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苏轼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却为何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官隐居呢?

英公子小嫣


看到这个问题,第一个跳到我脑子里的竟然是个段子:不可为五斗米折腰[酷拽]给我六斗就可以[思考]陶渊明的官职一直不高,俸禄也不多,但宋朝官吏的待遇可是很好的。

开个玩笑,正经答案在这里[机智]我觉得这和时代风尚有很大关系。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频繁,征战连年,人民和官吏甚至皇家都一样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佛道思想比儒家思想更得人心,避世成为一种风尚。

而宋朝特别是北宋,国家经济强盛,士人的思想统一到儒家上来。儒家强调要到仕途中去建立一番功业,去经世济用。儒家真正确立统治地位后,士人们遇到挫折,有的迎难而上,有的暂时到佛道或者自然中寻求安慰,真正去做隐士的很少见。他们大多报有一种就算不被朝廷重要也要做点实事的态度。比如苏东坡,被贬到苏州就去修了苏堤,贬到海南就去施教化,这是一种不仅随遇而且尽力安人的态度。这大概就是儒生本色吧。


蔓卷诗书


简单来说就是没必要!

你别看苏轼一生坎坷,颠沛流离,今天发配到这里,明天发配到那里,但是他的人生,其实比我们绝大部分的人都“幸福”。

苏轼最高做过翰林学士,啥是翰林学士?

简单来说,就是宰相的“候选人”,这一制度在苏轼生活的,重文轻武的宋代,格外有分量。

这下大家就明白了,苏轼是“差点”当宰相的人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

翰林学士,是古代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
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此后地位渐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为翰林学士之职。清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无单称翰林学士官。

就算他老人家被贬,也大大小小都是官,而且苏轼毕竟是曾经当过翰林学士的人,而且诗词文章写的很好,书法也不错,他这种人才在宋朝,就算想隐居,也是隐不了的。

而且隐居有什么好处,除了清静一点,别无其他好处。

因为宋朝哪会,天空不像现在污染这么严重,住城里和农村差不多,至于吃的,哪会还没有农药,都算绿色食品,况且当官吃的更好,要是自己种……

别以为会有青椒土豆西红柿啥的,玉米也没有,因为玉米大概是明朝的时候,才加入“中国”国籍。

所以要是隐居的话,日子清苦的很,根本不是大家想象中的“诗意生活”!

从生物学角度讲:人类有趋利避害的天性!

简单来说,就是人都想过好生活,都想吃肉喝酒,所以苏轼好好的官不当,跑去隐居,这不是自找苦吃吗?他干嘛要活的这么“倒退”?

所以,他除非脑子抽风,才会去隐居,因为没有人想过“茹毛饮血”的时代,也没有人想做“山顶洞人”。

这是其一,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还有一点就是,陶渊明当年其实也不想隐居的,理由如上,就是——“隐居太苦逼了”!

但是为啥,陶渊明还是隐居了,不但隐居,还写出了让后代人十分羡慕的“田园诗”,貌似他老人家过的还不错。

那是因为,陶渊明当时所处的时代是东晋末年,像当年的东汉末年一样,天下英雄都摩拳擦掌,是一个十分动乱的年代。

而且东晋末年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就算去当官,也是个高风险职业,万一没讨好上司,得罪了小人,分分钟小命就没了。

所以按照“趋利避害”的天性,宁愿生活苦一点,也不能把小命丢了啊。

所以陶渊明的隐居是“高招”,把自己隐居起来,等天下太平的时候,再出来当官,为民造福。

而苏轼所处的时代,是十分尊敬文人的时代,虽然不断被贬官,但是苏轼的“名声在外”,而且艺术才华造诣很高,无论走到那里,都是受人尊敬的。

最重要的是,没有生命危险,顶多就是政治理想没有实现,官小了一点。

所以苏轼完全可以在任上等待“重新被重用”的时机,没必要跑到深山老林里面,过与世无争的生活。

其实无论是陶渊明还是苏轼,他们这些“知识分子”“文化精英”,从内心里面来说,都是想出来做官,无论对老百姓,还是整个国家,都想做出自己的贡献。

只不过,陶渊明的时代“逼迫”他必须隐居,而苏轼则完全没有必要。

说道这里就清楚了,苏轼不隐居,原因很简单,就是——“没必要”!


