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刘邦VS朱元璋,布衣天子哪家强?

生活的星星之火


刘邦强大,论出生两人差不多,经历来说朱元璋更曲折,刘邦一开始就有一众老乡帮忙,一路收腹张良,韩信,陈平等,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相对比朱元璋强大。朱元璋在用人方面不如刘邦


Rick1941


导言:刘邦和朱元璋相比,我认为朱元璋更胜一筹。历史没有假如,但假如刘邦和朱元璋站在历史的同一天平上,论开创基业、治国安邦,朱元璋胜出的几率会比刘邦高。刘邦一方,英雄环绕,萧何、张良、韩信都有定鼎之才;朱元璋一方,能人辈出,刘伯温、李善长、徐达、常遇春、蓝玉各个都有安邦之能。谋士、武将平分秋色,但抛却这些人,朱元璋本身就具备英明神武、知人善任、爱惜民力等性格特点,反观刘邦,历史仅存一知人善任,故朱元璋胜出。

一、统帅这个“一把手”是怎样炼成的?

1、顺应时事的刘邦:起初,刘邦是沛县泗水的亭长(亭长是管十里以内的小官),时间长了,和沛县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在一次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时,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刘邦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由此可看出,“大人物”都理想远大!

原本刘邦也没想造反,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刘邦不得已起事,朝着“一把手”之路进发。这一 年,刘邦以亭长的身份为泗水郡押送徒役去骊山,由于大雨耽误了行期,按照大秦律,耽误行期是要砍头的。于是刘邦就放掉徒役,自己也逃到芒砀山做起“山大王”。后来沛县因担心被陈胜、 吴广起义军攻打,就召回刘邦帮助守城,但县令怕引狼入室,末了不让刘邦进城,刘邦鼓动百姓杀掉沛县县令。

萧何和曹参当时为沛县吏,担心身家性命,深恐举事不成,被秦朝诛灭九族,就竭力推举刘邦。大家推举他为沛公,领导大家起事。刘邦便顺从民意,设祭坛,立赤旗,自称 赤帝子,很快义军扩充到三千人。 从这里起,“一把手”刘邦走上400年大汉基业的创建之路,之后经过入关灭秦、还定三秦、楚汉之争等定鼎天下。

故孔明有言:汉高祖只生凭只一胜,便取得天下。

2、稳扎稳打的朱元璋:话说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在25岁的时候,历经千辛万苦,再做过放牛娃、和尚等不同职业后,收到好友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

天纵奇才的朱元璋入伍后,作战勇敢,机智灵活,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被任命为亲兵九夫长。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还把养女马秀英嫁给他,并将重八更名为元璋。从此,朱元璋正式走上历史的舞台,并越发耀眼夺目。

朱元璋成为郭子兴的干女婿,只是拉近了郭子兴的亲信,他之所以能够完全得到郭子兴的信任,则是另外一件事。这件事就是彭大、赵君用的到来。彭大、赵君用和元军战争失利,被迫逃到濠州,却鸠占鹊巢,和郭子兴矛盾加剧。彭大和赵君用虽是败军之将,但是还是力量还是比郭子兴强上不少。所以郭子兴就被赵君用给囚禁了。郭子兴被囚禁,按理说部下应该舍命相救才对,但是他的的部将,就连他的两个儿子,都躲匿起来,没有人敢站出来救郭子兴。朱元璋此时正好从前线赶回来,利用彭大和赵君用之间的矛盾,夜访彭大,陈说利害关系,劝说彭大出兵,才将郭子兴解救出来。而此时的朱元璋才刚刚参加义军才六个月。

朱元璋在经历了郭子兴的绑架事件后,决心发展自己的力量,于是朱元璋回乡募兵,少年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和同村邻乡的熟人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头目,纷纷前来投效。于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兴十分高兴,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镇抚。这年冬天,越来越被猜忌的朱元璋决心自立门户,于是他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南略定远。在南略定远途中,朱元璋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统率着这支队伍,朱元璋向东进发,乘夜攻破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元帅缪大亨投降。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二万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南下滁州。从此,龙入大海。

小结:综上所述,朱元璋发起于行伍,凭借的是自身的胆识和能力,刘邦起兵于微末,实是时也、势也、命也。

二、他们的对手是谁?

