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老是挑自己孩子身上的毛病,這樣的父母是什麼心理?

老孫遁世無悶


老是跳自己孩子身上的毛病,這樣的父母是怎樣的心理

觀點一,父母總是會去挑自己孩子的毛病,是因為孩子就是他們自身的鏡子,在幼童時期,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就是家庭和父母,孩子會在這時去模仿、學習自己的父母行為,成為自己的一部分,然後形成性格,這一時期也叫做關鍵期,父母挑孩子的毛病就想看見自己的影子。

觀點二,父母總是希望孩子成為自己理想的一面去完成自己年輕時候未完成的夢想,望子成龍,或者說成為父母理想中的孩子,一旦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父母就會對孩子進行責怪,你看看你這不好,哪裡不好,等等這些語言,

觀點三、父母為了保護孩子能夠改掉一些不良習慣,會對孩子產生焦慮情緒,通過指責他身上的毛病,希望他能糾正過來,為了以後不會對他未產生影響,有些父母的教育方式會過於嚴厲和斥責。


L大叔說心理


俗話說:“孩子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別人的好。”但當今社會我看未必。

很多父母都覺得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就那麼厲害,小小年紀會背唐詩,會算數,會畫畫,會跳舞,而我的孩子怎麼教都教不會,還動不動就哭,說她兩句像是受了多大委屈似的。

這種事情就發生在我身邊五歲侄女的身上,由於疫情原因幼兒園的老師要求小朋友們在群裡發日常,別的小朋友發的都是背詩,算數,畫畫等。可我這五歲的侄女學跳舞學不會,學畫畫沒長進,學算數十天了還沒有進步。他老爸就天天在家輔導她,於是我就經常聽到他老爸喊到“都說孩子是自己的好,我怎麼覺得誰家孩子都比我姑娘強。”



老是挑自己孩子身上的毛病,這樣的家長是什麼心裡?

1、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覺得別人家的孩子什麼都會,自己的孩子除了玩,一無是處。殊不知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心智的發育也是有早晚的。

2、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的頭上。 有些父母在年輕的時候有自己的理想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實現,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這樣的人,處處難為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孩子就會變得不聽話,叛逆。大人就會不停挑孩子的毛病,說孩子笨、傻之累的。

3、覺得自己什麼都會孩子理所當然就應該會。很多父母給孩子輔導功課的時候教兩三遍以後就會失去耐心,想著你為什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東西你不會,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怎麼了怎麼了。殊不知他們像這麼大的時候還在院子裡瘋玩。其實孩子還小,接受能力比較慢,父母多點耐心就好了。

4、攀比心裡在作怪。處處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比,別的孩子會什麼我的孩子就應該會什麼,甚至要比他做的更好更完美,孩子做不到就開始對孩子指指點點,專挑孩子的缺點指責。殊不知這樣做只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會產生自我否定,南轅北轍。



所以,我們要看到孩子身上的優點,要多表揚孩子,鼓勵孩子,讓孩子變的更自信。老是挑孩子身上的毛病會適得其反。


曉曉的心願


很多做父母的都會這樣,張口閉口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原生家庭的習慣會遺傳,其實這點很傷人的。我認為這樣多少是有些悲觀的人,容易暴躁。我在女兒成長的道路上也曾經這樣,孩子已經是別人眼中的好孩子了,可是我看到的還是她這不行那不行,後來發現和孩子慢慢疏遠了,尤其是孩子初中這個關鍵時刻,難免會叛逆,會事與願違的,也會傷及彼此之間的感情。我開始反省自己,心態放平緩,換個角度去看孩子,學會和孩子聊天,從她感興趣的問題入手,慢慢發現孩子願意分享她的想法甚至心事,這時候再提她的不足,她就不會反駁了,欣然接受,或者默默改變。有人會說愛之深,責之切。其實把孩子放在一個平等位置的人,目的就是希望她好,那就學會好好相處,畢竟她們陪伴我們的時間有限,珍惜在一起的緣分,大了就漸行漸遠了,彼此珍重。


