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学习书法,想放弃的时候你怎么说服自己坚持下去?

爱书法的王老师


您好,最近见到过很多学习书法的朋友频繁的提到了类似的这个问题,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越是困难越向前,坚持下去,书法绝对是众多爱好科目中非常好的。

我们来剖析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现象?进而我们应该怎么做?因为提出问题就是为了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一:问题定性】

学习书法突然在某一时间段或者较久时期出现厌倦的感觉,甚至想放弃,我认为这一个在这个人群中具有规律性的现象,说它是具有规律性的,是因为它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普遍性意思就是练习书法的人都会多少碰到这个问题-产生厌倦感。客观性就是这个问题绕不过、躲不开。《愚公移山》我们都学过这篇文章,太行、王屋二山一样,摆在面前挡住出路,你是发挥主观能动行去移除它,还是选择就此打住,说一句“就这样吧!”,然后掉头退缩,被限制在有限之内?

【第二:原因-一个瓶颈期的到来】

我们前面提到了《愚公移山》,其实太行、王屋二山就是以愚公为代表的劳动人民发展前进道路上的瓶颈,遇到瓶颈不一定是坏事情,应该辩证的去看待这个问题,瓶颈的原因就是前面的“行”,也就是量变,说明了你前面是做了努力的,但是当量变到一定程度,就需要一个质的飞跃,这个飞跃当然不容易,遇到瓶颈,冲破瓶颈才能有飞跃。

【第三:怎么做-变通】

易经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想遇到瓶颈,处在瓶颈期要思考转变,那变什么呢?

第一变:变更学习书法的方式,变实践临习为理论学习,变实践学习为遍览名家佳作,就是一边学理论,一边看好的精彩的作品,这个作品最好不要是古代的,最好是看一些现代的名家的作品,带着欣赏和批判的眼光去看。

第二变:书法有转师多益的说法,那就根据自己的情况看是否可以变师。变学楷书为学篆书或者学隶书,变学颜为学欧,不管怎样就是抓住“变通”。

另外就是第二变一定尽量以第一变为前提条件,因为第二变变什么要建立在广泛的阅览的基础上。

还有我们前面提到去欣赏一些近当代名家大师的作品,可以是很全面的,包括楷书,行书,草书等领域的大师。欣赏他们创造的精美的作品,感受这些作品给你带来的视觉享受,进而激发你继续投入下一轮更高层次实践的动力。我推荐去看一下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一些老师的作品,像陈忠康、陈海良、刘京闻这些当代的。另外你也可以去看一些关于这方面的纪录片,推荐《百年巨匠书画篇》,看看大师走过的历程,是怎样一步步达到一种高度的。像张大千、齐白石、何海霞、石鲁、启功、舒同这些老先生











槐庵


学习书法,想放弃要怎么说服自己,我觉着你的这个提问很有意思,有句话说的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你要想想自己最开始学习书法的初衷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陶冶情操,广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是想提高一下自己的书写能力,以便于在社交圈里得到别人的青睐,给自己加分。这个初衷你要明确下来,这也是你为之坚持的原动力。

我先说说我自己的初衷,我小学时候曾经练过一段时间的书法,也获过市级少年宫的奖项,但当时不太懂事很贪玩,觉着每天被要求写字很枯燥乏味,那时候的家长不像现在这么鸡血,后来随着年级高了没时间写,最终草草收场没有坚持下去。但书法还是在我的人生轨迹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接下来毕业,工作,结婚生子,这期间再没碰触过书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似乎总有个声音在呐喊,平时工作压力很大,总想找个解压方式让自己放松下来,思来想去决定重拾书法,把自己未走完的路坚持走下去。

自17年初开始学习至今,已将近三年光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每天下班回家已经很疲惫,还要辅导孩子的课业,等到能写字的时候已经是十点半以后的时间了,即使这样我也每晚坚持两个小时练字,计算下来也有2000个小时,每当想放弃不写的时候我就想想自己的初衷,想想练字以来带给自己的那份愉悦的成就感,现在练字已然成为了一种让自己更加自律的习惯,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想说坚持做一件事情是非常不容易的,一路走下来我是深有体会的,肯定也会有遭遇瓶颈的时候,感觉临写了这么多为什么还是没有进步,反而越写越丑了,其实这是你处于登山最艰难的时刻,也是提升最关键的阶段,这个时候你只要坚持写,多交流多悟,过段时间当你到达山顶的时候,你会发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你的心境绝对是不一样的。不是有“万小时定律”一说吗,你要坚信内心的力量会让自己坚定的走下去,直到达到自己理想的彼岸。

以上是我近期临写褚遂良《倪宽赞》和赵孟頫《洛神赋》的作品,希望能对你有所触动!


红茶书画美学空间


学习书法想放弃,又想说服自己去坚持,这个很纠结吧?

