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西方社會35歲以上找不到工作的人都幹嘛去了?

用戶5547789917


1、收入的要求。

35歲左右的人群大部分已經成家立業,上有老下有小,有的在供房,供車,揹負的非常大的經濟壓力,是家庭中的頂樑柱,跳槽一定會去選擇一家收入穩定,薪水比原來高的企業。

然而收入高薪水,薪水穩定的崗位普遍集中在中層管理人才,這樣的位置並不是企業經常招聘的對象,即使有也會對人才經驗要求非常高。

2、時間的要求。

35歲左右的人群不是一個人的世界,小孩、家人開始成了自己時間花費很重要的一部分,然而20歲後起的職場新秀,無牽無掛,能把所有的時間集中在工作當中實現自己的理想和夢想。企業也更加喜歡招聘這類人才,提升了35歲人群找工作的難度。

3、新事物接受能力。

35歲左右人群在過去10年積累的一定的經驗和能力,這個是面試的優勢,但工作的思維方式,對新技術新知識接收學習能力開始下滑,創新能力變得開始匱乏。

0 1


小名叫偉


美國不瞭解,說一下歐洲這邊的情況吧。

研究生畢業後開始工作,方向供應鏈管理,今年28歲。無特殊技能,只有考出來CPIM的certificate,可惜的是在歐洲,只有美國公司看重這個證書,所有並沒有什麼鳥用。

好了,開始說說我在這裡看到的情況吧。

現在所在的公司是美國一家服裝公司,我在公司的歐洲總部。整個office一共有176人,其中超過35歲的佔55%左右,可以說是公司的真中流砥柱。30歲以下的manager幾乎沒有,最年輕的manager今年31歲,去年升的職。公司的senior manager全部在35歲以上。director的全部超過40歲了,沒有例外。可見在歐洲,即使是美國公司,也是看資歷升值的。

這種情況下,我們公司的平均年紀也不到30歲。首先剛剛大學畢業的大學生就有一堆,還有一堆剛20歲的實習生來拉低平均年齡。

在高科技互聯網公司,程序員佔比多的公司裡面,平均年齡低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這是非常消耗腦力的體力勞動啊。而在傳統行業,比如電子,醫療這些需要沉澱和經驗的行業裡面,普遍年齡都在35歲往上。

隨著員工的年齡增長,公司需要付出的運營成本也會相對提高。很多非重要業務,公司就會選擇乾脆外包出去來減少成本。像我們公司,今年就把全球的客服部門(亞洲的除外)外包到了保加利亞。所以前兩個月,剛剛裁減了53個客戶部的員工,只有2個成功轉崗到別的部門。

總的來說,年齡越大,轉換跑道越困難,找工作越不易。但是如果你不停的提高自己,累積經驗,讓自己變得難以取代,年齡就不會是你的短板!

共勉!




一朵小呆呆


美國不瞭解,說一下歐洲這邊的情況吧。
研究生畢業後開始工作,方向供應鏈管理,今年28歲。無特殊技能,只有考出來CPIM的certificate,可惜的是在歐洲,只有美國公司看重這個證書,所有並沒有什麼鳥用。好了,開始說說我在這裡看到的情況吧。現在所在的公司是美國一家服裝公司,我在公司的歐洲總部。整個office一共有176人,其中超過35歲的佔55%左右,可以說是公司的真中流砥柱。30歲以下的manager幾乎沒有,最年輕的manager今年31歲,去年升的職。公司的senior manager全部在35歲以上。director的全部超過40歲了,沒有例外。可見在歐洲,即使是美國公司,也是看資歷升值的。這種情況下,我們公司的平均年紀也不到30歲。首先剛剛大學畢業的大學生就有一堆,還有一堆剛20歲的實習生來拉低平均年齡。在高科技互聯網公司,程序員佔比多的公司裡面,平均年齡低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這是非常消耗腦力的體力勞動啊。而在傳統行業,比如電子,醫療這些需要沉澱和經驗的行業裡面,普遍年齡都在35歲往上。隨著員工的年齡增長,公司需要付出的運營成本也會相對提高。很多非重要業務,公司就會選擇乾脆外包出去來減少成本。像我們公司,今年就把全球的客服部門(亞洲的除外)外包到了保加利亞。所以前兩個月,剛剛裁減了53個客戶部的員工,只有2個成功轉崗到別的部門。總的來說,年齡越大,轉換跑道越困難,找工作越不易。但是如果你不停的提高自己,累積經驗,讓自己變得難以取代,年齡就不會是你的短板!



