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蠻糾結的,到底學什麼,畢竟一輩子的事情,哪個技術還沒有飽和,有哪些建議?

太陽大大哭了


很多行業,很多技術都沒有飽和,只是說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會有一些新興行業的出現,也會有一些行業的沒落,比如電動車的興起,自行車的沒落,那麼慢慢的修電動車的人多了,修自行車的人少了。

再比如說互聯網經過了興盛——衰減——興盛的過程,時代需要的產物不一樣,催生出許多的附屬品。

只要能學好一門技術,把它研究透,同時具有學習精神,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的充實自己,學習新的東西,就不怕技術過時。哪怕技術過時了,人還是在學習進步的,永遠不會被淘汰。

個人覺得銷售是個很好的行業,自古至今,所有的行當都離不開買賣,只有把東西賣出去了,才能有盈利。只是現在出現了很多不同以往的銷售方式,比如微商、直播帶貨等等,這就是隨著時代變遷發展出來的新的銷售方式,但是歸根結底還是銷售。

所以個人覺得銷售這門技術還是相當不錯的。


中原小咖


沒猜錯的話,你應該現在相當迷茫,也相當的無助,覺得路很難走,但我希望你接著看下去:

首先,你已經人為的給自己設定了一個天花板了,就是我學的肯定用不上,而且就算用得上,別人都會,那時我就沒有優勢了。這種想法我覺得要不得,有兩句俗話我想送給你:一是存在即合理,你選的那個行業一定有它存在的價值,要不然它也早就沒落消失了;二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從事同樣技術的人很多,但為什麼有的人叫專家,有的人叫菜鳥,那就是因為無論做什麼,如果把它做到了極致,你收穫的將不僅僅是金錢,還有社會地位、尊嚴等等。

其次,我建議你在做出選擇前要認真的去剖析一下自己,我到底有什麼優勢,我對什麼比較感興趣。還要去市場上跑一跑,看一看相關的行業現在情況怎麼樣,比如奶茶技術,我可以去看看幾個品牌店的客流量、口味等相關方面的差別,再認真的去思考思考,我相信你能夠選擇出自己的方向。

最後,我覺得還是那句俗話吧:幹一行愛一行。不要受短期的市場波動影響,覺得自己學的沒用,當然了,你現在應該不會去選擇修BP機,哈哈,開個玩笑哈。幹到那一行的極致,你就成為了這一行的權威,然後你的路會越走越廣(培訓教學、技術轉讓等等)。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冬日裡的一米陽光



我歲數也不大,也沒有什麼資格去講人生的大道理,我就從我工作這幾年的一些感悟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我畢業以後做了四年多的房產置業顧問,剛開始第一年做感覺這個工作確實門檻比較低,會說話能吃苦基本就可以幹,但是到第二年我就慢慢發現,同樣的職位,人和人依然是有差距的,

我在銷售圈裡算是一箇中等偏上收入的置業顧問了,但是和前端排名的大佬們還是有很大差距,不得不承認。 我從以下幾點分析一下為什麼會有差距。


1. 專業技能方面:任何一個職業,只要他能成為各個職業中的一類,那麼都有他一定的專業性,

包括看大門的大爺,也得經過一些培訓才能上崗。所以,你想要在一個行業裡紮根,那麼你也一定要在這個行業裡深耕。

2.非專業技能方面:這就包含很多,你的人際交往能力,你的領導力,你的特長。等等等等。所有一切可以為你加分的項目。 這些能力很多也不是天生就有的,那麼也是需要你不斷學習的。往往一些特殊的東西能讓你這個人散發獨特的魅力。給你的事業生活增加不一樣的色彩。

3.勤奮:不管什麼行業,只要你想長久發展,勤奮永遠是你必須要具備的優良品德,當時我們團隊的一個老阿姨,快60了,2017年一年收入80萬左右,我由衷敬佩,她的銷售能力很一般,普通話都不標準。但是她一天干的活,比很多年輕置業顧問一週乾的活都多。這也是她厲害的原因。 很多時候,你的勤奮是可以彌補你很多其他方面不足的地方。