太行山下小小强


《亦然读史.苏轼的旷达与坚守》

翻开中国文学史,满目尽是巨璧大家,放之长空则星汉灿烂,放之大地则高山林立。其中,苏轼就是那个产生巨人的时代——宋代浩瀚长空的一颗耀眼巨星,莽莽大地的一座景仰的高山。近日,借武汉疫情闭门之娴,阅读了《中国思想家丛书》之《苏轼评传》,伏案经月,夜不释卷。对于苏轼为何屡挫屡贬,却不自废自弃,辞职挂官?我想从如下方面,试作微探讨、浅商榷:

一,苏屡遭贬谪、风雨一生的成因演绎和客观现实性

一是政治气候。熙宁二年,苏还朝授职时候,正是表面繁荣的北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此时神宗即位,皇帝的态度是鲜明的,那就是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图新,这是政治背景,所挡必伤。

二是工作环境。反观苏所处时代,活跃在文坛官场的耀眼星座,就有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司马光、梅尧臣等等。如此星汉灿烂,济济一堂,合则相得益彰,水涨船高,比如欧阳修与苏的知遇之恩;悖则彼磨此砺,彼长此消,比如王安石与苏的政见之龉龃。官场人生,软环境至关重要。正当其时,则是如虎添翼,要成长神龟莫阻;生不逢时,则是“五指”压顶,欲成业百畅不举。由此可见,前程是风明雨晦,抑或一帆扬州,无他,环境使然。

三是观点之争。王安石以竣急思想、霹雳手段施行新法,使得朝内有识之士因观点相左而被迫离京。一时间,朝野落叶纷飞,内外风雨凋零。苏虽不反对改革,却主张“法相应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的方式徐徐图进。一个要急进,一个要缓步,自然君子如璧,裂则必隙。留给他的只有一条路——离开朝廷,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播下下仕途风云密布的种子,开启政治上风雨兼程的颠沛之途。

于是,由于一与政治大环境相悖,二与工作小环境相逆,三与主政宰相王安石相左,三个原因叠加,演绎了苏轼遭谤陷狱、风雨一生的结局。到苏44岁的元丰二年,御史李定等,借助弹劾苏诗讽刺新法,毁谤君相,苏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史称“乌台诗案”。苏坐牢103天,几濒临砍头境地,幸亏宋太祖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才躲过一劫。出狱后,苏被降职黄州团练副使。后几经被贬惠州,再贬昌化军,及至徽宗即位,遇赦北归,以六十六卒。

二、苏轼百折不饶、九死不悔的骨节禀赋和逻辑必然性

一是性格禀赋使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人的禀赋性格,是决定其命运前途的DNA。一则骄傲的出身环境。苏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出身于长江上游的天府之国、文化之邦的眉州,其祖父苏序家境殷实,能诗能文,二伯苏涣身为进士,父亲苏洵更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自然耳濡目染,根正苗红。二是丰沃的经济环境。苏家几辈人的辛勤积淀,自然家境殷实;年幼时父亲出游在外,母亲教其读书,言传身教、悉心抚育;苏家一门三进仕,都出任地方高官,这些都为苏的成长积淀了殷实的物质条件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骄人的天纵英才。苏在京城会考时,其文风获得了主审官欧阳修的倾倒。欧赞曰:“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成语出人头地的出处)!”从此收留为弟子。由此可见:翰墨家风的文化环境,物流富足的物质环境,少年得志的成长环境,必将催生苏人格壁立、顶天立地,傲视薄物、旷达豪放的性格禀赋。

二是士人人生抱负使然:从祖父到二伯的耳濡目染,从父亲到母亲的教养德化,从少时科举一考成名到一门三进士的官宦之家,苏所接受的都是打马朝堂、名垂青史的“士大夫”价值观。“上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在皇权当道、官本位思潮占据主流的时代,成就人生价值的最佳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身居朝堂、全功立名。由此可见,即使仕途百折犹无悔,即使生活再苦亦不退,这是苏轼的应有选择。

三是“伏法”罪身使然:苏的一贬再贬,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坚持观点自己“求”来的,二是因陷获罪外力强加的。试问,前者是自愿选择,为何要辞官?后者是被迫负罪,法律怎么能让负罪之人有任意选择辞官的权利呢?要想保命,就随波逐流、跟着命运走吧——舍此奈何?加之,父兄皆居官场,自己又名扬四海,岂能趁快哉之能事,随意扔下挑子,一走了之?

