緒。

按照弗洛伊德的觀點,我們心理發育分為口預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等幾個時期,當我們在出生最初階段,亦即口欲期發育不充分或出現狀況時,心理發育就有可能停滯或者形成一個創傷點,重則會在某一個階段,被某件事直接激活幼年創傷,而出現一些心理問題。

輕則在今後的生活中,一旦觸碰類似的情形,就會讓我們使用類似口腔運動的方式來緩解由此產生的負面情緒,比如,有的人愛嘮叨,有的則喜歡吃東西,有的會咬指甲,還有的人會抽菸、喝酒等等。

那麼,如果我們出現這類行為,要怎麼辦呢?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愛麗絲的ABC理論,我們人的情緒產生並不是因為這件事本身引起的,而是我們對於這件事的看法所導致,而情緒則是引起我們採取行動的直接原因。也就是說事件導致我們的想法,想法引起我們的情緒,情緒導致我們採取行動。即:發生了一件事→→我們的想法→→我們產生情緒→→採取相應的行為。可見,要想改變我們的行為,首先要改變的是我們對引起我們情緒的這件事情的看法和想法。

既然我們此時並沒有飢餓感,但是又想吃東西,這就是一個信號:我們有了某種讓我們不太愉快的情緒。這就好像我們走路時的紅綠燈——紅燈亮了,我們需要停下來,因為紅燈提示我們此刻可能有危險存在,我們就需要暫停一下;而當紅燈熄滅綠燈亮時,我們就知道現在是安全的,可以繼續向前行了。

那麼,當我們想吃東西時,就把這個狀態當做紅綠燈好了,將它作為一個給我們的提示:提示我們此刻需要暫時停片刻,看看發生了什麼。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我現在是什麼感受?有什麼情緒?是什麼事情讓我有這份情緒?對於這件事我有什麼想法?除了這個想法或可能性外,這件事還有別的解釋嗎?有別的可能性嗎?如果是自己的好朋友遇到這樣的事情時,我會對她說些什麼?。。。。。。當我們這樣暫停並嘗試著看一看自己的情緒時,那份讓我們不舒服的感覺就會有所減緩。

如果以上辦法依然無法讓我們減輕負面情緒,那麼,更為簡潔的辦法就是跑步或其他稍微劇烈一點的運動,如跳操、跳繩、打球等,將想吃東西的想法轉換為身體行動,也能收到一定效果,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減緩我們的負面情緒。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的情緒沒有好壞之分,也沒有對錯之別,任何一個情緒都是身體給我們的一個信號,一個渴望被我們看見,被我們理解的信號,我們能做的就是嘗試著去看一看,嘗試著去理解我們的情緒,以及情緒背後的需求是什麼。只有當我們看見並理解了這份情緒,明白隱藏在情緒後面的內心需求,才有可能幫助我們自己來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各樣的壓力和挫折,才有可能在生命的歷程中不斷自我成長。


沉吟心理健康札記


明明不餓,但是又想吃一些東西。這不是身體的飢餓感,而是心理飢餓感。主要是為了滿足口欲期。

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創立者弗洛伊德認為人在早期的時候要經歷5個發展階段。

第1個是口欲期。是為了滿足口舌吸吮的快感。

第2個肛欲期,是為了滿足控制大小便的快感。

第3個性器期, 是為了幫助孩子發展出戀父戀母情結。

第4個潛伏期,是為了幫助孩子,將壓抑的性慾轉向學習藝術和成就。

第5個生殖期, 幫助青春期的孩子發展到對異性的情感投注。

這5個發展階段是有固定的發展時間的。如果在規定的時間內,這5個階段沒有被髮展好,就會發生固著。

例如一個人如果在口欲期也就是口舌的快感,沒有被髮展好。即使在成年以後依然會通過口舌來滿足慾望,或者緩解焦慮。例如當一個成年人感覺到情緒不舒服的時候。即使不餓,也會通過吃東西來讓口舌得到滿足。滿足的不是胃,而是口舌的快感。也有一部分口欲期沒發展好的成年人用言語囉嗦來滿足快感。比如說話語速很快,經常說一些道理很對,但是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廢話。讓周圍的人覺得很不舒服。

第3種口欲期沒過好的人會用抽菸來滿足快感。

這三種滿足的方式其實都是跟嘴巴,嘴唇和舌頭有關。

為什麼通過吃東西可以緩解焦慮?舉個例子,當嬰兒焦慮不安煩躁的時候,大人只要給嬰兒嘴上塞一個奶嘴,嬰兒就會安定下來。也就是嬰兒在用口舌的快感來緩解焦慮。

對於你說的情況是可以改變的,也就是當你感覺到焦慮的時候,你試著用傾訴的辦法來釋放這種焦慮感。慢慢的通過吃零食的方式就會有所減少。畢竟作為一個成年人,在用嬰兒緩解焦慮的方式,就顯得太幼稚了。





曲奇483


如果老是想吃東西,食量在正常範圍內,不暴食,還是屬於食慾強的問題,但無節制地持續暴飲暴食,就要考慮暴食症的可能,如果暴飲暴食後經常採用催吐、導瀉等措施以低消食物可能引起的發胖作用,則就需要考慮神經性貪食症。暴食症或神經性貪食症一旦確診,都需要進行心理治療甚至藥物治療。


祿福子


建議少食多餐吧,沒事多吃點水果~



頹廢小華


胃很撐但還是想吃東西,要觀察有沒有出現消化不良的症狀,如果出現了消化不良的話,可以採用口服健胃消食的藥物來進行治療,同時還要注意觀察有沒有出現大便次數增多的情況,如果就像有水一樣大便的話,同時還要口服保護腸黏膜的藥物來進行用藥治療,平時也要注意保暖清淡飲食,不要輕易地認為是心裡疾病。


眾誠山珍


充實一下生活,就可減少吃東西的頻率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725b0e0a710248558e5d54aa1b39e1f4\

哎花呆


日子過得太安逸了,建議你去無人區住上三年,如果能活著回來,你就知道活在當下事事須珍惜。


會飛的肉


不是心裡毛病,難道是嘴上的毛病[捂臉]


打醬油的掃地僧


是胃有毛病了,不是心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