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康雍乾盛世,雍正一朝较为短暂,贡献了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月牙弯弯儿


所谓的“康乾盛世”, 指大约从清圣祖康熙二十年(1681年) 以后,到清高宗乾隆四十年(1775年) 左右这期间, 将近百年。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发展经济和“养民” 方面, 做了许多努力, 识见卓越, 并采取了许多措施。这段时间, 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段辉煌。其间, 雍正皇帝励精图治的13年, 是承前启后的13年。

雍正夹在康熙、乾隆之间, 和他的父亲玄烨在位61年、儿子弘历在位60年相比, 雍正在位仅仅13年, 显得十分短暂。但是, 他的政绩很可观, 严禁朋党, 整顿吏治, 强调务实, 多所建树, 在不少方面实为超过康熙。康熙给雍正留下的是一堆烂摊子, 而雍正给乾隆留下的, 却是充裕的物质基础、廉洁的干部队伍和清明的吏治环境。可以说, 没有雍正的历史贡献, 就没有乾隆时代的历史辉煌。

雍正在政治、经济上实行了几项很有影响的改革:“摊丁入亩”,将人头税并入土地税之中,结束了中国几千年征收人头税的历史,有利于穷人,也对人口迅猛增长起了作用;在西南等地实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司,改由朝廷排遣流动官员,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在中央设立由皇帝直接控制的军机处,作为处理军政大事的核心机构,以此加强皇帝本人的权威;加大惩治贪官的力度。由于雍正勤政务实的13年统治,才有了“康乾盛世”。

雍正在位期间还注意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及外交关系。雍正四年(1726年),根据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大规模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取消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四川等省的一些土司,加强了中央对该地区的统治。次年,清廷同俄国订立了《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在划定中俄边界及处理两国通商问题等方面,维护了国家主权。

在位的13年间,雍正对朝廷机构和吏治作了一系列改革。如耗羡银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特别是清世宗雍正七年(1729年),他在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为提高军务效率,离养心殿百步之遥的隆宗门内设立军机处,更是铸就了沿袭至清末的皇帝独揽军政要务的集权模式。

有鉴于康熙朝诸皇子争储位的惨痛教训,雍正创立秘密建储制,即将已选定的储君姓名,写好密藏匣内,再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以备不测。这一制度,有助于以后乾、嘉、道、咸几朝皇权的顺利过渡。


天香引


承上启下的雍正王朝


雍正王朝(1722-1735)只有短短十三年的时间,然而它在持续138年康乾盛世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方面——继承和发展康熙朝许多好的政治制度,创立了许多有利于维护统治的新的政治制度。

  • 强化密折制度

密折制度起源于康熙二十年,有助于使皇帝更好地了解下情,掌握动态,有针对性制定措施。雍正把密折的范围和内容扩大了,并把这一制度固定下来,为后世所继承。

  • 设立军机处

为了加强皇权,康熙时成立了南书房,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雍正七年设立军机处,皇帝通过军机处直接向各级官员下达命令,努尔哈赤以来的八旗议政制度对皇权的威胁彻底解除。军机处一直到清末才被内阁制度代替。

  • 秘密建储制度

鉴于康熙在预立太子问题上的失败,雍正于元年八月宣布秘密立储法。使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为后世所继承,有效维护了皇族内部的团结稳定。

  • 整饬吏治

康熙末年,吏治腐败,无官不贪。雍正上台后严厉整饬吏治,奖惩分明。官场风气为之一变。为乾隆朝开好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废除贱籍

雍正王朝连续几次废除明朝以来的贱籍制度,扩大了农业生产的人口,稳固了统治的基础。清朝统治的合法性进一步增强。

整顿财政——实施新的经济政策,有效发展了经济,增加了国库收入。

  • 整顿财政

康熙末年,国库空虚,亏空严重。雍正设立会考府,严厉追缴亏空,整顿财政秩序。有效缓解了康熙末年的财政危机,到乾隆元年,国库存银七千万两,为乾隆盛世打下了雄厚的财力基础。

  • 火耗归公

雍正五年,火耗归公制度正式实行。将火耗一分为三:一份给地方官员养廉,一份弥补地方亏空,一份留地方公用。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有助于养廉 。

  • 摊丁入亩

雍正元年实行的丁银摊入田赋一并征收的原则,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负担。到乾隆时,这一政策推广到全国。

  • 官绅一体当差纳粮

这一制度虽然牺牲了官僚士大夫的利益,但取得了天下民心,有利于维护王朝的统治基础。

民族政策——继承与创新并举,有利地维护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

  • 改土归流

雍正四年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取消土司,改任流官。解决了数百年以来西南地区叛乱频繁的顽疾。对国家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 设置驻藏大臣

