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王陽明和曾國藩誰厲害?

清妍46


王陽明,明代思想家、軍事家、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王陽明的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

曾國藩,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有人用對聯總結曾國藩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雖有抬高之嫌,但確實世間難尋。

王陽明天縱奇才,曾國藩難能可貴。論天資,世上沒有幾人能與王陽明比,是一代奇人,這種人是傳奇,是神人,沒得比,曾國藩與之也沒有可比性,但以曾國藩的天資能有如此成就實在是難能可貴,證明他是世間少有的智慧之人,於普通人更有學習價值。王陽明是神人,離普通人實在有點遠,學心學真不容易,他做事的操作手法也是神操作,一般人真學不來。所以學曾國藩更實際,學的人也更多。

古人講立德、立言、立功,試從這三方面比一比。

先看立德。

立德是樹立德業,能垂範於世。王陽明比較空靈,難以把握和捉摸,但我覺得他的境界要高出曾國藩,起碼比曾國藩更剛正,更有血性。而曾國藩乾的是經世致用之學,立德也是中規中矩,方方正正,道德文章皆稱楷模。王陽明的德業垂範是開創性的,開一代風氣之先,泱泱宗師之風、大家之範,堪稱聖人,而曾國藩只是在理學的庭院裡散步,只能稱半個聖人。王陽明一生歷經坎坷,遭廷杖、下詔獄、貶龍場、功高被忌、被誣謀反,可謂受盡了命運的折磨,可志不墜,心無染,風骨不減。年輕時不懼劉瑾上言而被貶,差點丟了性命,後來又因不奉迎嘉慶帝,反因功受忌,被打壓。晚年被朝廷所迫拖病體南下討賊,終於病重而死在歸鄉的船上。王陽明有不世之奇謀妙計,但從不用之明哲保身,一生風骨凜然,敢做敢當,勝會做官的曾國藩多矣。就做人來說,王陽明更像書生,而曾國藩更像官僚。曾國藩難脫世俗之庸常,而缺聖賢之風度,面王陽明是空靈超脫之境,近聖賢之風骨。

次看立言。

王陽明一代宗師,開創心學,獨樹一幟,空前絕後,可惜國人不用;而曾國藩也勉強能算個宗師,湖湘學派領頭人,以經世致用為教,顯而易見,不能與王陽明相提並論。

再看立功。

就立功的結果而言,曾國藩高於王陽明。曾國藩位列清中興名臣之首,剿滅太平天國,洋務運動開創者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王陽明,弘治十二年進士,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朱宸濠之亂、平山賊等軍功而封爵新建伯,隆慶時追贈侯爵。

就立功的過程來說,曾國藩與王陽明就不是一個等級了,王陽明剿賊、討逆、平叛都堪稱神來之筆,尤其是寧王造反搞得聲勢浩大,但王先生一番神操作抬手間平定;而曾大人是屢敗屢戰,幾次自殺未遂,但其戰略、用人和調度堪稱大家。

就打仗來說,王陽明有軍事家之奇謀,也有大將之威猛,就其氣度與氣概也是曾國藩比不了的,曾國藩打仗就是一書生。王陽明平寧王是其巔峰之作,並且是他發揮主觀能動性以一己之力平定的。寧王造反之時,朝廷還不知道,也沒下旨給王陽明討逆,是他聞聽消息後,為國家蒼生計,冒著殺頭的風險,假傳聖旨迅速調兵平叛,戰略高超,奇謀妙計迭出,旬月間平定叛亂,把給國家造成的損害降到最低。如果等到朝廷下旨再行動,局勢不知會壞到什麼程度,或者朝廷讓一個庸才討逆,說不定寧王進佔南京,跨州並省,反勢已大成,這時再出山平叛也有曾國藩那樣的中興再造之功。

王陽明因為其不屈就、不奉迎,得罪嘉慶帝,又不與人同流合汙,而受打壓排擠,如果得到朝廷重用真不知會立下多大的事功。曾國藩的成就與時勢有關係,也與他處世之道有關係,總之,曾國藩的官場智慧要高於王陽明,這或許與人的性格與操守有關係,王陽明或許不是不明瞭一切,只是不想、不願,有所為而有所不為。

曾國藩的成就十分全面,也達到了讓人難以企及的高度,但總的來說與王陽明還是差了一籌。曾國藩讓人尊崇、學習、模仿,但王陽明讓人崇拜、景仰、歎服,如果你瞭解他,絕對會收下你的膝蓋。

