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中国30个知名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中前1-10个)

1. 北京故宫博物院 | 《清明上河图》

中国30个知名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中前1-10个)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 [1] ,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2]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3] 《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官兵懒散税务重。

2. 中国国家博物馆 | 司母戊鼎

中国30个知名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中前1-10个)

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 [1] 。

商后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 [1] 。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商后母戊鼎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 [1] 。商后母戊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 [1] ,工艺精巧;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 [2] 。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2] 。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 [3] 。

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商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1] ;2002年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4] 。

3. 天津博物馆 | 《雪景寒林图》

中国30个知名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中前1-10个)

《雪景寒林图》是北宋画家范宽创作的一幅绢本水墨画,现收藏于天津博物馆。

《雪景寒林图》描写北方冬日山川雪后壮美景象。图中通过群峰屏立,山势高耸,深谷寒柯间,萧寺掩映;古木结林,板桥寒泉,流水从远方迂回而下,峰峦沟壑间云气万千,真实生动地表现了秦陇山川雪后的磅礴气象。全画布置严整有序,笔墨质朴厚重。画家用“抢笔”笔法,密点攒簇,并参以短条子的笔道,来刻画北方山石的质感,使画面浑厚滋润,沉着典雅。 [1]

4. 河北省博物馆 | 金缕玉衣

中国30个知名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中前1-10个)

金缕玉衣也叫“玉匣”、“玉柙”,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汉代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将金玉置于人的九窍,人的精气不会外泄,就能使尸骨不腐,可求来世再生,所以用于丧葬的玉器在汉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

5. 山西博物院 | 晋侯鸟尊

中国30个知名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中前1-10个)

西周晋侯鸟尊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早 [1] ,出土于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和翼城县交界处的天马——曲村晋文化遗址中的晋侯墓。该鸟尊现收藏于山西省博物馆,被誉为山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晋侯鸟尊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整个鸟尊以凤鸟回眸为主体造型,头微昂,高冠直立。禽体丰满,两翼上卷。在凤鸟的背上,一只小鸟静静相依,并且成为鸟尊器盖上的捉手。凤尾下设一象首,象鼻内卷上扬,与双腿形成稳定的三点支撑,全身布满纹饰。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巧妙。鸟尊的盖内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可证明为宗庙礼器。

从器型的构造比例等特点来看,在形体制作上未能兼顾总体造型的匀称,以及凤鸟造型特点,从此上说,其时间当西周稍早时期。根据其出土于M114墓葬中来看,则该尊年代可确定当在西周中期偏早。

6.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 匈奴王冠

中国30个知名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中前1-10个)

时代:战国

尺寸:鹰高6.7,冠带直径16.5-16.8厘米

这套金冠饰的主体造型为,一展翅的雄鹰,站立在一个狼羊咬斗纹的半球状体上,俯瞰着大地。额圈由三条半圆形金条榫铆插合而成,上有浮雕卧虎、卧式盘角羊和卧马造型,中间部分为绳索纹。是目前国内发现唯一的匈奴贵族金冠饰。

7. 山东博物馆 | 东平汉墓壁画

中国30个知名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中前1-10个)

位于山东省东平县境内汉代墓室的这批墓葬中的陪葬品尽管大都被盗扰,但壁画保存基本完好,并且特点十分突出。就其空间分布来看,东平县境内以往也曾多次发现过汉代壁画墓,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得到科学的记录和保护,因之也没有进入学术界的视野;山东境内汉代画像石墓多有发现,几乎遍布全省各地,但汉代壁画墓以往仅有1953年发现的梁山县后银山东汉壁画墓和1986年发现的济南市青龙山东汉晚期画像石壁画墓二例,并且保存状况欠佳。

8. 南京博物院 | 清乾隆帝行围图转旋瓶

中国30个知名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中前1-10个)

现在的南京博物院,占地七万平方米,一共有六个馆,藏品四十二万件左右,被定为一级品的珍贵藏品就有近两千件。在这其中,有一件国宝级文物,仅仅一件藏品,就用了整整一个展厅去展览,这件文物还有一个非常拗口的名字:清乾隆官窑外蓝釉金彩如意云纹内牙雕粉彩清乾隆帝行围图转旋瓶。这件文物不仅是国家文物局规定不许境外展出的六十四件国宝级文物之一,据这里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即使想在博物馆内部挪动一下这件藏品,比如说搬到隔壁一个展厅,都需要层层上报,总而言之一句话,这是一件绝世珍品,价值连城。

  很多来到这里的参观者都不知道该如何形容眼前的这件文物,巧夺天工、鬼斧神工、举世无双,再多的词汇,在这样耀眼的画面面前都显得十分苍白。这件文物简称清乾隆帝行围图转旋瓶。转旋瓶高六十厘米,口径二十厘米。它由盖、颈、外瓶、内胆、夹层和底盘等部分组合装配而成,装饰分:蓝釉金彩外观装饰和立体主题纹饰乾隆行围图两部分。乾隆帝行围图的人物、景致皆按透视比例绘制而成。参观者透过外瓶的漏窗望去,能够看见近处匍伏的大臣,乾隆皇帝则是策马而来,仪仗、侍卫相拥,远处山峦隐约。由于前景、中景、背景之间有一定的空间,因此尺幅千里,更增添了画面深邃旷阔的意境。瓶底饰湖绿色釉,钤青花“大清乾隆年制”款。转旋瓶结构奇巧,造型端庄,外装饰华美,内装饰精妙。它的制作借鉴了珐琅、绘画、青铜、玉石、园林、牙雕、小木作、机械技巧等工艺手法,使转旋瓶富有时空变幻的艺术观赏效果。

  这件藏品的制作技术非常难以解释,简单说明的话,可以认为是中国古代的3D影像技术。它通过瓶子本身的旋转,再加上类似于现代立体投影的技术,把乾隆皇帝出行的一个巨大场面完全浓缩在了这个不到一米高的瓶子里。当你真正站在这里看的时候,你就感觉自己好像在看3D 电影,这么小一个瓶子里,你却特别真切的看到了崇山峻岭中,乾隆皇帝在骑马奔腾,近处的大臣,远处的群山,似乎就在眼前。在我们赞叹它惊艳华美,做工精细的同时,这个瓷瓶其实还内藏玄机。

  清乾隆帝行围图转旋瓶并非一体,而是套瓶:由盖、外瓶、内胆、夹层和底盘等六部分装配而成,装饰分外观装饰与主题纹饰两部分。这件转旋瓶是乾隆官窑创制的特有瓶式,工艺复杂结构奇巧。它是流传有序的官窑器,也是古瓷中的孤品,乾隆官窑生产了二三十对转旋瓶,但这种结构的仅此一件,保存到现在的更是罕见,是名副其实的孤品。 这么一件绝世孤品,需要花很长的时间烧造,根据专家考证,其结果是——十三年。一件凝聚了十三年心血的绝世孤品,就这样被隆重地独自陈列在这里,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南京博物院在展品陈列上的匠心独具。

9. 上海博物馆 | 《上虞帖》

中国30个知名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中前1-10个)

王羲之的《上虞帖》草法随意洒脱,不拘小节。笔法上,它不是靠轻重提按变化来丰富线条内容的,而是以节奏和运行速度来充实线条内涵,提按为辅。

结构上强调开合变化,收放自如,所以字形构架的视觉效果,显露出一种“张力”的特征

10. 浙江省博物馆 | 《富春山居图》(前段)

中国30个知名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中前1-10个)

富春山居图为元朝黄公望的代表作,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极富于变化,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极为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被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较长的后段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史悠久,还有很多流传下来的稀世珍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