1、西楚霸王项羽。不可否认,刘邦在统一的进程中,最大的对手是项羽。项羽出身于楚国将门之家,对秦国灭亡楚国有着强烈的敌意。楚国灭亡后,项羽表面上顺从秦国的统治,可是实际上却在暗地里积极谋划起义推翻秦政权。在会稽看到秦皇出巡时的盛况,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表现出其渴望推翻秦国,夺取政权的强烈愿望。


然项羽起事,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发泄,而缺少长远的规划,作为刘邦的对手,犹壮年对婴孩,性格方面,项羽成事后急于称霸,定都彭城,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富贵不还乡,如衣绣夜行。”表现出了项羽在政治上的短视。垓下之围,项羽宁愿血染乌江也不逃不降,表现出了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强烈自尊心。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是要善于纳谏,集思广益,择善而从。项羽的英勇威武造就了他心高气傲的个性。对于兵法“略知其意,不肯竞学。”对于用人则是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意见。项羽的刚愎自用、目光短浅恰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刘邦勇猛虽不及项羽,可是项羽却只有“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在政治上不断失误,逐义帝、烧秦宫、封章邯等举措均不得人心。韩生建议他定都关中,非但得不到采纳反遭烹杀;范增劝他急攻荥阳,却被怀疑私通刘邦。最终,项羽成为了“孤家寡人”、“光杆司令”。

此外,项羽的好杀,让对手在道义、舆论的高度上找到了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反对自己。

韩信点评项羽:“项王所过,无不残灭,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司马迁认为:“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可以说,项羽迷信武力,残忍好杀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除掉项羽,刘邦天下已定。

2、一代枭雄陈友谅。明末天下大乱,除了最终一统中土的朱元璋还有两个人,一个是大盐枭张士诚,志大才疏,而另一个人却成为朱元璋登顶的最大对手。他就是陈友谅。

《明史》在评价陈友谅时,说他“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

用今天的语言表述,此人很可能具有极强的组织与控制能力、好弄权术且狠辣。他不停地干坏事,其所作所为,距离个“义”字,相去可谓远矣。然而,他却敢于把自己的年号定为“大义”,并且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各个派别的各路人马相当迅速地整合到自己麾下。由此,可以看出其枭雄的本事与特色。

陈友谅是湖北沔阳府玉沙县人,此人出身渔家懂经史,通武事,胆气豪壮,是大元后期陈汉政权的建立者。年轻时曾为县吏。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参加徐寿辉、邹普胜、倪文俊等人领导的天完红巾军,初为簿书掾,后以功升元帅(能力胆识可见一斑)。

陈友谅在反元战争中竭力争取汉族地主阶级合作,收罗了不少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知名的有元兵部尚书黄昭和进士解观等人。同时,他在天完内部制造分裂,篡权夺位。至正十九年九月,陈友谅杀害了在反元战争中功劳卓著的天完将领赵普胜。同年十二月,杀徐寿辉左右侍臣,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于采石,自立为帝。 

汉政权建立后,一面继续进行反大元战争,一面把军事重心放在对邻境朱元璋部的战争上。陈朱之间的战争是封建统一战争,前后进行了三年多,历龙湾(至正二十年闰五月)、江州(二十一年八月)、鄱阳湖(二十三年夏)几次重大战役。大商将士多数是天完旧属,对陈友谅的篡权夺位深为不满,在战争中相继倒戈降朱,使陈友谅接连败北。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至八月陈又与朱元璋战于鄱阳湖,史称“鄱阳湖之战”,朱元璋采纳郭兴的建议,用火攻击败商军,陈友谅突围时又起大战,陈从船舱中探头出来,竟中流矢(箭)而死。陈友谅不善于抓住战机,是他失败的很重要原因。