自古宝剑多磨砺,不如锋刃从何来?反观苏的人生险阻,仕途通曲,我们发现:被贬黄州是他一生思想和创作的分水岭。前则以儒家思想为主,大量的政论、史论等充分显示出他积极入世的一面;被贬黄州后,以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融合佛道旷达的襟怀,达到了无论穷达落魄,都能在精神领域和文学世界,保持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

事实上,苏的一生,基本上是在新旧党争的漩涡中坎凛起伏地度过的。但政治的暴风雨后,他并没有减弱他旺盛的创作精力,而且物极必反,促使他深入地思考社会人生,成就了他前期作品的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的豪放风格,后期作品的空灵澄明、豁然恬淡如深柳梨花的旷达婉约,命运的打击和个人的自救,在这里合伙铸造了一座人迹罕至的文学高峰。在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不是灾难成就文学,而是文学挽救了苏轼!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就是苏轼,虽九死而莫悔的苏轼——请问:这样的苏轼能够打倒吗?这样的苏轼能够以辞官避世的方式,向命运、官场和人生屈服吗?

2020年2月29日亦然于半山读《苏轼评传》有感兼答友人


中国亦然


苏轼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像陶渊明一样归隐是他人生的最大希望。

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他最终也没有实现他的愿望。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他是反对新法的主要成员之一,属于旧党中的蜀党领袖,又是新兴的未来可期的政坛新星,同时欧阳文公仙逝以后,他又是执文坛大旗的文坛领袖。有一大帮文人墨客乡党学生追随着他。政治影响社会影响很大,没有被贬谪以前。他纵使辞官归隐也不能成行。贬谪后成了被人监视的“犯人”,没有皇帝的圣旨更可不能了。

苏轼一生的思想是复杂而又矛盾的。一方面,他积极用世想做个好官,同时继承欧阳修老师的旗帜,在文化上施展自已的才华;另一方面政治上的打击,又使他产生归隐的思想,他甚至打算在宜兴买田安家,在贬谪生涯中随身带着陶潜诗集,和陶诗写了许多首,追随陶潜归隐也是他的愿望。

所以,苏轼的一生总在调和着这两种矛盾。

我们今天看苏轼和陶潜应该分开来看。

苏轼的社会,知识分子的待遇和社会地位远比陶潜时代好。

苏轼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比陶潜高。

苏轼的仕大夫观念意识,要比陶潜强。

陶潜天生恬淡的性格是苏轼难以企及的。

陶渊明是和,屈原,李白,杜甫并肩的伟大诗人,苏轼不是。

陶潜归隐基于他的性格,苏轼则囿于他的原因。


笑春风102159742


是不是这个问题也可以替换成:为什么A在北京打拼很不顺,却又不肯像B一样回到老家小县城过安逸的生活?

回答这个问题,要从两位人物的时代及社会背景、生平经历进行对比,试着找寻一些蛛丝马迹。


时代及社会背景

  •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期,在那个时期,统治阶级腐败不堪,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尖锐。
  • 苏东坡生活在北宋繁盛年代,那个时代国富兵强,人民安居乐业,言论也处于相对自由,百花齐放的时代(诗词歌赋等文化发展登峰造极)。

从两位所处的时代来看,一个处于朝代更迭的晚期,一个处于朝代的兴盛时期。


人物经历


  • 陶渊明

陶渊明自幼学习儒家经典,喜欢做善事,也有远大的志向。
  1. 公元393年,二十九岁的陶渊明怀着“大济苍生”的抱负进入官场,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于是辞官回乡;

  2. 公元400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由于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拒绝了与桓玄同流;

  3. 公元405,陶渊明奉命任彭泽县令,但仅81天后,就又辞官了,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桃园生活。

  • 苏轼

苏轼自幼聪明好学,具有报国安民的雄心大志。

  1. 1057年,二十一岁的苏轼进京应试变拔得头筹;

  2. 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王安石新法的弊病,被后者启奏,于是被贬为杭州通判;