世人要學就學曾國藩吧,王陽明凡人學不了。


雁77


王陽明的家境比較好,他的父親是一位官員,而且父親的學習也非常好,當年也是狀元出身。他的家庭教育非常的好,父親十分重視對兒子的教育,而且他本人一出生天分就非常的高,學東西很快。年輕的時候他想當一個武林高手,後來他又接觸了道教,希望能夠做一位神仙。年輕的時候,他就跟現在十幾歲的青少年一樣,有著很多的幻想,不過後來他終於堅定了自己的道路,成為了心學的重要人物。

曾國藩的家庭出身並不好,他的父母都是普通的農民,而且他並沒有出眾的天分。為了入朝為官,他參加了好幾次科舉考試,這種考試相當於咱們現在的高考,他一共考了9次都沒有成功,說到這裡大家不禁要懷疑他的智商。但當時的科舉考試名額非常少,而且難度可能比現在的高考要大多了,所以這也能夠理解。青年時期的他性格比較浮躁,還經常與人發生衝突,不過後來他憑藉自己不斷的努力,也成為了一代聖人。王陽明跟曾國藩沒有可比性,不過曾國藩更像我們普通人,更加值得我們學習。


古今歷史觀文


王陽明和曾國藩誰厲害?這是個被歷代知識分子們津津樂道的問題。

就聖人而言來說,王陽明的《傳習錄》所述之道,要比曾國藩的《家書》《冰鑑》《挺經》要高明的多。可以說大道至簡至真,越繁越失其真。《傳習錄》中陽明之言就是至簡之道,符合聖人原旨;而曾國藩所立之言,繁複瑣屑,雖然蘊含一定的道理,但是距陽明所立之言,相去遠矣!昔孔聖人刪述《六經》,就是至簡至真的做法,王陽明立言可謂直追孔孟。由此可見,王陽明在立言方面要高曾國藩一籌。此外,王陽明最終配享孔廟,而曾國藩就沒這個待遇。

但就功業來說,曾國藩在政治上的作為,又高於王陽明。畢竟曾國藩所平定的太平天國起義之聲勢規模,遠非王陽明所平定的一些局部叛亂可能比。而且曾國藩諡號“文正”,王陽明諡號“文成”。“文正“是文官的最高諡號,是明清兩代文官夢寐以求的諡號。綜上所述,在政治功業方面,曾國藩又高王陽明一籌。

但是,就聖人孰高孰低來說,立言要比立德和立功更重要。從古至今,立德和立功的人很多,但是立言的人,少之又少。所謂言,不是普通的書,而是道,是述道之經。而且述的是真道,而不是蠱惑人心的偽道。

民間還有“三個半聖人”的說法。三個聖人是指:孔子、諸葛亮、王陽明。半聖人說的就是曾國藩。

因此,王陽明可以說踏過了聖人的這個門檻,至於曾國藩只能算是個半聖人,主要還是以立功之高官為主要成就。而王陽明的主要成就在於聖人立言,可以影響後世,教化世人,特別是影響那些心繫國家社會的有志之才。

可以說,王陽明是站在聖人的肩膀和高度上來代聖人立言;而曾國藩之立言,更像是久經世事歷練和官場沉浮的老儒,在分享著自己的一些寶貴人生經驗。

至於什麼殺人之類的,只要師出有名,儒生帶軍,該用殺伐手段也得狠下心來啊!畢竟除了小仁之外,還有大義,師出有名,以正朔伐無名,鎮壓造反,維護神器,這才是中華上千年的君臣大義。曾國藩和王陽明不都是如此嗎?

他們學說的高度,不僅在於是否能維護住一個朝代,更在於是否能教化世人,弘揚天地人間正道。可能有人說學習曾國藩的人更多,那是因為曾國藩之言更通俗一些,更引人學習。但其實很多有更高追求和鑑賞能力的人,最終會伏首拜陽明!比如都說老蔣崇拜曾國藩,那為什麼臺北的草山,不改名為“文正山”,而叫做“陽明山”?這說明很多像老蔣這樣的優秀人才,學了曾國藩後,最終會追本溯源,終歸於陽明門下。

所以總的來說,王陽明在代聖人立言方面、在儒家明明德於天下的貢獻方面,要高於曾國藩。如果你想在這兩人中選擇一個人來學習的話,我推薦王陽明。因為我自己認真研讀過《傳習錄》和《曾國藩家書》,可以直接告訴你:“陽明心學”是極其高明的一門哲學,遠非曾國藩的碎碎念可比。