說了這麼多我們來回到樓主的點,一輩子的事,需要學什麼?那麼我就老生常談一下。

1.第一點,肯定是你的興趣愛好為主。你熱愛一件事情,你才能更容易把它做好,至於什麼行業,不用擔心,我認為幾乎沒有什麼行業是不能做的, 當你去向你的朋友親戚去諮詢這些問題的時候,總會有一些負面消息出來,比如這個行業不行啦。 都不賺錢。。 ;這個行業馬上就飽和了你幹這個幹啥。等等之類的話。 我就呵呵。 我家裡開了有個服裝店,開的時候大家都說,現在誰還幹服裝? 什麼想法,現在都網購了。誰在實體店買? 呵呵呵,,現在開的挺好。

2.不要盲目跟風,現在社會發展迅速,很多新的行業新的事物不斷出現,選擇適合自己的永遠是對的。

3.認識自己,瞭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長處,瞭解自己的短板,不斷地學習,不斷的進步。

行業是會有飽和的,但是行業裡的翹楚永遠不會飽和,現在不是也流傳一句話叫:“剩者為王”!


感謝看到這裡的夥伴,覺得回答還不錯的,麻煩點個關注哈。 跪謝!


果然勞道呢


因為我個人偏藝術,自己是畫畫寫東西的,所以看法會不夠務實。如果您有自己的愛好或者理想,那答案很明確了。

如果是長遠的立足目標,以哲學的角度看,越是原始的行業越穩定,越是先進的技術淘汰越快,以目前的市場發展可以推測的 有養老服務行業以及教育產業,當然還有很多細分領域也並不像我們看到的那樣已經被瓜分完了,很多領域的競爭也依然是“青銅時代”[笑哭]。換種說法,我們怎麼感知行業的興衰呢,(因為世界其實是非連續的,所以經驗往往會矇住我們的眼睛)很簡單,一個行業極盛之時,就是將要走下坡路的時候了。各個領域行業也是有生命的,也是一個生態,所以那些能跨越斷點的企業寥寥無幾,他們在想法上就與大眾不同。

針對個人,畢竟是一輩子的事情,那我必須說一些並不讓人興奮的實話了,人和人最大的區別不是能力的區別,而是思想。聽起來很虛無縹緲,不太符合中國人務實的需求,但往往越是“無用”的道理,對人的一生越是重要,就像你人生的地基一樣。大道至簡,各行各業的道理和法則往往本質都相同,所以您在選擇好自己安身立命的技能後,讀書是永遠必不可少的。現在我們能預測的未飽和的技術,可能已經行將飽和。個人覺得自己如果在某個小領域有獨到之處,是應對飽和最大的利器。

所有的預測都沒有太大的幫助,未來不可預測。

我這邊的建議:

1、如果您對各行各業都充滿疑惑,沒有特別在意的領域,那如果身邊有朋友已經是某個行業中的佼佼者,您可以和他多聊聊,在自己身邊找突破口。

2、定好學習計劃,短期的學習和長期的人生投資,先動起來。

3、不要輕易跟隨大眾,自己獨立思考。(正常情況下,如果你的一個決定,十個人中有八個看好,雖然你得到了支持,但也代表這個決定並沒有太大意義。有時候一個決定,無人看好,也可能是因為這個決定太超前了。至於這個度,需要多領悟。)

4、不要給自己設限,相信自己(我常和朋友開玩笑說:大多數人最後都成了閏土,而你要明白,你是迅哥[靈光一閃])


hyll0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一門合適的手藝可以讓人高枕無憂,而入錯行金錢損失是一方面,更多耽誤的是黃金學習時間。畢竟生命是短暫的,又切割的零零碎碎,分配到學手藝上面,也只是短短几年……

個人想法,行業分為三類

朝陽產業:短時間內有較好的發展和利潤空間,但長期並不是剛需,比如自媒體。

夕陽產業:曾經輝煌過,但現在已經沒落,且看不到什麼未來,比如:家電行業、通信行業,輝煌的幾年依靠人口紅利是個大風口,但現在很難賺到錢。

日不落產業:這類產業最鮮明的特點,只要人活著,就要追求更高更強更好,而且每個人都需要。比如:醫療、健康、教育。

三類產業是一個大方向。如果只是平民老百姓,賺點小錢,不被社會淘汰,我推薦從私人訂製的角度出發,且機器智能化不可替代的。

比如:理髮師,一百個託尼老師眼中,就會有一百個不一樣的你。同樣,每個人眼中就有一百個各式各樣的託尼老師。這方面解決了行業人員競爭問題。再從可替代性方面看,人都是追求個性的,既然要選擇一款有靈魂的髮型,必然要有一個有靈魂的託尼老師,機器人只能提前編制程序,沒有自己靈魂的軀體一個。