小结:项羽和陈友谅同时楚(湖北)人,都有着图霸天下的雄才大略,但项羽勇武有余而智谋不足,不足以御天下;陈友谅则有勇有谋,堪称一代枭雄。刘邦打败项羽,一方面是项羽自食其果,二是韩信鼎力支持。朱元璋打败陈友谅,靠的是卓远的眼光,判断力,冷静的头脑和让下属无比敬佩和誓死效忠的魅力。

总结:朱元璋开创洪武之治,元末的国家断壁残垣,但是依然做起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大事,给后代打下坚实的基础。朱棣起兵后,五征北元,修长城,迁都北京,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这些都彪炳史册。秦末的国家也是一片狼藉,但是匈奴几代为祸,刘邦力主和亲修养。文景之治后,给了汉武帝北伐的实力,可是晚年汉武帝,国家又回复了狼藉。这些都是后话,总之,刘邦与朱元璋相比,总感觉少了些霸气,多了些匪气,朱元璋更胜一筹也是一家之言,欢迎提出其他见解,一并感谢。


今人看古月


刘邦起于沛,文有萧曹,武有张韩,昔时秦二世,吴陈反,据因赵高威逼李斯矫诏捏造赐死太子扶苏,使胡亥上位,吴陈以扶苏之名,招天下响应,后称“大楚兴,陈胜王”,是为“张楚”,后又有六国复国,及此,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的中央集权土崩瓦解,其时新政未定,始皇新亡,六国贵族残余尤在,民未一统,加上赵高惑乱,胡亥窃位,致使天下大乱,及刘邦起兵,反秦大势已定,所为顺应潮流,后与吴中项羽,封侯于怀王,在取关中为关中王,秦破。后经楚汉之争,君临天下!

观刘邦霸业,可分为几个节点,起兵之时,是推波助澜,被怀王封侯,定其地位;攻破关中,名盛天下,示弱项羽,避其锋芒,于汉中养精蓄锐,暗渡陈仓,再兴义旗为义帝报仇,占据道德高点,最终以亥下围困项羽。此中张陈之策,韩信之计,是关键,而臣于刘邦,也是刘邦知人善用,故余认为刘邦能以布衣取天下,乃时势造英雄,众星捧月明,而刘邦也的确是天命所归,未负众臣所愿!

朱元璋自称淮右布衣,时元末叛军四起,朱元璋从走卒到乞丐到出家和尚到兵卒无一不是乱世偷生,百死解困,元蒙凶残,惑乱华夏百年,汉人居四等之末,实为奴隶,户不及半,生不如死,兵乱百年,人口都难以恢复,不及宋时三分之一,元蒙控制汉人文化,故元时只出元曲,天下人反蒙久矣,但苦于元蒙高压政策难以反叛,故起兵事更难。朱元璋取占应天,扼南北之要,辖两淮之地,奠定三分天下之势,有徐达常遇春等不世出之大将,有刘基天运之才师,有汤和李善长等肱骨之臣,诱陈友谅早出败之,克陈后再围张克诚,取江南之地,再北上长驱元蒙,号“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以徐达常遇春为将先锋,一路北伐,终定都南京国号大明,后又入取中都,扫灭残元,终迎洪武大治!

观朱元璋大业,有几个节点,起兵郭子兴,初起义军之领,得乡亲之力,初显气候,克陈张占据南方半壁江山,都是劳苦恶战,非占应天之地利,有大将军师之人和,又确有天时,不可成也!占据江南后,取道山东,徐达常遇春军贵神速之功不可没,在收复中原失地后,朱元璋称帝,为破灭元蒙定下大局,人心所向,取中都后,再次二伐北元,彻底断灭了元蒙复国之力,自此天下大定!故余认为,朱元璋是以草莽之身,布衣之资,苦力经营,天命所归,得贤臣良将之功,成就基业,又为民族之兴,创下千古之功业,实是一代奇才伟才,是我民族复兴之幸!