董鏡亮


人們習慣稱明清兩代有兩個聖賢,一個叫王陽明,一個叫曾國藩。兩個人又都是活生生的、摸得著的真實的聖人,留下了大量的人生細節,和孔孟周公等不同。不過這兩個人反差很大。但要談起誰更勝一籌,就跟著小編一起看下去吧。

王陽明是曾國藩老師,王陽明比曾國藩大300多歲,曾國藩應該認真研究過王陽明。


從出身來看:


王陽明的父親王華本身就是進士,官至吏部尚書,王陽明基因好、家教好,天資高。雖然喜歡到處浪蕩,但在27歲那年中了進士,位列二甲第七名,排名比較靠前。

曾國藩是鄉下人,沒有王陽明家那樣好的條件,但曾國藩比較勤奮,也是27歲那年考中進士,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排名很靠後了。


才智方面:


王陽明自幼家教極好,見解不凡。王陽明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各方面天份都極高,做什麼成什麼。他年輕時想做俠客,學習武功,武功特別高強,騎馬射箭樣樣精通。後來他又想學道,白日飛昇,當神仙,跑到山裡去當道士,結果不久就有了神通,能未卜先知。有一天,他坐在山洞裡,預感到有四個朋友來拜訪他。他於是派他的弟子分別到四條路上去迎,告訴他們會來一個穿什麼樣衣服的人,是來找我的,你們去迎一下。結果這些弟子都迎到了。所以王陽明身上有很多神奇的地方。

曾國潘天資就沒有那麼卓越了,曾國潘考了七次狀元才中選。

與曾國藩相比,王陽明很有自己的特點。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曾國藩的思想是為其做官服務的,“怎樣做官”、“怎樣做大官”、“怎樣做穩官”始終是其考慮的核心問題,他的為民、忠君等都是為這個目標服務的。


王陽明有自己的社會理想,對個人、國家、歷史、社會等都有自己的看法。他的做官,是為實現自己理想服務的。當做官與這個理想有衝突的時候,他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


從本質上講,王陽明是個讀書人,曾國藩是個官員。曾國藩和王陽明都曾鎮壓過農民起義,兩者都屬於忠君行為。


綜上所述,小編認為王陽明更厲害一點。


歷小史



王陽明是曾國藩老師,王陽明比曾國藩大300多歲,曾國藩應該認真研究過王陽明。但是長江後浪沒有完全推翻前浪。來簡單對比一下他們的才智和功、德、言:

才智方面:王陽明小勝。

王陽明的父親王華本身就是進士,官至吏部尚書,王陽明基因好、家教好,天資高。雖然喜歡到處浪蕩,但在27歲那年中了進士,位列二甲第七名,排名比較靠前。

曾國藩是鄉下人,沒有王陽明家那樣好的條件,但曾國藩比較勤奮,也是27歲那年考中進士,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排名很靠後了。


曾國藩故居


立功方面:曾國藩大勝

王陽明平定了江西南部、廣東北部、福建西南部的匪患,但畢竟是土匪,上不了檯面。1519年,王陽明花了個把月的時間平定了江西寧王叛亂,這個叛亂的規模號稱有十萬人,其實沒有,只有幾萬人。後來,朝廷以此功封王陽明為新建伯,直到去世多年後,才被隆慶皇帝追封為新建侯。

曾國藩平定的是擁兵百萬的太平天國,前後花了十幾年時間。這個功勞是相當大的,有人說是挽救了垂死的清朝,相當於再造之功,朝廷馬上給曾國藩封了一等侯爵。這一點,不是王陽明能比的。



立德方面:王陽明和曾國藩平手

王陽明是個敢作敢為的人。舉個例子,當年,正德皇帝朱厚照寵信太監劉瑾,許多批評劉瑾的人都被報復,死的死、傷的傷。王陽明不怕,上疏要求正德皇帝處理劉瑾,結果被打四十廷杖,被貶到貴州龍場受苦。此外,王陽明潔身自好,對自己要求較高,不會同流合汙,更不會跑官要官。他的父親當年是朝廷要員,只要老老實實混日子,王陽明將來也可以當個大官,但王陽明沒有這樣做。

