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书法功力从何而来?

古董一尊


第一点,锤炼功力是书法创作的基础条件。刚才讲到形质与功力分不开,所以我就讲锤炼功力。什么是功力?功力就是造型的能力,它决定着作品的形质。那么功力从何而来?要有正确的途径。先讲一些不完全正确的途径。

第一种情况,就是突出一个“苦”字。这种方法认为只要苦练就能成功,这种观念自古以来就很普遍。《书谱》里就提到王羲之说“张芝精熟,池水尽墨”。另外,怀素有“笔冢”,等等。现在类似这种的做法也很多。有一位年轻的朋友为了参展,同一个内容写了三刀纸,可以说非常刻苦了。还有一位年轻人说,他一夜能写一刀纸。我认为这样的苦练虽然不惜力气,但并不是一个好的途径。

再一种是突出一个“巧”字。这也不完全是一个好途径。这种人很聪明,看到有人在展览中获奖了,就认为这种风格评委喜欢,定能入选,马上就仿照他人作品形式进行创作。上有好者,下必有焉!聪明人就这样,“巧学”,模仿,什么吃香、时兴,就弄什么。

无论是那种“苦练”,还是这种“取巧”,我认为这两种途径都不可取。然而,这两种情况还比较普遍、常见。我们应该知道,这两种方法很难从根本上达到成功的目的。

那么正确的途径是什么呢?有人说,把“苦”字和“巧”字结合起来。我认为正确的方法途径是“学古鉴今”。

学古就是继承。要继承,就得临帖,练好基本功。“学古”的时候需要有点那个“苦”的精神。要临帖,就要耗费时日,像磨刀一样,非苦练不可。

为什么要学古?很简单。因为书法历史特别悠久,积淀很厚,与其它艺术门类相比,历史久远得多。例如京戏,也是传统艺术,然而,京剧才多少年?从徽班进京到现在,不过二百多年;话剧呢,不过百年;电影、摄影,在中国出现的时间也很短,也都是二十世纪以后的事了;白话文、新诗,“五四”运动以后到现在近八十余年”中国画时间长点,但从吴昌硕、齐白石这种革新说起,也不过百十来年。所以,其它的艺术门类,它们的历史没法与书法相比,传统基础也没有书法那么雄厚。我们能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如流行音乐,谁也不继承谁,都在另起炉灶,完全凭着胆子去做,没有传统基础,没有什么积淀,也就“各领风骚三五年”吧。

书法是一门艺术,必有它美的地方,这是艺术的共性。所有艺术都是美的,但艺术的美和生活的美是两回事。生活的美是自然的、天然的,这种美是与生俱来的东西。当然也有人为的因素,有人喜欢这个,有人喜欢那个。而艺术的美是创造出来的,它是从自然的美当中概括出来的,经过人脑的反射、加工、提炼,再创造出来的,有时比自然的美还要美,艺术美有时超越了生活的美。

美的概念是涵盖很广的,它涵盖一切,包括丑。所谓美学,它研究美,也研究不美。我看过一篇文章,把书法美分为十个方面:一、形态美,二、质地美,三、韵律美,四、力感美,五、气势美,六、结构美,七、章法美,八、意境美,九、风格美,十、自然美。我觉得分得有些重复,但他这样细分,也是有它的道理。我认为书法美主要有两个方面,就是形质和神采。

南朝王僧虔有言:“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根据这种观点,神采高于形质,但是没有形质也就没有神采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形质是基础的东西,是物质的、有形的东西;神采是上层的,是精神的、无形的东西。西方有句谚语:“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用精神和身体比喻神采和形质,我觉得很恰当。

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我们首先应注意形质。书法的形,具体来说,可以说是点画;大致地说,可以说是平正、险绝。书法的形质美主要是表现在平正、险绝等相对的状态当中。一个字,有平正险绝之分,一行、全篇,也有平正险绝之分。你把握得好不好,就有个程度的高低问题。美和丑就是这样区分出来的。从平正、险绝、再平正这个过程当中,就可以观察出作品的形质是个什么水平。所以看一个人的字,最起码的应该是形端表正,进而欹侧得当,顾盼得体。横不能平,竖不能直,形态又不端正,这个从形质上说,是有缺陷的。