毛豆花生Dad


美國不瞭解,說一下歐洲這邊的情況吧。

研究生畢業後開始工作,方向供應鏈管理,今年28歲。無特殊技能,只有考出來CPIM的certificate,可惜的是在歐洲,只有美國公司看重這個證書,所有並沒有什麼鳥用。

好了,開始說說我在這裡看到的情況吧。

現在所在的公司是美國一家服裝公司,我在公司的歐洲總部。整個office一共有176人,其中超過35歲的佔55%左右,可以說是公司的真中流砥柱。30歲以下的manager幾乎沒有,最年輕的manager今年31歲,去年升的職。公司的senior manager全部在35歲以上。director的全部超過40歲了,沒有例外。可見在歐洲,即使是美國公司,也是看資歷升值的。

這種情況下,我們公司的平均年紀也不到30歲。首先剛剛大學畢業的大學生就有一堆,還有一堆剛20歲的實習生來拉低平均年齡。

在高科技互聯網公司,程序員佔比多的公司裡面,平均年齡低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這是非常消耗腦力的體力勞動啊。而在傳統行業,比如電子,醫療這些需要沉澱和經驗的行業裡面,普遍年齡都在35歲往上。

隨著員工的年齡增長,公司需要付出的運營成本也會相對提高。很多非重要業務,公司就會選擇乾脆外包出去來減少成本。像我們公司,今年就把全球的客服部門(亞洲的除外)外包到了保加利亞。所以前兩個月,剛剛裁減了53個客戶部的員工,只有2個成功轉崗到別的部門。

總的來說,年齡越大,轉換跑道越困難,找工作越不易。但是如果你不停的提高自己,累積經驗,讓自己變得難以取代,年齡就不會是你的短板!

共勉!


殷昊Tiger


西方社會的說法過時了,到底是指哪?是歐洲代表的腐朽的國家社會主義國家?還是美國代表的罪惡的資本主義國家?差別很大,歐洲普遍勞工缺乏,只要想幹活,就不會失業,不想幹活的拿救濟,一輩子也餓不死,美國嘛,是人吃人的社會,都被吃掉了


rick102270561


作者信息:毛毛蟲,清華大學博士;新華通訊社編輯、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中信改革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這是一道特別有意思的“命題作文”。毛毛蟲博士先帶給大夥破破題。

(1)語境:西方社會;

(2)行為主體:35歲以上的人;

(3)主體狀態:找不到工作;

(3)主體行為:幹什麼去。


回答好這個問題,必須清晰瞭解這個問題的語境、行為主體、主體狀態,才能解讀主體行為。


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

西方,主要指歐洲、北美髮達國家及地區。18世紀,西方文明成為了世界最強勢的文明,以英國為代表統治全球;20世紀,西方文明依然強勢,而且向外輸出意識形態,以美國為代表稱霸全球。

西方社會已經形成了唯我獨尊的思維慣性,即便21世紀以來,西方社會逐漸走下坡路,西方民眾的優勢思維和優越感依然沒有變,危機意識在西方老百姓生活在基本不存在。次貸危機其實就是典型的案例,但現在你跟普通美國人聊,他基本都會說不擔心就業,政府會管,不管我就示威、遊行。BTW,西方社會的工會及一些社團組織權力和能力都很強,老百姓養成了後顧無憂地習慣,即使危機來敲門,也臨危不懼,一些示威遊行都是發工資的。


西方社會35歲以上群體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樣呢?抱歉,這裡沒有具體數據支撐,只能談談自己的感受。

近年來我曾多次前往英、德、美等西方國家遊學,接觸過的西方朋友大概年齡段在15-80歲左右,很難界定35歲以上的行為主體。但是從在西方社會生活以及與西方朋友交往的過程中發現,西方社會的中年失業危機並不是很突出,重要的就業問題在於剛畢業的大學生。

在西方社會,如果你是典型的盎格魯撒克遜白人或者德意志、雅力安系歐洲人,即便是35歲以上失業了或者被裁,總有一個臨時工作解決溫飽,哪怕是去社區、教堂做服務人員;但如果你是黑人或者亞洲人,就得完全依靠運氣了。

西方社會的人中歧視還是很嚴重的,這種歧視不會因為法律的規定而消亡,只能依靠文化長期的洗禮,美國依然需要一位新時代的馬丁·路德金。


所以,在西方社會,35歲以上找不到工作的人群,基本以非白人群體為主,一般都流入了非常低級的工種從事著體力工作,或者等著國家救助,吃救助金也能維持基本生活。

當然,西方社會中也有很多失業又創業的中年群體,但大部分都陷入了更深的債務泥潭,西方社會的活力已經大不如前,社保醫保都是國家的巨大負擔,未來這個境況短期內難以改善。

