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農村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啥意思?

新大風歌


我的家鄉在湖北恩施地區的一個農村,小時候住木板房的時候,屋後面就有有一大片地方生長著茵陳。剛開始的時候咱們都沒怎麼留意,都是任其自然長大的消亡,但有有一年外地來了幾個商人,說是一塊一斤收這個玩意。那還得了,那時候滿山坡都是這種東西,大家趕快到處去割,割完之後直接賣給那幾個人。還小賺了一筆,但是後面他們再也沒有來過。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您且接著往下看。

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

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就是三月是茵陳,四月就是蒿,五月六月則只能當柴來燒了。三月的時候正是採收茵陳的好季節,這個時候是可以將其當成藥或者菜來採收的。距那幾個商人說,如果手上有燙傷,只需要採點這個玩意放到嘴裡嚼碎,然後敷在燙傷處,立馬就能夠好。當然我也沒有去試過,不知道真假。這個時候的茵陳葉面形狀和蒿子沒有什麼區別,只不過上面好像掛了一層霜。

四月份的茵陳就成了黃蒿了,這個時候失去了藥用價值,吃還是可以吃的,但似乎味道也沒有三月份的那麼好。至於五月、六月份的時候,其枝幹都變得硬邦邦的,就好像小木棍一樣。那時候農民可以將其從不帶土的位置劃掉,一捆一捆綁回家當做柴來取暖或者做飯。

我個人覺得這句俗語的內部含義比表面意思要豐富。它歸根到底還是告訴我們做事情得抓住時機,不要一再猶豫,否則就可能會失去能夠獲得的利益和價值。也就是說好像是手中的茵陳逐漸變成了黃蒿,在變成了柴一樣。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其實在農村茵陳現在也是越來越難見的,我們家後院的也因為道上了水泥地而消失,不得不說老一輩的智慧還是很豐富的。能夠從茵陳中總結出這麼豐富的民俗民語。


愛茶者九號


對於茵陳蒿的認識,是在我初中畢業以後。那時,我們作為農村的孩子,讀書到初中畢業,大部分都要回農村種地。我由於對中草藥非常感興趣,就購買了一本《常用中草藥圖冊》的書,在家沒事的時候,就與一位同村的同學,到村外的田間地頭對比識別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野草野菜。

茵陳蒿的分佈很廣,在我們江淮地區的田塍地頭都有它的身影。茵陳蒿與黃蒿很類似,但氣味大相徑庭。茵陳蒿香氣宜人,黃蒿氣味刺鼻難聞。我們當地人並不能確切地叫出茵陳蒿的名字,更加不知道茵陳有什麼功效作用。茵陳在我們當地沒有名字,與其它蒿草使用同一個名字~“蒿子”。

我與同學都十分好奇這個植物,細碎的葉子,有一種怪異的香氣。識別出這就是茵陳蒿,我們很高興,《常用中草藥圖冊》的書中,介紹茵陳可以去黃疸,治療肝炎,採收以農曆的三四月份為好。那時正是陽曆四月,我們採集了不少曬乾,送給一個患有肝病的遠房堂哥。堂哥當時不僅面色泛黃,眼白也都是黃黃的顏色。我們按照書上介紹的方法,讓他煮湯服用。這位堂哥堅持服用了兩年,皮膚的黃色褪了,眼白的黃色褪得一乾二淨。因此,他對我們非常感激。

其實,茵陳蒿的功效不僅是可以治療肝病,還具有解熱鎮痛的作用。可與其它中藥材配方治療感冒等疾病。茵陳蒿還有止癢爽身的功效,用茵陳蒿熬湯後,兌入洗澡水中進行洗浴,能治療皮膚瘙癢,用於洗頭,對頭皮瘙癢也有很好的效果。

