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外國名人名家評老子及《道德經》(一)

1.德國哲學家、啟蒙運動學家康德(1724-1804)認為,“斯賓諾莎的泛神論和親近然的思想與中國 的老子思想有關”。

2.德國哲學大師黑格爾(1770—1831)在《歷史哲學》中說:“中國人承認的基本原則是理——叫做 ‘道’”;“道為天地之本、萬物之源。中國人把認識道的各種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學術……。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經》,最受世人崇仰”。

3.德國哲學家謝林(1775-1854)在《神話哲學:中國哲學》中指出:“道不是人們以前翻譯的理, 道是門”。老子哲學是“真正思辨的”,他“完全地和普遍地深入到了存在的最深層”。

4.德國哲學家尼采(1844-1900)曾評論《老子》一書說:“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外國名人名家評老子及《道德經》(一)

5.德國社會學家、古典社會學奠基人馬克斯-韋伯(1864—1920)在《儒教與道教》中說:“事實上,在中國歷史上,每當道家(道教)思想被認可的時期(例如唐初),經濟的發展是較好的,社會是豐衣足食的。道家重生,不僅體現在看重個體生命,也體現在看重社會整體的生計發展。”

6.德國明斯特大學教授赫伯特.曼紐什(1929—),在《中國哲學對西方美學的重要》指出:“中國哲學是我們這個精神世界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公正地說,這個世界的精神孕育者,應當是柏拉圖和老子,亞里士多德和莊子,以及其它一些人。可惜的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許多哲學著作總是習慣於僅提歐洲古代的一些哲學家,卻忽視了老子的《道德經》,從而很不明智地拒絕了一種對歐洲文化的極為重要的源泉”。

7.德國學者克諾斯培說:“解決我們時代的三大問題(發展、裁軍和環保),都能從老子那裡得到啟發。”

8.德國總理施羅德曾在電視上呼籲,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

外國名人名家評老子及《道德經》(一)

9.德國詩人柯拉邦德1919年,寫了一篇《聽著,德國人》,在這篇文章中他號召德國人應當按照“神聖的道家精神”來生活,要爭做“歐洲的中國人”。

10.德國人尤利斯噶爾的1910年,寫了一本書:《老子的書----來自最高生命的至善教誨》,他說:“也許是老子的那個時代沒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許真正認識老子的時代至今還沒有到來,老子已不再是一個人,不再是一個名字了。老子,他是推動未來的能動力量,他比任何現代的,都更加具有現代意義,他比任何生命,許多許多生命的,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11.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在1957年出版的《語言的本》中說:“老子的‘道’能解釋為一種深刻意義上的‘道路’,即‘開出新的道路’,它的含義要比西方人講的‘理’、‘精神’、‘意義’等更原本,其中隱藏著‘思想著的道說’或‘語言’的‘全部秘密之所在’”。

12.法國傳教士馬若瑟(1666—1735年),他在從《老子》第十四章中發現了:視之不見名曰夷(y)、 聽之不聞名曰希(hs)、搏之不得名曰微(we)。所以,他認為:“yhwe(雅赫維)等於“夷希微”,就是上帝耶和華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