胡豆86


你好,我覺得孩子好就好,不好就教,沒有什麼挑不挑的。

孩子是自己的,孩子小不懂事是正常的,要慢慢調教。

我老公也總是表揚別人的小孩,批評自己的小孩,說孩子這也不是,那也不是。我覺得很傷孩子自尊心。

老公就是覺得自己是個老子,就要打壓孩子,孩子怕他就對了。

為什麼現在很多孩子離家出走,想不開,我覺得這是一個問題,孩子小,不能怎麼反駁,等他長大了肯定會叛逆的。

我不這樣應為,我覺得跟孩子親,孩子才會聽你的話。現在孩子不跟他親,也不聽他的話。


元寶vs媽媽


父母與子女,子女與父母之間似乎永遠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因而,父母與子女的話題在網絡上,如頭條、悟空等等,也是常見的話題。

作為父母,為什麼老是挑自己孩子的毛病,有以下幾種情況:

1.恨鐵不成鋼。這是很多父母最常見的心理狀態,出發點的確是為孩子好。這類父母大多完美主義,力求將孩子培養成完美的人,因為對子女的期望值和要求都很高,甚至有點不符合子女本身的實際情況,但子女能力有限,沒達到他心目中的理想水平或要求,於是就不停的挑毛病,覺得這樣是“激將法”,能激勵孩子快速成長。須知,孩子的成長本身就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快不得,也耽誤不得,拔苗助長只會適得其反。

也有一種情況屬於夫妻本身關係出了問題,孩子為了轉移注意力,估計表現得很差,讓父母把注意力全轉到自己身上,這種情況下,也會看到父母挑自己孩子毛病,但父母這時候可能不會想到去審視自己的婚姻關係。

2.“笨鳥先飛”當代版。由於小時候自己有什麼願望實現不了,於是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替自己實現,就是我們常說的最討厭的“笨鳥”,自己飛不起來,卻下個蛋在窩裡,要下一代替自己使勁飛。還有一種“笨鳥”也很討厭,自己飛起來,也不讓別人好好飛,各種阻擾(挑毛病,諷刺),然後強行安排自己的路線,對著下一代說,“你飛啊,你飛啊”。

這其實是一種自我補償心理,但是對孩子的成長不利。孩子不是你實現夢想的工具,他是他自己。

3.攀比心理。攀比是這個社會的通病,也是最大的弊端。由於愛攀比,於是吃著碗裡的,想著鍋裡的,怎麼看別人家的孩子怎麼好,怎麼看自己家的孩子一身毛病。攀比的根源在於人無底線的慾望和本身的極度自卑。因為自卑,所以總想著要蓋過別人一頭,不論是結婚,還是生孩子,或是養孩子,什麼都比。擔心比不過丟面子,於是不停的挑刺,覺得自己是為孩子好,其實是為自己好。

4.人格障礙。這種父母真的有,不是沒有,而且還不少。身邊有個朋友他的父親就是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一天到晚沒事挑你毛病,控制慾還極強,只要你有點不聽從他的安排,就鬧得人盡皆知。這樣的父母可能養出同款子女,也可能造成子女患抑鬱症。


裡外雅堂


能指出自己孩子的缺點的父母,是有責任感的父母。孩子還沒能力去辨別好壞,做大人的應該指出來,加以改正,對孩子對社會都有好處。孩子的成長,就是一顆小樹苗。不但需要澆水、施肥、除草,更重要的是檢修。把冒出來的枝杈要及時地剪掉,才能成為棟樑之才。只欣賞自己孩子好的一點兒,不指出壞的一處,進行包庇或掩蓋。將來長大,就是成功了,不是貪,就是修,必禍國殃民,是有才無德之徒。


海闊天空146023514


老是挑自己孩子身上的毛病,這樣的父母是什麼心理?

通常說一個孩子身上有什麼取決於父母身上有什麼,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除了簡單的言教,比如吃飯、睡覺、學習。在家庭中,孩子的情緒直接能看出這個家庭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

老是感覺孩子毛病多多

孩子周圍環境所發生的巨大變化會給他們的心理帶來很大的壓力,如果不及時調節,這個孩子會因為這些消極因素而導致抑鬱症。想比成年人而言,孩子的更為隱蔽。若發現孩子經常發怒,情緒一下子變得沮喪,那麼就應該警惕了。

幫助孩子重回健康

多給孩子和諧明主的家庭氛圍,不要老是動不動就打罵,雞蛋裡挑骨頭。良好的家庭關係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持久力。要讓孩子感受到一種家庭的溫暖和安全感。

