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什么叫“夏至三更变暑伏”?

用户5459844443772


夏至三更变暑伏?这个又是什么梗?

不过转念一想,好在这句话里面有“夏至”,“三”,“伏”三个关键词在,你应该是在问“夏至三庚便数伏”了吧?!

今天是7月7日,正好是今年的小暑节气,再过五天就是7月12日,今年的入伏时间了!这也就可以理解为题主所说的“暑伏”了。暑伏天就紧跟在小暑节气后面,所以有人也叫“暑伏”了?!



夏至三庚便数伏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夏至三庚便数伏?

这句话说的是老百姓计算每年的入伏天的办法。夏至是24节气之一,每年的夏至节气是固定的,就在六月21或者22号。夏至这一天,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日子。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就进入一年中最热的数伏天了。

今年的夏至日是6月21号,6月22日是夏至后第一个庚日,7月2日是夏至后第二个庚日,7月12日就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今年的数伏天日子见下图。



“夏至三庚便数伏”告诉了我们每一年暑伏天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是一个非常实用的知识点。

我每年只要知道夏至和立秋节气在哪一天,便可以根据这个办法来推测一年中的数伏天了。原则就是夏至之后第三个庚日就是初伏的开始,第四个庚日就是中伏的开始,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就是末伏的的开始。

每年的初伏和末伏都是十天,中伏有的年份是20天,有的年份是十天。夏至到立秋节气之间共有45天。如果这期间有四个庚日的话,那么中伏就有十天,如果这期间有五个庚日的话,那么这一年的中伏就是20天。今年的夏至到立秋节气就有五个庚日,所以今年的中伏就有20天。今年的整个数伏天就是40天时间。

什么是庚日?庚日是如何确定的?

这个在姐姐之前的问答中提到过多次,这里不再重复。亲们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翻阅【村姑说村事】之前的问答作了解。先给你一个简图。



如果懒得看,在这里告诉你一个懒办法。那就是看老黄历或者万年历,甚至现在我们一般台历上都有印着呢。看下图,今年6月21日之后的第一天,也就是6月22日就是夏至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以此类推。七月12就是第三个庚日。两个庚日之间的距离都是十天。





综上所述,“夏至三更变暑伏”,其实应该就是“夏至三庚便数伏”吧!好在这别字还不算太离谱。姐姐借此给大家也可以交流这么多。

今日小暑,数伏天马上就要来了,祝大家充分准备,度过一段有备无患的苦夏日子吧!


村姑说村事


“夏至三更变暑伏”这是真不懂还是故意写错,或是听过不解其意而写谐音字?三庚三更,庚更谐音或近音,数头伏变暑伏也音近义近。夏至三更变暑伏,实是:夏至三庚数头伏。

从阳历看,每年6月21号前后,便交夏至。夏至时,太阳在黄经9O度上,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夜长昼短,北极圈内会有极昼,南极圈内会有极亱。北半球夏热,南半球冬冷。夏至阳极阴生,夏至后太阳直射回归南移,夏至标志真正炎热的夏天已到来,故称夏至。但开不是一年最热的时候。暑伏就是标志一年里最炎热的时候,热在三伏,夏至后节气就是小暑大暑。夏至三庚数头伏,夏数伏,冬数九。三庚中间隔着二十天,夏至到小暑一般是差十五十六天,就是夏至当日见庚,头伏也在小暑之后。

夏至三庚数头伏。也是一句教人如何数伏识优的谚语。意思是交夏至后,看日排干支,见庚就算头庚,庚是天干中第七个,天干共十个,从头庚到二庚是十天,从二庚到三庚又是十天。这第三庚就是头伏初伏入伏,优暑天就从这一天算起。初伏十天,到见第四庚,就算进入中伏。末伏却不一定是见第五庚,数末伏以交立秋后见头庚为准,末伏十天必在秋后,所以中伏有可能是十天,也有可能是二十天。今年中伏就有二十天。中伏是十天还是二十天,是由夏至后见庚迟或早决定的,见庚快,中伏长,见庚迟,中伏短,这就是其规律特点。