雍正五年,设置驻藏大臣,对于中央政府有效加强对西藏的统治有着重要意义。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军事方面——继续执行清朝的扩张政策,解决了康熙朝在西北的军事隐患。

康熙帝虽然三征葛尔丹,但没有彻底解决隐患。雍正元年,年羹尧、岳钟琪用兵西北大胜,青海完全归入清朝版图。奠定了国家疆域的完整,为乾隆朝征战新疆打下了出兵的根据地。

雍正一朝虽然只有短短十三年,但雍正皇帝勤于政事,雷厉风行,建章立制,把江山打理的井井有条。乾隆手中接过来的天下已经是一派盛世景象。我们可以说,没有雍正这十三年的兢兢业业,就没有大清康乾盛世的辉煌。


埋首故纸堆


康熙和乾隆因为在位时间久,很容易就会把雍正这一雍正这一朝忽视掉。雍正这一朝确实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雍正才是康乾盛世的缔造者。

刷新吏治

雍正四十五即位,在官场混迹二十多年,不比从小深宫长大的皇帝。对于官场弊端心知肚明。雍正赏识执法严,作风雷厉风行,严猛行政,有开拓气魄,政绩显著的官员。如田文镜、李卫在河南、浙江清查钱粮做得好,被誉为“模范督抚”。康熙末年财政亏空严重,雍正位后雷厉风行地进行了一场钱粮大清查。清查亏空首先在中央进行。地方上的清查也普遍进行。清查不力的官员,则予以调查处理。清查使财政好转。

强化密折制度

康熙时期有上密折权利的大概有一百多人,雍正帝扩大到一千二百多人。密折有助于皇帝更好地了解下情,掌握动态,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有效地实施统治。为充分发挥密折作用,雍正帝把递密折的范围扩大。

设立军机处

清朝但凡大的军事问题一直是通过议政的方式解决。行政方面的问题承袭了明朝的内阁制度。雍正在议政处和内阁之外又设置了军机处。军机处的大臣由皇帝挑选,由内阁大臣兼任,他们直接听命于皇帝,跪受笔录,他们的活动都是在皇帝的监督下的,旨意完全是按皇帝的话记录的。军机处成立之后,排除了王公贵族,也排除了内阁大臣,使皇帝大权独揽。极大的强化了皇权。

摊丁入地

封建朝代长期以来是土地和人丁分头纳税,土地税、人头税,到雍正的时候,在已有办法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摊丁入地制度。把人头税彻底算进土地里面。也导致了人口迅速增长。到乾隆晚年,中国人口到达四亿。

设立秘密立储制度

众所周知,康熙末期。众阿哥们为了储位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阿哥们争夺皇位也容易引起朋党之争。雍正帝鉴于此,设置秘密立储制度。将传位诏书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防止九子夺嫡的悲剧再度上演,也防止了因为夺嫡朋党林立。

火耗归公

清初沿袭明制,各地征收钱粮,加收“火耗”(碎银加火铸成银锭时的折耗,亦称耗羡)。实行中,官员任意加派,一两可加至数钱。因不在上交正额之内,官员从中任意侵贪,成为官场公行的陋习。康熙帝曾说,清官也取火耗。雍正改变这一制度,火耗正式归公。

设立养廉银制度

为了鼓励官员廉政,雍正设立养廉银制度,如同现在香港的高薪养廉。根据官员的品级给予相当的补贴。

官绅一体当差纳粮

古代收税,只会到普通百姓家收税,官绅除外。百姓除去纳税,还需要服徭役、兵役。官绅属于统治阶级,不必交税不用服役。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就是让官绅也缴税当差。当然不会真的让官绅去当差,可以用钱兑买。由于触及士大夫以及官绅利益,实行起来难度相当大。正是因为这项措施导致雍正在史书上并没有得到公正评价。

相较于康熙乾隆,雍正更像一个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雍正是一位真正缓解百姓压力的君主。雍正朝,上承康熙,下启乾隆之治,使康雍乾三朝持续发展,成为清朝的鼎盛时期。


史争朝夕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统治的最高峰。

雍正的贡献有下面几点:

最大的贡献 -- 生养了乾隆

康熙特别喜欢乾隆帝,并隔代钦定了弘历的皇帝身份。在康熙的最后一年,当时弘历12岁,而康熙已经69岁了。康熙和弘历很投缘,经过这次的见面,康熙提出将弘历养育宫中。康熙的97个孙子里面,之前只有废太子胤礽的长子弘晳养育宫中。

康熙的人生最后的半年里面几乎每天都和弘历在一起,不仅教弘历读书写字,而且经常带着弘历见大臣商讨国事,短短的半年,祖孙俩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更有人说,雍正之所以能够成为皇帝,乾隆也有很大的功劳。