  3. 1079年,因乌台诗案,入狱100余天,险遭杀身之祸,之后被贬黄州(著名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就是这个时期他的作品;

  4. 1085年,宋哲宗即位,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也即东山再起,但因其对腐败现象进行抨击,又受到诬告陷害,再次被外调;

  5. 来回往复多次被召回和排挤外调,在外调期间,苏轼一心向民,在杭州、颍州、惠州竭力为人民修筑了堤坝,受到人民的爱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但苏轼并无自暴自弃,反而在这里办学堂,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从人物经历看,陶渊明表现出“不为五斗米折腰”态度,不太适应官场;而苏轼虽然一生三起三落,但仍保留着积极纳谏,刚正不阿的立场,并且一心为民,虽多次被贬,依然保留着乐观的态度。

总结

从时代及人物经历,可窥探人物的思想抱负,也对苏轼不进行辞官隐居找到了一点答案。

在陶渊明的一生中,其实他也非常想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他也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然而当看到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之后,他知道自己实现不了这样的梦想,如果一意孤行的话,不仅不会实现自己的愿望,反而只会徒增悲伤,于是就想要回归自己的田园生活里面。

苏轼虽和他们的政治观点时不相容,但他毕竟胸怀一颗激荡挚诚的心,一腔凌云冲天的志气,一身熊熊燃烧的激情,一种积极进取的希望,他对朝廷、对国家还有着信心和希望,他还想实现自己的抱负,想为这个国家、人民做些事。所以也可以看到,虽然被贬到偏远的地方,他依旧能够为民办了很多“实事”,也因此受到人民的欢迎和爱戴,从这个角度来讲,他又是成功的。


立青书苑


东坡虽然屡次遭贬,但他总能以积极而乐观得态度面对。

因为他有远大的抱负,他也想建功立业,扬名立万,这是自古文人的通病。虽然遭到贬谪,但他不能就此罢休,所以他以儒家积极的精神来面对,化痛恨为力量。他是天生的乐观派,总能从迷茫中找到自我,使自己不至于沉沦。后期的他,实在不行,才以佛道宽广的胸襟来解脱自己。

陶渊明的那个时代连年战乱,官场腐败黑暗,陶不为五斗米所折腰,决定辞官隐居,如不辞地话,以他的性格,有掉脑袋地危险。

宋朝除了北方有外患,民生基本安居乐业,文化繁荣,经济强大。与战乱不断,腐败透顶的晋朝不能相比。

性格决定命运,东坡之所以没沉沦,没隐居,主要是天生的乐观者。

我以诗为证:

千古文豪一东坡,

文章盖世才华卓,

虽道平生坎坷多,

犹笑人间风雨落。


东海328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官隐居。可以从苏轼的性格、时代的背景来分析。

一、苏轼的性格

苏轼是个有抱负的人,就算被贬,就算他郁闷。他的人生态度还是积极的,惩处逆境却不甘沉沦,忘怀个人得失,立意有所作为。他的这种思想表现在《前赤壁赋》中可见一斑。

被贬黄州是其一生思想和创作的分水岭。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大量的政论、史论等充分显示出他积极入世的一面。

后期的他以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融合佛道旷达的襟怀,能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业,无论穷达,都能在精神领域保持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

二、历史的背景

淘渊明的时代,是战乱不断的东晋,皇族内战,民间起义,而东晋的政治又掌握在一批不攻正事的世家大族手里,所以很多人是对现实失望的,所以才有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选择隐居。

苏轼所在的宋朝什么北方仍有战乱,但是宋朝已经有了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最好的选择。读书人都有积极进取的心,苏轼也不例外。

两者时代下的文化思潮带动下的价值取向就不同。




品势怪兽


苏轼一生坎坷,颠沛流离,却为何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官隐居呢?