这样看来,书法形质与功力、法度紧密相关。功力达不到,不合法度,形质就谈不上美,而成为丑。所以形质美归属于功力方面的问题。

神采产生于形质。高妙的神采包含着更多的要素。这要素除了指造型的技巧功力要高之外,还必须要有字外功,即要有学问、修养,甚至要有好的心态、高尚的人品和格调,神采才能趋于高妙,趋于高尚。虽然神采产生于形质,但决定神采的范围很宽,左右神采的因素更多。有人认为,笔飞墨舞,神采就出来了,这是一个误解。还有的认为,夸张变形就有神采了,这都是错误的理解。如果这样书写,出现的是一种滑稽、浮滑的气息,这是一种不雅的神采。所以对神采来说,字外功更重要。

心态、涵养对书法来说是非常有意义和至关重要的。陶渊明有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在嘈杂纷纭的环境里,还能保持安静,就因“心远地自偏”。写字也一样,想让神采感染人,有一种雅气,一种静气,你的心态就应脱离开功利,脱离开纷纭复杂,才能达到高妙的神采。

总的来说,形质与功力有关系,神采与修养有关系。当手上的功夫不错时,如果学识不够,写出来的东西,看似有功力,但气息平庸,神采欠缺。还有一种情况,学问修养不错,甚至可称专家,但技巧不行,那么写出来的字,气息能不错,但功力不行,技巧单一,造型

单调,布局亦有不足,这种字我们称其为“学者字”。北京办过“著名学者书法展”看了就会觉得有的学者学问是好,文笔、文句也好,而字一般。应该说,有学识没有技巧不行;有技巧,没有学识也不行。


陈老师爱画画


书法就是写字!写字的功力从何而来?从勤学苦练中来!曾巩在《墨池记》中写道:“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古人云“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有些人总认为学习书法有捷径,于是一直在寻觅捷径,却从未执笔去练。到后来,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书法的功力不是武侠世界里面的神功,没有人能够把功力传授给你。学习书法,无非是“师傅带进门,修行靠自己”,一靠师傅带进门,二靠自己勤奋。要是你想另辟蹊径,那最好放弃学习书法的念头,因为你一定会非常失望。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或许,书法的好坏跟个人天赋有一定关系,但其中关系一定不大。记住,“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倚斋听风雨


学习任何一门技艺,都需要练好基本功,这是不言而喻的。中国书法作为中国汉字的一种传统艺术,想要真正的学好,当然更需要练好基本功。因为书法字体的多样性,可能很多小伙伴在刚开始决定学习书法的时候都会比较迷茫,比如在“应该从哪种字体开始练起”、“每种字体有什么不同”、“基本功是什么”、“怎样才算基本功合格”的问题上纠结,为了让大家正确、完整的了解“何为书法的基本功”,大家要认真看哟。

书法的基本功问题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对基本功的认识与理解也各执其说。最常见的一种提法是:将楷书写好了,才算基本功扎实。究其原由,大概是从古人所说的:“欲学草书,先通楷书”那里来的。古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要学草书,必须要首先通晓楷书的法理。从实践的意义上看,这句话说得非常对。因为草书(更确切地说应该是行书)的许多法理是源自楷书的,行草书与楷书有着非常密切的“血缘”关系。但是这句话指的只是学楷与学行草的一种递进关系,是一种由一及二的逻辑关系,并不是说的基本功的问题。

