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緣分是如此巧妙

元夕,指的都是元宵節。古時候也是“情人節”。元宵又稱為上元,其時間為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節日。

農曆里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晚為宵,而正月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傳統民俗,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在這一日觀燈、猜燈謎、吃元宵闔家團聚、其樂融融。

"一入新正,燈火日盛。"元宵節是多種文化匯聚而形成的傳統節日。秦始皇嬴政,因避諱"正"字,故此又稱"端月十五"。日為滿日,即望日,象徵團圓與美滿。 漢代司馬遷在建議漢武帝修改曆法時,元宵節被列為民間的重大節日。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緣分是如此巧妙

這一日,連最尊貴的皇帝都要與民同樂,在最顯眼的地方和民眾一起賞花燈,以示百姓康樂,天下太平。

古代詞人寫上元燈節的詞,不計其數,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這一首,卻沒有人認為可有可無,因此也可以稱作是豪傑了。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像東風吹散千樹繁花一樣,又吹得煙火紛紛,亂落如雨。豪華的馬車滿路芳香。悠揚的鳳簫聲四處迴盪,玉壺般的明月漸漸西斜,一夜魚龍燈飛舞,笑語喧譁。

美人頭上都戴著亮麗的飾物,盛裝出席,笑語盈盈地隨人群走過,身上香氣飄灑。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緣分是如此巧妙

在這一天,東風還未催開百花,卻先吹放了元宵節的火樹銀花。它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的煙火,先衝上雲霄,而後自空中而落,好似隕星雨。五光十色的彩燈綴滿街巷,好像一夜之間被春風吹開的千樹繁花一樣。

車水馬龍,人來人往。民間藝人們載歌載舞、魚龍漫衍的“社火”百戲,極為繁華熱鬧,令人目不暇接。

盛裝出席遊樂的姑娘們,一個個佩戴著精緻的髮簪,環佩叮噹。她們一路有說有笑,所過之處,只有衣香還在暗中飄散。而這些靚麗的姑娘們,卻都非詞人心中關切之人,他在百千人群中尋找那一抹倩影——卻總是蹤影難覓。

覺得應該是沒有什麼希望了,忽然,眼睛一亮,在那一角殘燈旁邊,分明看見了,是她!是她!沒有錯!她原來在這冷落的地方,還未歸去,似乎在等待!發現心上人的一瞬間,是人生精神的凝結和昇華,是悲喜莫名的感激!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詞人竟有如此本領,把相遇變成了筆痕墨影,原來前面的所有鋪墊:燈、月、煙火、笙笛、社舞、交織成的元夕歡騰;惹人眼花繚亂的一隊隊的麗人女子,原來都只是為了那一個意中之人而設,倘若無此人,那一切就有任何意義與趣味。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緣分是如此巧妙

辛棄疾的詞現存有六百多首,是兩宋存詞最多的作家。寫《青玉案》的時候,他大抵三十多歲。在臨安為官,正是風華正茂的時候,雄才偉略在胸。只盼一身所學能為國效忠,挽救與人民於水火。可現實對辛棄疾是殘酷的,他雖有出色的才幹,但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官場上立足。

辛棄疾初來到南方時,對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縮並不瞭解,加上宋高宗趙構曾讚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後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在他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中,曾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

儘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讚,廣為傳誦,但已經不願意再打仗的朝廷卻反應冷淡,只是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幹很感興趣,於是先後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去治理荒政、整頓治安。

這顯然與辛棄疾的理想大相徑庭,雖然他乾得很出色,但由於深感歲月流馳、人生短暫而壯志難酬,內心也越來越感到壓抑和痛苦。

辛棄疾作此詞時,或許是盼望著能遇到一個志同道合的俠士,或許是高山流水的知音,或許是苦苦追尋的知己……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緣分是如此巧妙

辛棄疾有許多與陸游相似之處:他始終把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並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寫出了時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熱情與憤慨。

相傳,辛棄疾因為有酷吏的名聲,還沒來得及去上任,就被撤銷了一切職務。原因是他年輕的時候,在北方義軍中曾單人獨騎殺了偷盜義軍大印的和尚義端。後來,又有過率領五十騎突襲金營活捉叛徒張安國的壯舉,這足以證明他是一個敢於出手殺人的狠角色。

事實上,辛棄疾對普通老百姓寬厚,對下屬官吏嚴酷。他認識到真正該嚴格管理的是各級官吏,而不是平民百姓。這成了他的執政理念和處理政務的出發點。相反,他對百姓卻非常寬厚、關心。

辛棄疾之所以被人汙以酷吏的名聲,主要還是他不肯與當時的官場同流合汙。在給皇帝的上書中,辛棄疾自己都說:“臣平生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顧恐言未脫口而禍不旋踵。”因為“剛拙自信”的性格,他敢說敢做,不願意迎合別人,為了求得事業的成功,他可以不拘小節,更加不理會各種各樣的潛規則。於是,他和庸碌保守的南宋官場風氣之間的矛盾衝突就不可避免了。不過這一切放在今天,卻格外讓我們肅然起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