傑拉德9527


很高興能夠回答你的問題。俗話說360行,行行出狀元。其實每一行如果說你能夠幹好的話,都能夠有很好的發展。能夠幹好的前提是你必須對某個技術有足夠的興趣。興趣是驅使人學習的一個動力。我覺得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說這個事情。

首先,如果是我的話,我會選擇進入裝修行業。因為為什麼這麼說?中國的城鎮化現在和發達國家相比還處於一個比較低的水平,未來的裝修行業還有很廣闊的前景。裝修行業裡面你可以選擇一個工種。比如說可以是貼地板磚。電工木工。或者是水電工等等。一定要選自己感興趣的工作並去研究它。

其次在學技術的時候,你可以選擇進行進修提升一下自己的文憑。當然技術是選擇你從事的技術相關方面的文憑進行進修。比如你選擇了裝修行業,那麼你就可以去進修。裝飾類相關的一些文憑。那麼這樣你就在裝修行業就會有一個很大的發展前途。

最後還是需要一個良好的心態。因為人的心態影響著人的一生,方方面面。不論是工作,學習還是生活都影響非常大。心態不一樣,我們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不一樣。最後我想說不論你選擇哪個行業。都應該好好的去鑽研。還是那句老話。360行,行行出狀元。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你。或者對你有一點點啟發。最後希望你能夠給我一個關注。


小小麥克風


朋友,沒有最稀缺的技術,只有最感興趣的職業,學技術要沉得下去心,任何行業學精學透了都有可以在該領域掙到錢。

家裡的鑰匙掉了,咱們的開鎖師傅,幾分鐘就能收你百八十塊。

做美容美髮的Tony老師,一個月隨隨便便掙個萬兒八千。

做自媒體看似簡單,其實同樣需要用心去做,學習各位同行技巧,需要摸清它的規律,你同樣有有機會成為大咖。

加油,朋友,祝你成功。


大王兩三言


學什麼是個很寬泛的話題。能經常思考這個問題的,表明是沒有特別的興趣的。就目前來說,未來社會發展的方向是人工智能 物聯網 大數據等。

要想進入這些領域,那就必須學會計算機編程了。計算機的編程語言有很多,可以搜索這按自己的需求學習。學會計算機編程,接下來就是搞嵌入式開發。這是未來的一個方向。


堅強戰鬥追夢人2


社會發展很快,但還是有很多趨勢性的行業,在瞭解專業的基礎上也要兼顧自己的興趣,有興趣才能深入並堅持,專業經驗需要積累,根據個人研究可以給你以下方向:大數據、雲計算、軟件編程、動畫製作或遊戲開發(前端 後端)、生物工程/技術(疫情後生物技術和醫療研發會有革命性的發展),智能產業:機器人、無人機、智能設備研發製造、VR虛擬現實技術,文化旅遊行業,如景區規劃設計、文化投資管理、影視製片、藝術品拍賣、文旅產品開發等,另外重點推薦一下體育行業,國家和社會非常重視,體育賽事的組織管理、體育經紀、體育營銷都大有可為,找到方向深耕細作,祝你成功!


實幹興邦老青春


“專業的選擇其實是職涯規劃的第一步,如果要問一些具體的建議,我是給不出,也不敢給的,這篇文章給的只是幾點思考的方向,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提到專業的選擇,有些“過來人”會勸你說“不要學醫”“不要學化工”之類的,但是你無從猜測他提出這個建議的根據是什麼,是因為他本身是醫學專業畢業沒有找到理想的就業方向嗎?還是因為他本身不太適合讀這個專業讀得比較困難呢?