茵陳蒿是藥食同源的植物。茵陳富含維生素C與維生素B,含有人體所需的多種微量元素以及20餘種氨基酸。食用幼苗期的茵陳,能起到很好的防病與保健作用。出土十公分以內的茵陳,蒸食、涼拌均可。也可以在煮粥時,把嫩茵陳放入鍋中熬煮,茵陳粥的味道也非常鮮美可口。

農諺: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意思就是農曆三月時,是茵陳的幼苗期,香嫩可口,可以作為野菜食用。農曆四月就是茵陳蒿了,這時藥效最高,是採集入藥的好時段。五月、六月,茵陳蒿已經老柴,藥效下降很多,既不能食用,也不宜藥用,只能作為柴火燒飯使用了。

我是老牛愛遛彎,是一位莊稼老把式,資深農民工。願用我昨日的乾貨經歷,換取你明天的成功喜悅。敬請關注!


老牛愛遛彎


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這意思我懂,我自小就知道,茵陳在春天二三月,長的正好,可當野菜採食,也可入藥,但過時令,長到夏季四月,就如蒿草一樣,有點老而過時,不好食了,再到五月六時,更高老不可食,沒有用途,只好當做柴燒了。

茵陳是菊科類植物。經冬不死,更因舊苗而生,故名因陳,是草類,後加草頭,與艾蒿類似。可做藥用。我小時餓,常採野菜為食,每年二三月時,茵陳艾長得正好,我常去田地邊,窪地邊採回當菜當糧食。

茵陳的莖葉,可入藥,氣味略苦平,微寒,無毒。可治風溼寒熱邪氣,熱結黃疸。久服輕身益氣耐老。通身發黃,小便不利,頭熱,伏瘕可用其治之。可通關節,去滯熱。如是石茵陳,可治天行時疾熱狂,頭痛頭旋,風眼疾,瘴瘧,女人癥瘕。適時採的茵陳可採可藥,作用大了,不適時,過時的就無用,只可當柴燒。


樹德漢碩


農村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中的蒿,在我們這裡叫“白蒿”:每到春暖花開的時候,茵陳陸續破土而出,之後隨著生長成為白蒿,變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這句俗語的原意很好理解,但寓意較為深刻。

本俗語的原意

“三月茵陳四月蒿”:三月乍暖還寒,時有倒春寒發生,此時“茵陳”蓄積了一個冬季的養分,破土而出。由於剛露芽的茵陳,具有清利溼熱,善於消脾胃,用於溼疹、騷癢等功效,所以是一味上好的中藥。

但是到了四月,由於溫度逐漸升高,根系發達,幼芽迅速舒展,

“茵陳”的養分逐漸被分解,藥效降低,已不再有原有的功效,變成了“白蒿”。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它自身的養分依然存在,成了人們喜愛的野菜。

“五月六月當柴燒”:由於茵陳蒿根系發達,生命力強,所以生長迅速,在5月份已是枝繁葉茂,沒有了應用價值,到了6月份逐漸開始乾枯,只有燒火的作用了。

本俗語的寓意

“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的寓意也很明瞭。意思是說不管什麼事情,要抓住關鍵點解決,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稍有疏忽,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效果。

單從茵陳來說,如果3月採挖,就是為病人解痛的良藥;但等到4月,雖是人們喜歡的野菜,但已失去了良藥的價值,而到了5、6月份,只能算是一把柴火了。

由此想到了今次的新冠肺炎:這次新冠肺炎傳播快,危害大。面對這種情況黨中央、國務院英明、果斷,及時採取最高級別防控措施,使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近段時間才有了很多省市連續零增長的好勢頭,並且逐慚復工復產,使我們的生活逐漸走向了正常。

總之,很多俗語是老人們多年經驗綜合的結晶,看似就是一句實話,但大都寓意深刻。每個俗語細細琢磨,都有深刻的道理。


泰山農家人


茵陳,在農村是非常常見的。它也叫做白蒿,每年開春後就在路邊、草地裡或者是山坡下。特別是它那一團矮矮的毛絨絨的莖葉感覺有點像絲毛狗的毛髮,人們也形象的叫它為綿茵陳。

茵陳自古以來就是一種中草藥,在中藥店裡如果去買茵陳,拿出來就是那絨絨的莖葉,非常的蓬鬆。那“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是什麼意思呢?

