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告白》——不是爱的宣言,而是来自灵魂深处的重击

说到告白,眼前浮现的关键词肯定是名词——玫瑰花和形容词——深情款款,是一场爱情的开始和升华。但是在湊佳苗的《告白》一书里,告白却是一种拷问,一场场对社会、学校、家庭的拷问。

教育真的是一门无止境的学问,再伟大的教育家也不敢说自己交了满分答卷,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一样,本身的能力也各有所长,所以需求也是不一样的,所以适合的教育方式就显得特别重要。

但是教育并不单一是学校的责任,社会和家庭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哪一个环节跟不上都可能令教育的“产品”出现偏差,出现无可挽回的伤害。

《告白》中讲述了犯罪和报复,但是请别错误的将这本书归类为犯罪推理小说,我觉得它更是一本综合类书籍,是对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方式探讨反馈,也是对各国都存在争议的保护少年的法律的争论,更是对媒体的拷问。


《告白》——不是爱的宣言,而是来自灵魂深处的重击


家庭和学校、老师和学生、父母和孩子本应是这个世上最信任最亲密的几种关系,一旦打破这种关系,必然会出现始料不及的问题。

“信赖关系”是人与人交往所必备的基础,尤其是师生之间,更是需要绝对的信任。但是当孩子到了中学,处于青春叛逆期的时候,这种信赖关系往往会被打破,所以这个时期的孩子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正确的引导。


《告白》——不是爱的宣言,而是来自灵魂深处的重击

信赖关系


这个时期的孩子们思想波动比较频繁,想法也比较大胆,容易冲动。他们可能会因为同学之间的关系、老师对自己的态度而产生各种想法,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

小说中森口老师所在的学校就有女学生凌晨发信息给年轻的男班主任,说自己朋友遇到危险了,求老师帮忙,将老师骗到情人旅馆,拍下照片。结果第二天家长找到学校,还报了警,闹得不可开交。而原因只是因为这位男老师要这位女同学上课不要聊天,她就生气了。最终以这位老师辞退为结局,学校最终败给了这样的家长。

以输赢成败来形容家校之间的关系已经是教育的失败了,但是现实就是这样。所以这所学校不得不做出应对措施,每个年级都安排相等的男女教师,不以班级为界限,男同学打电话就男老师去,女同学打电话就女老师去,这样应该没有问题了吧?错,这样一来有些敏感的学生又会觉得自己的老师不关心自己,老师更在乎的是自己。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有信任,有的只是相互的猜疑。

亲子之间的关系一般都是亲密的、真诚的,如果有一方破坏了这样的平衡,就会导致沟通的渠道堵塞,就会让这样的关系处在了不可控当中。

但是并不是只有严厉粗暴的亲子关系会破坏这种平衡,忙于工作没有空闲沟通、夫妻离异再婚、无比宠爱,期望值过高等等都会令父母和孩子之间竖起一道无形的高墙。

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家人、朋友、同学、老师等等,只是这样的认可是要出自内心的,而不是敷衍的、勉强的。青春期的孩子尤其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同伴的认可。

小说中犯了罪的两个孩子,他们真实的渴望都是得到重视,得到认可。

直树的妈妈对儿子期望比较高,但是直树在学习上一直处在中等左右,她就转而开始赞扬儿子的善良,当直树开心的和她聊到老师表扬班上考了前三名的同学时,她表面无动于衷,但是背后却写信给学校控诉直树的老师森口,说现在还按学习排名次是不可取的等等。

直树发现后和她理论,说她这样的方式不好,别人会以为自己因为考不好而怪罪别人,但是他的妈妈却振振有词的说:“在班级公布考试名次本来就不对,难道只有学习好才是好的么?老师给打扫卫生好的排名次了么?老师给善良的孩子排名次了么?”然而直树明白,妈妈这样做,无非是因为自己成绩不好,如果是自己考了前三名她绝对不会这样说的。

从这个时候开始,直树觉得自己好惨,因为在妈妈的心里自己除了善良就一无是处了。而他的妈妈也确实就是这样想的。处在叛逆期的直树无法忍受自己一无是处的认知,他想证明自己并不善良,他想证明自己不是一无是处。说到底,大人不能从大人的角度来判断孩子的世界。