多給孩子一點權力,孩子喜歡穿什麼,只要不是太花哨,都應該擁有選擇權。只要孩子從小體驗到這種自主權,他才能夠更加快樂的獨立。


利特Vlog


老是挑自己孩子身上的毛病,這樣的父母有什麼樣的心理?我談一下個人的幾點看法:

一、投射效應,推己及人的認知障礙。投射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將自己身上的一些特徵轉移到其他人身上,自己身上存在的行為特徵推測為他人身上也存在類似的特徵。它屬於一種推己及人的認知障礙:我什麼樣子,別人也會什麼樣子。精神分析學認為,我們在對其他人形成某種印象的過程中,會認為他人也具備自己身上具有的一些特徵。比如說,我是不會把東西分享給別人的,我會認為對方也不會把東西分享給別人;我有不講衛生的毛病,我也會認為對方也有不講衛生的毛病。作為一個媽媽,自己身上有很多毛病,所以她就會認為孩子身上也有很多毛病。於是他就對孩子挑三揀四了。其實她指責的都是她自己。因為這些毛病是存在於她自己身上的,只不過她覺察不到。

二、發洩壓力,轉移情緒,轉移被指責。在工作中、人際關係(夫妻關係、婆媳關係等)中出現了很多緊張性壓力,無處發洩的時候,孩子成了出氣筒、受氣包。無緣無故的借挑孩子身上的毛病,發洩自身積累的情緒。我被其他人指責過(挑毛病)了,也會反過來指責他人,包括指責(挑毛病)自己的孩子。

三、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在原生家庭中,父母也是習慣性地指責“我”的,也總是天天在挑“我”的錯。這種來自於父母的傷害,會延續到下一代。我們早已經無形中習得了父母的行為習慣,那就是習慣性的指責挑剔孩子:你是不對的,你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好。所以我們說,原生家庭會傷害人。我們從原生家庭來,也需要從原生家庭中分離蛻變,活成更好的自己。

四、指責型行為模式。來自美國的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把人的行為模式分為五種:指責型、討好性、超理智型、打岔型、一致型。其中的前四種都是不良的行為模式。指責型模式,在行動上經常的表現是批評攻擊、吹毛求疵、自以為是,在語言上經常使用:你咋這樣子呢?你什麼都不行,這到底是怎麼搞的?都是你的錯,你看你哪哪都不夠好。

五、潔癖傾向,苛責,追求完美。指責他人的人會有潔癖的傾向。這種潔癖傾向是對他人過分的苛責。因為自身追求完美,也就會要求別人是完美的。我是一個自律性很強、效率很高的上司,我也會同樣要求我的下屬自律性強,效率性高。因為過分追求完美,就會試圖通過挑錯的方式去改變他人。孰不知,人是不能被改變的,只能被影響。

六、認知模式上的習慣“向外看”。就是事事處處都找外部的原因,都認為是對方的錯,對方應該承擔那個不好的結果。這是大多數人的行為習慣。我們很少向內看看自己:我是不是做得不夠好?我有沒有需要繼續成長的點?哪些責任應該由我來承擔?我們說,一個人能做到向內看,他就走在了成長的路上。而成長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路。

七、愛孩子而不懂愛的方式。這樣的父母也許是出於本心的愛孩子的。因為我過分在乎你,過分愛你,所以就希望你做得更完美,希望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但是,愛孩子並不證明懂得愛的方式。更好的方式包括:接納、包容、尊重、欣賞、讚美。這樣的方式更容易讓孩子形成自信、自立、自強、自愛的良好人格。所以有時候我們講,愛的本身也是一種傷害。怎麼樣不讓愛成為傷害,這是一門藝術。





大師心理


你好!首先基本能肯定的是,天下的父母大多是深愛自己的孩子的,父母對孩子高要求,總愛挑孩子的毛病,也許正是愛孩子的一種體現,只不過這種方式方法可能有些欠妥。因為:

首先,在一個家庭裡,重要的不是誰扮紅臉,誰扮白臉,而是在保持自己的威嚴時,讓孩子靠近你。

然而生活中,許多父母自己捉襟見時,卻不容許孩子有一丁點失誤。比如:

“快看,隔壁張阿姨兒子的試卷上都是勾。

再看看你,求圓的面積,怎麼會忘了乘以2?

你有沒有帶腦子,到底有沒有好好檢查?

你就是懶,我看你這輩子也就這樣了!爛泥扶不上牆!”