如果依照认为“楷书是行草书的基本功”的判断的话,那么就可以认定“隶书是楷书的基本功”,“篆书是隶书的基本功”了。还可以推断成“大篆是小篆的基本功”,“甲骨是金文的基本功”了。如果再往下推,那什么又是甲骨的基本功呢?这显然不成逻辑。另外,“楷书写好了,才算基本功好了”的说法也非常偏颇。如照此说来,写《毛公鼎》、《散氏盘》者肯定是没有基本功的,那时期的人根本就不知楷为何物。显然,这样的提法也是极为不科学的。往往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楷书写得很好的人,行草书未必就写得好。行草书写得好的人,楷书也未必写得绝对好。我们还发现,某人欧楷写得很好,又未必颜楷、褚楷、赵楷都能写好。主攻篆、隶者,楷、行、草未必精;擅于行、草者,篆、隶、楷也未必能。

可以肯定地说,无论是何种字体,各自都有着本身的内在规律与方法法则,一种字体练好以后,并不意味着其它字体就可以不练而自能。这里,虽然各种字体之间和各种书体之间,有着相应的某种内在规律可以相互借鉴,但其个性的规律与法则是无法相互替代的。比如,通过长期对《张迁碑》的临拟之后,只能写出具有《张迁》气息的字,而不可能也能立刻写出《石门颂》,写出《曹全》、《华山》等风格迥异的隶字来。只有必须经过对各碑逐一的临习与获法之后,才能再现某碑的字体风格,否则,如果没有经过这种研习与临习的过程,想要随意写什么就能写出什么,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还可以肯定地说,专攻一家,不能取代他家,专攻一体也难以取代它体。

再有,不同的字体与书体对基本功的要求有所不同,有所侧重。篆、隶、楷属静态字体,在笔法与结字的功力上要求比较严格,更讲究笔法的精确性和稳定性,对行气、章法和墨法的要求次之。行、草则讲求笔法字形的变异性和灵活性,讲求行气、章法的节奏性、通畅性和和谐性,讲求墨色的层次韵律。同时,不同的字体、书体与不同的风格、流派,对基本功的要求也有不同的侧重。写北碑一系,要求对方笔的刻画能力要强;写篆要求对圆笔弧线的把握能力要强;写怀素、王铎要求对连续而快速的驭笔能力要强;写二王要求对行气韵律的控制能力要强;写郑板桥要求对穿插争让的调度能力要强等等。因此,从微观角度讲,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篆有篆的基本功,楷有楷的基本功,隶有隶的基本功,行、草有行、草的基本功。

那到底什么是书法的基本功呢?我们认为书法的基本功,应该是书家各种技巧能力的综合能力。既驾驭毛笔的能力、驾驭字形的能力、驾驭墨法的能力、驾驭行气、章法的能力。简而言之,书法的基本功是:“书法家驾驭笔法、墨法、章法技巧水准的综合的能力”。我们可以以体育运动相类比,其基本功应是一个人的:耐力能力、爆发能力、弹跳能力、柔韧能力、平衡能力、反应能力等等。这些体能的总合才是运动员的基本功。其综合指数越高,基本功就越好,同时,他可从事的体育项目就越广,出成绩的可能性就越大。驾驭笔法、墨法、章法能力越强的人,其水准越高的人,基本功就越厚。他可以能写好任何字体与书体,同时,在艺术的层面上,出成果的可能性也就越高。

“技”与“艺”属两个不同的层面,基本功是属“技”的范畴。技法与技巧全面的学习和训练过程,就是基本功的积累过程。这种技法、技巧的学习与训练,最主要的是通过不断地和大量地临帖来完成的。鉴此,审视一个人基本功的好坏,从其临习碑帖中便可以得到检验。(检验的标准应该是:1、所临作品必须在笔、墨、章三法上要守原帖,不能似是而非,只临其大概。2、选帖要多角度、多风格,不能只限一种字体,一种风格。)

