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何理解“境由心生”?

度度看看


我認為“境由心生″這個詞與“相由心生”和“境隨心轉”這幾個詞的內涵都差不多。

一是說明心態的重要性。一個人心態好了,他所看到的一切,接觸到的一切,都會覺得比較美好;如果一個人的心態很差,就會看什麼都不順眼,幹什麼都覺得不順心。

二是引導人們向善向美。一個心地善良、充滿愛心的人,他(她)的容貌一般來說,都是比較端莊秀麗的。一個心底險惡、自私自利的人,他(她)的相貌往往就不會好到哪裡去。據說一個雕塑師常年雕刻惡鬼惡煞,他的面目也變得越來越猙獰可怕。經高人點撥後,他開始雕刻各種各樣的菩薩,面貌也開始慢慢的恢復原狀。這個故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是鼓勵人們樂觀曠達。當我們以樂觀的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一切時,所有事物都會覺得比較美好。反之,如果以悲觀的態度去看待周圍的一切,就會覺得很多事物都是一團糟。前段時間,我將自己所拍的家鄉公園的一組照片在公眾號上傳,就有朋友驚訝的說,看了你的照片,好像感覺我還沒有去過酒泉公園似的。意思就是他平日眼中的酒泉公園,沒有我照片上的那麼美。我就告訴他,那是因為你沒有用欣賞的眼光去觀察。





酒泉老聶


這個說起來有點深了,我們簡單剖析。

從字面意思來看:境由心生就是說外在的一切境界都是你自己心裡想的,並不是外界怎樣,而是你自己本身對外界的事物看法是怎樣。

著作

著名的心理學著作中有一篇叫《幻想即現實》講述的其實就是人的想法和現實的關係。

再就是熊十力的《境由心生》,收錄了熊十力的學術專論、隨筆、短論、講詞、語錄等,涉及到中國學術領域的方方面面,其所討論的問題,如哲學與科學對象的界定、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區別及融通、佛儒道之異同、先秦諸子學的評價等,都是上個世紀二十到四十年代直至今天中國思想學術界所關注的重要問題,足以呈現中國近現代哲學的一個側面。

這本書極其之深奧,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可能無法全然理解。

影片

有一個非常有名的電影叫《秘密》,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吸引力法則”,曾經只掌握在全世界最頂尖的人手裡,比如愛因斯坦、牛頓、拿破崙等等這類人,因為他們掌握了這個“秘密”而成就了偉大的一生。

而現在這個“秘密”已經普遍為人所知,那就是吸引力法則——你想什麼,就回來什麼!宇宙就是這麼運作的。那麼說起來就簡單了,既然想什麼就會出現什麼,那一切的外境豈不都是你自己心裡生出的嘛!

這是非常好的一部影片,或許不能叫電影,因為這並非虛構的故事,而是一個真實法則的闡述,推薦給你。


宗教延伸

對“境由心生”詮釋更深層的就是佛家了,為更好的理解,我們以一個故事去感受:

我們熟悉的詩聖蘇東坡與佛印禪師是好友,二人經常對論高下,但很遺憾,蘇東坡雖作的一手好詩流傳千古,卻怎麼也辯不過佛印禪師。

一天二人又相見了,蘇東坡想這次我一定要打敗你。於是對禪師說:禪師啊,你看我像什麼?

禪師不暇思索:我看你像一尊佛。

蘇東坡哈哈大笑:哈哈哈哈,這次你可敗咯,我看你像一坨屎! 佛印禪師聽了笑笑不語。

蘇東坡開心的回到家中,對妹妹蘇小妹說:小妹啊,我今天終於把佛印給打敗了。

蘇小妹很驚訝問:你們都說了什麼?

蘇東坡娓娓道來。聽了原委的蘇小妹,嘆氣道:哥啊,你可真傻,你又輸了!


蘇東坡不服:為何?

蘇小妹說:難道你不知道,心中有什麼,看外界就像什麼,人家心中有佛,所以才看你像一尊佛,而你…所以才看人像那個!

