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农民家里还有小麦吗?农民是否还有存粮食的习惯?

农村老俗话


有存粮的,但不是太多,在外打工的收完以后直接买掉,有些存入粮食加工点,用时现取,持存粮观点的中老年人,家有存粮,心中不慌。


丁建15


“为什么会觉得家里没有小麦呢?为什么何必还要去存粮食呢?”

农村家庭只要还在种植小麦的,肯定或多或少的储备着一些小麦。



就拿我爷爷奶奶为例吧!

他(她)俩老人家,在老家每年就守着那一亩田,每次到了播种的季节就准时叫来了播种机,收获的季节呢!也是同样的。

每年能收获八九百斤左右的小麦,这里呢?就要留下几麻袋的小麦。



农村嘛,难免要养一些鸡呀!鸭呀!鹅呀!一般都要留下一些作为它们的口粮,所以考虑到这方面,难免的要在家里储备一些。

完全没必要,储备粮食。

外边县城买的小米它不香吗?

想必,大家都知道,每到收获的季节,随即迎来的是,各个地方收购“果实”的米贩,只要价钱合理,一般的人都会卖给的。



因为往往一堆成熟的农作物,没有一叠一叠的钱来的实惠。

钱可以买到你日常的衣食住行,而储备的粮食仅仅只能填饱你的肚子。



虽然买到的小米贵是贵了点,但它方便省事呀!不需要你出去进行加工筛选。如果离米厂近的话,还可以买到刚刚加工出来的小米,价格方面也普遍容易接受。



还有再说了,国家实行机械化的今天,各个大平原成千上万亩的农作物,完全可以保障全国人民一年的需求。

相信,大家应该没听过,大米被哄抢一空的新闻吧。

再说了如果国家保证不了国民的温饱问题,还怎么大力发展经济呢?

至此

以上见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初白种植农业解答专区


现在年轻人存粮的一个也没有,很多都是地头直接卖了,存粮的都是我们的父辈、爷爷辈,他们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和大饥荒,所以在他们眼里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即使大丰收他们必须存粮,很多老人一点也舍不得卖,一般都是第二年收获的时候卖上一年的粮食,只有看到新粮食他们心里才踏实。

存粮也是我们的传统,以前家家户户都存,很早以前家里有两囤粮食都可以找个媳妇,那时候粮食就是尚方宝剑,那个年代粮食就是财富,谁家有粮食谁家就是富裕户,在那个缺衣少穿的年代粮食就是宝贝。

现在吃不愁,穿不愁,没有谁在意粮食了,大家都是花钱买,打面的一个也没有,粮食收下来就买,很多都是根本不进家直接地头卖掉,年轻人存粮食的一个也没有,存粮的都是老人,他们饿怕了。

现在存粮的都是一些老人,我爸爸每年都存,一般都是第二年收获的时候卖掉前年的,他说这样心里踏实,万一减产怎么办,我说现在根本不会出现绝收,现在水利设施这么齐全,怎么会绝收呢?爸爸说还是存起来安心,这就是老人的观点。

现在年轻人一个存粮的也没有,他们是怎么省事怎么来,只要不出力就行,现在的人都懒,会享受,恐怕以后存粮的会越来越少,这就是时代的发展。


大海传媒


我们村里大多数农户都存有小麦,多则三四千斤,少则一两千斤。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作为农民,特别是像我们五六十岁的农民,都是从艰难困苦的年代过来的,深知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深深懂得锄头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更加珍惜每一粒粮食。

改革开放后,农村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农民摆脱了贫穷的苦日子,不用再为粮食发愁,但是我们依然把粮食做为重中之重,依然保持着年年存粮食的习惯,尤其是小麦,那是南山顶上滚碌碡一一石打石的口粮!等今年收了新的,才将去年的陈粮卖掉,如果家里的粮囤空着,我们的心里也觉得空荡荡的。

特是在当前严防武汉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做为农民我感觉心里不慌张,最起不用去超市买米买面。


落英乡间


刚分田到户那会儿,人都缺粮挨饿害怕了,家家打了粮食都存下来,存几年以后,大部分家庭存的粮食能吃十多年,这几年粮食产量高了,不值钱了,光种粮食也不挣钱,日子没法过,所以,年轻人都出门挣钱,留在家里的都是老弱病残,种一点点地,自己够吃也就行了,慢慢的,家家户户也就没存粮了。


手机用户51503142924


谁说农民不存粮。我们哪里农民家家户户都存粮的,但是存的都是口粮。比如我家,每年也就千把斤稻谷,刚刚够吃到新粮上市。今年存的多点,新旧加起来也不过二千斤。因为我发现家里的粮食比买的好吃些。所以现在没有在外面买粮食,都是一两个月回家一趟带点粮食出来。随便也回家看看父母。


鼠狸醉狠


记得二十年前小时候家里弄个铁盾存一整盾的小麦放点药防止虫子,那时候拿小麦换烧饼,换冰棍等等,现在虽然自己家不存了相信很多农村家庭种小麦的也不存了,因为现在比以前挣钱更容易了,渠道多了农民不单单看种地带收入了


奋斗小柳


当然有存粮的习惯了,我们现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经历过以前缺粮的年代,有粮心里就安稳,有后盾。

我身边的每户家庭都有存粮,包括我家也是。自己种的小麦去打面,这是纯天然的原味面粉,最安全的食品。打面剩余的麸皮用来喂小鸡小鸭,是纯天然的饲料,这样喂养的小鸡小鸭就是农村的土鸡,比饲养场的鸡好吃多了,当然价格也贵多了。

所以民以食为天,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农业社会,存粮是农民的本能,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乡村小二黑


我的故乡在黄淮大平原,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最适合种植农作物。春天遍地的小麦,小麦绿油油的,一望无际,风吹麦浪甚是好看。到了夏天,天气热了、麦子熟了,又换上金黄色的衣服,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记得小时候,割麦、打麦情景在脑海中浮现,是多么的快乐啊!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都机械化了,种地也变得简单。现在人们都买面粉,不去磨面了,除了一些搞养殖的,麦子收完大都卖掉了……


豫一阿冬


我的老家在关中农村,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农作物一年两熟。夏粮主要是冬小麦,中秋前播种,端午节前后收割;秋粮水田栽植水稻,旱地种植玉米、大豆等。早先,老家人均1.5亩耕地,村中多为土木结构瓦房,村民家家都有大板柜,用于储存粮食,以防鼠噬虫蛀。“家有余粮,心中不慌。”遭遇过饥荒的农民,知道粮食的珍贵,至少要储藏能够维系两年的粮食,以防饥谨;而且自家的粮食安全、放心、美味。

孩提时,经常把未完全成熟的水果,如桃子、杏、柿子等埋藏于麦柜中,三五天之后,就完全成熟可以享用啦!

前些年,修铁路、建火车站、设物流园占用了大部分耕地,人均只剩下了0.3亩,村民依靠土地不足以养家糊口,只得走上打工之路。当然,土木结构的瓦房早已被混砖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平房所代替,老鼠失去了藏身之地,不再担忧其作贱粮食,但农民手中已经没有了余粮;况且,为防止粮食回潮生虫变质,陈粮每年都必须重新晾晒,非常麻烦,留守老人、妇女也难以搬动。

现在,家乡已无水田,小麦、玉米收获之后,多数村民将其一次性卖到面粉厂、饲料厂,自己再出去打工,家中老人、妇女、儿童吃时,直接购买面粉、大米就得。这样虽然省事,但由于添加剂的作用,失去了食物的本味,实为一大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