我分享我自己的经验哈,起初我把练字也当做学“书法”,这样很累的,也经常放弃。我也经常问自己要不要坚持?

后来我想明白一件事,我现在,练字就是练字干嘛非要把自己的这个练字行为抬那么高呢?我不就是在练字吗?

想明白后我就轻松很多。其实每天花半小时,一小时书写就是纯粹的练字,至于能不能变成书法只能让时间去积累,水到不一定渠成的![呲牙]


一舟驭风三里游


别人我不知道,我学书法有一段时间也很迷茫,就是练不下去了,大概有两三个一两年吧,找不到方向,停滞不前,怎么写都是那样。但学过书法的人都知道,只要练了书法,是忘不掉的。一两年以后,我买了一些书法方面的报纸,还看了一些教程,这才知道,不仅我,任何一个练某个人的书法的人,有成绩的基本没几个,我这才知道,我走了弯路。于是我就看了一些教程,改练了古代一些其他名家的帖,效果很好,感觉有了底气,兴趣又上来了。逐渐的,我有了方向。


学习书法是长期的事情,要想把自己的字写成名家的样子,至少要几十年不断地钻研,反复的比较,较正,入帖,浸淫,把名家的笔意学过来,出帖;再较正,再入帖,再出帖,再较正。把名家的笔意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才是真正的学到了,而不仅仅只是埋头练。


要知道自己的缺点在哪儿,怎么克服,向哪个方向发展,自己在什么阶段。


学了书法以后,其他的都不叫兴趣了,如果你真的喜欢书法。


飞越黎明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一定要把学习书法当成一种快乐,一种习惯。时刻提醒自己坚持不懈,甚至你可以想象未来你就是一位书法家,也可以现在就把自己当成一位书法家,想像的美好会成为你的动力,每天练习的成果也是你的动力。书法是每日练习的积累,多写总会有成果。我以前读书时学了二年书法,工作了10多年都没写过。去年开始又重新练,现在每天练,有空就写。零星的时间,与其浪费了还不如练习书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每隔一段时间就能感受到进步喜悦。


设计中悟道


首先:心无挂碍,方得自在

要自审自己的知识结构,志趣爱好,人生规划,以及衡量自身的诸多现实因素,是否须要学习书法,此事不能强求……要有一个轻松的心情去对待,古人云:“学书先散怀抱”!

其次: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书法学习,需要像对待恋人一样爱!书法人需要有文人情怀,有追贤慕古之质,当你爱上书法,就有会有心念的定位,立、行、坐、卧,万事万物皆能悟得书法之精魂,让你体味到书法的无限奥妙,唐草圣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和担夫争道,悟得草书之道,宋黄山谷见船夫划船,悟得笔法终成一代宗师,当你爱上书法,就会潜移默化的从被动变为主动,就不存在“说服自己坚持”的问题了!

再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书法是一个庞大的,立体的艺术系统,非简单的技艺之道,需穷其一生,殚精竭虑,方能有所修为,一蹴而就,一曝十寒,乃习书之大忌也,纵观千年,在艺术上有成就者,皆是寒毡坐透,铁砚磨穿,方能登堂探奥。孙过庭《书谱》载:王羲之言“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大意:王羲之与钟繇,张芝两位先贤相较书艺,与钟繇不相上下,也许还超过他,与张芝的草书相比,只能算是一个层次,但是张芝笔法精道熟练,习书时涮洗笔砚的池水都黑了,如果我能像他这么用功,未必比他差)“池水尽墨”可见张芝用功之深;赵壹所著的《非草》中有古人学习草书的痴狂画面: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惶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鳃出血,犹不休辍:大意说说大家聚会的时候,互相也没时间聊天,都自顾自的用手指在地上画来画去学习草书,手臂都破皮了,指甲都断了,手指出血了,也还不停息。(有点大家刷手机之感)由此可见 ,古人用功之精,习书之勤!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夏庸


真正爱书法就不会放弃

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哪些想要放弃的的人,只能说还没有入门,处于临摹阶段,而且还临摹的不怎么样。所以放弃对他们来说,练不练书法对他们无所谓,因为练书法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一时兴起,写了玩完,放弃就放弃了,意志不坚定。

一个真正爱书法的人是不会放弃的,可能一段时间会有懈怠,会出现几天不写这种情况,但过不了几天,,心里总是感觉到几分失落,有如热恋的恋人分开一样,时时想起对方。这种情况是长时间的书法训练记忆,融入了自己血液中,形成物理反映。另一方面是自己已经会走自己的路,虽然不平坦,但看到的风景也有一番风情。

所以对想要放弃书法的人来说,只是玩玩,喜欢书法的人什么时候都不会放弃,即使因为某些原因占时放弃,最终依旧会拿起毛笔,默默的耕耘,不需要什么理由说服自己继续坚持下去。





