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筆尖”上“戰”疫情:將中國預防措施翻譯給全世界

“筆尖”上“戰”疫情:將中國預防措施翻譯給全世界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朱珊正在給學生上課。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供圖

新華社青島2月29日電(記者張旭東)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朱珊和合作夥伴展開了一場“筆尖”上的疫情“抗擊戰”,將中國在疫情預防等方面的處置措施,翻譯給全世界。

武漢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組織專家緊急編寫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預防手冊》一書,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作序,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電子版一經推出便成為“網紅”,點擊率超過5000萬人次。

“中國是最早的疫情暴發國,我想中國對疫情的認識、治療和預防措施,對其他國家和地區肯定很有借鑑意義。”專注於醫學翻譯研究方向的朱珊說,“我們有責任主動將這本書的翻譯工作承擔下來。”

“笔尖”上“战”疫情:将中国预防措施翻译给全世界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朱珊與編譯團隊的微信群截圖,他們凌晨1:40還在討論。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供圖

與編譯合作伙伴溝通後,朱珊向中國翻譯協會主動請纓。在翻譯過程中,朱珊和團隊夥伴遇到很多問題。比如,病毒的名字有不同的英文說法,僅這個問題,編譯團隊就同原書作者們反覆討論了十幾遍,做了多次修改。

“在翻譯時,上下文之間存在必然聯繫和邏輯關係,無法實現上下文一致和邏輯銜接的譯文,無疑就是失敗的譯文。”朱珊說,書中有80多處內容在英語語境下很難找到對等表達,都需要反覆推敲和討論,否則就容易讓英語讀者找不到上下文邏輯關係。

例如,原文中有一句話:“不要吃未經檢疫的野生動物和生鮮食品,比如在路邊售賣的肉食,不要為了嚐鮮而冒險。”路邊售賣的肉食是生食還是熟食?嚐鮮指的是什麼鮮味?英漢兩種語境下此類表達差異較大,如果直譯,加上飲食習慣差異,會給英語讀者造成困惑。

朱珊和合作夥伴結合多年的翻譯實踐經驗,經過反覆推敲、討論、修改,採取多種翻譯策略,盡力保證譯文與原文在語義上的一致性。

“小到詞彙的選擇,大到疫情最新進展的錄入,在科學事實面前,容不得半點馬虎。”朱珊說,“只要有不同看法,我們就會馬上停工,認真討論。”

KN95和N95口罩有什麼區別?臨床上怎樣識別新冠肺炎病例?解除隔離和出院的標準是什麼?……隨著翻譯工作的持續深入,這些原本陌生而專業的問題,也漸漸在朱珊腦海中清晰起來。“我們開玩笑說,譯完這本書,自己也能算得上‘半個大夫’。”她說。

據瞭解,《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預防手冊》英文版已收到來自俄羅斯、西班牙、德國、新加坡、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的11家出版機構的出版合作意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