政治上 -- 强化密折制度

密折制度是指清代特有的一种文书制度,也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所谓密折,是指各级官吏上呈皇帝的秘密奏折,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这种奏折,皆由臣僚缄封直达御前,由皇帝亲自拆阅,旁人不得与闻。

至雍正朝时密折制度大盛得以推行和完善。密折的内容一般划分为请安、谢恩、缴批和陈事四类。其中陈事折非常繁杂,可分为天候、粮价、养廉、水利等数十类,上自军国重务,下至身边琐事,无所不包。由此可知,皇帝可以直接通过密折来了解官事民情。


政治上 -- 设立军机处

雍正皇帝设立的这个军机处,一开始所掌管的还仅限于军 务,但随着时间推移,事权逐渐扩大,以至军国大计莫不总揽,日益取代了内阁的作用,使议 政 处名存实亡,使内 阁形同虚设。即使作为军机大臣的那些亲信,虽具有一定权力,但主要还是秉承皇帝的旨意去办事,并没有议 政 处的决议权,也没有内 阁的票拟权,这些权 力统统都归于雍正一人,狠狠地削弱了满洲贵族和满汉大臣们的“相权”,雍正去世后, 他的儿子乾隆更是将这一点进一步发扬光大。

另一方面,军机处的设立,使得天下庶务都归雍正一人处理决定,还可以很方便地随时向军机大臣们面授机宜,不但加强了皇 权,还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这一点深深体现了雍正皇帝高明的政治统治手段。

政治上 -- 了解并重用汉人

雍正初年,重用年羹尧和隆科多。年羹尧先后被任命为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赴青海征讨厄鲁特罗卜藏丹津叛乱,成功后封为一等公,成为实际的西北王。隆科多为吏部尚书、步军统领、兼理藩院,赐太子太保衔,被雍正尊称为“舅舅”。两人都显赫异常,但未过几年,即被雍正整肃。年羹尧令自裁,隆科多被禁死,同时雍正兴起文字狱打击两人势力(汪景祺案和钱名世案)。

雍正一朝宠信四位臣工:李卫(江苏人)、田文镜(福建人)、张廷玉(安徽人)、鄂尔泰;其中李卫、田文镜和张廷玉为汉人,田文镜为汉军旗人,足见雍正确实了解并重用汉人。

政治上 -- 密建皇储

鉴于康熙帝在预立太子问题上的失败,雍正帝于元年(1723年)八月宣布秘密立储法——将他的继承人弘历的名字写好,雍正御笔《夏日泛舟诗》轴放匣中,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驾崩后从匣中取出宣读。又以密旨藏于内府,以备核对。这个方法避免了皇子争权而引起的激烈斗争。后世几代都效法他。改善秘密选储制度,即皇帝在位时不公开宣布继承人,而将写有继承人名单的一式两份诏书分别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和皇帝身边,待皇帝去世后,宣诏大臣共同拆启传位诏书,确立新君。这样使得使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

政治上 -- 整饬吏治

雍正帝重视吏治。雍正赏识执法严,作风雷厉风行,严猛行政,有开拓气魄,政绩显著的官员。如田文镜、李卫在河南、浙江清查钱粮做得好,被誉为“模范督抚”。康熙末年财政亏空严重,雍正位后雷厉风行地进行了一场钱粮大清查。他组织了一个得力的领导班子,由康熙十三子怡亲王胤祥总理事务,皇舅隆科多、大学士白潢、尚书朱轼会同办理。清查亏空首先在中央进行。地方上的清查也普遍进行。清查不力的官员,则予以调查处理。清查使财政好转。
但是,雍正也有严重的过失和局限。雍正帝的镇压措施十分严厉。不论具体情节,抗官者即以反叛论处,斩杀不赦。甚至拒捕时,有人“共在一处,虽非下手之人,在旁目观,即系同恶共济”,均斩立决。对民间秘密结社,嘱咐官吏们“时时察访,弋获首恶,拔树寻根,永断瓜葛”。苏州手工业工人要求增加工资,罢工叫歇,雍正帝严加惩处,立碑永禁叫歇。

政治上--废除贱籍

雍正帝在人权方面有一项改革,那就是削除一类人的贱民籍。雍正元年(1723年),山西、陕西因明建文末年未依附朱棣而被编入“乐户(官妓)”籍的后代,雍正命令摘除其“乐户”籍,使其成为民户,同年九月,他下令除掉绍兴曾反对朱元璋的那些人后代的“惰民”籍,使其成为民户,雍正五年(1727年)四月下令免除粤东“蜑户”籍,使其成民户。