曾國藩也是敢於擔當的人。在家丁憂期間,響應朝廷號召,練兵防太平天國,結果乾成大事。後來,處理天津教案這麼棘手的事情,曾國藩不怕名節受損,毅然前往天津處置。另外,曾國藩主張“以德求官”,是個相當自律的人,這一點和王陽明相似。



立言方面:王陽明大勝

王陽明對中國古代哲學裡的心學思想進行了系統總結,是陸王心學的主要奠基人,是心學的集大成者,後世又稱陽明心學。陽明心學是比較系統的哲學思想,迄今有很多信徒,主要就是圍繞三句話、三個層次展開論述: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陽明心學是認識論,是認識世界的方法;也是勵志論,是激勵仁人志士不斷超越自我、做最好的自己的理論體系。陽明心學為人們認識世界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

曾國藩是儒家思想的忠實信徒,他一身練兵帶兵、讀書做官寫了很多筆記、信件,談了很多做人、做事、做官的心得體會,尤其是做官,很有一套,後人有“當官要學曾國藩”的說法。但曾國藩終究沒有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沒有創立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從這一點上說,曾國藩無法和王陽明進行比較,一個是大師、一個是信徒。


綜上而言,綜合比較的話,兩人相當。但是,立功立德立言,自古立言更難,如果這樣考慮,王陽明更厲害。


坐看東南了


王陽明和曾國藩誰更勝一籌?這個問題得分角度看,從有的角度看,王更勝一籌,從另一個角度看,曾又佔了上風。所以沒辦法得出一個總結論,說誰就是比誰厲害,這不科學,不符合辯證法。下面,我就分幾個角度講講我的看法。

一、從個人資質看,王陽明是天才兒童,是學霸。

王陽明的父親王華,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王陽明家世優越,有良好的讀書環境。相傳王陽明五歲還不會說話,但能夠墨記別人讀過的書。其祖父根據《論語.衛靈公》中的一段話:“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其取名為“守仁”,隨後他就開始說話了。十二歲時,開始就讀師塾。老師問其志向,他一開口就語驚眾人:“我要讀書做聖人。”可見,幼年的王陽明,智力和胸襟都是不同凡響。

(王陽明)

幼年的曾國蘑則是另一番景象。還算殷實的平民之家,地處湘鄉偏僻之地,決定了曾國藩讀書就學的環境並不是太優越。幼年時期的曾國藩應該是比較魯鈍的,考了七次方才考上秀才。可見資質確實一般。

二、從個人學問上看,王陽明是開山立派的大宗師。曾國藩在學術上的成就主要在於,他將王陽明的學說身體力行,不斷戰勝自己的慾望和缺點,從而使人格不斷完善,使事功不斷精進,從實踐層面證明了王陽明學說的正確性。

王陽明早年服膺朱熹的理學,以格物致知為己任,所以發生了著名的格竹子的故事。1506年,由於得罪了大太監劉謹,王陽明被廷杖四十,流放貴州龍場驛。在那裡,發生了中國哲學史最著名事件之一:龍場悟道。一天半夜,王陽明突然覺悟: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從此,王陽明成為中國心學的集大成者。

(龍場悟道)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意思呢?這裡我不做理論的闡述,只舉一個例子:一箇中學生,一個人在家,父母臨行前讓他先做完作業。這個時候他面臨著一個艱難的選擇:是先玩電腦,還是先做作業。他心裡有一個聲音:應該先做作業;這個時候另外一個聲音:可是我想玩電腦!人在大多時候,都面臨著“應該”和“我想”之間的抉擇。王陽明心學就是告訴我們:要扶持“應該”戰勝“我想”。

曾國藩是王陽明學說最著名的實踐者。他有記日記的習慣。他的日記就是他進行自我教育重要手段,在日記中,他反思自己沉迷社交,擔誤學習;意氣用事,與人爭辯;遇見美色,動心亂性。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曾國藩語錄)

由此可見,在學術上,王陽明的成就和影響更大,曾國藩更多的是是王陽明理論的實踐者,也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實踐者。

三,從事功層面上,曾國藩取得的成就更大。王陽明雖然也有指揮軍事行動平叛,但是由於規模更小,難度更小,時間更短,所以事功成就要讓曾國藩一籌,更何況曾國藩還有倡導和引進洋務的功績。

