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農民家裡還有小麥嗎?農民是否還有存糧食的習慣?

農村老俗話


有存糧的,但不是太多,在外打工的收完以後直接買掉,有些存入糧食加工點,用時現取,持存糧觀點的中老年人,家有存糧,心中不慌。


丁建15


“為什麼會覺得家裡沒有小麥呢?為什麼何必還要去存糧食呢?”

農村家庭只要還在種植小麥的,肯定或多或少的儲備著一些小麥。



就拿我爺爺奶奶為例吧!

他(她)倆老人家,在老家每年就守著那一畝田,每次到了播種的季節就準時叫來了播種機,收穫的季節呢!也是同樣的。

每年能收穫八九百斤左右的小麥,這裡呢?就要留下幾麻袋的小麥。



農村嘛,難免要養一些雞呀!鴨呀!鵝呀!一般都要留下一些作為它們的口糧,所以考慮到這方面,難免的要在家裡儲備一些。

完全沒必要,儲備糧食。

外邊縣城買的小米它不香嗎?

想必,大家都知道,每到收穫的季節,隨即迎來的是,各個地方收購“果實”的米販,只要價錢合理,一般的人都會賣給的。



因為往往一堆成熟的農作物,沒有一疊一疊的錢來的實惠。

錢可以買到你日常的衣食住行,而儲備的糧食僅僅只能填飽你的肚子。



雖然買到的小米貴是貴了點,但它方便省事呀!不需要你出去進行加工篩選。如果離米廠近的話,還可以買到剛剛加工出來的小米,價格方面也普遍容易接受。



還有再說了,國家實行機械化的今天,各個大平原成千上萬畝的農作物,完全可以保障全國人民一年的需求。

相信,大家應該沒聽過,大米被哄搶一空的新聞吧。

再說了如果國家保證不了國民的溫飽問題,還怎麼大力發展經濟呢?

至此

以上見解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初白種植農業解答專區


現在年輕人存糧的一個也沒有,很多都是地頭直接賣了,存糧的都是我們的父輩、爺爺輩,他們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和大饑荒,所以在他們眼裡手裡有糧心裡不慌,即使大豐收他們必須存糧,很多老人一點也捨不得賣,一般都是第二年收穫的時候賣上一年的糧食,只有看到新糧食他們心裡才踏實。

存糧也是我們的傳統,以前家家戶戶都存,很早以前家裡有兩囤糧食都可以找個媳婦,那時候糧食就是尚方寶劍,那個年代糧食就是財富,誰家有糧食誰家就是富裕戶,在那個缺衣少穿的年代糧食就是寶貝。

現在吃不愁,穿不愁,沒有誰在意糧食了,大家都是花錢買,打面的一個也沒有,糧食收下來就買,很多都是根本不進家直接地頭賣掉,年輕人存糧食的一個也沒有,存糧的都是老人,他們餓怕了。

現在存糧的都是一些老人,我爸爸每年都存,一般都是第二年收穫的時候賣掉前年的,他說這樣心裡踏實,萬一減產怎麼辦,我說現在根本不會出現絕收,現在水利設施這麼齊全,怎麼會絕收呢?爸爸說還是存起來安心,這就是老人的觀點。

現在年輕人一個存糧的也沒有,他們是怎麼省事怎麼來,只要不出力就行,現在的人都懶,會享受,恐怕以後存糧的會越來越少,這就是時代的發展。


大海傳媒


我們村裡大多數農戶都存有小麥,多則三四千斤,少則一兩千斤。

俗話說手中有糧心裡不慌,作為農民,特別是像我們五六十歲的農民,都是從艱難困苦的年代過來的,深知每一粒糧食的來之不易,深深懂得鋤頭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更加珍惜每一粒糧食。

改革開放後,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擺脫了貧窮的苦日子,不用再為糧食發愁,但是我們依然把糧食做為重中之重,依然保持著年年存糧食的習慣,尤其是小麥,那是南山頂上滾碌碡一一石打石的口糧!等今年收了新的,才將去年的陳糧賣掉,如果家裡的糧囤空著,我們的心裡也覺得空蕩蕩的。