我觉得,如果一个人的基本功非常扎实的话,那么,不管临什么碑什么帖,都不会有障碍,都可以做到形神兼备。具体说来,书法的基本功包括:驭毛笔的能力.驾驭毛笔的能力就是控制锋毫的能力。古人云:“善书者不择笔。”其要义是说,书写能力强(控制毛笔能力强)的人,不在意毛笔的好坏。不论是什么种类的毛笔,在善书者手里都能很好地控制,写出符合法度而且精美的点画。不同的字体(字体指篆、隶、楷、行、草等比较概括的字体样式)与书体(书体指具有风格特征的具体的书写样式,如颜体、欧体等)在笔法的法度上有不同的方法法则,主要体现在点画的造型上。其笔法技巧的关键所在,就是运用笔毫和调领笔锋将点画的造型准确地刻画出来,并且,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美的效果。笔法的技巧实际上就是控制锋毫的技巧。“唯笔软而奇怪生焉”,要能够和善于充分利用笔毫的这种多变的性能特点,去刻画高质量的、优美的、丰富多变的点画造型。这是书法基本功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

驾驭墨法的能力书法的创作是靠墨的具体体现来展示点画的造型的,进而展示字形和行气、章法的。因此,控墨的问题是基本功技巧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墨是写在宣纸上的,这里就有一个墨与纸的关系问题。孙过庭《书谱》所说的“五乖五合”中就提到了这个问题,既“纸墨相发”。“纸墨相发”就是墨法技巧的关键。所谓“纸墨相发”是指墨的浓谈度要与纸的渗化度相和相调。纸质的不同发墨的程度不同,有吸水性大小和厚薄的差异。纸的吸水性越强,发墨的幅度就越强越快,吸水性弱,发墨的幅度就小而慢。厚纸发墨慢,薄纸发墨快。墨的水分越大发墨越快,水分越小发墨就越慢。对纸墨的性能要必须有所了解。墨法技巧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施墨。书法作品墨色的层次变化完全是靠控制来完成的。它需要书者要有很强的控制笔速的能力和控制笔中含墨量的能力。饱笔当快,渴笔当慢。

驾驭章法的能力驾驭作品章法的技巧,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驾驭字形的能力.字可工整,可欹变,可重大,可瘦小。工整而不死板,欹变而不失形,重大不肥钝,瘦小不饥伧。

二是驾驭行气的能力。篆、隶、楷书的行气须匀和与整饬,强调和谐、统一;行、草书的书行气须通贯与流畅,并强调节奏、韵律。这是行气中必须要把握好和表现充分的技巧。

三是驾驭整篇作品构成的能力,或者说是驾驭行与行之间的构成能力,也就是驾驭大章法的能力。篆、隶、楷须整体和谐统一,首尾一致。行、草书须行与行之间的对比、争让、应承、穿插等技巧要有淋漓尽致的展示。综上所述,凡是书法所含的各种各样的技巧,都应当纳入基本功的范畴。基本功的训练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

好了,以上就是关于练好基本功要注意的问题。我认为不管要练什么都要坚持,俗话说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坚持才是最大的努力。


超级科学奶爸


要回答书法功力从何而来之前,我们还是先探讨一下到底什么是书法的功力,在我看来,书法虽然深奥,但我们也没有必要将其看的太为复杂,归根结底式的总结一下,书法功力无外乎三点

一、手上的功力。

书法是用手写出来的,这一点不存在什么异议,我们从接触书法开始就着重训练对手的精确控制,从颤颤抖抖到平平稳稳,从歪歪斜斜到横平竖直,从坐姿枕腕到站立悬肘,无一不是追求手部的稳定、准确、可控、细节表达清晰,使之达到心手合一的境界,以满足书法的变化以及章法的要求,反观,如果对手部控制不力,欲圆反方,欲直反曲,欲丰满反纤细,欲丝连反断续,写不由心,书不达意,如此这般的话不是学不得法就是欠缺锤炼,火候不到谈何功力。

二、书法知识的掌握。

所谓的书法知识就是书法的历史、种类、名家、宗系。这些了解的是否透彻,分辨的是否清楚,临摹的是否传神,运用的是否合理等等,不是看你有多少天赋,而是看你研习了多长时间,磨炼了多久的岁月,对这些知识能不能够精通。书法浩瀚,欲集大成非一日之功。