這裡還有一個與華佗有關的典故。

說以前有一個婦人得了瘟黃病,找華佗治療,但是不管怎麼治療就是不見效果,卻還有越治越重的情況。沒有辦法就只好讓她回家聽天由命。

過了一年後華佗卻又看到了那個婦人,病也已經好了。問後才知道,由於當時連年都是災年,人們沒有吃的,就只能夠到野外挖野菜吃。當時正好趕上初春,她就到山上挖青蒿吃,沒曾想就這樣吃好了。華佗聽好才明白原來青蒿能夠治這個病。

後來別人出現這個病後,他告訴別人自己去挖這個青蒿吃就行。但是有些人還是沒有吃好。於是他發現他們挖青蒿的時間不同。通常在陽春三月裡挖著吃的就有效,而到了四月後就沒有治療這個病的效果了。於是他也就瞭解了,這個青蒿要治療這個瘟黃病就只能夠用最嫩的莖葉,而等到了四月後也就失去了藥效了。

所以,後來華佗也就總結了一句名言流傳了下來,這就是上面說到的“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

現在已經是二月底了,要採摘茵陳的可以做準備了。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茵陳會越長越大最後長成青蒿,到了四月份的時候人們依舊是可以採摘青蒿回來做食材用,特別是很多人都喜歡用青蒿來做耙耙吃。等到五六月後,青蒿也已經長老了,這時候也就沒有什麼藥用價值了,也就只能夠砍了當柴燒了。


洞庭清水塘


清明時節雨紛紛,茵陳除溼守肝魂。茵陳這株其貌不揚的小草,卻是我們的肝臟守護神。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南沙醫院中醫科副主任中醫師唐梁指出,春季與肝相應,春天也是肝病容易發作的季節。“春天養生的重點就是養肝、疏肝。肝病多與溼熱、氣鬱有關。而小小的一株茵陳可以完美地達到清熱疏肝利溼的作用,從而保護我們的肝臟。”

唐梁介紹說,茵陳,味苦、辛,性微寒。歸脾、胃、肝、膽經;有清溼熱、退黃疸之功。用於黃疸、溼瘡瘙癢的治療,是治療溼熱黃疸之要藥。

春季清明前後是採收茵陳的最佳季節,此時茵陳還是嫩苗,叫“綿茵陳”。過了這個季節長大點再採收的叫“茵陳蒿”了。民間有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

 在使用茵陳時,一般用其嫩苗,取其生髮之氣。茵陳中嫩苗以陽氣為主,而含陰氣較少,功效以散為主,所謂“得初春少陽生髮之氣”。而等茵陳嫩苗長大成“蒿”後,陽氣就逐漸減弱了,治療效果就不好了。

 






小兵的生活


農村俗語是古代人民的智慧,對生活和農事起著指導作用,像“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這樣關於醫療方面的俗語並不多見,這裡面隱藏著一個優美的歷史傳說和豐富的生活哲理。

茵陳為農村中常見的一種野草,也是一種中藥材。其中的“陳”指的是根,陳根經冬不死,於春天發芽散葉,秋天開花結果。茵陳和青蒿屬於同種植物的不同叫法,其中包含著華佗救人的歷史傳說。

傳說,古時瘟疫蔓延時,華佗發現了早春食用青蒿草的人,竟然可以治癒。通過實驗得知,只有三月的藥效最足。華佗就把治療炎症藥效最好的三月青蒿起了“茵陳”的名字,以此來治療這種疾病。不過,五六月份以後,它的藥效漸失,最後只能是當成柴火填入爐內,反應的是不同時期的不同藥效。其實,在生活裡,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才正確,也是如此道理。