這是一則真實公案,深度可見一斑。
由此不難得知:你的世界就是你所創造的。所以如何過好這一生,需要做積極思考。


心覺


趁時光剛好,趁人還未老,利用每一個當下,好好的修煉自己的這顆心。凡事都看淡一些,該放下的就放下,當遺忘的則遺忘,莫糾纏,棄執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平常心,修得大自在。

在人的一生當中,總是難免會遇到許多這樣或那樣各種不如意的事,這些破事,關乎家庭,關乎友誼、關乎感情、關乎事業,也關乎自己此一時彼一時的心情。

以前我們遇到了一些破事,心裡都會很在意,曾一度覺得痛苦不堪痛不欲生。後來我們歷經的各種破事多了,心裡就不再會有那麼多的糾結與煩惱了。該來的它會來,該走是它會走,看淡些,隨它吧。

睡前原諒一切,醒來就是新生。曾經那麼多自己以為會過不去的坎,趟過去之後才發現也不過如此,沒啥大不了的。一度以為這輩子自己都不會原諒的人,時間久了,這心裡也就沒了當初那麼強的仇恨與怨氣了。

歷經波折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人生短暫,匆匆而逝。我們每個人都是彼此生命中的一個過客,有今生沒來世,那又何必要拿對方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呢?如果自己是真的想要活個大自在,那這世上還有什麼人和事是自己不可以原諒的呢?

原諒,是一種高明的生活智慧;放下,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當一個人選擇了原諒、學會了放下,自己的人生便會減少了許多的煩惱與痛苦。活著就是一場修行,修的就是自己的人這顆心。

人生就像是泡茶,在開水剛注入時,茶葉被燙的不斷的翻滾,這個時候的茶是苦的。當第一道茶被帶出了所有的苦,才有了後來第二道茶的香和第三道茶的甜,以及第四道茶的淡。

人生如品茶,人只有在自己內心閒靜之時、心無雜念之後,才能真正品出這茶中的滋味與人生的真諦。

一切唯心造,境由心生。


牛哥談人生


古人云:相由心生,境由心生;相由心轉,境由心轉。

靜而思,思而悟,悟而聰,聰而慧,慧而明。

燥而亂,亂而思,思而想,想而欲,欲而狂。

這就是人生不同的狀態下起因與結果。

同樣是人,同樣的存在,但是思想方向一變,而結果,卻迥然不同。

你心裡想什麼,你就嚮往什麼;你的心靈感應就趨向什麼,就會由心到相,由內到外的進行改變。由心靈到血肉,由言談到舉止,由氣質到風骨。

人生是奮鬥者的跋涉,是感悟者的修行。

奮鬥是生存發展的牽引,感悟是智慧源泉的延伸。

人生就是一邊奮鬥,一邊修行。

人因奮鬥而富貴,佛因修行而坐化。

只要曾接受過基本教育略讀詩書的人就知道詩聖蘇東坡與佛印禪師的故事。

兩人意氣輸贏,看對方的樣子。

蘇東坡看佛印的坐像,對佛印說,你象一坨屎。

而佛印看蘇東坡的樣子,卻是一尊佛。

人生的輸贏不在口頭,而在心靈。

普通人的人生何嘗又不是這樣呢!

善有善果,惡有惡因。

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實際,這是因果,也是造化。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你心存善良,只與善往;你心存惡念,定與惡交。

行為是一種氣場。

善行得善報,你對他人好樂於幫助他人,他人心存感激他人對你笑。惡行必惡到,經常做壞事的人,也一時尚好,但是他的行為定會遭到嫌棄,連他親人友鄰都會對他厭惡。

你若有,你仔細看看周圍的人,大凡有作為者,面相清靈坦然,由內到外都有一種奮鬥者的自信,連面相每一個毛孔都滲透出笑容。大凡孤苦伶仃者,面相骨愁皮陋,由內而外都是一種孤相,只能讓人引起同情與憐憫。