三、文学功底。

有人说书法就是写字,与文学有什么干系,我觉得这个概念可不能混淆了,书法要表达出来的诗词歌赋贴,四书五经传,哪一样不在文学范畴之内,在这点上面可万万偷不得闲,如果拿起笔来净写些白话,字再美也是牵强附会,怎么会给人以艺术的美感呢。

知道以上三点既是书法的功力所在,再回答书法功力从何而来这个问题就不难了,简单的说,书法的功力是练手练出来的,是学习学出来的,是读书读出来的,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你必须下苦功,费力气,长年累月的去钻研训练,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如果这三点能够轻松娴熟的掌握运用,那么我相信,在书法创作中,信手拈来也必定能够成为令人赞赏的精品。





元磊文传


书法的功力从何而来,我想大致不外乎从这几方面入手吧

1勤:有句成语勤能补拙,就是说明勤奋能弥补自身的不足。有很多书法方面取得成绩的,与他们的勤奋是分不开的。在我的身边有个老师,本来书法已经很有成就了,但仍然每天坚持练习至少6个小时,他说有时能练8个小时。坐到那就不起来了。各种字体都研习,所以每次来写,都非常得心应手。么有生疏感觉。

2能吃苦:要写好字,必须能扑下身子,下苦功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绝对是不行的。不是那个老故事讲的,王献之学书法,写完三缸水,写了一个大字,让老爸看,老爸给加一点,成太字。再让老太太看,老太太说了一句,吾儿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象羲之。也许这是一个故事,但说明了下功夫的重要性。

3,书写方式:一般练习书法的人,开始都是坐着临帖,肘是搁在桌子上的,但如果写书法

作品,大概都是站着,悬肘。悬肘需要长时间练习,功力自然上身。好比战士练枪,有的给枪上挂砖头,或者其他东西。也是练习臂力的方法。长时间站着练习,经常累的腰酸腿疼,能坚持下来的,肯定会有城里的。

总之,书法的功力,来自于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谁坚持下来,就能取得好成绩。

不足之处,还望方家批评指正!








三秦晓露1


要知道书法的功力从何而来?首先我们先要了解什么是书法的功力,书法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一门艺术,他是以文字做载体的视觉艺及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主要以软笔为书写工具的艺术,是笔上的舞蹈,也是无声的音乐。

书法的功力分为内功和外功

一、书法的内功指的是熟练的掌握书法的笔法,字法,章法和墨法。他们的共同的特点是符合人审美的要求!

1.笔法主要指毛笔写特性,是书写的方法和技法。

2.字法是指各种字体的结构方法和法则。

3.章是指把文字写成一件作品所出现的布局。

4.墨法主要是指的是作品浓淡干湿粗细虚实等的变化。

二、书法的外功指的是要多读书读好书,要有文化修养。

书法的功力从以下方面来

1.找到各种优秀的书法范本碑帖,从中吸取营养,勤加练习,掌握规律,请人指教,不断进步。

2.做到博览群书,与人为善,不断汲取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发扬光大。


品玉斋刘智华


书法功力从何而来,问的好。

自古以来,有两个成语把书法功力形容的恰如其分,一个是力透纸背,一个是入木三分。

其实,功力不乏其浩渺的理论著作在那里夸夸其谈,愚以为,只有做到一下三点,书法功力便能得到而来。

其一,是持之以恒,其二,聪慧好学,其三,是博采众长。

前两点容易理解,第三点被许多人忽略了。我没有哗众取宠的意思,只是本人经历悟到点经验,请各位大神指正。

下面是本人闲暇之余的书法新作,愿结识书法爱好之人共勉。谢谢。





石河子侯军强在安阳


书法功力从何而来!不是说来就能来。这需要对笔墨纸认知到到位,对书法中的点线面审美正确,加之年头长短,勤奋程度决定的。咱们常见得那些晒书法的多数认知不正确,都是侧锋入笔,又光又滑,再就是在那拖,拉,刷,,,,何谈书法功力!很多人写了一辈子,行家说没入门儿!下边两幅字大家好好看一看比一比,第二幅是韩红写的,第一幅是田蕴章写。我是很有感触,也替书法专业人士脸红!