那麼,三月後的青蒿真的要被填進爐內毫無用途嗎?實則不然,這種菊科的灌木草本植物,有著豐富的營養和藥效,是不可多得的保健食品,對我們的內臟非常有益。而我國唯一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屠嗷嗷院士就是從青蒿中提取了青蒿素,對於人類疾病防虐立下了不休功勳。

看看吧,古今兩代神醫推崇的野草,就大量地生長在廣袤農村的田間地頭、溝間河畔。我們一定要多多食用,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特別經歷了今年的新型肺炎,我們更不要錯過。

總結:青蒿的全身都是寶,營養含量豐富得無可比擬,至於營養和功效,朋友們不妨搜索看一下。春葉、秋花、冬根,泡水、烹飪樣樣可以,您還不趕緊行動!


流水無聲


今天為你帶來的是: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為啥越來越不值錢?

在農村生活慣了,一進到城裡,總感覺看到哪都不舒服,因為感覺城裡哪都過於“乾淨”了,除了少有的公園和小區內的綠化帶,到處都是硬化地面,放眼過去都是光禿禿的一大片。可在農村就不是這樣了,除了水泥路,農村基本都是一片一片的綠意,莊稼地的農作物,常年都是綠油油的,看上去感覺很舒服。農村的路邊、坑塘邊上、村裡的房前屋後、村頭巷尾,也都有很多野草、野花,給村子增添了很多綠意。

不過農民朋友一般都不怎麼喜歡各種野草,因為很容易就會蔓延到莊稼地裡,跟農作物爭奪營養。因此,農村人見了野草,一般都會直接連根拔掉,然後扔得遠遠的。其實,野草雖然長莊稼地裡對作物不利,但並不是說,各種野草就是一無是處。相反,很多種野草都有其獨特的價值,有的甚至“身價”比種的小麥、玉米都要高,比如說一些野菜可以吃,另外一些可以做成中藥材,都深受人們喜愛。

現在時間已經到了2月中旬,3月就快要到了。3月的時候正值春季,萬物復甦,農村的野草、野菜也會逐漸生長起來。在春季尤其是3月份,有一種野草“身價”達到了最高點,以後越長越不值錢,這就是茵陳,俗話說“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為啥有這樣的說法呢?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什麼是茵陳。茵陳,又叫茵陳蒿,是一種半灌木狀草本植物,在我國分佈於北到遼寧、南至廣西廣東的廣大地區。每年春季3月份,茵陳蒿開始生出嫩芽,植株較小,這個時候是價值最高的時候。到了4月份,一般就不叫它為茵陳了,而是改稱為蒿草,不過4月蒿依然有價值。但到了五六月份,茵陳或者叫蒿,已經長大了,價值也幾乎為0,這個時候的蒿對人們來說,除了曬乾當柴燒,沒有其他用處了。

3月份的茵陳,植株全株披掛著白色的絨毛,如果連成片,一大片遠遠望去,白茫茫像是一片雪一樣。這個時候的茵陳身價高的原因在於,既可以當野菜吃,也能入藥,加工成為一味中草藥。茵陳當野菜吃,有多種吃法,既可以像其他野菜一樣做成蒸菜,也能焯水熗炒,還能燉湯。也有不少地方的農村人,用3月茵陳加入麵粉、米粉,或蒸或煮,或油炸,或做餡兒,味道鮮美。除了直接吃,也可以把3月茵陳曬乾後泡茶喝,而如果當中藥材也是不錯的,其全株都能入藥,曬乾之後就行了。關於其功效,在《傷寒論》《本草經疏》等古代著名醫書中都有記載。

到了4月份,隨著茵陳逐漸長大,吃起來的口感不如3月份,用來做藥材效果也比3月份時差一些,但仍然有些作用。不過到了五六月份,茵陳越長越大,味道就不好吃了,藥效也很差。不過這個時候的茵陳曬乾後燒火做飯非常適合。所以才有了“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的說法。