残墨


暗示自己,书法学习历来都是漫长艰苦的修行,功夫的长进是极其微观的,不可能立竿见影。行百里者半于九十,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有志者事竟成,对书法学习一定要有足够耐心。

提醒自己,喜欢书法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幸运,且行且珍惜,一旦丢弃,再想重新拣起来,可能需要付出数倍的努力。书法见情怀,是养人塑人的高雅艺术,既然选择在书海修行,就说明此生与书法有着不解之缘,不可轻易言弃。

告诫自己,不要存在投机主义,也不能当行动上的侏儒。历史上所有的书法大家,无不是倾之大爱、善始善终,笔冢,墨池,学欲有成,必须吃得常人不能吃的清苦,必须守惯常人不能守得寂寞。天分有差別,但这不足以成为书法学习的障碍,即便是拙,尚有勤奋可以补,笨鸟也还可以先飞嘛。书法的修为,说到底拼得就是细心、耐心、痴心、净心,相信自己,只要功夫下到了,没有大成也有小成,总会有一份沉甸甸的收获。

浅谈。插图选自《抱庸硬笔行楷唐诗三百首》。


抱庸詩書


田英章老师的字体,我的确很喜欢,现在也正在练习中,给自己的任务是每天练习六个字,这些天来的感受是,有些吃力。 之前一直练习的是一本行书字典,里面有各种书法大师的字,看中哪个自己喜欢的就练习哪个,学了后面就忘记了前面,而且没有字形,这种方式很危险,会导致永远也练不好字。

于是我从网上看了一些字体,选中了田楷,虽然初练起来有些吃力,但就像田英章老师说的,选中自己感兴趣的字贴,研究字架结构、章法布局、行字风格,切不可一曝十寒,要坚持练下去,就一定会成功。

三年、五年、十年是书法练习者的一个阶段,如果能认真的坚持走过这些阶段,当你某一天回过头来再看时,你的进步和成功会让你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那些曾经付出的枯燥、寂寞和汗水都是值得的。

我们一直在强调这样一个道理: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学习书法,也要伴随这样的思想,不停的练、不停的思考、不停的总结,直到与书贴近似,直到当你看到一个字时,脑海中已经勾勒出这个字的模样,直到能做到下笔有神,胸有成竹。

练字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初学者最容易放弃,特别是当看到别人的字写得如何如何好,而自己却怎么也写不出那种水平来,甚至会有练了很长一段时间,而一旦丢掉字帖,准备创作时,才发现根本无从下笔。我也有过类似的情况,所以,之前也是时断时续,还是从去年才下定了决心,把练字当饭吃,饭要以少吃一餐,但字却不能一天不练。

我们要沉下心来,读帖、背帖、临帖、校正,如此反复,必将有所收获。诚然,如果此间,身边能有良师的指导,会使您在学习中事半功倍,少找很多弯路。不可像我一样,停停走走,最后又回到原点。其实,今天发表内心感受的同时,也是 想借这个平台,希望能有老师给我多些指导和帮助,如此就更好了。,








董泽柱书法


#书法作品# #书法艺术# #书法家# 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突然厌倦了,怎么办?

首先说明这是一个正常现象,不要担惊受怕。绝大部分的人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都有过这种经历。这就是瓶颈期,不光是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会遇到,在其他门类(诸如绘画、舞蹈、乐器等等)的学习过程中同样也会遇到这种情况。

出现这种瓶颈期是有多方面的原因,例如进步不大、审美疲劳、激情消退、遇到困难、迷失方向、缺乏信心等等都有可能造成这种情况。

此时我们不要担惊受怕,可以先停止学习休息一下,甚至可以置之不理一段时间,等到那天突然又有了念想和激情的时候再重操旧业。当然还可以换一种方式学习,例如从读帖、临帖转向阅读艺术评论与鉴赏的文章,提高自己的眼界与审美能力。还可以走出去,多和同行交流,多与老师沟通,从他们那里得到启发,从而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或者可以从自己的独自学习变成集体学习,可以去报一个学习班,通过老师和同学的影响与监督来督促自己不断前行,激发自己新的学习激情与动力。

但是有两个“千万”一定必须牢记:一是千万不要轻易换帖,转益多师。以为在这种时候是不是换一本字帖临习或换一种题材的画去练习,就可以调整自己,走出困境,这是极其愚蠢的想法和做法。二是千万不要去咨询和请教水平比自己差的同行或年纪大的人。一定要向水平比自己厉害很多,优秀很多,高出几个台阶的高人请教、学习。他们才有真正的能力去为你答疑解惑。

总之,在学习的过程中,抱着一颗平常心,不要有太多目的,更不要有太多的功利心。不要让学习成为负担和累赘。而是要去享受学习过程中的快乐与美好,从而不断提升自己,向着更完美的自己接近!

喜欢我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我。我是无心斋,专注于书画艺术品的鉴赏、收藏,欢迎同道一起交流,共同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