有些長輩也會說“讀這個牢靠”,他們也是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或者說時下的“熱門”來給孩子出主意。但是現在高中生的家長們的青春期所處的環境,和我們國家目前的發展狀況已經大相徑庭了,很多專業設置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當初熱門的專業現在可能已經是冷門,現在熱門的專業過幾年也許也會變成冷門,所以長輩們的意見,也都是從他們有限的人生經驗出發,或者是結合他們自身的具體情況給出的。

01 那我們應該根據什麼標準來選擇自己的專業方向呢?

我給出的建議就是三個標準:“你擅長什麼?你喜歡什麼?你真正能從事的是什麼?”

這三個標準乍一聽其實很容易,但是仔細分析,在現實生活中這三個方向也許是不同的。比如這位題主,他生物成績比較突出,那應該是“他擅長生物”的一個信息,但是他有色弱,所以註定了“他能從事的”和他“擅長”的就不會是同一個方向。

根據研究表明,這三個方向的職業,如果有兩個重合,那麼你在職業上的幸福指數就比較高。比如說你從事的是你擅長又最終從事的職業,那你幸福指數也會比較高。或者是你從事的是你喜歡的最終又能從事的職業也是同理。比如由老師做的那個測試,給出的參考發展方向是領導者,這可能說明我比較擅長這個,但是我本人很討厭領導別人,我更喜歡在家裡從事園藝,然後我現在又能從事園藝,那就算不是我最擅長的職業,我的幸福指數也比較高(僅僅是打個比方,我連仙人掌都養不活)。

一 直接動力

有些學生在選擇專業的時候特別草率,盲從父母意見,或者隨波逐流,那之後的生活就會嚐盡苦頭。這種苦頭不是一下子能看出來的,它會以別的方式出現,讓你覺得生活不對勁,但是又說不上來。我這裡有一位長期在我這裡諮詢的女士,她今年已經二十多歲了,她有很嚴重的拖延症。她大學的時候讀的是商科,但是並不喜歡這個專業,所以大學四年虛度光陰,畢業之後又不得不從事專業相關行業,整個人就覺得生活特別無力。她缺乏目標,不願意交友,和周圍也格格不入,甚至開始懷疑自己有抑鬱症。

我問她有什麼想做的事情沒有?她說她喜歡設計,非常喜歡設計。她缺乏管理時間的能力,並且那種重複性的朝九晚五的工作讓她喘不過氣來,掙扎了一年多,終於決定換工作。雖然目前她依舊還是在探索階段,但是從事了自己感興趣的工作之後,狀態明顯是比之前要好很多。

這個案例說明什麼問題,說明不管你選擇的專業或者職業是什麼,不管賺不賺錢,不管是不是社會上認可度比較高的職業,只要你不喜歡,你就缺乏動力。興趣是最直接的動力,而社會性評價是間接動力。我經常有個比喻,說直接動力就像是你自己裝上了引擎,你自己會有向前奔跑的慾望,而間接動力就像是加了馬匹拉你走動,被人拉著走和自己主動要走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們小時候努力的動力可能是來自家長的讚許,或者是老師的誇獎,但是越往上走,我們就會漸漸發現自己內心的動力,就像是一個孩子小時候要人扶著走,長大了得自己學著走,甚至跌倒了就爬起來。

越往上走,社會給予你的關注和支持會越少,你看這幾天高考,似乎全社會都在為你開道,道路有警示牌叫人不要鳴笛,走錯考場了有警察叔叔和熱心司機給考生帶路,但到了研究生考試根本沒人管你這些,到了博士生考試社會的關注就更淡漠了。

我們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但是我們得到的支持會越來越少,那靠什麼?只能靠你內心的直接動力。

所以在選擇專業的時候,最好選擇哪種“能讓自己奔跑”的專業,不要有那種“先混一個文憑出來,愛好可以慢慢培養”或者是“工作了再換”的心態。

你會發現你沒機會換,你愛好是比不上人家大學四年的專業培訓,你工作之後專業才是你的敲門磚,專業不對口你也許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你和人家的差距會比四年更大。

不要混,專業選擇永遠比學校選擇重要,要選擇自己內心真正會迸發動力的專業,長大了不會再有人拉著你走,你得自己跑起來。

二 對專業的理解

很多時候我們對一個專業的想象,和現實是有差距的。

我就舉個例子,這位同學來信說他生物成績不錯,所以想到適合讀生物。我告訴你我以前還在化學的奧賽拿過獎,但實際上我對化學毫無興趣,我身上也毫無從事化學行業的特點你信嗎?