军事上 -- 青海完全归入清朝版图

雍正帝继续执行清朝的扩张政策。康熙帝三征噶尔丹,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于雍正元年(1723年)支持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纠集二十万人进攻西宁反清,雍正命年羹尧、岳钟琪率兵讨伐,大胜,青海完全归入清朝版图。

经济上 -- 整顿财政

清理钱粮亏空,是雍正帝关注的另一重大问题。他即位不到一月,就将此事提上日程。雍正帝认为钱粮亏空的主因是上司勒索与官员自身侵贪,这一判断切中要害。据此,他向各级官员发出警告,要求不得苛派民间,限期完结亏空,否则从重治罪。之后,雍正帝又成立了专司审查钱粮奏销的机构——会考府,由其亲信怡亲王允祥主持。同时,他还令允祥管理户部三库,以整顿财政。

经济上 -- 重农轻商

雍正帝继续执行先王发展生产的政策。他像前辈君王一样鼓励开荒,康熙六十年(1721年)至雍正十二年(1734年),全国田地从735万顷增至890万顷,疏浚了卫河、淀河、子牙河、永定河。其他水利工程已完成的有直隶营田工程、浙江和江南海塘工程,修建了黄河、运河堤岸。雍正帝继续蠲免钱粮政策。据《清史稿·世宗本纪》,他在位13年,免了12年灾区的赋税和一些地区的漕粮。

文化上--理学思想

雍正帝继位后,一方面遵循顺治、康熙二帝“崇儒重道”的传统国策,重视正统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同时,也主张“三教并重”;以“诚”代“理”,对程朱理学进行改造。世宗尊孔、开日讲、举经筵,表明其在施政理念上一遵其父祖“崇儒重道”国策之旧,重视传统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表现:第一,重视传统儒学(尤其是程朱理学)的教化作用。第二,以传统儒家“天人感应”思想为指导,利用“神道设教”进行政治统治。

外交上 -- 对俄政策

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派遣策凌为首席代表与俄国签订《布连斯奇条约》,第二年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划定了清俄中段边界,稳定了清俄边界局势,促进了清俄边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贸易。

总结

雍正帝与康熙帝一样勤于政事。后人收集他在位的13年中朱批过的折子就有360卷。雍正在位期间,“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


花奈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乾隆帝在位六十年,这让夹在中间的雍正帝十分难受,这个乾隆儿子可真是坐享老爹的福,才有了完整了康雍乾盛世。如果没有雍正,康乾盛世无从谈起,而且清朝可能有亡国的危险。他虽在位短暂,可是这十三年抵得上乾隆的六十年。


首先我们来看看雍正推行的几种制度。

1. 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

康熙末年,国内贪腐日益猖獗,年富力强的胤禛即位后,先从整肃财税制度入手, 推行耗羡归公之法, 以明规则取代潜规则, 切断官员“小金库”的来路, , 将原本流失到州县官员手中的所得收归到国库, 避免了国库紧张问题。

户部存银也从康熙六十一年的800万两增加到雍正三年的6000万两,增长了六倍多。

清朝和明朝一样,官员俸禄低的可怜,所以在耗羡收入归公后, 他将相当一部分的归公耗羡以养廉银的名义, 用于大幅提高各级官员的工资。

养廉银是他们工资的几十倍。

总督:年俸禄180两,养廉银13000到20000两(视地方富裕程度看,如果是两江总督就有可能拿两万两,如果是云贵总督可能就少几千两。)

巡抚:年俸禄150两,养廉银10000到15000两。

……题外话,也不赘述。

所以雍正皇帝是很有人情味的,从一封奏折批文可见一斑。

他曾在云南巡抚杨名时的“奏陈禁革规礼羡余加派等项事宜折”上批道

:“朕并非着你们穷苦了方称朕意也。”“兵民足, 州县足, 司道足, 督抚富, 朕之大愿也。”

雍正爷还有天下大同的理想呢。

2.摊丁入亩制度和改土归流

明末张居正改革的一条鞭法就是摊丁入亩的初级阶段,可以说摊丁入亩的全面推广是雍正帝一大功绩,它在承接前代赋税制度的基础上,革除了我国延续几千年的人头税制度,在相当程度上均衡了税负,减轻了劳动人民赋税负担,促进了经济发展,清王朝再一次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雍正四年,鄂尔泰提出《奏请改土归流疏》, 对当时清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存在的问题, 改土归流的必要性和改流方略等做了全面的阐述, 在《奏请改土归流疏》中认为, 当时的西南地区主要的社会问题是少数民族问题, 其隐患有三:一是土司, 二是“苗患”, 三是反清残余势力, 为了强制推行改土归流,稳定西南边疆。鄂尔泰革除了东川土司, 便集中力量解决乌蒙、镇雄二土府。