成成煌煌


我认为:朱元璋文治武功上略胜于刘邦,但为人处世朱元璋不及刘邦。

一、文治武功

1、军事能力

朱元璋有很强的军事能力,比手下的名将常遇春、徐达等人在战略战术方面都要强。

刘邦军事能力还可以,无奈对手是项羽。

二、为人处事

1、对待功臣

朱元璋诛杀功臣几乎是非理性的

朱元璋杀的人有:公爵中以徐达、常遇春为首的25位公爵;侯爵名臣中有唐胜宗、陆仲亨为首79位侯爵;伯爵中有刘伯温为首的12位名臣;子爵中则有王清、王凤显等11位英雄;男爵中有王恺、孙炎等23位明朝开国名臣。

刘邦更会知人善任

刘邦确是理性的消除异姓王的威胁,对于其他的功臣,还是非常优待,即使是骂过他背叛过他的雍齿也可封侯,最后安享晚年。




品势怪兽


刘邦和朱元璋的比较:

相同之处

1.都是平民出身。

2.都是以弱胜强取的天下。

3.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汉人。第一个王朝的开国君王;一个是汉人最后一个开国之君 。

不同之处

1.出身不同

刘邦是个市井流氓出身而朱元璋本名朱重八,父亲朱五四,可以说往上数九代,都是贫农。

2.军事战略眼光以及军事指挥才华不同

刘邦一生很少打败仗,而且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发明“招降纳叛和“统一战线军事战略战术的皇帝,善于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朱元璋他的军事战略眼光和指挥才华就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能数得着的,朱元璋在和陈友谅进行决战的时候,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力排众议将兵强马壮的陈友谅打败,反手又收拾了偏安一隅的张士诚,最后一举将元朝推翻,建立了大明朝,恢复了汉人河山,其丰功伟绩足以彪炳千秋!

3.对待功臣的做法不同

刘邦称帝时已经步入晚年,越发猜忌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韩信、彭越、英布先后被杀。朱元璋有过之而无不及。明朝初年的功臣除了汤和等寥寥数人,其余功臣皆在“胡案”和“蓝案”中被杀。“胡案”杀光了顶级文臣,“蓝案”杀尽了顶级武将。为了让孙子朱允炆顺利登基,避免北宋“陈桥兵变”再次发生,朱元璋将明初的功臣名将几乎屠戮一空。

4.造反动因不同

刘邦举事的原因是一时冲动释放犯人而朱元璋走上举事造反的路实属逼迫无奈,他本质上是个善于忍耐的农民,为了生计,到皇觉寺当和尚,后来发生饥荒,又和其他和尚一起化缘讨饭。第二年,仍回到皇觉寺当和尚。不久,他收到了儿时伙伴汤和捎来的信,汤称自己已投奔郭子兴,希望他“速从征,共成大业”。朱元璋犹豫不决。几天后师兄告诉他,有人要告发他和红巾军勾通的事,让他逃走,他仍然举棋不定。恰在这时,元军把皇觉寺烧个精光,朱元璋这才投奔义军。所以说朱元璋造反是被迫无奈。

扩展资料:

刘邦,即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登基后一面消灭韩信、彭越、英布、臧荼等异姓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并采用休养生息之宽松政策治理天下,让士兵复员归家,豁免其徭役,重农抑商,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不仅安抚了人民,也促成了汉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开放与匈奴之间的关市,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公元前195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同年崩,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毛泽东评价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

朱元璋,即明太祖,安徽凤阳人,汉族,生于濠州钟离(明朝建立后改为凤阳),字国瑞,原名重八, 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历史的波澜壮阔


个人认为朱元璋更强。

明太祖朱元璋放牛娃出身,崛起于元朝末年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军中,而后挥师北上,驱除鞑虏,恢复汉家河山。在位三十余年,北靖沙漠,南抚夷越,整饬吏治,与民休养生息。于大乱之世,生生治理出一个“洪武盛世”。实在是位了不起的一位帝王。


这是明孝陵内的“治隆唐宋”碑,康熙帝御笔亲题。这是对明太祖朱元璋一个很高的评价。


南岳山下人


这两位仁兄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都是一介草民逆袭成为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