中學階段的學習,僅僅是停留在理論階段的,你對它的想象和實際職業的狀況相差也許相差十萬八千里。

我就拿這位同學說的“寫小說”是不是要學中文來說,大多數人說“應該要去學”,但是也許也有人說“那些小說寫得好的人大部分都不是中文系畢業的啊”,那寫小說是不是需要去讀“中文”呢?

這就是他們對“小說創作”這個職業不瞭解導致的。

寫小說需不需要文筆好,需要。但是文筆好就一定能寫小說嗎?不。

真正的架構小說的其實是你的想象力和邏輯能力,因為這個世界是虛幻的,但是你得寫得跟真實的一樣,不同專業的人寫小說的特點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偏重於故事結構,有些人偏重於人物設定,有些人的小說充滿了詩意的幻想,有些人的小說則是冷酷的社會思考,但是不管是什麼專業的人寫小說,他最後必定要從事大量的閱讀,這個恰恰就是中文系的同學最初學習需要的步驟。

回到之前那個問題,你說寫作需不需要讀中文系呢?

中文系讀出來不一定能當小說家,但是文學修養肯定是比其他專業的同學要強,這就是一種積累。

再舉個例子,心理學。

一說到心理學大家都覺得好牛逼啊,我讀書時候,我的老師經常講一個笑話:“人家經常說讀心理學就能猜到你在想什麼。”

聽到這種話,心理系的學生都忍不住翻白眼。

心理系在學什麼呢?第一年學解剖,大一生的基礎實驗為了省錢,用到的實驗動物是青蛙學統計學,學測量學,學實驗學。這些都是最基本的課程,心理學的實驗是什麼樣的呢?你可以去高年級的實驗室看看,他們估計嚴肅認真的打點,或者給人展示各種意味不明的,看起來特別枯燥的卡片。

醫學院的學生會特別困惑:“我明明是一個理科生,為什麼我要不停的背書?為什麼我的高數只需要學個數C就夠了?”

然後隔壁的經濟系的學生會哀嚎:“經濟明明是文理兼收的,為什麼我一個文科生要學高數A?”

大學的高等數學根據難度分ABC三個等級,如果不明白的同學可以去找一下考研的要求,那裡會對不同專業的數學要求做出明確的標示。A是最難的,學經濟的同學看到高數A不要哭,因為學到研究生你們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難。

反而是那種“純純的只招理科生”的專業,比如醫學,比如建築系,他們的高數要求反而會比較簡單一些。

如果對數學實在沒有興趣覺得數學學習有困難的同學,最好避開那些對數學要求比較高的專業。商科類雖然文理兼收,但是越往後面學,數學的要求會越高,這也是為什麼學數學的同學去讀經濟類的研究生,特別受歡迎的原因(在這裡小聲說一句,心理學的研究所特別歡迎有醫學背景和生物學背景的本科生報考)。

完全不用學科目的專業就是文史類,法學類和語言類的,這類專業就算大學設置要考數學,也是比較簡單的,不會構成太大威脅。

如果在高考填報志願階段還沒有具體的職業規劃的同學,我建議你們可以考慮報考一些基礎類學科。

所謂的基礎類學科就是中文,英語,數學,物理,生物之類的,這種專業偏理論,就業或者考研口徑比較大,比如之前說的,你學數學的話以後要轉行讀商科,就是很大的優勢,你要是學英語的,以後想報考中文研究生,你的英語也會是考研時候很有利的競爭優勢。而且這些基礎學科就業比較廣泛,比如你要是讀個經濟管理大學畢業去競爭管理層,就比較難,但是你讀箇中文系,將來進企業,或者考公務員,選擇面就很多。

就生物專業來說,很多人覺得讀起來苦,但是如果真的是有興趣的同學,會發現這個專業往上走其實比較容易,出國留學也很容易申請到獎學金,真的能靜下心搞科研的同學可以考慮這個專業。但是它的確是很辛苦,就拿實驗這項來說,曾經和我一個寢室的生物學博士,她經常是做實驗做到半夜三點才回來,而這是家常便飯。