雍正五年正月十四日, 官军进驻镇雄。前后不到一月, 两土府悉平。乌蒙设府, 镇雄设州, 至此, 东川、乌蒙、镇雄三土府改流之事全部完成, 不但疏通了云南经贵州入湖广道的西端, 而且还解除了西南内陆边防威胁的最大隐患, 为彻底根治西南边防准备了条件。

3.首创军机处

雍正登基之后, 他对于大小事务无不尽心竭力,对于繁杂政事的处理, 这样的工作量是非常繁重的。雍正在处理政事之时, 也感到力不从心。

他需要有一个高效、准确、忠诚的中枢辅政机构, 来帮助其处理政事, 进行决策, 又不会架空皇权。

终于, 雍正削减宗室诸王手中的权力, 推行摊丁入亩和官绅一体当差, 整顿吏治, 安抚民众, 使百姓安居乐业, 可谓是不余遗力。同时, 雍正又希望政令能制定迅速、准确, 在传达政令时能正确、快捷和机密, 并且政令决策和制定必须选拔亲信人员参与其中, 只有这样才能协助君主高效稳妥的处理政务。

军机处应运而生,它的设立是雍正获得一个正确、机密、高效的辅政机构, 也是进一步转移了内阁的权力,从此,就可以不用和他们多费口舌,直接就可以自己做决定,下面的臣工磕头喊万岁万岁万万岁就行了。

雍正在位十三年,就驾崩了,时间虽短,却留下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王朝,给他的儿子乾隆帝,继续把盛世推向顶峰。


历史研究课


导语: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确实是清朝发展的顶峰,被后人称为康乾盛世。其实在康熙末年,清朝已经出现国库严重空虚的情况。而乾隆一朝虽然被称为盛世,但是其基础却是由短暂的雍正朝打下的。所以后世有人评说乾隆一朝实际是依靠雍正打下的家底才能称为盛世。


相比于长达六十年的康熙、乾隆朝,历时十三年的雍正王朝确实显得过于短暂。但是在雍正王朝期间,所进行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的制度最早起于明朝的中后期,主要是指,废除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头领土司,由朝廷委派流官领导当地居民。这一制度将少数民族部落式管理变为中央集权管理,加强了朝廷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起到了改变少数民族发展落后的面貌和有效遏止少数民族暴乱等活动。

二、摊丁入亩

这一制度废除了中国实行两千多年的人头税制度。在康熙朝时就有“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摊丁入亩的政策实际是康熙朝政策的延续和改革。有点类似于三国时期曹操的改人头税为户调制。这一政策减少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和压力,促进了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

三、耗羡归公

又叫火耗归公,所谓的火耗,是指地方官员向农民摊派的附加税。雍正的耗羡归公制度将明朝以来的附加税改为法定正税。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制止了地方官员对农民的乱摊派行为。这一制度一方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另外一方面也对整顿吏治、防止贪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整顿吏治

主要整治官场贪污受贿、买官卖官、结党营私、将朝廷下午发给百姓的补助占为己有等亏空国库钱粮的行为。

五、建立养廉银制度

与整顿吏治相对应的养廉银制度在古代称为“厚禄养廉”,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高薪养廉。整顿吏治与养廉制度实际是防止贪污而采取的双管齐下的政策。同时整顿官场风气,营造清正廉洁的官风。对国库钱粮出入库情况仔细清查统计,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

六、设立军机处

军机处的全称是办理军机事处,实际上是通过这种方式削弱大臣的权利,防止因党派太多、聚讼纷争而导致的朝纲混乱、管理困难。一些军国大事由皇帝直接裁断,进一步巩固皇权。

七、建立秘密立储制度

在古时候,皇子之间为了争夺皇位而相互残害的事情屡见不鲜,而雍正本人对此也感同身受。可以说是雍正经过血的教训才总结出来的。明确立太子,相当于把太子处于一个众矢之的的位置。秘密立储,所有皇子都不知道未来的继承人是谁,没有了残害攻击的目标。并且每个人都会因为有一份希望而努力地去表现自己,这个制度至少保持了皇子之间相对的友善和安宁,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皇子们的相互争斗和倾轧。

总结:上述雍正采取的制度和作为,实际上就是他对康乾盛世的贡献。特别是前五项,对当时国库的充盈、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等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虽然在位时间只有短短13年,但是在康熙朝和乾隆朝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天品历史


