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青年人應從抗疫大戰中讀懂什麼?(下)

原標題:《中國青年》專訪韓毓海(下):青年人應從抗疫大戰中讀懂什麼?


選題策劃:藺玉紅

採訪/本刊記者 徐吉鵬


為何說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中國製度的優勢在此次疫情阻擊戰中是如何體現的?

經此一役,在社會治理方面,我們應吸取怎樣的經驗教訓?

青年人應從這次抗疫中讀懂什麼?

《中國青年》雜誌記者就相關問題採訪了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韓毓海,特分三次發表。


青年人應從抗疫大戰中讀懂什麼?(下)


“國雖大,忘戰必危”

《中國青年》: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當前社會治理中還存在一些短板、弱項和漏洞,我們應該吸取什麼經驗教訓?

韓毓海:總體來說,我們的應對是非常好的,但同時應該看到:由於長期和平發展,我們缺乏進入戰時狀態的準備和經驗,加上疫情猝不及防,我們有些部門沒有打阻擊戰的經驗,這就出現了等待、觀望、猶疑,乃至矛盾上交的問題。這表明:太平官是要不得的,有些同志有文化、懂經濟,但是,如果沒有阻擊戰的經驗,一腦門子和平發展,腦袋裡依舊還是把經濟數字的增長視為一切,以經濟專家自居,聽不進不同意見,一旦遇到重大問題,往往就會手足無措、貽誤戰機,使整個戰役陷入被動。

我們的治理機制,總體來說是在和平發展的背景下建立起來的,如果用一個和平發展的機制來應對突發危機,就會出現問題。“國雖大,忘戰必危”,這次建立了戰時機制,把我們的幹部放在戰時去考驗,這是一次演習。

在醫療衛生體系上,我們看到了白求恩精神的作用,看到了公立醫院的作用。我們更應該深刻認識到:不能一概用市場機制去改革我們的醫療體系。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不是物質刺激就能產生的,卻會被逐利的導向所摧毀。因此,我們應該對市場導向、逐利導向的醫改道路進行反思,如果不反思,我們怎麼對得起那些捨生忘死的白衣戰士?

我們看到了防疫體系是一個重大薄弱環節,認識到應該開展全民愛國衛生運動,建立防疫隊伍,培養防疫人才,深感要重視中醫藥的作用。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屠呦呦在接受諾貝爾獎時所引用毛主席的那句話的意義——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

《中國青年》: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從醫務工作者、基層幹部、社區工作者、公安民警、青年突擊隊到青年志願者,從國內到海外,以90後為主體的年輕一代始終衝鋒在前、無私奉獻。這類重大突發事件,對青年成長的意義是什麼?

韓毓海:總體來說,今天的90後、00後,在面對這次疫情中的表現已經充分證明:他們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可靠接班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可靠接班人。我們的民族,我們的事業後繼有人,大有希望。

不能用所謂個人敘事、小敘事去解構宏大敘事

《中國青年》:在對這次疫情的報道中,我們如何講好中國英雄的故事?

韓毓海:“故事”是由時間、地點和人物構成的。我們講的是中國故事,不是中國概念,離開了時間、地點和人物,離開了對具體人物內心的深刻呈現與挖掘,只是從概念到概念,甚至淪為標語口號,這當然不是講好中國故事。

但是,我不贊成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看作宏大敘事,更不贊成用所謂個人敘事、小敘事去解構宏大敘事這種做法。

有人說,國家和集體都是宏大的敘事,只有個人才是真實的。這種說法在有些皮毛知識的人那裡很流行,也有一點欺騙性。但是,它在邏輯上是混亂的。最簡單地說,一切語言都不是個人的,當今世界上的一切語言都是民族國家的產物,語言是公共的,你用現代漢語在發議論,這本身就是在運用民族的、國家的東西,民族和國家無處不在,起碼它就存在在語言裡。因此,你怎麼能說——國家、民族是個虛構的宏大敘事呢?

還有一種說法是:“公意”這種東西不存在,因此,建立在“公意”基礎上的“人民”也是一個虛構,是宏大敘事;具體存在的只有個人,沒有“人民”。這也是一種邏輯上的似是而非。比如,今天你不戴口罩四處亂跑,扎堆聚集,這是不允許的。當然也可能有人說,你強制我戴口罩,不允許我扎堆聚集,是危害了我的人身自由。但是,盧梭在《社會契約論》裡說:我代表人民、代表公意強制你,這恰恰是為了保護你的自由。這就好比,現在要剝奪你在疫情期間不戴口罩的自由,恰恰是為了保護你的自由。而這就叫人民民主,這就是“公意”的體現,這就是人民的意志的體現。

這次疫情,可以促使我們反思一些流行的思想謬誤,有助於廓清思想上的混亂。所以,我最近總是勸我的學生,在疫情期間,要結合現實,把一些過去沒讀懂的經典好好讀讀,如果讀書不結合現實,不開動腦筋去深入地獨立思考,就很容易在思想上被人忽悠。

《中國青年》:在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出現了不少謠言,一些自媒體以流量為導向,甚至有些主流媒體也發佈了不實報道,讓一些群眾對疫情披露的真實性產生了懷疑。此外,還有的說,主流媒體對疫情的報道不如一些自媒體上發的好看。對這些現象,應如何看待?

韓毓海:對於謠言,一是說明國內外都有壞人、有唯恐天下不亂的人,對這些少數人,我們要精準鑑別、精準打擊、敢於鬥爭。

另一方面,要對謠言與不同意見做出區別。1957年,毛澤東同志在最高國務會議上講過,人生點病,有利於提高免疫力。什麼是香花,什麼是毒草,放出來才知道,要相信我們的人民群眾是好的,是有鑑別力的。

總書記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座談會上,曾經引用馬克思的話說:“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總書記強調,創新只能從問題開始,從某種意義上講,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暴露出來,是好事,不是壞事。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些不同的意見,讓它發表出來,可以促使我們思考,促使我們更好的解決問題。

1978年12月,鄧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這篇重要文獻裡說過,對於謠言和各種小道消息,一個是要打擊,另一個也要反思,反思我們自己是不是禁區、禁忌太多了,條條框框太多了。我們這樣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這樣偉大的人民,是誰也不能撼動的,我們應該有這個自信。而不能聽取不同意見,這是虛弱的表現。反過來說,我們這個國家要很好地發展,就一定要使人民開動腦筋,勇於思考、勇於建言建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這是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整風的時候反覆講過的。小平同志還說過一段著名的話:“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我認為,小平同志的話,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具有長期的指導意義。


韓毓海,北京大學中文學系教授,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副會長。主要作品有《五百年來誰著史――1500年以來的中國與世界》《一篇讀罷頭飛雪,重讀馬克思》《重讀毛澤東,從1893到1949》《龍興》等。作品曾獲2018年“中國出版政府獎”,2014年和2018年“中國好書獎”,第八屆、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2018年中華優秀出版物獎,第七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上海文學獎等。著作已被翻譯為英語、日語、俄語、德語、意大利語、荷蘭語、尼泊爾語等多種語言。

審校:彭姝疑、陳敏、劉曉

終審:藺玉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