與基礎學科相對應的就是應用學科,比如我們經常說的工科,學土木,學建築,學電氣,這種工科一般專業就決定了你的職業方向,要轉行比較難,要考研跨專業,你也不會有基礎類學科的同學有優勢。你一個讀土木的如果想去跨專業考法學的研究生,你要補政治英語,還得自學專業課,你不會比一個讀英語的學生有優勢,因為英語這門可能他可以放空,或者用很少的時間去學。比如金融類也算是應用學科,更多的我在這裡就不補充了。應用類專業的選擇,最好是選擇自己“擅長的”或者是“喜歡的”。我讀大學時候,樓下就是土木系的女生,她們天天夾著塊板子去畫圖,有時候趕作業到三更半夜,這種男生也一樣,只不過男生寢室煙霧繚繞,熬夜畫圖的他們會抱怨就自己煙不夠了。如果你們不是特別喜歡這個職業,或者說你們讀這種專業覺得還比較擅長,那讀起來就會很痛苦,那時候跟你說能賺多少錢都沒用。有些同學空間想象能力就有限,他們要是去畫設計圖,就很可能出現那種周圍同學都輕易能完成,可是他們自己怎麼弄都弄不對,這個就很痛苦。

所以選擇應用專業,你必須在“我喜歡”“我擅長”“我最後能從事”這三點裡,找到個重合點你才做選擇比較好。

外界對職業的理解通常是有很大偏差的,比如他們都認為從事法學的人一定要口若懸河,從事理論研究的人一定是古板嚴謹。實際上可能剛好相反,擅長法學工作的人也許就是個木訥但是思維縝密的人,而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卻是充滿想象力的。

我的實驗學老師說過一句話“現在什麼設備都有,實驗設計需要的是什麼?是你們的想法!你們的想象力!”

這是為什麼很多父母的職業會影響小孩的職業選擇,因為他們最熟悉的職業,理解最深刻的職業也許就是父母的職業了。

如果實在缺乏信息和想法,可以從父母的職業方向入手。

三 量力而行

你感興趣,你很擅長,但是很可能這種工作並不是你能從事的。

新社會給我們教育最大的饋贈就是階層壁壘的鬆動。但是鬆動不意味著沒有,有些客觀條件的限制,會直接決定你“能不能”從事這個職業。

特別典型的例子就是藝術類。

大家都知道藝術類很燒錢,尤其是現在娛樂產業發達,影視專業吸引了大量的學生。

我特別不建議家境不太好的同學衝著“這個圈子錢多”就去學。這是一個高風險高回報的行業,它需要的不僅僅是才華,不僅僅是運氣,還需要一些家底來支撐。

比如說你沒戲拍的時候,你家裡能不能養著你一兩年?

不說娛樂業,那些從事寫作,繪畫,甚至是設計類的人,大部分都有過空白收入的日子。這段日子是你和這個職業磨合的日子,你要在“藝術”和“生活”中找到一個平衡點,這段日子是需要你的家庭來支撐的。

換句話說,一個“不紅”的藝人,或者作家,或者畫手,他一窮二白在家裡蹲,和衣食無憂地在家裡蹲,那個心態是完全不一樣的。前者心態容易崩,心態崩就容易做出一些不理智的決定,你會拿出一些東西去交換,這些東西當下看起來也許不值錢,但是日後也許是你扔了就拿不會來的珍貴東西。

我很敬佩那些來自底層最後走紅的藝術家,明星,還有作家,畫家。但是你們看到的這些,其實是少數,這裡面存在著倖存者偏差。如果真的要走這條路,最好有一筆能支撐自己的物質積蓄,不管是自己掙的還是家庭給的,雖然說出來不太好聽,但是人要做風險預估再做決定。

這個世界上其實不缺乏有才華的人。

你看到的那些明星,那些日進斗金的明星,其實都是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人,他們之下白骨累累,是無數鬱郁不得志,迷失了自我的小藝人做炮灰支撐起來的。