雍正在位13年,时间不长,但他在清王朝12任帝王中,是一位值得大书特书的皇帝,主要就是因为他是一位锐意改革的人物。

雍正的改革成就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进行税收改革。清初,官吏薪俸低,不足以养家糊口,办公费不足,督抚索取节礼,而囊中羞涩拿不出钱。地方官吏便通过增加田赋来增加收入。这种收入就叫“耗羡”或“火耗”。这种任意加赋的做法,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也助长官吏的腐化。康熙帝认可这种做法,于是耗羡问题没能解决。雍正二年,山西巡抚诺岷请求将全省一年所得耗银提解司库,耗羡归公,以20万两留补无着,其余分给官员。六年七月,雍正帝令各省全面办理养廉,一面又严辞禁止各种陋规。这样,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有助于廉政。

  二是减轻农民负担。雍正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改土归流的改革。雍正四年,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取消土司,改派可以随时任免的流官。改土归流对于减轻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有帮助,对清朝实施全国性的统治和国家的统一有重要意义,但清朝在推行改土归流时过度强调使用武力,对一些地区的反抗采取了残酷的武力镇压,也给西南部分少数民族人民带来了灾难。

  三是追求社会平等。雍正帝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有一项重大改革,那就是削除贱民籍。贱民指奴仆、娼优、隶卒、乐户、惰民、蜑户(以船为家,以捕鱼为业,不能上岸居住的渔民)等。他们社会地位低下,不能与一般人为伍,不能读书,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权利。雍正元年,山西、陕西因明建文末年未依附朱棣而被编入“乐户(官妓)”籍的后代,雍正命令摘除其“乐户”籍,使其成为民户,同年九月,他下令除掉绍兴曾反对朱元璋的那些人后代的“惰民”籍,使其成为民户,五年四月下令免除粤东“蜑户”籍,使其成为民户。他们的贱民籍除掉后,提高了社会地位。

  四是繁荣对外贸易。

 雍正五年派遣策凌为首席代表与俄国签订《布连斯奇条约》,第二年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划定了中俄中段边界,稳定了中俄边界局势,促进了中俄边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贸易。

  



三哥视线


雍正在位期间对内政民生有着诸多改革,例如在中央设置军机处和密折制度来加强皇权,在地方上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改土归流、打击贪腐的王公官吏和废除贱籍等一系列政策来推动清朝经济和国力进一步增加,对外则通过对俄国谈判确定蒙古北部边疆,同时平定青海,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等加强对西藏的控制,并在康雍乾盛世的延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作用。

清世宗宪皇帝朝服全身像


雍正在位时的举措

政治方面:

加强专制

  • 军机处:雍正八年,成立军机处,当时主要为了紧急应对西北军情,协助办理皇帝处理对准噶尔用兵的各种军务。而军机处设有军机大臣,从大学士、尚书、侍郎以及皇亲国戚中担任。 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军机大臣在雍正时期,依然是并存的,并且双方职责各不尽相同,共同点皆需要处理军务。只是1792年乾隆当政时,废除了议政王大臣会议,乾隆以军机处为主要专一事权。例如雍正时期的首席军机大臣:怡亲王允祥、大学士鄂尔泰。
  • 密折制:雍正还在中央进一步完善密折制度来监视臣民。
  • 清除兄弟:雍正二年四月,明诏训饬康熙帝皇八子,令王公大臣察其善恶;削康熙帝皇十子爵永远拘禁之;十二月,康熙帝前废太子死。雍正三年二月,谕示康熙帝皇八子罪状;四年正月除宗籍,易名“阿其那”(满语骂人的话,意义众说纷纭,有“驮负罪过”、“驱赶犬只”、“冷冻的鱼”等众说),九月死。雍正三年二月,谕示康熙帝皇九子罪状,八月革爵;四年五月改名“塞思黑”(意为“颤抖”,也有人说是“刺伤人的野猪”),八月死。雍正三年二月,谕示康熙皇十子胤誐罪状。雍正二年七月,命同母弟、康熙帝皇十四子胤禵守陵;三年二月,谕示其罪状,十二月降爵;四年五月禁锢。雍正六年六月,康熙皇三子胤祉因罪降爵;八年二月复亲王爵,五月因康熙皇十三子之丧时“迟到早散,面无戚容”而削爵拘禁。

整顿吏治

康熙帝在位晚年,对下属过度宽纵,导致大清吏治腐败,官风松懈。雍正帝登基后第一项任务就是整顿吏治。一方面雍正帝告诫官员,在给总督的上谕中说:“今之居官者,钓誉以为名,肥家以为实,而曰‘名实兼收’,不知所谓名实者果何谓也”,登极一周年时又说到:“朕缵承丕基,时刻以吏治兵民为念”。另一方面完善监督体系,紧抓思想反腐,并注重官员、民众的思想道德教化,树立反腐典范。

在整饬吏治的同时又打击朋党势力,他看到朋党之间各抒政见,妄议朝政,扰乱君父视听,妨碍坚持既定的政策,认为“朋党最为恶习”,因此宣称“将唐宋元明积染之习尽行洗涤”,“务期振数百年颓风,以端治化之本”。