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後,曾國藩以文人起兵,編練軍隊,舉薦人才,歷經苦戰,消滅了這場蔓延大半個中國的運動。在這一過程中,他認識到西方堅船利炮的威力,便熱心倡導和引進西方技術,於1861年在安慶創辦了中國第一家近代企業:安慶內軍械所,並於1865年製造出中國第一艘蒸汽輪船“黃鵠號”。從此古老的中國調轉了航向,開始了近代化歷程。

王陽明自龍場悟道後,人生髮生了逆轉。朝廷重新起用他,他先是在江西贛州收服了危害多年的土匪,後在回京途中碰到了寧王的叛亂,他利用江西的地方武裝,用三個月的時間平定了叛亂。這個時候,朝廷來平叛的大軍還在路上。

王陽明的事功就到此為止了,從難度、規模和時間來看,比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都要稍遜一籌。

四、總結

我從不同的角度比較了這兩位偉人的一些事蹟。可以看出,這兩位同學都是時代的佼佼者,優異地回答了時代賦予的命題。如果一定要給出一個比較的結果,恕我𣎴能做到。關公戰秦瓊,不僅沒有可比性,而且對誰都不公平,不是麼?

我是金十七,歡迎關注我。祝大家七夕節幸福快樂!


金十七


要知道,中國人對他人的評價往往落到三個方面:立德,立功,立言。當然,這是對大伽的評定標準,對普通人的評價就落到了其他三個方面:有錢沒?有錢沒?有錢沒!

立德,立功,立言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要是道德標兵,然後還要立下不世之功勞,第三還要形成思想,達成深遠的影響力。這個要求就太高了。古往今來,大家認為做到的只有三個人:孔子,王陽明以及曾國藩。

我們單純講講王陽明跟曾國藩。

王陽明立功是沒得說,多次平叛,從無敗績,更是單槍匹馬將攢了半輩子兵的寧王在一個月打趴下。

立德也是很牛的。王陽明一生問心無愧,頂天立地,更兼桃李滿天下。死之前,手指於心: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立言更是達到聖人級,王陽明創立心學,倡導知行合一,致良知,使儒學面目為之一新。


至於曾國藩,大家就更瞭解啦。

先說立功,此人平定太平天國,可以說以一已之力將大清國從仆街邊緣拉了回來。

立德,曾國藩一向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禮治為先,以忠謀政。不論是為人,還是為官,都是他人典範。

立言:曾國藩的思想影響力也是很大的,尤其是曾國藩家書,都差點被當成聖經了,而且他還有一個頭銜:成功學教父。

那麼,問題來了。這兩位到底誰更牛一點呢?


1.資質

這一點,原本王陽明是完勝的,因為王陽明是個神童,曾國藩的智商則一般,但曾國藩憑著普通人的智商,站到了這個PK臺,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蹟。所以這一項,就算大家打平吧。

2.軍事指揮能力

這一點,我認為王陽明要勝過曾國藩的。王陽明這個人打仗特別精,攻心術、忽悠術,張嘴就來,揮手就出。所以碰上他的基本只有一個下場,立馬仆街。

曾國藩的軍事指揮能力相比就遜色了,他老人家指揮的戰役,基本以失敗告終。他本人也說自己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全靠一個耐得煩在支撐。

但為什麼天天打敗仗,曾國藩還是把太平天國給搞平了呢?

3.帥才

這一點,把票投給曾國藩,曾國藩本人的指揮能力不行,但他是個極出色的帥才,挖掘並指揮了一大批牛叉人物,比如彭玉麟、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荃等。

而王陽明,並不是說他不是帥才,只是他本人太牛了,沒有留給部下太多發揮的餘地。所以這一點上,他要略輸於曾國藩。

4.戰功

同樣把這一票投給曾國藩。雖然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功勞也是很大,但寧王畢竟鬧得不如太平天國那麼兇。也不像太平天國勢力大,人才多。太平天國下面的石達開,陳玉成這些人都是一時人傑。寧王不能說是豬,但離二師兄也是比較近的。所以對手的成色決定了曾國藩更突出一些。

5.立言

這一點,無可爭議,王陽明應該要超過曾國藩,心學一起,天下光明。對人性的解放,心學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曾國藩雖然也寫了不少書,但似乎有點向世俗化庸俗化靠近的傾向,當上了成功學之父。這個就是境界的差距了。王陽明更像是知識偶像,可以崇拜,但沒人敢想去當另一個王陽明,但現在世上的人卻個個想當曾國藩第二。