而另一个孩子修哉的妈妈在他小学时和爸爸离婚,答应他会来看他却一直没来,他挖空心思的想要让自己变得优秀,想要让妈妈从媒体上看到自己,能够来看看自己。他参加发明比赛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得到了很高的赞誉,但是就在报纸刊登他比赛获奖的当天,他所在的市发生了一起青少年犯罪的恶性案件,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这起案件,没有人再关注这个比赛。

妈妈的食言加上内心的不平衡让修哉感到非常失望,心里产生了扭曲,他觉得自己需要做出比这个更厉害的案件,媒体才会疯狂的报道自己。在这个岔道口,他迷失了自己,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媒体在这个社会中应当起到积极的主流作用,不是流量作用,不应该依靠标新立异、浮夸的标题、内容去吸引眼球。

新闻媒体和这个社会相依相存,息息相关。但是媒体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价值观去为这个社会助力,是所有媒体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媒体需要生存,需要阅览量来维持,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没有了是非观念,没有了礼义廉耻,为了浏览量而不顾及民众的感受,一味地标新立异,一味地夸大其词,给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带去的是不良的影响,是恶意的模仿,那么媒体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很久以前就看过美国有位作家写到:有一些青少年受到不良媒体的影响,每天都想要出人头地,想要让自己一夜成名,而犯罪就是最捷径的方式,很多青少年犯了罪后的第一时间不是恐惧,而是关心自己的事情有没有上报纸,有多少报纸登了头版头条……

小说中森口老师说:“媒体大肆报道这女孩杀害全家的案件,清一色的对案件细节进行渲染,残忍的重复报道着作案方式,因为未成年的关系,真实姓名不予公布,却对女孩自鸣得意的网名加以研究揣摩。”


《告白》——不是爱的宣言,而是来自灵魂深处的重击

媒体的乱像


媒体这样的方式,只会在某些孩子心中的阴暗处植入这种变态的,没有人情味儿的猎奇的犯罪思想,是在煽动还没有形成稳定正确价值观的孩子们崇拜愚蠢的犯罪行为。

媒体应该做的是给这些自鸣得意的未成年犯罪者当头一棒,不给予任何的报道,或者只是进行简单的案件通报,让那些喜欢猎奇的人没有了途径,让那些企图以此出名的人没有了表演的舞台,让他们扭曲的心理回归正常。

有些人总以正义者自居,他们肆意的去指责别人,伤害别人,但是他们从没有想过,法律之外,谁也没有去制裁别人的权利。


《告白》——不是爱的宣言,而是来自灵魂深处的重击

以正义者自居的人


现在的互联网十分发达,由此也产生了一种“新型人类”,俗称键盘侠。他们仿佛是正义之神,肆无忌惮的去抨击一个人、一件事,形成铺天盖地的网络暴力。因为是隐匿在屏幕背后,不需要付出什么代价。不过现在随着互联网实名制的到来,这些“正义之士”正在逐步减少。

这样以正义之名去暴力别人的人,很多时候都是出于自己软弱的内心或者阴暗的心理。

森口老师因为女儿爱美被杀,她选择自己去复仇。有一些人可能会为以暴制暴鼓掌,可是如果复仇者以伤害无辜达到复仇的目的,让自己成为了自己曾经痛恨的人,还会有人觉得理所应当么?复仇者还能以正义者自居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修哉的同学们说他是杀人犯,开始只是孤立他,后来就有人开始针对他恶作剧,再后来就有同学以正义者自居,提出要制裁他,并且将之上升为每天每个人要有针对他的恶作剧,并且进行积分制,如果谁不参加,或者积分过低,就是和他同党,也要接受大家的制裁。

这样一来,不管内心愿不愿意,都必须去针对他,制裁他。这些孩子一旦被挑动起来,没有人会停下脚步去思考自己有没有制裁别人的权利,他们只沉浸在制裁别人的快感中,沉寂在自己是正义者的沾沾自喜中。

书中没有什么振聋发聩的呐喊,也没有什么圣人哲言,作者只是用娓娓道来的告白,层层揭开人性深处的阴暗和脆弱,重重敲击我们内心的道德尺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