總之,善惡在一念之間,只有一心向善,才身安長久。作好犯科,貪婪奸佞之徒,少有法外。

與人相交,為人處世,大凡有閱歷者都可以從對方的言談舉止中感覺的到,特別是中年以後,因為對方的面相已經透露出他的人生經歷思想遭遇上的過往。

境由心生,相由心造。

做人。做一個好人,就很幸福。

坦蕩做人。做一個好人,就有富報。











冷暖瀟逸


境由心生的境,是由人的情緒心思,精神狀態相對自然景觀相呼應,而引發的一種情感境界。

如果滿腹心思,情緒憂鬱,春光明媚,也會感覺,我本無意招春風,為何蜂蝶惹煩憂的感嘆。以情喻景。把傷感的情緒喧染於春色。

如心懷悲愁,雨霏桃李競芳顏,何故嬌容含悲淚?會將美好的景緻隨自己的心思情緒,反客為主的加上感情色彩。

也許這就是境由心生吧!

供參考!


天馬909張冰河


人這一輩子,要活到老學到老,每個人總有學不完的知識,總有悟不透的真理,總有一些有意或者無意的煩心事闖到心裡來,總之,人生之夢,順少逆多,一輩子不容易,千萬不要總是跟別人過不去,更不要跟自已過不去。心隨境轉,苦不堪言;境隨心轉,就得自在。一個人有什麼樣的精神狀態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生活現實。人在境中,境在心中,猶如魚和水,人們很難離開豐美的水去欣賞魚的。人生除去基本生存問題,就是要時時面對這種心理狀態的選擇。書上雲: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已的修養不夠。想一下也是,因為每個人的出身背景、受教育程度、受社會影響都是不一樣的,在你看不慣別人的同時,是否別人也看不慣你呢?相由心生,境由心轉。心與境,到底是心隨境遷,還是境隨心轉?本來無境,只因心有,若無心即無境。

你的心態就是你的主人。你的心便是你的世界。所以開心地去面對每一個人,要學會看朋友身上的優點,學習朋友身上的優點,朋友的缺點正是你最好的反面教材。如果你努力去發現美好,美好會發現你;如果你努力去尊重他人,你也會獲得別人尊重;如果你努力去幫助他人,你也會得到他人的幫助。習慣了在紛繁喧囂中尋找那一份寧靜和挑戰,儘管旅途充滿荊刺,途經的並不是一帆風順,我卻會在過往中,享受美麗,感悟憂傷,尋著快樂!我沒有別人的快樂,我卻擁有我自己的知足,淺秋,時光蒼茫還是和往常一樣嵌滿惆悵!心情伴著夕陽的泛紅,而無常!真的無法抉擇的那一刻,我們又能怎樣!一個人的心境決定著他生活的態度。當我們用美好的心去看世界時,世界回答我們的也是美好。如果你努力去發現美好,美好會發現你;如果你努力去尊重他人,你也會獲得別人尊重;如果你努力去幫助他人,你也會得到他人的幫助,人的心靈是掌握自己命運真相的鑰匙。外在的一切表現只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看到自己的樣子,反映的只是自己的心性,其實外在的境並沒有怎麼樣,而是內心的世界還不夠圓融。

已看慣了太陽的東昇西落,月亮的陰晴圓缺;習慣了春夏秋冬的冷暖,世間萬物的改變;卻很難看淡人間的悲歡離合、情仇恩怨,更難將傷心難過看得風清雲淡。經過了很多年的改變以後,將開心當成了一種習慣,於是我發現我的開心感染了很多人,人們問我為什麼的時候,我只說:開心是一種習慣!宇宙間萬事萬物,包括我們周圍的一切人、事、物都在永不停息地變化著,運動著,瞬息萬變,這是很正常的,你沒有必要跟著它變,跟著它動。佛講,一切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都是自己心的幻化與遊舞。一個人的心境決定著他生活的態度。當我們用美好的心去看世界時,世界回答我們的也是美好。就算是像蝸牛一樣,看不見美麗的天邊,也會感悟到自己腳下的壯美!漸漸的,不知哪一天,我隱去了所有,現於過往!在恬淡的南山下回憶,那個你,那個他,那時我和你和他!若是可以,我願流浪在任何一季,任何一地!把我的故事寫在大地!用美好的心看世界,你就會發現一顆絕望的心需要力量的託慰。