有些家長總是覺得別人的孩子優秀,自己的孩子滿身都是問題。

當和別的家長談起自己孩子的缺點,有的甚至故意誇大,以此“激勵”孩子,希望他們能有所進步。

然而,孩子卻不這麼認為,在他們眼裡,父母總是嫌棄自己不好。

於是,敵對、逆反心理也由此而產生,孩子變得冷漠、情緒低落,甚至故意與父母唱反調。

父母要牢記:父母的權威性,不是產生於嚴厲,而是來源於孩子對父母的尊重。

所以良好的親子關係,一定不是要讓孩子懼怕你,而是要讓孩子相信你、尊重你。

每一個孩子都像只有裂縫的水壺一樣,所謂“缺點”其實是他的個性。

父母不要把時間花在哀嘆孩子的短處上,而是寬容對待孩子,做到“眼裡能夠揉進沙”。

就拿檢查作業來講,家長用紅筆把所有答對的題目都大大地圈上。

孩子看到自己這麼多題做得好,有了信心,越寫越有勁,進步也越大。因為優勢能帶來發展他的潛能和成就感。

其次,父母只圍著孩子轉,卻忘了為自己而活,也是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容易情不自禁出現的毛病。

說實在的,現在的中國父母活的真的非常累,每一個為人父母的人都在很努力地為子女活著。

自從知道懷孕的那一天,夫妻倆就在為寶寶地出生積極準備。

出生之後,全家總動員的結果是全家人所有重心都集中到孩子身上。

學齡前的孩子就已經初嘗社會競爭的壓力,許多家長為了不讓他們輸在起跑線上,心想要不要早點入學。

為了能給即將上學的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很多家長託盡關係,耗盡錢財,入手一套理想中學所在的學區房,為得就是給孩子創造最好的教育條件。

孩子成績不理想,最著急的仍然是家長,他們不管自己的孩子願意與否,仍然毫不猶豫地花大錢為孩子報名參加各種補習班,哪怕自己省吃節儉也會盡力而為。

中國父母最可悲的,不是父母為了孩子的將來,在不知不覺之間完全的失去了自我。而是到了為自己而活的年紀,還要接著幫子女養育下一代。

在家庭關係中,自己充當“父親”“母親”的角色很重要,但也絕對不能忽視夫妻關係永遠是家庭的核心,不能因為有了孩子,將對方的關心和愛護降到極點。

孩子是愛的結晶,而不是痛苦的苦果,所以父母相愛才是一個家的基礎。

父母為自己的人生奮鬥,孩子遇見挫折才不會逃避,遇見問題才有足夠的智慧教導他。

健康的家庭,絕對不能將孩子放在第一位。

父母應該多找點興趣,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找個時間一起去旅行,去享受屬於婚姻生活的浪漫。

通過以上分析,相信你更能理解父母為什麼總是挑孩子的毛病,要求總是很高了。如果父母不能夠做到科學理性成熟的去對待孩子,那麼做為孩子我們改變不了父母,就應該能夠適當的調整自己,一方面去體諒父母的不易,另一方面也試著去理解父母的愛子心切,多想想父母的好,不要和父母過於計較。


拎得清的趕路者


老是挑自己孩子身上的毛病,這樣的父母應該是有自律和原則性強的人,對孩子抱有望子成龍和望女成鳳的期望。

父母能看到自己孩子的不足之處,並能在挑剔指責的同時,及時指教糾正,這其實是好事,相比那些對孩子無原則溺愛強多了,怕就怕父母不分對錯,不懂正確疏導的挑剔。

凡事都有兩面性,無論是過分溺愛和嚴厲家教都會有人說好說壞,過分的溺愛養身壞脾氣,有人會說護犢子,無教養,低能“巨嬰”,指責養兒不教父之過之類的話,走入社會還不是受人無情的嫌棄和指責!家教嚴點吧,又有社會好心人士出來譴責父母的不是,要是自己真有哪天遇到熊孩子冒犯了他們,又有幾個人會寬宏大量的諒解饒恕呢,這包括法律體制亦是如此,雖然制定很多看似人道的,完美善意的兒童保護法,但總體實質不過是,無教方只有處罰,根本不能解決家庭教育中的茅盾,有時反倒添亂,要是孩子溺愛到哪天觸犯法律和侵犯了他人權利時,社會和法律還不是無情的懲處和社會的遣責,所有的罪過和懲罰還不是由父母孩子一起承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