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西方社会35岁以上找不到工作的人都干嘛去了?

用户5547789917


1、收入的要求。

35岁左右的人群大部分已经成家立业,上有老下有小,有的在供房,供车,背负的非常大的经济压力,是家庭中的顶梁柱,跳槽一定会去选择一家收入稳定,薪水比原来高的企业。

然而收入高薪水,薪水稳定的岗位普遍集中在中层管理人才,这样的位置并不是企业经常招聘的对象,即使有也会对人才经验要求非常高。

2、时间的要求。

35岁左右的人群不是一个人的世界,小孩、家人开始成了自己时间花费很重要的一部分,然而20岁后起的职场新秀,无牵无挂,能把所有的时间集中在工作当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梦想。企业也更加喜欢招聘这类人才,提升了35岁人群找工作的难度。

3、新事物接受能力。

35岁左右人群在过去10年积累的一定的经验和能力,这个是面试的优势,但工作的思维方式,对新技术新知识接收学习能力开始下滑,创新能力变得开始匮乏。

0 1


小名叫伟


美国不了解,说一下欧洲这边的情况吧。

研究生毕业后开始工作,方向供应链管理,今年28岁。无特殊技能,只有考出来CPIM的certificate,可惜的是在欧洲,只有美国公司看重这个证书,所有并没有什么鸟用。

好了,开始说说我在这里看到的情况吧。

现在所在的公司是美国一家服装公司,我在公司的欧洲总部。整个office一共有176人,其中超过35岁的占55%左右,可以说是公司的真中流砥柱。30岁以下的manager几乎没有,最年轻的manager今年31岁,去年升的职。公司的senior manager全部在35岁以上。director的全部超过40岁了,没有例外。可见在欧洲,即使是美国公司,也是看资历升值的。

这种情况下,我们公司的平均年纪也不到30岁。首先刚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就有一堆,还有一堆刚20岁的实习生来拉低平均年龄。

在高科技互联网公司,程序员占比多的公司里面,平均年龄低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这是非常消耗脑力的体力劳动啊。而在传统行业,比如电子,医疗这些需要沉淀和经验的行业里面,普遍年龄都在35岁往上。

随着员工的年龄增长,公司需要付出的运营成本也会相对提高。很多非重要业务,公司就会选择干脆外包出去来减少成本。像我们公司,今年就把全球的客服部门(亚洲的除外)外包到了保加利亚。所以前两个月,刚刚裁减了53个客户部的员工,只有2个成功转岗到别的部门。

总的来说,年龄越大,转换跑道越困难,找工作越不易。但是如果你不停的提高自己,累积经验,让自己变得难以取代,年龄就不会是你的短板!

共勉!




一朵小呆呆


美国不了解,说一下欧洲这边的情况吧。
研究生毕业后开始工作,方向供应链管理,今年28岁。无特殊技能,只有考出来CPIM的certificate,可惜的是在欧洲,只有美国公司看重这个证书,所有并没有什么鸟用。好了,开始说说我在这里看到的情况吧。现在所在的公司是美国一家服装公司,我在公司的欧洲总部。整个office一共有176人,其中超过35岁的占55%左右,可以说是公司的真中流砥柱。30岁以下的manager几乎没有,最年轻的manager今年31岁,去年升的职。公司的senior manager全部在35岁以上。director的全部超过40岁了,没有例外。可见在欧洲,即使是美国公司,也是看资历升值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公司的平均年纪也不到30岁。首先刚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就有一堆,还有一堆刚20岁的实习生来拉低平均年龄。在高科技互联网公司,程序员占比多的公司里面,平均年龄低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这是非常消耗脑力的体力劳动啊。而在传统行业,比如电子,医疗这些需要沉淀和经验的行业里面,普遍年龄都在35岁往上。随着员工的年龄增长,公司需要付出的运营成本也会相对提高。很多非重要业务,公司就会选择干脆外包出去来减少成本。像我们公司,今年就把全球的客服部门(亚洲的除外)外包到了保加利亚。所以前两个月,刚刚裁减了53个客户部的员工,只有2个成功转岗到别的部门。总的来说,年龄越大,转换跑道越困难,找工作越不易。但是如果你不停的提高自己,累积经验,让自己变得难以取代,年龄就不会是你的短板!