鋼鐵流淌的聲音


中國傳統文化中王陽明提出的“境由心生”可以用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的“認知理論ABC”來印證分析。

情緒ABC理論認為激發事件A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直接引發的,而是經受這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所直接引起。(圖一)

埃利斯認為:正是由於我們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才使我們產生情緒困擾。如果這些不合理的信念存在久而久之,還會引起情緒障礙。比如,一個人可能認為:這次考試只是試一試,考不過也沒關係,下次可以再來,也可能覺得這是是背水一戰,不能失敗。於是不同的B帶來的C大相徑庭。

還有其他答友舉的賣傘賣鹽的例子,都是一樣的事件A,本身並不會變化。但由於想問題的角度B不同,得到的情緒體驗C完全不一樣了。

綜上:

萬事萬物都是A,本身不變

“心”=B(認知) “境”=C(結果)

因此,認知不同導致結果不同。什麼心就會有什麼境。(圖二)




方寸顯威


你好,我是心理領域創作者,很高興可以回答你的問題。

以下是我的觀點,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一個人的處境是苦是樂,其實是以自己的主觀意志所決定的。

有人安於某種生活,有人不能,因此能安於自己目前處境的,不妨就如此,生活下去。不能的只好努力另找出路,你無法斷言哪裡才是成功。也無法肯定當自己到達了某一點之後會不會快樂。有些人永遠不會感到滿足,他的快樂只建立在不斷地追求與爭取的過程之中,因此他的目標不斷地向遠處推移,這種人的快樂可能少,但成就可能大。

苦樂全憑自己判斷,這和客觀環境並不一定有直接關係,正如一個不愛珠寶的女人,即使置身在極其重視虛榮的環境,也無傷她的自尊。

擁有萬卷書的窮書生,並不想去和百萬富翁交換鑽石或股票,滿足於田園生活的人也並不豔羨任何學者的榮譽頭銜或高官厚祿,你的愛好就是你的方向,你的興趣就是你的資本,你的性情就是你的命運,各人有各人理想的樂園,有自己所樂於安享的花花世界。

以上是我的回答,祝你生活愉快。


森旅迷了鹿D


1、佛家有云,境由心生,因此,所謂的名勝,全在於你怎麼看,有的名勝,你並不覺得它有多好;有的不是名勝,你自己卻以為是個妙境。

2、境由心生!魔由心化!魔怪雖是幻化之物,也能傷身害命!你們休要輕舉妄動,想象自己坐在荊棘林中,身不動則不傷,心不亂則邪魔難犯!

3、境由心生,心有何造?我只思,枉那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入枕寒


海納百川1969


凡事幹擾著人的事情 就是鏡由心生 比如借別人錢不還心生憤慨 遇到小人陷害不能自己 別人挑撥離間心中難分善惡 見義勇為被訛 別人找你的事 心中難安 不孝順父母心中被限制 錢多了心變了變得麻木不仁 有出息了被親人朋友咬住不放 碰到的親人朋友吃人不吐骨頭 被拉下水 為了女人變得色慾沖天 為了美變得如痴如醉 貪婪 迂腐 腐敗 被壞人帶壞 自己學壞 自私自利 心胸狹窄 這就是鏡由心生

沉著冷靜 為人潔身自好 做人有道 心有誠信 為人善良 知道得舍 謙虛大度 道德為人 不爭不搶 心胸寬廣 無私 無慾 有信念 有自信 謹慎做人 為己為他 不改變自己 不忘本 不忘初心 這些是由心轉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