称帝后也都大肆清除开国元勋。

同时还是历史上维二的得国最正的皇帝。

但是要论哪位更强的话,个人认为还是朱皇帝更强一些。因为老朱出身比老刘更低下,老刘好歹还是个亭长生活无忧。而老朱却是个连名字都不配拥有的最底层贱民,元璋还是后来起义才改的,原来就叫重八就是两个八的意思。再者老刘那时的形势也比老朱好,跟他争霸天下的就只有一个狂妄自大的西楚霸王,而且同时还有其他几个诸侯相助。反过来看看老朱,同时有元朝和陈友谅还有张士诚,其中单单一个陈友谅就差点把老朱给搞死在成功的路上。最后再看看开国后的形势,老刘虽然开创了大汉帝国的天下,其实还是处处受气的,就一个匈奴就搞得老刘差点提前嗝屁了,最后还是靠岁供和亲才勉强维持了汉朝前期的稳定局势经过几代人的积蓄努力才由汉武帝刘彻出了一口恶气彻底打得匈奴屁滚尿流差点消失。老朱就不一样了,开国之处国家武力也是处于巅峰状态不但收复被蒙古人占领的两宋旧地,夺回中原门户燕云十六州还彻底将元朝赶出漠北。使明朝开国前期没有边关战事之危。

总体评价来看还是老朱更强




依然爱行者


刘邦更强。

两人都是白手起家一步步打下的天下,刘邦经过秦末农民起义推翻秦朝,又与项羽楚汉争霸的最终夺取天下;朱元璋则是经过农民起义推翻元朝,期间消灭了自己的主要竞争对手陈友谅。所以打天下的过程两人半斤八两,我们主要比较一下两人在成为皇帝之后的区别:

一、对待北方游牧民族的问题上,刘邦政策更灵活,朱元璋相对死板

刘邦和朱元璋都是白手起家的布衣天子,但是两人对待北方游牧民族的问题上可是天差万别。刘邦开国之初北伐匈奴,不想却遭惨败,白登之围损兵折将,楚汉争霸的英气也一去不返。但是刘邦是一个能屈能伸之人,认识匈奴问题的严重性后,马上调整策略,由战转和,拉下脸来与匈奴和亲,堂堂中华之国与匈奴结为兄弟之国,赐冒顿单于后代以“刘”姓,虽然有失尊严,但却也为汉初争取了近百年的休养生息的机会。文景之治之后,汉武帝刘彻携几代君王的余荫一举扫平大漠,完成了祖宗遗愿。这就是所谓的“搁置争议”,一代人完不成的事,几代人去做,不贪功不冒进,甘做种树人,这才是大智慧。

而朱元璋在这方面则执拗了许多。由于成长于民族压迫极为严重的元朝,朱元璋骨子就反感元朝的统治,而作为一个四等汉人起兵赶走了不可一世的蒙古人,也让他有了狂傲的资本。所以就有了“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赔款”,这种政策看起来很有气节,却也极大限制了后代君主的政策灵活性。万历和崇祯就是两个最好的例子:万历援朝抗倭时,在第一阶段战争结束后,中日陷入长期的和谈,丰臣秀吉曾要求与明朝和亲以停战,但被明朝拒绝了,于是双方进行了第二阶段战争,大大消耗了明朝之国力;而李自成围困北京城时曾派人找崇祯谈判,要求崇祯给予其封号、封地和军饷,李自成即可退兵,也被崇祯拒绝,最终北京城破崇祯自杀。我们不敢评价当时两位君主的决策正确与否,但是肯定有比直截了当拒绝更好的解决方式。这两件事也足以说明明朝的政策是缺乏灵活性的。