毛豆花生Dad


美国不了解,说一下欧洲这边的情况吧。

研究生毕业后开始工作,方向供应链管理,今年28岁。无特殊技能,只有考出来CPIM的certificate,可惜的是在欧洲,只有美国公司看重这个证书,所有并没有什么鸟用。

好了,开始说说我在这里看到的情况吧。

现在所在的公司是美国一家服装公司,我在公司的欧洲总部。整个office一共有176人,其中超过35岁的占55%左右,可以说是公司的真中流砥柱。30岁以下的manager几乎没有,最年轻的manager今年31岁,去年升的职。公司的senior manager全部在35岁以上。director的全部超过40岁了,没有例外。可见在欧洲,即使是美国公司,也是看资历升值的。

这种情况下,我们公司的平均年纪也不到30岁。首先刚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就有一堆,还有一堆刚20岁的实习生来拉低平均年龄。

在高科技互联网公司,程序员占比多的公司里面,平均年龄低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这是非常消耗脑力的体力劳动啊。而在传统行业,比如电子,医疗这些需要沉淀和经验的行业里面,普遍年龄都在35岁往上。

随着员工的年龄增长,公司需要付出的运营成本也会相对提高。很多非重要业务,公司就会选择干脆外包出去来减少成本。像我们公司,今年就把全球的客服部门(亚洲的除外)外包到了保加利亚。所以前两个月,刚刚裁减了53个客户部的员工,只有2个成功转岗到别的部门。

总的来说,年龄越大,转换跑道越困难,找工作越不易。但是如果你不停的提高自己,累积经验,让自己变得难以取代,年龄就不会是你的短板!

共勉!


殷昊Tiger


西方社会的说法过时了,到底是指哪?是欧洲代表的腐朽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是美国代表的罪恶的资本主义国家?差别很大,欧洲普遍劳工缺乏,只要想干活,就不会失业,不想干活的拿救济,一辈子也饿不死,美国嘛,是人吃人的社会,都被吃掉了


rick102270561


作者信息:毛毛蟲,清华大学博士;新华通讯社编辑、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这是一道特别有意思的“命题作文”。毛毛蟲博士先带给大伙破破题。

(1)语境:西方社会;

(2)行为主体:35岁以上的人;

(3)主体状态:找不到工作;

(3)主体行为:干什么去。


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清晰了解这个问题的语境、行为主体、主体状态,才能解读主体行为。


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西方,主要指欧洲、北美发达国家及地区。18世纪,西方文明成为了世界最强势的文明,以英国为代表统治全球;20世纪,西方文明依然强势,而且向外输出意识形态,以美国为代表称霸全球。

西方社会已经形成了唯我独尊的思维惯性,即便21世纪以来,西方社会逐渐走下坡路,西方民众的优势思维和优越感依然没有变,危机意识在西方老百姓生活在基本不存在。次贷危机其实就是典型的案例,但现在你跟普通美国人聊,他基本都会说不担心就业,政府会管,不管我就示威、游行。BTW,西方社会的工会及一些社团组织权力和能力都很强,老百姓养成了后顾无忧地习惯,即使危机来敲门,也临危不惧,一些示威游行都是发工资的。


西方社会35岁以上群体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呢?抱歉,这里没有具体数据支撑,只能谈谈自己的感受。

近年来我曾多次前往英、德、美等西方国家游学,接触过的西方朋友大概年龄段在15-80岁左右,很难界定35岁以上的行为主体。但是从在西方社会生活以及与西方朋友交往的过程中发现,西方社会的中年失业危机并不是很突出,重要的就业问题在于刚毕业的大学生。

在西方社会,如果你是典型的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或者德意志、雅力安系欧洲人,即便是35岁以上失业了或者被裁,总有一个临时工作解决温饱,哪怕是去社区、教堂做服务人员;但如果你是黑人或者亚洲人,就得完全依靠运气了。

西方社会的人中歧视还是很严重的,这种歧视不会因为法律的规定而消亡,只能依靠文化长期的洗礼,美国依然需要一位新时代的马丁·路德金。


所以,在西方社会,35岁以上找不到工作的人群,基本以非白人群体为主,一般都流入了非常低级的工种从事着体力工作,或者等着国家救助,吃救助金也能维持基本生活。

当然,西方社会中也有很多失业又创业的中年群体,但大部分都陷入了更深的债务泥潭,西方社会的活力已经大不如前,社保医保都是国家的巨大负担,未来这个境况短期内难以改善。