6.現實指導意義

因為上面那個缺陷,反而讓曾國藩在這一環節完全PK掉王陽明,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很好,但難免有些空洞,難以捉摸,不好學習。曾國藩的就不同了,曾國藩的家書就很接地氣,簡單明瞭,堪稱行為指南。

7道德

這兩人都是道德楷模,可謂不分伯仲吧。

8當官

這一點上,王陽明當過江西巡撫,封新建伯。而曾國藩當過直隸總督,封毅勇侯。都是一方大員。但要考慮到一個因素。王陽明在明朝,他的當官環境比較寬鬆。

曾國藩所在的滿清,漢人是比較受壓制的。

曾國藩可以說當官當到了當時漢人的極致。這個紀錄到後面,由他的學生最會當官的李鴻章才被打破。所以說,當官上,曾國藩還是要略勝一籌。

9.對後世的影響力

王陽明的心學一開,桃李滿天下,後學傑出者如過江之鯽,比如徐階、張居正、趙貞吉、徐文長、湯顯祖、徐光啟、李贄,這些人可以說佔據了明朝一半靈氣。

在近代,王陽明的心學依然大放光彩,尤其是日本,王陽明的心學成為了日本維新的先導。

曾國藩對後世的影響也是很強大的。他的影響一分為二,一是倡導洋務運動,辦工廠,開學堂,搞教育,送留學生,可謂是中國轉折時期的重要開拓者。第二部分就是現在嘍,大家都拿著曾國藩的書求發達求成功,王陽明的書近年來也非常火熱啦,到處是心學的各種讀書會!


隴上三石


應該是曾國藩。

王明陽是明朝嘉靖年間人,二十八歲考中進士,曾擔任過刑部卡事.兵部豐事.知縣.吏部主事.左僉都御使.南京兵部尚書.左都御史等職。王明陽為官剛直,不奉承拍馬。在主政期間,關心百姓疾苦以民為本,做官不是他的最終目的,他從政之餘,一有時間就收徒講學,傳播知識,講學,也是王明陽傳播心學思想的重要途徑和手段。由他創造的陽明學派,成為明代中後期一個體系龐大,門徒眾多,思想活躍,影響深遠的新儒家學派,在我國儒家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曾國藩(1811年11月21日——1872年3月12日),中國清朝時期的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也是文學家,晚清散文學派的創立人。最後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曾國藩由於鎮壓太平天國的需要,經清政府的批准,創立了湘軍,1854年初,湘軍組成陸軍十三營,水師十營,共計一萬七千多人,對於湘軍他投入了畢生的精力,創立之初,曾國藩開始向外國大量訂購船炮,請外國人訓練軍隊,籌辦新式軍火工業,通過籌辦湘軍,穩固了清政權,同時也穩定了曾國藩在朝廷的地位。

因此,曾國藩由於創立了湘家軍,有了自己的軍隊,在朝廷的地位逐步提高,而王明陽一官僚,在中國文學史上有所造詣,但對朝廷的貢獻不如曾國藩大。





一束小草


對這個問題我看提問者那下面的解釋,我覺得說的也挺好。我再次在這裡稍微加深擴展一下。還有改正一下王陽明不是政治家。

1、幼年天姿

出生於詩書世家,父親王華為前朝狀元。王陽明雖然說話晚,但是剛開口即背出《大學》全文,令爺爺驚呆。少年時期頑劣,愛好刀槍棍棒。以于謙為偶像,立志做聖賢。不願走科考至仕之道。經父親點化,第二年考上進士。

曾國藩有同少年時期反應遲鈍。有個故事講一個小偷打算去曾國藩家偷東西,看到曾國藩背了一晚上,早上還沒記住。就說:我都背下文章了。可見曾在天賦上比較普通。最後也只是過考了個舉人。

2、品德純良剛正不阿

王陽明考中進士後在朝廷做了個小官,當時魏忠賢把持朝政。他被魏忠賢陷害抓入詔獄。經歷九死一生出獄。又被魏黨一路追殺,於錢塘江設計逃脫。去了貴州農場驛。

曾國藩青年時期一路坦途,沒有受到重大的挫折。

3、立功

王陽明軍事功績:①,平叛寧王之亂,②,廣州剿匪。王陽明軍事行動多采取攻心計,反間計等。動搖對方的軍心,以極少代價獲取勝利。

曾國藩的軍事功績主要是平叛太平天國運動。他採取的是結硬寨,打硬仗。往往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4、立言