秘密立储

改善秘密立储制度,即皇帝在位时不公开宣布太子,而将写有继承人名单的一式两份诏书分别置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和皇帝身边,待皇帝去世后,宣诏大臣共同拆启传位诏书,确立新君。这样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康熙帝晚年诸皇子互相倾轧的局面。

用人方法

雍正初年,重用年羹尧和隆科多。隆科多为吏部尚书、步军统领,兼理藩院,赐太子太保衔,被雍正尊称为“舅舅”。显赫异常,但未过几年,即被雍正整肃。雍正三年七月削隆科多太保衔;雍正四年正月削职;雍正五年十月廷臣上四十二罪款,下狱,永远禁锢;雍正七年六月,死于禁所。其较为宠信的四位臣工:李卫(江苏人)、田文镜(福建人)、张廷玉(安徽人)、鄂尔泰;李卫和张廷玉为汉人,田文镜为汉军的旗人,以民族分,汉族占了四分之三,足见雍正确实了解也重用汉人。雍正四年十二月,河南、陕西、四川均摊丁银入地并征;谢济世劾田文镜,被褫职,发赴阿尔泰军前效力,陆生柟亦以党援同时遭遣。

整顿旗务

清兵入关以后,国家承平日久,军备废弛。而作为大清军队主力的八旗兵也是丧失斗志,特别是在旗的八旗子弟,每日游手好闲,贪图享乐。雍正帝对于此情此景对八旗旗务进行了一些整顿,例如:给那些无所事事的旗人分的土地和农具,让其自力更生,派遣八旗子弟去前线参战等。

雍正八案

雍正八案:九子夺嫡、胤禔软禁、年羹尧案、曾静吕留良案、隆科多案、谢济世案、陆生楠案、屈大均案。


雍正帝戎装像


军事

年羹尧先后被任命为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赴青海征讨厄鲁特罗卜藏丹津叛乱。

雍正元年三月,封年羹尧三等公;四月命康熙皇十四子留护康熙帝遗体;五月,生母仁寿皇太后死;八月,密封立四子弘历之上谕于正大光明匾后;十月授年羹尧抚远大将军。雍正二年三月,平定青海,进年羹尧为一等公。成为实际的西北王。雍正三年三月,下诏斥责年羹尧,四月调为杭州将军,六月削太保衔,七月黜为闲散旗员,十二月廷臣上九十二罪款,赐死,斩其子年富。


经济

康熙末年吏治松弛,贪污成风,加上诸王皇族同官僚结党营私,致使财政经济从中央到地方混乱不堪,“积弊甚大”。仅户部就亏空白银二百多万两。面对如此局面雍正帝在税制上推动“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等一系列改革。
同时,设会考府,清查亏空。推广养廉银制度,养廉银不但是一项经济政策,同时也是清朝前期整顿封建制度的一项综合改革措施。

西式服装像


文化

雍正帝在位期间还对科举制度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创考差先例,改革选派考官制度;变更考的试内容和重点;增设考试科目,考生的资格限制有所放宽;还创行“朝考”、翻译翰林 “大考”等复试制,变通一试而定终身的制度;调整用人政策,数途并用,以抑科甲。这些措施的实行力剔积弊的施政作风。

雍正兴起文字狱以打击年羹尧和隆科多两人势力(汪景祺案和钱名世案)。雍正三年十一月,年贵妃死;十二月斩《西征随笔》作者汪景祺。雍正四年三月,钱名世以曾投诗年羹尧获罪,雍正亲书“名教罪人”悬其家门,又命文臣作诗文刺恶他。对于隆、年的死因,有人指出是由于年、隆位重之后过于骄奢、行为不检,加上结党营私,触犯了皇权的大忌,为雍正所不容。但雍正早年过于宠信放纵,随后又残酷打击,被史学家所批评。另有人与雍正得位传说联系起来,认为隆、年参与此事,知道太多而被“兔死狗烹”。雍正四年九月,查嗣庭以谤讪下狱,五年五月死,戮尸。

据正史记载:雍正七年五月,曾静供称因读吕留良书而有谋反;十年十二月,治吕留良罪,与儿子吕葆中、门人严鸿逵一同戮尸,斩另一儿子吕毅中与门生沈在宽。


外交

  • 严厉禁止天主教传教
  • 与俄国订定《恰克图条约》
  • 海禁问题上,开始严格执行海禁,后来考虑到闽地百姓生计困难,同意适当开禁;雍正二年降旨准广东人移民台湾,但对外洋回来的人民仍有戒心。雍正严禁中国商人出海经商,海设置各种障碍,并说道"海禁宁严毋宽,余无善策"。在沿海各省的要求下,虽放宽海禁,但仍加以限制盘剥。尤其对久住外国的华侨商贩和劳工,“逾期不归,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不许其复回内地”。