By 毛毛蟲 清华大学博士


PhD貓小編


据我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的福利制度比较健全,比如德国,如果有人失业,要发给两年的失业金保障你的基本生活,在这期间给你进行免费职业培训,并给你四次工作的机会,如果两年内你四次拒接给你介绍的工作,到期后你将自谋生路。


泰山极顶456


笔者没有出过国,只能是通过朋友了解或者从媒体获得一些信息。在我国35岁以上还无事可做的人实在是很少,社会在进步价值观的取向也有很大变化,啃老族也在逐步消失。

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很健全的,医疗,教育,失业都能得到保障。所以如果35岁没有工作也会活的很潇洒,会有数目可观的失业保险金,他们照样可以去旅游去探险。在瑞士,荷兰,挪威等北欧发达的国家甚至失业保险不比有工作的拿的少。

西方国家人口基数小人均GDP很高,失业率低,即使失业了他们也不着急,金融业发达找个副业做也是很容易的事情。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国情,国民的心态也不一样。


书香门语1971


第一,35岁在西方社会来说,是一个很年轻精力旺盛的年龄。其实对于老年人的歧视可以比较直接的说是体力和脑力跟不上职场节奏,所以不予雇佣或者辞退。但是对于中年人的歧视往往是多方面的,比如有家庭的人相对于单身来说,能够分配给工作的时间更少;比如婚后女性要生育和带孩子,精力和时间的平衡都非常困难;比如已经追求稳定的年龄段的人,与追求“锐意进取”的科技公司的公司文化理念都不够相符等等。这些因素,哪怕在“政治正确”非常严重的北美,也是会被雇主隐性考虑的重要因素。

然而,北美相对于整个东亚地区来说,由于整个婚恋家庭时间的推迟,以及西方人对个人探索和自由的强烈追求,25-35岁是年轻和探索的状态。所以雇主考虑到一个雇员或者潜在雇员会被家庭影响时间和精力的年龄段会相对东亚往后推移。在我的理解中,45-55岁的普通员工/中层管理,才会比较容易遇到“职场年龄歧视”。

第二,北美找工作是不需要进行“年龄披露”的。年龄属于个人隐私,简历上只需要标明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如果不是靠人脉推荐的话)。且由于美国本身的多种族性,跨种族判断大概年龄其实是非常困难的。所以,除非到了比较容易判断中年+的45-55岁,雇主是无法判断个人状态的。

b. 政治正确的社会环境 & 法律

众所周知,美国是个政治正确非常严重的国家。我的理解中,政治正确就是对所有“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该做什么样的事”(Stereotyping) 的反驳。例如:

”我是黑人不代表我就该是奴隶/罪犯/etc“

”我是亚裔不代表我就是nerd书呆子/体育差身体弱“

”我是女性不代表我就要柔弱/不够果断“

”我是女权不代表我就是职场女强人/不爱家庭/不能辞职回家带孩子“

..................................... etc

在这样的环境下,”到了什么年龄会变成什么样的人以及要做什么样的事“这种观点是侮辱人且剥夺个体选择权的。个体的差别和自由度会更大以及更被认可,在舆论和法律双重环境下。

因为没有个体一定要做什么的社会舆论压力,所以更多个体会想要探索和知道自己的passion热爱的点是什么,这就带来了更长的探索期和更高的换工作频率。

1957-1964年出生的美国人,在18-50岁期间,平均每人更换了11.9份工作。

18-24岁期间,平均每人换5.5次工作

25-34岁期间,平均每人换4.5次工作

35-44岁期间,平均每人换2.9次工作

45-50岁期间,平均每人换1.7次工作

(这里解释一下,总和超过11.9是因为,跨年龄段的工作在每个年龄段都各被统计一次,但在18-50岁只被算一次,例如一份从42岁做到46岁的工作,会被同时算入35-44的区间以及45-50的区间。数据来源:美国2017年统计局报告 https://www.bls.gov/news.release/pdf/nlsoy.pdf)

c. 人均国家经济资源更多可以养更多职场“吉祥物”

最后是我觉得北美相对东亚来说人均经济资源丰富,有更多的能力来养职场闲人。所以对个体的职场贡献度的要求没有特别大,特别是在一些进展比较稳定缓慢,体量比较大的传统行业。


风的使者F


35岁以上找不到工作的估计都出去流浪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