二、皇位继承问题的处理上,刘邦处置的比朱元璋更为妥当

刘邦和朱元璋作为布衣天子虽然晚年都诛杀过功臣,但在皇位继承的问题上。刘邦处理的比朱元璋更好。刘邦在晚年时由于怕吕后专权,曾经想废掉吕后的儿子刘盈(也就是后来的汉惠帝),但是在大臣的劝说下最后改变了主意,事实证明刘盈是一个合格的继任者,他在任期间西汉没有因为争夺皇位发生大的动乱,能够继续休养生息,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创造了条件。而朱元璋晚年为了给其皇太孙朱允炆留下安定的政治局势,不惜屡次发动大狱,诛杀功臣宿将。即使如此也没能阻止他的儿孙为了皇位互相厮杀,靖难之役朱棣为了夺得个皇位给大明带来了内乱。夺位后的朱棣五征漠北,看似荡气回肠,却也使整个国家持续陷入战争泥潭,不断消耗着国家元气。

三、两人性格上的差异

总得来说,刘邦和朱元璋作为两个伟大汉人王朝的开国之君,都是对中国历史发展居功至伟的英雄人物,但是我们从一些史料也可以看出,两人的性格还是存在差异的。

刘邦比较豁达大度,处事比较灵活圆滑,能屈能伸,给人感觉什么都无所谓,但其实一切都了然于胸,比如项羽曾经以烹刘太公要挟刘邦,刘邦为了自己的利益说出那句经典的“分我一杯羹”的雷人之语,其实并不是他不孝顺,而是他心里明白好面子的项羽绝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烹一个老人。

朱元璋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对贫苦百姓则是爱护有加,但同时他性格也偏执拗,比如廷杖大臣、成立特务组织锦衣卫、发明各种酷刑,这些看似大快人心的酷刑酷吏也让明朝后期的政治氛围走向了极端。而最重要的,就是这种执拗导致了上文所说的政策上缺乏灵活性,不像刘邦那样圆滑,也失去了很多在关键时刻可以扭转形势的机会。

所以总得来说,刘邦无论在个人性格还是执政成果来说,都要比朱元璋更胜一筹。

但是话分两头,其实这样比较两个伟人确实有失公平,毕竟两人相隔千年,所处的环境和时代都不同。

不管如何,他们都是时势造就的英雄,都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尤其是都开创了一大统的伟业,留给了后世宝贵的财富。以上纯属一家之言,如您有不同意见,欢迎讨论。


江湖小生


相同之处:

1.他们都是以弱制强。

2.他们都是推翻上一个朝代,建立大统一王朝。

3.他们都是布衣天子。

不同之处:

首先说刘邦,刘邦少年是个俗话说的泼皮无赖。纠结了一帮处于底层但有才能的人。杀狗的樊哙,驾车的夏侯婴等人在秦朝末年,推翻秦朝,打败项羽,建立汉朝的故事。在刘邦推翻秦朝的过程中,当时以秦朝的耕战体系。秦始皇在位的时候,集结了30万甲士在蒙恬的代领抗击匈奴。集结了60万勇士在屠睢任嚣和赵佗的率领平定南陵(广东,广西等地)。加上秦始皇平定六国中战死的精锐。刘邦建立汉朝的时候,中原地区也已经没有多少精锐甲士。身份上刘邦是亭长,在体系之内的。起义初期的时候有吕雉的家的财富。六贵族在前面硬抗主力。秦朝士卒征战多年士卒厌战心理。还有赵高乱秦等。推翻秦朝后,和项羽打天下。项羽因为身份性格等原因,平定了多处战乱(伐齐等)。精锐的士卒不多?综合各方面原因建立了汉朝。

再说朱元璋,在元朝末年,集结了常遇春,徐达等人建立明朝。从身份上起义前做过和尚,当过乞丐。起子初期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了义军头领的信任。从对手上讲,北伐过程中,对的是当时那个世纪,最精锐的骑兵蒙古骑兵。与陈友谅争夺天下时。陈友谅的地盘是经过南宋开发过富庶的南方。战胜后建立了明朝。

所以说,布衣天子里朱元璋更强。


小灰学历史123


论建立王朝后,定国安邦,休养生息,两位皇帝都不错。但文治之外还有武功。汉高祖对匈奴一战,差点儿被围歼,最后通过和亲才暂免灭国之灾。而明太祖朱元璋平灭友谅,士诚,推翻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命徐达追击残元于大漠,其武功明显高于汉高。故明祖略高于汉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