云雪书画


书法的笔力是正确的使用笔法而成的,而笔法的使用是中锋运笔而来的。

一、通过眼睛来判断字的书写力度;

我们一般对男士的赞美为阳刚,对女士的赞美为柔美。

这种通过眼睛判断形体而得出的结果是对力之风格的第一印象,

在书法中,有一个法则叫做“阴阳法则”它其实就是对所书风格的阳刚或者柔美的表述,阴者代表柔美,刚者代表阳刚,书法只有刚柔相济才能表现个性艺术。

若只是表现其中之一则有不逮。正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只有“阴极阳生,阳极阴长”方可融会贯通表现书体艺术。二、运用笔画及结字的形态来表现力度;

在上面有说到“阴阳法则”,在书法笔画书写中,将圆转笔画看作阴,方转笔画称为阳;以圆润带篆籀风格的线条为阳,以细瘦的线条为阴;以正方形之结构为阳,以瘦长或扁宽为阴。

三、书写中的执笔来体现所书的力度;

书法中有“执笔无定法”之说,但要求执笔需“虚而宽”,在实际书写中执笔运笔是有讲究的,诸如:所书字体之大小,其执笔位置之高低;所书书体不同,其毛笔选择不尽行同等等。而这些再加以运笔是会对所书力度有影响的。

在现实书写运笔中,正如以上所提出的‘阻力越大,笔力越强’,怎么使在书写时增加阻力呢?在宣纸与毛笔及墨汁忽略不谈的情况下就是运笔最为关键,其重点在于运笔在于“推”而非“拉”。

简单来说,你书写一个横笔画的时候,你的笔杆方向是跟你所书写笔画的方向是相反的,竖笔画也是如此,其他诸笔画亦是如此。如此,自然就增加阻力,体现字之力度出来了。

清代冯武《书法正传》中说:“真”就是楷书,他认为真书就好像一个人站在那里一样,行书就像一个人在行走,草书就是人在奔跑。所以,楷书行书草书分别对应人的三种动作,那么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是会跑的,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冯武正是通过这样的例子来说明书法书体的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顺序。就这一点来说,楷书这种书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去掌握书法的基本功,去锤炼我们的笔法以及我们的控笔能力,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说我们要选择一种书体来训练我们的笔法,去训练我们的控笔能力,我想最适宜的书体并不是楷书,而是篆书。这是由篆书的书体特点决定的。因为篆书的的书体要求它的笔画要基本上保持粗细一致,而且篆书结体比较平稳,书写较为缓慢,可以帮助初学者在学习的时候更好地去锻炼和适应毛笔。

清代冯武《书法正传》中说:“真”就是楷书,他认为真书就好像一个人站在那里一样,行书就像一个人在行走,草书就是人在奔跑。所以,楷书行书草书分别对应人的三种动作,那么人不可能一生下来就是会跑的,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冯武正是通过这样的例子来说明书法书体的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顺序。


宏愿是你


无论是书法,还是其他任何事情,当谈到功力的时候,至少应该是两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理论层面,也就是指导思想。没有系统性的学习过相关理论,是很难准确把握事物的整体认知的。也就会不能准确的对于事物有个方向的把握和深入的研究探讨。这会这会制约着认识的定位、程度,甚至很容易不了了之,无法有更大的提升和发展。

二是实践层面,也就是行动行为。有句话叫做“熟能生巧”,也就是说熟练以后就会找到门道,甚至可以运用得更为巧妙。书法联系也是如此,熟练程度不只是写,还涉及到观察,随着实践次数的增加,也会有更为细致的观察力的体现,也是对文字和书写更为深入认识的过程,同时也体现了练习者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是格局的变化,也就是书写章法。从单一的笔画训练,到组字结构,再到字与字之间的连贯处理,再到通篇作品的整体布局,是书法学习中要经历的必须路径。这也是一种功力的体现,是在做到基本功之后的一次艺术升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