一,首先从家庭来讲,家庭环境影响人的每一个决定。

苏轼,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门唐宋八大家占了三人。而且苏家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而为国为民的思想根生蒂固。每到一个地方都踏踏实实的为民做主,为每个地方都做出杰出的贡献。

陶渊明出生在一个清贫苦寒之家。8岁那年,父亲去世,跟着母亲种田为生。陶渊明从少年时代心里就藏着两个梦,一个梦是像曾祖父陶侃那样济世苍生,另一个梦则像外公孟嘉那样洒脱不羁,率性本真。

四次出仕均以失败告催。为了一家生计,第五次出仕,不甘于上级索贿,辞官彻底过起了“采菊东篱下”的日子。

二,从两个人的性格来讲。

苏轼是豁达的,不论怎样摧残我,就是要为民做实事。而陶渊明是个任性boy,一言不合就撂挑子不干了。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命运多舛来形容,但一切都被他随手扭转过来,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 亦喜欢游山林。苏轼愣是将自己修炼成了乐天派,豁达的面对一切得失,得之吾幸,失之吾命,一切随缘。

苏轼的仕途可谓是像坐山车似的,起起伏伏,没有强大心理根本hold不住。

初出茅庐的苏轼在科举时一举成名。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后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更换皇帝后,又升为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苏轼可谓是一路当官,一路广交天下好友,一路游山玩水,一路吃吃喝喝。用强大的食欲来治疗一切不开心。如果还是不开心,那绝对是美食不够诱惑。

苏轼不论到哪,都能自得其乐,用自己的方式让自己过得舒服。

陶渊明做官只是谋生的一条路,此路不通,就回家种田。归隐后用写诗来抒发自己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综上所述,苏轼与陶渊明最大的不同就是,苏轼是精神上的出世,苏东坡把自己活成老百姓最亲切的朋友。陶渊明则是文人失意的精神归宿。


非烟慧语


主观上苏轼是个有抱负的人,就算被贬,就算他郁闷。他的人生态度还是积极的,惩处逆境却不甘沉沦,忘怀个人得失,立意有所作为。他的这种思想表现在《前赤壁赋》中可见一斑。

客观上,要考虑到历史时代背景的,陶渊明的时代,南面是战乱不断的东晋,皇族内战,民间起义,而东晋的政治又掌握在一批不攻正事的世家大族手里,北面是五胡十六国的祸患,所以很多人是对现实失望的,所以才有对世外桃源的向往,选择隐居。

外加东晋时,文人以风流标榜,本身,两者时代下的文化思潮带动下的价值取向就不同。而宋朝虽然也面对北面政敌的威胁,但到宋代大族已经消失,人们更愿意说自己是怎么努力,而不是炫耀自己出生名门,价值观改变了。

苏轼一生受儒释道三家影响。

被贬黄州是其一生思想和创作的分水岭。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大量的政论、史论等充分显示出他积极入世的一面。

后期的他以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融合佛道旷达的襟怀,能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业,无论穷达,都能在精神领域保持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

人们之所以喜欢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后期的这种虚静高洁的心灵和淡泊超逸的人格。


御前带刀侍卫


苏轼出身书香门第,从小父母就细心指导。特别是苏母,在苏轼年幼时,就给他讲过《后汉书·范滂传》,用古代志士的事迹勉励儿子树立名节。在家庭教育的熏陶下,苏轼年纪轻轻,学识修养已经很成熟了。



苏轼生活在北宋时期,此时,儒、道、释三种思想在社会上并肩流行。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他欣然接受了儒、道、释三种思想,并且认为它们本身就有相通的地方。所以苏轼的人生哲学基础是,儒学体系为根本,又浸染了释、道两家的思想。

苏轼一直怀着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考中进士,他为人坦荡,讲究风节,入世之后,勤政为民,讲究政策的时效性。王安石厉行新法时他持反对态度,司马光废除新法时他又持不同意见。因此多次受到排斥打击。


苏轼被贬到许多地方,先后到杭州、徐州、徐州、福州,甚至最后被贬到惠州。苏轼一生颠肺流离,但是每到一处地方,他都尽力有所作为,为地方上做了许多实事。晚年的时候被贬到了海南,与黎族人民一起过着艰苦生活。

苏轼对自己的不幸运与苦难并非麻木不仁,他也有痛苦彷徨的时候。但是骨子里儒家坚毅的精神让他不忘去勤政为民的思想;而道家思想的影响又让他每次被贬到地方,都愿意走进大自然,在自然中寻找人生的乐趣;对释家的禅悟,又让他能超然物外的对待一生的变故。


融合了儒、道、释三家思想的苏轼,坚定、沉着、乐观、旷达,无论在哪里他都是一样的生活,一样的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因此他没必要辞官归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