三更是过去夜里计时的说法,三更一般指夜里子时,头更是戌时,二庚亥时,四更丑时,五更寅时。三庚的庚是天干里的庚,天干里有六庚,这三庚是指交夏至后排同干支,见第三个庚,庚更意义意思大大不同的。风马牛不相及的,在我们白话区,庚更是同音的。音同字不同,意不同的多的是,听话要听音,更要联系上下来理解,不然就会理解错了,如那个“举烛”故事一般,完会意会错了。


树德汉硕


对于题主所说的什么叫“夏至三更变暑伏”?这个问题就这么几个字却错了两个字,可以说是一个错字大王先生,可以看出题主是多么粗心大意,当然并不能够否定题主的语文功底相当差。对于这个问题应该这么说“什么叫夏至三庚变数伏”,也就是说夏至过后的第3个庚日就是初伏的第1天,也就是开始数伏天了。




对于我国入伏的日子是有详细的规定的,主要是按照农历的记日法来确定哪天是伏天的第1天,这的确是老祖宗留下的一年最热天气的瑰宝。我国的三伏天气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一般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时间为30天或者是40天。对于初伏的第1天就是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这个“庚日”在确定方法是有干支组成的。一般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组成,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组成,一个天干和一个地组成一天支,比如甲子日、乙丑日等记日方法。这样一个轮回就是60天,每个月一般有三个庚日,一个庚日为10天。对于题主所说的也就是夏至后第3个庚日就是数伏的第1天开始。



对于今年入伏的第1天是7月12号,也正好是夏至过后的第3个庚日,是庚戌日。但今年在入伏的第1天开始计算到立秋那天之间有四个庚日,也就是今年三伏天有40天的天气,中伏有20天。对于之间有三个庚日的话,三伏天就是30天,因为一个庚日就是10天的时间。下面是我国今年三伏天的时间表供大家参考,不带详细的赘述了:

总之,对于我国三伏天气都是有一定的时间的规定的,一般是按照我国得农历日子来进行计算,也就是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是数伏的开始日。我国每年入伏的时间都是不一样的,当然一般都是60年一轮回基本上是相同的。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农历记日方法、记年方法和记月方法都是按照天干、地支组成的。所以我国对于“夏至三庚数伏”是老祖宗就下的一个文化瑰宝,对于我国炎热的三伏天气的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农一姐


俗话说得好“夏至三庚数头伏”,这就是古人确定入伏的依据,意思是说在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就进入伏天了。入伏也就是进入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其分为初伏(头伏),中伏(二伏)和末伏(三伏),其中头伏和末伏都是十天,而中伏在有些年份是10天,有些年份是20天。虽然夏至的时间是在每年的6月21-22日,但是入伏的时间却不固定。这是因为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


和煦心语


“夏至三更便数伏”。这里“三更”应该是年庚的庚字。古人以干支纪日,从甲子、乙丑而至癸亥,六十天一个循环。所谓“夏至三庚”就是夏至日后的第三个天干带“庚”的日子,从这一天起,开始数伏。为什么要从庚日数伏,这主要与古人的阴阳五行生克观念有关。一庚是十天,如果夏至那天是庚日,只要再过二十天就进伏了。如果庚日恰在夏至前一天,那么要过二十九天才能进伏。《初学记》说:“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总称三伏。”也就是说立秋如果在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后,那么中伏就是十天,立秋如果在夏至后的第五个庚日后,那么中伏就是二十天。所以伏天有的年份三十天,有的年份四十天。初伏的第一天,古人称为“伏日”,也是一个比较重大的节日。


11打小就倔


按照干支纪日的规律,在夏至日之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进入初伏的第一天。第二个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第三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如果第三个庚日出现在立秋之前,仍然是中伏。第四个庚日才是末伏的第一天,末伏第一天必须在立秋之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