四川張五


這種植物很特殊,它的價值和季節密切相關,初長出來時候,價值最大,再高一點,也有價值,更高,就沒有多大價值了,人稱“茵陳蒿”。

三月份的時候,這種植物剛剛長出不高,這個時候,被稱為“茵陳”,此時採摘最好,對肝臟的效果也最大。

三月茵陳,可以作為美食食用,可以曬乾泡茶,作為花草茶飲用,調理身體,也可以作為野菜食用,食用的方法也很多,有人直接焯水熗炒,有人燉湯,但是更多的時候,農民把它們作為粑粑的原料,輔以米麵,或蒸或煮,或油炸,或做餡兒,味道鮮美。

四月被稱為“白蒿”,至於五月、六月,這個季節,這種植物只管長個子,長得很高,能夠長到1米左右,已經沒有什麼價值了,藥用價值極速下降,就能夠長到農村做柴火的高度了,價值減弱,只能當柴燒了,它的價值就是做柴火。

專注三農,洞察商機。種啥養啥,就看三農洞察!關注我,每日獲取實用農業知識!


三農洞察


農村的俗語,是在數千年的農村生產和生活中,勤勞的農民得出來的至理名言,內容相當豐富。其中,不少是農民通過口口相傳下來的,非常寶貴,對後輩為人處世、農業耕作以及發展養殖產業都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然而,也有一些比較特別的俗語,它不說農事,也不講民俗,更不闡述人生哲學,而是描述一種植物的生長過程,即"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



那麼,這句農村的俗語具體是什麼意思呢?

◆"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說的白蒿這種植物

要想弄清楚這句俗語,先要了解一種植物,叫白蒿,也叫茵陳蒿,是一種多年生軸根小半灌木,每年的3~4月,跟大多數植物一樣,長出新的嫩枝葉,開始復甦。往後5~6月份,繼續生長,8月中旬開花,9月初結實,10月初果實成熟。

當白蒿(茵陳蒿)在3月份的時候,幼嫩的枝葉剛長出來,此時在中醫上被稱為"茵陳",成為一種非常苦卻很具有藥用價值的中草藥。如此,"三月茵陳"就是這麼來的。

當進入4月分之後,白蒿(茵陳蒿)逐漸長大,苦味淡化了,清香味變濃,可以拿來作為一種野菜食用,被稱為白蒿。故而,就有了"四月蒿"這種說法。

當進入5~6月份的時候,白蒿(茵陳蒿)逐漸生長,枝葉變老了,不具備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只能夠當柴草燒掉。於是便有了"五月六月當柴燒"的說法。

通過以上分析,對於俗語"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六月當柴燒"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白蒿(茵陳蒿)可作為一種野菜開展種植

由於對常見蔬菜,諸如白菜、生菜、冬瓜、韭菜、蘿蔔、西紅柿等,吃膩了。所以,野菜成為了不少人在飲食上的一大追求。白蒿(茵陳蒿)便是一種非常好的野菜,食用價值相當大。建議可以嘗試種植,甚至當成一個產業來發展。接下來,我們分享一些關於白蒿(茵陳蒿)的種植方法。

㈠選地和整地。白蒿(茵陳蒿)是一種喜歡光照和高肥力土壤的野菜,建議選擇一塊陽光充足,以肥力高且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為主的地塊。然後,對土壤進行翻耕,同時施入8000斤腐熟的農家肥作為基肥。

㈡播種。每畝地大概使用50~100克白蒿(茵陳蒿)種子,於每年的3~4月份播種。可將種子與細沙摻和之後,撒播於翻耕整理好的地塊上,再覆蓋一層薄土,澆水,保持溼潤。

㈢間苗施肥。當幼苗生長高4~5CM的時候,可以株距5CM的標準去間苗,並且鬆土除草,再澆水。一個月之後,先清除雜草,再追肥,以腐熟的農家肥為主。



好了,以上是我個人看法,歡迎評論指正。另外,大家有關於三農方面的問題,可以一起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