By 毛毛蟲 清華大學博士


PhD貓小編


據我瞭解,西方發達國家的福利制度比較健全,比如德國,如果有人失業,要發給兩年的失業金保障你的基本生活,在這期間給你進行免費職業培訓,並給你四次工作的機會,如果兩年內你四次拒接給你介紹的工作,到期後你將自謀生路。


泰山極頂456


筆者沒有出過國,只能是通過朋友瞭解或者從媒體獲得一些信息。在我國35歲以上還無事可做的人實在是很少,社會在進步價值觀的取向也有很大變化,啃老族也在逐步消失。

西方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是很健全的,醫療,教育,失業都能得到保障。所以如果35歲沒有工作也會活的很瀟灑,會有數目可觀的失業保險金,他們照樣可以去旅遊去探險。在瑞士,荷蘭,挪威等北歐發達的國家甚至失業保險不比有工作的拿的少。

西方國家人口基數小人均GDP很高,失業率低,即使失業了他們也不著急,金融業發達找個副業做也是很容易的事情。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國情,國民的心態也不一樣。


書香門語1971


第一,35歲在西方社會來說,是一個很年輕精力旺盛的年齡。其實對於老年人的歧視可以比較直接的說是體力和腦力跟不上職場節奏,所以不予僱傭或者辭退。但是對於中年人的歧視往往是多方面的,比如有家庭的人相對於單身來說,能夠分配給工作的時間更少;比如婚後女性要生育和帶孩子,精力和時間的平衡都非常困難;比如已經追求穩定的年齡段的人,與追求“銳意進取”的科技公司的公司文化理念都不夠相符等等。這些因素,哪怕在“政治正確”非常嚴重的北美,也是會被僱主隱性考慮的重要因素。

然而,北美相對於整個東亞地區來說,由於整個婚戀家庭時間的推遲,以及西方人對個人探索和自由的強烈追求,25-35歲是年輕和探索的狀態。所以僱主考慮到一個僱員或者潛在僱員會被家庭影響時間和精力的年齡段會相對東亞往後推移。在我的理解中,45-55歲的普通員工/中層管理,才會比較容易遇到“職場年齡歧視”。

第二,北美找工作是不需要進行“年齡披露”的。年齡屬於個人隱私,簡歷上只需要標明教育背景和工作經歷(如果不是靠人脈推薦的話)。且由於美國本身的多種族性,跨種族判斷大概年齡其實是非常困難的。所以,除非到了比較容易判斷中年+的45-55歲,僱主是無法判斷個人狀態的。

b. 政治正確的社會環境 & 法律

眾所周知,美國是個政治正確非常嚴重的國家。我的理解中,政治正確就是對所有“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就該做什麼樣的事”(Stereotyping) 的反駁。例如:

”我是黑人不代表我就該是奴隸/罪犯/etc“

”我是亞裔不代表我就是nerd書呆子/體育差身體弱“

”我是女性不代表我就要柔弱/不夠果斷“

”我是女權不代表我就是職場女強人/不愛家庭/不能辭職回家帶孩子“

..................................... etc

在這樣的環境下,”到了什麼年齡會變成什麼樣的人以及要做什麼樣的事“這種觀點是侮辱人且剝奪個體選擇權的。個體的差別和自由度會更大以及更被認可,在輿論和法律雙重環境下。

因為沒有個體一定要做什麼的社會輿論壓力,所以更多個體會想要探索和知道自己的passion熱愛的點是什麼,這就帶來了更長的探索期和更高的換工作頻率。

1957-1964年出生的美國人,在18-50歲期間,平均每人更換了11.9份工作。

18-24歲期間,平均每人換5.5次工作

25-34歲期間,平均每人換4.5次工作

35-44歲期間,平均每人換2.9次工作

45-50歲期間,平均每人換1.7次工作

(這裡解釋一下,總和超過11.9是因為,跨年齡段的工作在每個年齡段都各被統計一次,但在18-50歲只被算一次,例如一份從42歲做到46歲的工作,會被同時算入35-44的區間以及45-50的區間。數據來源:美國2017年統計局報告 https://www.bls.gov/news.release/pdf/nlsoy.pdf)

c. 人均國家經濟資源更多可以養更多職場“吉祥物”

最後是我覺得北美相對東亞來說人均經濟資源豐富,有更多的能力來養職場閒人。所以對個體的職場貢獻度的要求沒有特別大,特別是在一些進展比較穩定緩慢,體量比較大的傳統行業。


風的使者F


35歲以上找不到工作的估計都出去流浪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