高風險行業伴隨著高回報,希望你們看到高回報的時候也要預測高風險。

四 文理之分

長久以來,文科生好像都會被理科生微妙的diss。

我在微博上提到過一句話,說媒體行業最好要放一個理科生做一把手二把手,這句話也被一個粉絲拿出來疑惑的私信問我,是不是我也存在著歧視文科生的心態。

首先我要說明一下,我原話並不是這個意思,我說放“理科生”在媒體行業,是希望在媒體言論上,除了耍一些嘴皮子,爭奪眼球,製造話題之外,還應該有更為嚴謹的態度和更縝密的數據,這一點也許是理科生思維的一些特點。而新聞傳媒業卻是文科生居多,這個行業需要更加綜合的素質。

我並不diss文科生(我生活裡僅討厭利用口舌之利隨便評價自己不瞭解的科學領域的文科生),相反我認為文科綜合考試的一些試題設置,其實非常注重邏輯能力的培養。很多人認為文科生就是“背”,這一點是完全錯誤的。我隨便拿出現在高考文綜卷,裡面就沒有任何一題是可以靠死記硬背能拿分的。記憶僅僅是隻是的基礎,裡面的一些題目,不管是歷史還是政治,引用材料需要學生先透徹理解材料的意思,再結合自己學過的知識綜合分析,現在連選擇題的出題都是這樣,這些恰恰是目前在網絡裡最缺乏的。

所謂的“閱讀理解能力負分”並不單單是一句駁斥別人的話,很多爭論,都是出在閱讀理解這一塊。同樣一句話,要結合上下文意思閱讀,要放在特殊語境裡理解,要清楚的搞清楚這句話的使用範圍,這就是文科考試裡,考核的一項最基本的能力。

文科生之所以會被微妙的鄙視,和大體環境分不開,我國教育界重理輕文已經有一段歷史了,而且文科的教學設置,成果評選,和理科相比,更加像一門“內功”,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而且分值不會像理科拉得這麼大,但是它的影響卻是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影響社會的進步。

很多社會案件的起源都是表達和理解的問題,或者說表達方式和理解能力的問題,說高了是人文素養,說低了就是基本交流能力欠缺,這就是文科沒學好。

對於高中生有一種說法就是理轉文容易,文轉理比較難。並不是說文科比理科低一等,而是理科的學習它有自己的一套體系,你要學得從初級的學起,懂就是懂,不懂就是零分。而文科 ,好像你不管怎麼樣都能掰扯出一點東西,上面的字至少你都懂,上面的話你也許也能知道意思。它不會拉開太大的分值,也不會讓你的分數太難看,但是你要知道,你想拿到你理想的分數,還真沒那麼容易。

所以不管是文轉理還是理轉文的同學,最好先把“文科就是考背誦”這種低級思想去掉吧。

只會背的話一百分的卷子你最多就等於拿了個三十分。

何況我知道有些同學上了高中後根本沒時間背書,也不會好好背書,你們的智力發展階段也註定你們不能像小學生那樣死記硬背了。

說了這麼多,大概也就我非常有限的經驗和知識給大家一點非常粗淺的意見了。

高中生朋友們其實大多心理並未發展成熟,最簡單的一個判斷就是,你們認為的自己,和人們眼中的自己還有實際上你們“自己”,可能是三個完全不同的人,如果這“三個人”差距過大,會嚴重影響你們的判斷。成熟就意味著你要把這三個“自己”統合起來,讓你認為的自己,和實際的自己更為接近,這就是自我認識。

別人給的意見,或者是經驗,都是別人走過的路,不見得適合你自己。而且別人給出的經驗和建議,其實都是和他們的價值觀分不開。比如由老師給的這些意見,你們仔細看也發現偏重於學術類這一塊,或者說更注重你們自我價值的發現,因為我本身可能對攫取財富或者說一些協調性很高的職業沒有興趣,或者說我並不擅長這類職業,所以我也不能給你們一些“怎樣才能發財”的專業建議,就算我儘可能公正客觀,給出的意見依然是受我的專業和經歷侷限,所以以上意見還是那句話“僅供參考”。

你一定要自己謹慎思考,根據自己的內心做出判斷。

最後祝大家都能從事“最少兩個點重合”的職業,獲得幸福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