王陽明被稱為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它完善了儒學,創立了陽明心學。王陽明一生最愛是講學。在貴州龍場驛悟道講學,然後去北京授命吏部期間講學,在平定寧王叛亂期間講學,在廣州剿匪期間講學。他用四句詩概括全部的學問:無善無惡意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從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方法論講了他的陽明心學。陽明心學傳揚廣大學生眾多,嘉靖朝的徐階,張居正都是他的信徒。有人甚至將王陽明和孔子並列比較。

對於曾國藩的教育方面,我們知道較多的就是他的《曾國藩家書》以及《冰鑑》。曾國藩也是王陽明的信徒。曾國藩思想主要指的是修身方面。“端莊厚重是貴相,謙卑含容是貴相。事有歸著是富相,心存濟物是富相。”曾國藩辦事的一個方法是注重細節。

對王阿明和曾國藩的比較,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總的來說還是王陽明完勝。它比較符合我們心中的聖人形象。


倚雲


王陽明與曾國藩都是名動古今的人物,在歷史上都有極高的評價。毛主席曾經點評曾國藩說: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點評曾國藩說:曾公乃國人精神之典範。而曾國藩則對王陽明評價非常高,他認為: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王陽明與曾國藩一個被稱為“聖人”,一個被稱為“半聖”,二人各有千秋。王陽明多智,曾國藩守拙;王陽明會做人,曾國藩會做官;王陽明感悟天地,曾國藩感悟人生。

王陽明多智,曾國藩守拙。

王陽明出自書香門第,他老爸是狀元,他自幼也是非常聰明,十五歲就到邊關遊歷,還揚言“帶領五萬部隊,就能平定塞外”。後來到朝廷當官之後,他因為反對太監劉瑾,被放逐到貴州,劉瑾還派人在路上刺殺,為了躲避追殺,王陽明偽造跳水自殺,最終逃過一劫。王陽明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對儒道釋三家都有涉獵的“大家”,他後來的心學就是融匯了三家的思想。

曾國藩幼年並不聰明,講的比較多的一個故事,是有關曾國藩背書的故事。話說一天有一個小偷到曾國藩家裡偷東西,遇到了曾國藩正在背書,小偷就想等曾國藩背完書睡覺後再動手,於是就躲在角落裡面,結果曾國藩背了好幾個小時都沒有背會,最後小偷實在等不了,當著曾國藩面把書背了一遍後揚長而去。“盜賊背書”的故事雖然不能確定真偽,但是側面也反映了曾國藩並不屬於神童,曾國藩能取得以後的成就,主要來自他的努力和刻苦。

王陽明會做人,曾國藩會做官。

王陽明非常會做人,他平定寧王之亂之後,朱厚照就沒啥事幹了,王陽明為了顧及朱厚照的顏面,又將寧王給放了,讓朱厚照好好的過了一把癮。但是王陽明並不會做官,他年輕就直言要除掉劉瑾,後來又不得皇帝賞識,雖然嘉靖帝上位後給他一些高位,但是做的也都不大。

曾國藩是一個非常會做官的人,他考中進士之後,就巴結權臣穆彰阿,然後就是十年七遷,連躍十級,成為了一名二品官員。後來道光皇帝去世,咸豐皇帝上臺,曾國藩本來是被咸豐厭倦的人,但是他又憑藉團練重新崛起,使得朝廷不得不依仗他,最後官居一品。曾國藩卻並非是一個會做人的人,他在頓悟之前,感覺世事艱難,很重要的原因是在湖南,他和當地官員關係都不好,這些官員給他拆臺子。

王陽明感悟天地,曾國藩感悟人生;

王陽明龍場悟道之後,開啟了他傳奇的一生,也將儒學帶入了一個新領域。王陽明感悟的是天地自在心中,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

曾國藩在組建湘軍的過程中艱難重重,與太平軍作戰又遭逢失敗,為此曾國藩幾次想自殺,這不是演戲,因為曾國藩當時“心理苦”,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曾國藩感悟到人生,他明白“人生就是一場修行”,而自己的敵人不是太平軍,而是那些掣肘的官員。明白這一切的曾國藩對人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曾國藩改變了很多策略,也改變了自己的人生。

總體而言,王陽明與曾國藩都是很厲害的人,他們都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而非要論一個高低,我覺得王陽明更高,因為王陽明的境界更高,而論及對人生的指導意義,曾國藩更加實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