特是在當前嚴防武漢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做為農民我感覺心裡不慌張,最起不用去超市買米買面。


落英鄉間


剛分田到戶那會兒,人都缺糧捱餓害怕了,家家打了糧食都存下來,存幾年以後,大部分家庭存的糧食能吃十多年,這幾年糧食產量高了,不值錢了,光種糧食也不掙錢,日子沒法過,所以,年輕人都出門掙錢,留在家裡的都是老弱病殘,種一點點地,自己夠吃也就行了,慢慢的,家家戶戶也就沒存糧了。


手機用戶51503142924


誰說農民不存糧。我們哪裡農民家家戶戶都存糧的,但是存的都是口糧。比如我家,每年也就千把斤稻穀,剛剛夠吃到新糧上市。今年存的多點,新舊加起來也不過二千斤。因為我發現家裡的糧食比買的好吃些。所以現在沒有在外面買糧食,都是一兩個月回家一趟帶點糧食出來。隨便也回家看看父母。


鼠狸醉狠


記得二十年前小時候家裡弄個鐵盾存一整盾的小麥放點藥防止蟲子,那時候拿小麥換燒餅,換冰棍等等,現在雖然自己家不存了相信很多農村家庭種小麥的也不存了,因為現在比以前掙錢更容易了,渠道多了農民不單單看種地帶收入了


奮鬥小柳


當然有存糧的習慣了,我們現在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都經歷過以前缺糧的年代,有糧心裡就安穩,有後盾。

我身邊的每戶家庭都有存糧,包括我家也是。自己種的小麥去打面,這是純天然的原味麵粉,最安全的食品。打面剩餘的麩皮用來喂小雞小鴨,是純天然的飼料,這樣餵養的小雞小鴨就是農村的土雞,比飼養場的雞好吃多了,當然價格也貴多了。

所以民以食為天,中國幾千年來都是農業社會,存糧是農民的本能,也是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家中有糧,心中不慌!


鄉村小二黑


我的故鄉在黃淮大平原,這裡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最適合種植農作物。春天遍地的小麥,小麥綠油油的,一望無際,風吹麥浪甚是好看。到了夏天,天氣熱了、麥子熟了,又換上金黃色的衣服,洋溢著豐收的喜悅。記得小時候,割麥、打麥情景在腦海中浮現,是多麼的快樂啊!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都機械化了,種地也變得簡單。現在人們都買麵粉,不去磨面了,除了一些搞養殖的,麥子收完大都賣掉了……


豫一阿冬


我的老家在關中農村,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農作物一年兩熟。夏糧主要是冬小麥,中秋前播種,端午節前後收割;秋糧水田栽植水稻,旱地種植玉米、大豆等。早先,老家人均1.5畝耕地,村中多為土木結構瓦房,村民家家都有大板櫃,用於儲存糧食,以防鼠噬蟲蛀。“家有餘糧,心中不慌。”遭遇過饑荒的農民,知道糧食的珍貴,至少要儲藏能夠維繫兩年的糧食,以防飢謹;而且自家的糧食安全、放心、美味。

孩提時,經常把未完全成熟的水果,如桃子、杏、柿子等埋藏於麥櫃中,三五天之後,就完全成熟可以享用啦!

前些年,修鐵路、建火車站、設物流園佔用了大部分耕地,人均只剩下了0.3畝,村民依靠土地不足以養家餬口,只得走上打工之路。當然,土木結構的瓦房早已被混磚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樓房、平房所代替,老鼠失去了藏身之地,不再擔憂其作賤糧食,但農民手中已經沒有了餘糧;況且,為防止糧食回潮生蟲變質,陳糧每年都必須重新晾曬,非常麻煩,留守老人、婦女也難以搬動。

現在,家鄉已無水田,小麥、玉米收穫之後,多數村民將其一次性賣到麵粉廠、飼料廠,自己再出去打工,家中老人、婦女、兒童吃時,直接購買麵粉、大米就得。這樣雖然省事,但由於添加劑的作用,失去了食物的本味,實為一大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