社会

雍正帝在位期间还实施“废除贱籍”一项改革。雍正帝下令为贱民开豁为民,编入正户,准许置产定居、考试,宣示废除贱民阶级,但影响有限,未能改变社会大众的歧视风气,贱民仍然存在,如福州疍民群体较明显存续到清末,及所谓发功臣暨披甲家为辛者库。


雍正在康雍乾盛世的延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作用。


历史的影像


历史上一直有康乾盛世说法,近些年来加夹在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之间的雍正皇帝名字加上,通称康雍乾盛世,三位皇帝在位134年。从历史上来看,清朝一共267年,唯有这134年,达到清朝封建统治的最高峰。经济发展良好,国家相对稳定,人民生活安宁,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达1300多万平方公里,康熙时人口达到1亿多人,而乾隆时人口突破3.5亿人。

雍正的主要功绩是,在组织机构上设军机处,在管理吏治方面设密折制度,在培养接班人方面为平稳交接政权,建秘密立储制度。反对贪污,整治污吏,整治八旗,限制太监权利,太监官级最高在四品以下。在农业税方面制定摊丁入亩赋税制。对少数民族改土归流,重视西藏问题,平定西北,重视中俄关系。另外针对康熙的闭关锁国政策,做出一些微调,开放洋禁,保证沿海人民生活。使晚期的康熙经济和社会的停滞发展,再度走上振兴之路,为后来乾隆鼎盛奠定了物质基础,有明显的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


童白说历史


作为一个在明朝制度上有进一步发展的朝代,清朝因为皇权得到加强,而延续了296年。在这段时间内,出过12位皇帝,前几个皇帝中比较有名的有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个皇帝在位期间,清朝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清朝出现了鼎盛时期:康乾盛世。

历史上的朝代众多,能出现盛世的却很少,清朝算是其中一个。盛世的出现,离不开统治者在治政上所做的一些积极措施,康熙作为奠定了这一盛世基础的一个皇帝,其在位时间61年,这么长的统治时间,他也成为了古代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个。乾隆是康熙的孙子,他同样有着很长的在位时间,而且其寿命在古代皇帝中也是最长的。从这种角度来看,康乾盛世总共历经三位皇帝,其实际持续时间却有134年,清朝总共才持续了296年,这三个皇帝在位时间就占了接近一半。

和清朝其他皇帝相比,这三个皇帝治政能力更强,这也是清朝能出现康乾盛世的原因。从这三个皇帝的在位时间对比来看,康熙乾隆在位时间仅有一年之差,一个在位61年,一个在位60年,相比之下,雍正却只当了13年皇帝,为何雍正只做了十几年皇帝就驾崩了呢?这跟他过度忙于政务有关,雍正在位期间,大小政务都集中到他一人身上。为了处理繁琐的政事,他每天只休息4个小时,13年这样不间断地持续工作,使他的身体承担了很大负荷。虽说他也在一些特定日期放下政事休息,但一年中这样的休息日也只有生日、新年、冬至三天。

这样忙碌地工作的皇帝,在历朝历代的皇帝中也鲜有其他例子。可以说,相比康熙乾隆通过几十年时间才让清朝国力更加强盛,雍正只用了13年,就完成了同样时间的工作。说到雍正的死因,根据相关记载,他死的时候的症状和脑溢血的症状很相似,由此可以推测出,他死于过度劳累导致的脑溢血。

从另一种角度来看,古代的皇帝工作再忙,也还不至于很耗费精力。皇帝更多的是批阅呈上去的奏折,奏折每天都有,但一般时候的奏折往往都是些小事,皇帝不需要为此耗费很多心神。康熙乾隆在位时间那么久,同样处理好了政事,雍正即位,政事突然增多可能性不大。或许雍正在意的事情太多,皇帝想掌控各方面的事,什么事都亲力亲为,这样确实难以有休息的时候。一种说法是,雍正之所以58岁暴毙,只因他服用了能够延长寿命的丹药。这些炼制的丹药重金属含量很高,长期服用导致他陷入了慢性中毒,最后暴毙也情有可原。

从雍正的例子可以看出,一个勤勉的皇帝,不一定会有好的政绩,而如果一个皇帝不勤勉,那么想要取得好的政绩很难做到。康乾盛世的出现,雍正勤勉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没有雍正那么辛勤地工作,可能清朝就不会出现盛世了。康乾盛世看似主要是康熙乾隆的功劳,实际上雍正的功劳可能是最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